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居的生態精神--選址上按風水的基本原則和格局
一、人居與生態
人類自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生產力迅猛發展,人類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取得了日新月異的成果。在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基礎上,人類文明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雖然人類在改造大自然的口號下取得了極大的成績,但由此卻帶來了自然界的報復--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物種消亡等一系列的問題迫使人類不得不進行深刻的反思。在總結教訓的基礎上,人們逐漸熟悉到大自然並不是一個可以任意改造的客體,百是一個有着自己客觀發展規律的有機整體。人類為了自己的明天必須與大自然重新建立關係,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與自然和諧與共生。建設生態城市其中包括探索和營造結合自然和具有良好生態循環的人居環境就成為一項迫切的任務。
生態學是1869年由德國學者海格爾提出的一門關於研究有機體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人類生態學把生態學的研究已從傳統的動植物生態擴展為人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研究。本世紀非凡是60年代以後生態學迅猛發展並向其它科學進行滲透,而成為一門綜合性的科學。尚未形成體系的建築生態學是生態學概念在規劃和建築領域的體現。
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大家宅院(圖片來源:百度)
就營造結構自然並具有良好生態循環的人居環境而言,生態學中的共生與再生原則就具有重要意義。共生原則是指不同種類有機體之間的合作共存和互利的關係,而再生原則是認為自然界中的物資資源是有限的,因此高級的自然生態系統必須表現出對物質資源的高效與循環利用。對於人居生態環境而言共生與再生原則,就要求我們非凡注重和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協作;善於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利用一切可以運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資源;減少人工層次而注重人居的自然環境設計。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和幅員廣大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民居建築的經驗,在漫長的農業社會中,生產力的水平比較落後,人們為了獲得比較理想的棲息環境,以樸素的生態觀,順應自然和以最簡便的手法創造了宜人的居住環境。中國民居的結合自然、結合氣候、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就是運用自然材料,室內外空間的相互滲透,豐富的心理效應和超凡的審美意境……是我們今天的創造新的人居環境必須重新開發熟悉,繼續和借鑒的寶庫。
中國民居的生態哲理是受傳統的哲學思想所支配,而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卻又是哲學觀念和生態觀念的有機聯繫和統一。因此,對中國傳統民居生態精神的探索,追根尋源還必須從中國傳統哲學的高度來分析和研究。哲學是科學的科學,是人類聰明的結晶。近代生態哲學的提出歷史並不長,但在哲學中融合著生態的觀念,在以中國代表的古代東方文化體系中卻早已明確地具有這樣的思想。
特有的空間維合設計 古樸中蘊含張力(圖片來源:百度)
中國古代很早就熟悉到人與自然是一不可分割的整體, 中國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就是這種熟悉的概括和總結。"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最重要的基本觀念。這裡"天"是無所不包括的自然,是客體;"人"是與天地共生的人,是主體。天人合一是主體融入客體,形成二者的根本統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內在的肌理, 但最終均要服從於運動不息的自然規律。中國古代哲學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繫。天人同構,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大天地,而人是一個小天地,大自然的天象變化與人體的變化活動有直接相互感應的共通規律,人的生命是不斷和自然界進行能量、信息交換而維持其運動的。天,地,人之間是一個有機循環和有新陳代謝的整體系統。英國李約瑟博士對中國古代這一天、地、人的有機整體觀給予高度的評價,認為"中國發展了有機的宇宙哲學",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大自然的生命在於陰陽的結合,陰陽是宇宙間最基本的兩種力量。