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等待的智慧(刘绪义)

《易经》中等待的智慧(刘绪义)

 


 

  《易经》告诉我们,要循乎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待需而动,一步步规避风险,修德解困。 (资料图片)
                                                 

       《易经》需卦告诉我们,力量还不够充满,尚处于柔弱之时,此时行动,危险正在前面,因而,需要等待。等待什么?《易经》不是说要我们休息观望,而是要我们积蓄力量,吸收能量。这能量就是雨水。需卦的需字从雨从而,“而”的本义是胡须,与柔软同义。因此,需的本义是雨下得缓和有节,大概属于润物无声的那种及时雨吧。可见,《易经》用需字来形容“水在天上”之象,旨在告诉我们,生命初生之际离不开雨水的滋润,正所谓“雨露滋润禾苗壮”。

        如今太多的心灵鸡汤都告诉我们要懂得舍得,而且其重心都在一个“舍”字,说得似乎颇有哲理,有舍才有得嘛,挺合乎辩证法的。

        可是,真心去想,才明白,那些大谈舍得的人往往都是已经功成名就、财富盈室的名人,他们在捞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却劝人要“舍”,就好像教一个穷人放弃手中的鸡腿来喝他的鸡汤那样,饿着肚子来讲究养生,全然不顾天理世情,此之谓架空之理。

        而《易经》从不教人求“得”,它总是循乎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来教人一步步规避风险,修德解困,进入一种坦然无惧的人生。

       《易经》第五卦之需卦便是如此。它承接屯卦之“动乎险中”,即动则遇险,因而,易经教我们稳定既有态势,徐图进取;之后又以蒙卦教我们“启蒙奋发”,于是需卦进一步启示我们要等待时机。《易经》需卦之《彖传》这么说:需,须也。险在前也。意思是力量还不够充满,尚处于柔弱之时,此时行动,危险正在前面,因而,需要等待。

生命初始之际应待需而动

       “需卦”之象辞解释其卦象是“云上于天”,进而指出“君子以饮食宴乐”。古人云,饮食以养其气体,宴乐以养其心志。相对于卦爻辞,象辞上升为哲学解读,意味着云尚未化成雨,此时务必审时度势,耐心等待,事成于安详,人成于体心,切勿冒险,欲速不达。其卦辞也阐释了这一道理:要心怀诚信,临危不惧,坚守中正,必可化险为夷。即使情况有利,仍该居安思危。

        孚者,信也。有孚,即心怀诚信。光,即光明磊落。大川,喻艰难险阻。

        水气在天为云,方云而未雨,蒸养太和,这就是需之象。本卦之上卦为坎,中爻为阳,与下卦乾卦之二爻相应,意味着当需而需,是诚信相孚之象。需卦从整体上来说,是生命初始之际遇险而能待,有德而不苟进,有从容、和平、退让、敬慎之意,如此天下无不可为也。

       《序卦传》更是直接点明:“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就是说,当生命尚稚嫩之时,不可不小心养护,所以,需的本义就是谈饮食之道。当然,这里的“饮食”是借吃饭喝水来比喻养气保身,借助外界的力量滋养元气与增加能量,待机而动。

        法国作家大仲马有句名言: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路易·巴斯德也说过:“字典里最重要的三个词,就是意志、工作、等待。我要在这三块基础上建立我成功的金字塔。”这些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等待”这个词,不能不令人深思。尤其是巴斯德,这位差不多有半个世纪的科学世界是由他主宰的人物,虽然将“等待”列在“意志”、“工作”之后,但在他这里,等待其实就是意志,就是工作。

        在《易经》需卦中,阐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智慧。

        需卦六爻中以五个“需”字分别描述了等待的几种状态。

        初爻,需于郊。郊,是指郊野。郊野是离人们聚居不远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等待,要有恒心,就会平安无事。

        二爻,需于沙。沙,水旁平衍之地,即沙滩。喻离坎险不远。在此处等待,意味着犯了点小错误,但也没有大问题。

        三爻,需于泥。泥,是指泥泞之地。众所周知,在这样的地方等待,处境不妙,身处泥泞,容易招来敌寇的攻击。

        四爻,需于血。血,喻遭遇伤害之处。在危险的地方等待,必须离开险地。此爻的象辞说:“需于血,顺以听也。”意味着进入险地,要顺从变化且听取建议,即可离开。顺听,有耳听八方之意,也即要高度警觉。

        五爻,需于酒食。在有酒食的地方等待,那当然大吉,这样可以补充能量和体力,有利于行动。

        上述五爻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人从离开城市或住处,先后经历过郊野、沙地、泥泞、血污险地终于抵达一个可以补充能量的地方的过程。好一幅漫漫人生旅途的缩影。也启示我们随时都要审时度势。

