《易經》中等待的智慧(劉緒義)

《易經》中等待的智慧(劉緒義)

 


 

  《易經》告訴我們,要循乎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待需而動,一步步規避風險,修德解困。 (資料圖片)
                                                 

       《易經》需卦告訴我們,力量還不夠充滿,尚處於柔弱之時,此時行動,危險正在前面,因而,需要等待。等待什麼?《易經》不是說要我們休息觀望,而是要我們積蓄力量,吸收能量。這能量就是雨水。需卦的需字從雨從而,“而”的本義是鬍鬚,與柔軟同義。因此,需的本義是雨下得緩和有節,大概屬於潤物無聲的那種及時雨吧。可見,《易經》用需字來形容“水在天上”之象,旨在告訴我們,生命初生之際離不開雨水的滋潤,正所謂“雨露滋潤禾苗壯”。

        如今太多的心靈雞湯都告訴我們要懂得捨得,而且其重心都在一個“舍”字,說得似乎頗有哲理,有舍才有得嘛,挺合乎辯證法的。

        可是,真心去想,才明白,那些大談捨得的人往往都是已經功成名就、財富盈室的名人,他們在撈得盆滿缽滿的時候,卻勸人要“舍”,就好像教一個窮人放棄手中的雞腿來喝他的雞湯那樣,餓着肚子來講究養生,全然不顧天理世情,此之謂架空之理。

        而《易經》從不教人求“得”,它總是循乎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來教人一步步規避風險,修德解困,進入一種坦然無懼的人生。

       《易經》第五卦之需卦便是如此。它承接屯卦之“動乎險中”,即動則遇險,因而,易經教我們穩定既有態勢,徐圖進取;之後又以蒙卦教我們“啟蒙奮發”,於是需卦進一步啟示我們要等待時機。《易經》需卦之《彖傳》這麼說:需,須也。險在前也。意思是力量還不夠充滿,尚處於柔弱之時,此時行動,危險正在前面,因而,需要等待。

生命初始之際應待需而動

       “需卦”之象辭解釋其卦象是“雲上於天”,進而指出“君子以飲食宴樂”。古人云,飲食以養其氣體,宴樂以養其心志。相對於卦爻辭,象辭上升為哲學解讀,意味着雲尚未化成雨,此時務必審時度勢,耐心等待,事成於安詳,人成於體心,切勿冒險,欲速不達。其卦辭也闡釋了這一道理:要心懷誠信,臨危不懼,堅守中正,必可化險為夷。即使情況有利,仍該居安思危。

        孚者,信也。有孚,即心懷誠信。光,即光明磊落。大川,喻艱難險阻。

        水氣在天為雲,方雲而未雨,蒸養太和,這就是需之象。本卦之上卦為坎,中爻為陽,與下卦乾卦之二爻相應,意味着當需而需,是誠信相孚之象。需卦從整體上來說,是生命初始之際遇險而能待,有德而不苟進,有從容、和平、退讓、敬慎之意,如此天下無不可為也。

       《序卦傳》更是直接點明:“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就是說,當生命尚稚嫩之時,不可不小心養護,所以,需的本義就是談飲食之道。當然,這裡的“飲食”是借吃飯喝水來比喻養氣保身,藉助外界的力量滋養元氣與增加能量,待機而動。

        法國作家大仲馬有句名言: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路易·巴斯德也說過:“字典里最重要的三個詞,就是意志、工作、等待。我要在這三塊基礎上建立我成功的金字塔。”這些對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人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等待”這個詞,不能不令人深思。尤其是巴斯德,這位差不多有半個世紀的科學世界是由他主宰的人物,雖然將“等待”列在“意志”、“工作”之後,但在他這裡,等待其實就是意志,就是工作。

        在《易經》需卦中,闡述的正是這樣一個智慧。

        需卦六爻中以五個“需”字分別描述了等待的幾種狀態。

        初爻,需於郊。郊,是指郊野。郊野是離人們聚居不遠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等待,要有恆心,就會平安無事。

        二爻,需於沙。沙,水旁平衍之地,即沙灘。喻離坎險不遠。在此處等待,意味着犯了點小錯誤,但也沒有大問題。

        三爻,需於泥。泥,是指泥濘之地。眾所周知,在這樣的地方等待,處境不妙,身處泥濘,容易招來敵寇的攻擊。

        四爻,需於血。血,喻遭遇傷害之處。在危險的地方等待,必須離開險地。此爻的象辭說:“需於血,順以聽也。”意味着進入險地,要順從變化且聽取建議,即可離開。順聽,有耳聽八方之意,也即要高度警覺。

        五爻,需於酒食。在有酒食的地方等待,那當然大吉,這樣可以補充能量和體力,有利於行動。

        上述五爻生動地描述了一個人從離開城市或住處,先後經歷過郊野、沙地、泥濘、血污險地終於抵達一個可以補充能量的地方的過程。好一幅漫漫人生旅途的縮影。也啟示我們隨時都要審時度勢。