它是深層次的關於物質世界結構的最終原理。"萬物負陰而抱陽"(《老子》),萬物由陰陽結合而生成。陰陽結合則為太極,它是生命的種子。"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陰陽是對立統一的法則,並具有互補依存,均衡協調的機制。五行是將世界本質歸於物質元素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五行被認為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屬性。宇宙萬物均按陰陽五行法則組織成一個大系統,同時又各自形成一個小系統,依照統一的節律來運行。任何一個相對獨立的事物,都存在着與陰陽五行同構和具有宇宙整體相類似的全部特徵。在這種宇宙一體化的理論基礎上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傳統哲學中涉及生態問題的尚有"氣"是傳統哲理中重要的範疇之一,"氣"被認為是萬物最基本的構成單位,"其細無內其外無大"(《管子心術》),在歷代哲人的理論觀念中,"氣"的內涵與外延不斷被發展而變得非常寬泛。用現代的觀念來看"氣"似量子場中的場,將氣場外延也可成為心理場。傳統哲學認為天地間萬物交互感應都是"氣"的作用,在居住環境中,自然、建築、人生都會交互影響,對人的生命存在與精神活動和審美觀念都有不同的影響和產生不同的結果。違反了其中的道理,破壞了人生之氣和自然之氣的和諧便會得到不良的效果。"氣"是中國風水理論之精髓," 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之有止, 故謂之風水"(《葬經》),風水是以氣為主。
正是上述樸素的生態哲理在宇宙一體化與強調整體功能原則和以人為中心的天地合一的思想指導下,"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周易》), 主張人們在自然變化未發生之前對自然加以引導和改造,在其變化之後應盡量與它相適應,從而做到天隨人願,人不違天地,與大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古代樸素的生態哲理和現代生態學的觀點不謀而合,但在時空上卻大大地超越了現代生態學的形成。
中國民居在天人合一哲理的影響下從聚落選址、總體布局、室內外環境設計、陳設乃至取材及營造技術均布滿了生態精神。
湘西民居(圖片來源:百度)
中國民居在選址上按風水的基本原則和格局是以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為最佳選擇,具有上述自然環境和相對封閉的空間,有利於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的小氣候,背山屏擋冬季北向寒風,面水迎來南向季風,朝陽具有良好的日照,緩坡避免淹澇之災和保持水土,並易在農副業的多種經營下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負陰抱陽"的基本原則不一定要有山有水,在平原地區只要形成背靠依託、面臨全局和處於主動有利地位的內向空間也屬於這種格局。一層街衢一層水,一層牆屋為一層砂,門前街道即是明堂,對面屋宇即為案山"(《陰宅房心集》), 負陰抱陽的建築布局是通過層數層高和地壞的調整,整幢建筑前低后高和左右翼呈環抱狀也是模擬了負陰抱陽的自然環境。古人對居住環境認為:夫宅者不是陰陽之樞紐,人論之規模…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室相扶感通天地…《黃帝宅經》,在這種陰陽全成的觀點下,中國民居從南到北塑造了以院落為中心和單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即屋宇為陽-實而院落為陰-虛,這種陰陽相成虛實相間的院落序列空間,在密集的居住狀態下較好地協調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較好地解決了日照、通風、保溫、隔熱、反光和防噪等問題。中國民居的院落非常重視其大小與屋宇的比例,院落承接陽光雨露,日月精華,納氣通風,以具有"藏風聚氣,通天接地"的功能。院落和室內過廳穿堂等聯在一起形成一個較大的氣流網絡,院落空間是氣流集散的匯合處。蘇州在堂屋后最小的天井名為"蟹眼天井", 以及連接9個院落的"備弄",更起着良好的拔風排風的作用。 院落是溝通天地陰陽之氣的氣場中心, 西北高原尚以下沉式庭園來聯接一組窯洞以溝通天地。人生活在院落內,院落是小宇宙、小自然和小社會。
中國民居的生態精神中,充分表現了崇尚自然,引入自然的生態精神。把自然看作是人化的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人化,孔子所說:"生生之謂易",即強調生活是宇宙,宇宙就是生活,領略了大自然的妙處,也就領略了生命的意義。民居在選址中常在青山翠綠,秀水秀流的境地中築路通橋,相地建宅。唐代孟浩然在《過故人居》中寫道:"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更有陶潛:"方宅十餘畝,茅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前堂"。