         最后一爻,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酒足饭饱之后,突然又陷入险境,此时有不速之客来,因为敬重他们而平安吉祥。就好像一个人落入了陷阱,有陌生人经过,礼敬他们获得他们的帮助而脱离险境一样,意象十分明了。

       “在亚历山大的胜利根源里,人们总能找到亚里士多德。”比照西方这句谚语,我们完全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成功的人生里,人们总能找到《易经》。

看似不可能的一切都在等待中

        需卦没有难懂的意象,全是根据我们旅途中熟悉的景象来取象,简洁直白地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即等待不是观望,而是行动,在行动中待机而动。同时,需卦也告诉我们在不同境遇中等待的原则。

        一是恒而需。等待要有恒心、意志,等待的过程就是逐步壮大自己,这无疑需要时间。当今很多中国人都有一种时不我待感,做事情急不可耐,其实,时间是最有耐心的东西,只是你愿意跟上。不管你理不理时间,时间都在等你,等到你跟不上了,他就径直往前走了,决不会回头看你一眼。

        有时候,等待看起来是浪费时间,但这种浪费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等待的过程中就是积累能量的过程,就好比人到了晚上,一定要睡一觉。相对于做事、走路来说,睡觉显然是浪费时间,但没有这样一种等待式浪费,哪有力量继续干事继续走路呢?

       机会需要等待,但行动从来不要等待。在跨出那一步之前,我们可在等待中沐雨栉风;在抓住那一瞬机会之前,我们可在等待中经受洗礼。

这样的等待不会让人虚度光阴。

        太多人有一种时不我待感,总是觉得一刻也不能等待,却没有看到当机会落到你面前时的庆幸;大多人感觉到等待是一种痛苦或煎熬,却没有看到当你终于等到你女神的那一刻时的喜悦。

        二是养而需。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赶路上,他的路是走不远的。等待就是积蓄力量,涵养自己。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等待不是休止符,等待是进行时。

        等待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考验,能力往往是在等待的磨砺中提升;机会往往是在等待的磨砺中出现;希望往往就是在等待的磨砺中来的。都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其实他也不外乎是个普通人,没有三头六臂。他隐居隆中,并非真正的高卧塌上,而是洞明世事,深察时局,博览群书。他比别人多的,只不过多付出一些努力;他比别人多的,只不过是多了一份耐心;他比别人多的,只不过是多一份思考罢了。三顾茅庐,他等待的是刘备付出真诚;赤壁之战,他等待的是大自然送来的东风。恰当的等待,为他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恰当的等待,为战役赢得了成功。好人多是磨砺出,良机半是考验来。

        梅在寒冬的考验中等待,才有那醉人的香味;稻在酷夏的磨砺中等待,才有那饱满的金黄。有足够的时间去磨砺并非一件易事,多数人经受不住这种考验,因而在芳香初绽的喜悦前就放弃了等待;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并不是一件易事,多数人都缺少这份耐性,因而触手可及的成功就在放弃等待的那一刹那而渐渐远去了。

        三是敬而需。有些事可以看一看,等一等,冲动是魔鬼。敬人者人皆敬之,敬是礼让,是恭敬,敬则能得人,开车走在路上,两辆车并道时,与其争先通过,不如等一等,让人家先行通过,或许速度更快,也更安全。

        就像需字的异体字“儒”字,一边是人字,一边是需字。自己需要,被别人需要。因此,等待也可能是等待朋友、伙伴,人生之路,与其一个人走,不如大家一起走。人多总是力量大。老子有一句话,叫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那么,止于什么呢?止于千里。因为你不可能永远这样走下去,否则就不叫千里了。所以,跑得早的不一定跑得远,跑得快的不一定跑得久。那个跑得早的人,以及那个跑得快的人迟早会在前头等你。甚至有时你要比他先行到达千里之外的目的地。

        四是应而需。顺天应时,是等待的智慧。时机未到,匆促行动,反而会错过最好时机;能力不够,勉强行动,反而会做出错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乡人有句俗话,没学会走路,就学着跑,是要跌跟头的。同样,没有学会等待的人,就急不可耐地行动,也是会出问题的。

        《易经》需卦告诉我们,等待充满智慧。等待是一次充电。等待是一种执着。等待是一种从容。两个人都看到了要到达那个叫成功的地方,充满艰难,甚至是有些异想天开,当你还在观望时,他骑着自行车出发了;到了半路上,他换上了汽车;当前面是悬崖无路可走的时候,他却换上了飞机。看似不可能的一切都在等待中成熟。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 刘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