         最後一爻,上六: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酒足飯飽之後,突然又陷入險境,此時有不速之客來,因為敬重他們而平安吉祥。就好像一個人落入了陷阱,有陌生人經過,禮敬他們獲得他們的幫助而脫離險境一樣,意象十分明了。

       “在亞歷山大的勝利根源里,人們總能找到亞里士多德。”比照西方這句諺語,我們完全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成功的人生里,人們總能找到《易經》。

看似不可能的一切都在等待中

        需卦沒有難懂的意象,全是根據我們旅途中熟悉的景象來取象,簡潔直白地昭示了一個人生哲理,即等待不是觀望,而是行動,在行動中待機而動。同時,需卦也告訴我們在不同境遇中等待的原則。

        一是恆而需。等待要有恆心、意志,等待的過程就是逐步壯大自己,這無疑需要時間。當今很多中國人都有一種時不我待感,做事情急不可耐,其實,時間是最有耐心的東西,只是你願意跟上。不管你理不理時間,時間都在等你,等到你跟不上了,他就徑直往前走了,決不會回頭看你一眼。

        有時候,等待看起來是浪費時間,但這種浪費其實是非常有必要的,等待的過程中就是積累能量的過程,就好比人到了晚上,一定要睡一覺。相對於做事、走路來說,睡覺顯然是浪費時間,但沒有這樣一種等待式浪費,哪有力量繼續幹事繼續走路呢?

       機會需要等待,但行動從來不要等待。在跨出那一步之前,我們可在等待中沐雨櫛風;在抓住那一瞬機會之前,我們可在等待中經受洗禮。

這樣的等待不會讓人虛度光陰。

        太多人有一種時不我待感,總是覺得一刻也不能等待,卻沒有看到當機會落到你面前時的慶幸;大多人感覺到等待是一種痛苦或煎熬,卻沒有看到當你終於等到你女神的那一刻時的喜悅。

        二是養而需。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趕路上,他的路是走不遠的。等待就是積蓄力量,涵養自己。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等待不是休止符,等待是進行時。

        等待是一種磨練,也是一種考驗,能力往往是在等待的磨礪中提升;機會往往是在等待的磨礪中出現;希望往往就是在等待的磨礪中來的。都說諸葛亮神機妙算,其實他也不外乎是個普通人,沒有三頭六臂。他隱居隆中,並非真正的高卧塌上,而是洞明世事,深察時局,博覽群書。他比別人多的,只不過多付出一些努力;他比別人多的,只不過是多了一份耐心;他比別人多的,只不過是多一份思考罷了。三顧茅廬,他等待的是劉備付出真誠;赤壁之戰,他等待的是大自然送來的東風。恰當的等待,為他贏得了別人的尊重;恰當的等待,為戰役贏得了成功。好人多是磨礪出,良機半是考驗來。

        梅在寒冬的考驗中等待,才有那醉人的香味;稻在酷夏的磨礪中等待,才有那飽滿的金黃。有足夠的時間去磨礪並非一件易事,多數人經受不住這種考驗,因而在芳香初綻的喜悅前就放棄了等待;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並不是一件易事,多數人都缺少這份耐性,因而觸手可及的成功就在放棄等待的那一剎那而漸漸遠去了。

        三是敬而需。有些事可以看一看,等一等,衝動是魔鬼。敬人者人皆敬之,敬是禮讓,是恭敬,敬則能得人,開車走在路上,兩輛車並道時,與其爭先通過,不如等一等,讓人家先行通過,或許速度更快,也更安全。

        就像需字的異體字“儒”字,一邊是人字,一邊是需字。自己需要,被別人需要。因此,等待也可能是等待朋友、夥伴,人生之路,與其一個人走,不如大家一起走。人多總是力量大。老子有一句話,叫做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那麼,止於什麼呢?止於千里。因為你不可能永遠這樣走下去,否則就不叫千里了。所以,跑得早的不一定跑得遠,跑得快的不一定跑得久。那個跑得早的人,以及那個跑得快的人遲早會在前頭等你。甚至有時你要比他先行到達千里之外的目的地。

        四是應而需。順天應時,是等待的智慧。時機未到,匆促行動,反而會錯過最好時機;能力不夠,勉強行動,反而會做出錯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鄉人有句俗話,沒學會走路,就學着跑,是要跌跟頭的。同樣,沒有學會等待的人,就急不可耐地行動,也是會出問題的。

        《易經》需卦告訴我們,等待充滿智慧。等待是一次充電。等待是一種執着。等待是一種從容。兩個人都看到了要到達那個叫成功的地方,充滿艱難,甚至是有些異想天開,當你還在觀望時,他騎着單車出發了;到了半路上,他換上了汽車;當前面是懸崖無路可走的時候,他卻換上了飛機。看似不可能的一切都在等待中成熟。文章來源:深圳商報  ◎ 劉緒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