院落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國民居將內院看作是人與天地,人與自然協同共生的最佳場所,並在院落內引入大自然的風光:大戶人家高牆深院,疊石理水,植樹栽花,曲徑通幽地把院落擴大為私家園林,而小戶人家即使面積很小也要種植幾株翠竹和幾棵芭蕉或以滿架蒼藤,充分表現出人與自然的交融。
明代歸有光《項脊軒志》中有一段動人的文字描述其家居庭園環境:"……余稍為修葺, 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坦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竹木於庭,舊時欄遁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島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景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廖廖數語勾劃出了一幅庭園內家居生活舒適而又生動的情景。這裡涉及了庭園的綠化、風、光、溫、色和聲等生態因素與建築的關係,是一幅庭園生態與生活和大自然交融的典型寫照。
與此同時中國民居還在室內運用各種盆栽、盆景、瓶插、山石巧妙地將人工與自然融合在適度的範圍內,使它們來於自然、高於自然,將大自然的風景加以提煉,在小中見大,假中有真,近有透遠,達到了多方勝景,咫尺山的自然感受。精心布置的盆景、盆栽展現了中國民居以綠色陳設為主的室內自然景觀。
中國民居生態精神又一表現就是中國民居的結構是我國傳統建築仿生柔性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 它是中國建築哲理中"順應自然,以柔克剛"思想的體現。 木材具有柔性和彈性,木構架中的節點又都普遍使用榫卯構造聯接,如動物的骨骼關節能在一定程度中伸縮和扭轉,地震時能通過自身的變形吸收和消耗地震的能量。
中國民居中尚表現出就地取材應用自然材料的生態精神,由於中國土地遼闊,在生產力低下的農業社會中就地取材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營建措施。天然材料不僅對人體無害,且雖經加工后在很大的程度上仍能反映自然的特徵和滿足人們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和大自然融合的心理要求。西藏的石屋、東北的井乾式木房、雲南的竹樓、西北的窯洞、內蒙古的帳篷……它們就地取材,適應當地氣候,並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天然材料所特有的紋理質感和色彩易激發起人們的心理感應。木材紋理如煙雲流水,質地暖和親切,大理石或以山川壑或似雲海波濤給人於無窮暇想。運用自然材料大有景外之景,"不着一字盡得風流"的效果。
五、中國民居的審美情趣
中國民居在中國傳統建築哲理思想的影響下,崇尚自然、結合不同氣候、不同民族風俗習慣,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塑造了極為豐富多彩的藝術造型及審美情趣。南北高原:依山傍水,錯落有致;中原平地:狹巷夾天,庭園深深;江南水鄉: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無論是北方民居的深沉厚重,還是南方民居的瀟洒秀麗都富於詩的韻律和畫的意境。傳統民居風格各異卻無處不體現了天人合一,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崇尚自然,爭取自然,借鑒和發揮自然。中國民居負陰抱陽,藏風聚氣地把崇山、秀水、峻石、綠樹、竹林、洞橋、小路與建築融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使民居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裡不僅是民居客觀環境風貌所具有的藝術氣質,而且也包含了民居建築藝術形象所產生的感染。不僅如此,中國民居濃郁的鄉土氣息還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有情觀念。中國民居的瀟洒的生活氣息、動人的民族風情和親切宜人的空間尺度,給人予情景交融的境界,是理性與浪漫的結合。在這裡山光、水影、月色和鳥語花香都成為有情之物並與建築融為一體而令人沉醉。
當前我國和世界不少國家都在進行現代化的人居建設,並正在逐步由追求數量和向提高質量方面轉化。應該承認當前沿用的現代化住宅是具有一定的優點,在解決滿足人口和居住建築數量的矛盾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現代住宅由於受垂直組合模式的限制,在居住環境及單元的空間內容方面與傳統民居比較還具有不完整性。應該看到我國傳統民居的精神內涵及其形態,在許多方面均表現出其超前和現代的生態觀念。如何運用和借鑒傳統民居的生態精神,來營建一個具有良性生態循環和民族特色的現代化居住園區:從空間環境、景觀環境、文化環境、人文環境及智能化環境的設計中去溶入更好的生態環境。追求與大自然的融合,是我們當前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為此,中國民居的生態精神也將永遠是我們必須持續開發和進入深入研究的重要命題。 文/蔡鎮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