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选址上按风水的基本原则和格局
一、人居与生态
人类自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果。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人类文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人类在改造大自然的口号下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由此却带来了自然界的报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物种消亡等一系列的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人们逐渐熟悉到大自然并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改造的客体,百是一个有着自己客观发展规律的有机整体。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与大自然重新建立关系,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与自然和谐与共生。建设生态城市其中包括探索和营造结合自然和具有良好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就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生态学是1869年由德国学者海格尔提出的一门关于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人类生态学把生态学的研究已从传统的动植物生态扩展为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本世纪非凡是60年代以后生态学迅猛发展并向其它科学进行渗透,而成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尚未形成体系的建筑生态学是生态学概念在规划和建筑领域的体现。
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家宅院(图片来源:百度)
就营造结构自然并具有良好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而言,生态学中的共生与再生原则就具有重要意义。共生原则是指不同种类有机体之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的关系,而再生原则是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高级的自然生态系统必须表现出对物质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对于人居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非凡注重和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重人居的自然环境设计。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和幅员广大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的经验,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水平比较落后,人们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中国民居的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就是运用自然材料,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是我们今天的创造新的人居环境必须重新开发熟悉,继续和借鉴的宝库。
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所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因此,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追根寻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人类聪明的结晶。近代生态哲学的提出历史并不长,但在哲学中融合着生态的观念,在以中国代表的古代东方文化体系中却早已明确地具有这样的思想。
特有的空间维合设计 古朴中蕴含张力(图片来源:百度)
中国古代很早就熟悉到人与自然是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熟悉的概括和总结。"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这里"天"是无所不包括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是主体融入客体,形成二者的根本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肌理, 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天人同构,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大天地,而人是一个小天地,大自然的天象变化与人体的变化活动有直接相互感应的共通规律,人的生命是不断和自然界进行能量、信息交换而维持其运动的。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有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英国李约瑟博士对中国古代这一天、地、人的有机整体观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中国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哲学",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大自然的生命在于阴阳的结合,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力量。它是深层次的关于物质世界结构的最终原理。"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万物由阴阳结合而生成。阴阳结合则为太极,它是生命的种子。"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阴阳是对立统一的法则,并具有互补依存,均衡协调的机制。五行是将世界本质归于物质元素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五行被认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属性。宇宙万物均按阴阳五行法则组织成一个大系统,同时又各自形成一个小系统,依照统一的节律来运行。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事物,都存在着与阴阳五行同构和具有宇宙整体相类似的全部特征。在这种宇宙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上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
传统哲学中涉及生态问题的尚有"气"是传统哲理中重要的范畴之一,"气"被认为是万物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其细无内其外无大"(《管子心术》),在历代哲人的理论观念中,"气"的内涵与外延不断被发展而变得非常宽泛。用现代的观念来看"气"似量子场中的场,将气场外延也可成为心理场。传统哲学认为天地间万物交互感应都是"气"的作用,在居住环境中,自然、建筑、人生都会交互影响,对人的生命存在与精神活动和审美观念都有不同的影响和产生不同的结果。违反了其中的道理,破坏了人生之气和自然之气的和谐便会得到不良的效果。"气"是中国风水理论之精髓,"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之有止, 故谓之风水"(《葬经》),风水是以气为主。
正是上述朴素的生态哲理在宇宙一体化与强调整体功能原则和以人为中心的天地合一的思想指导下,"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 主张人们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对自然加以引导和改造,在其变化之后应尽量与它相适应,从而做到天随人愿,人不违天地,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哲理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在时空上却大大地超越了现代生态学的形成。
中国民居在天人合一哲理的影响下从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布满了生态精神。
湘西民居(图片来源:百度)
中国民居在选址上按风水的基本原则和格局是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具有上述自然环境和相对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的小气候,背山屏挡冬季北向寒风,面水迎来南向季风,朝阳具有良好的日照,缓坡避免淹涝之灾和保持水土,并易在农副业的多种经营下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负阴抱阳"的基本原则不一定要有山有水,在平原地区只要形成背靠依托、面临全局和处于主动有利地位的内向空间也属于这种格局。一层街衢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屋宇即为案山"(《阴宅房心集》), 负阴抱阳的建筑布局是通过层数层高和地坏的调整,整幢建筑前低后高和左右翼呈环抱状也是模拟了负阴抱阳的自然环境。古人对居住环境认为:夫宅者不是阴阳之枢纽,人论之规模…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室相扶感通天地…《黄帝宅经》,在这种阴阳全成的观点下,中国民居从南到北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即屋宇为阳-实而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较好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较好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问题。中国民居的院落非常重视其大小与屋宇的比例,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以具有"藏风聚气,通天接地"的功能。院落和室内过厅穿堂等联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气流网络,院落空间是气流集散的汇合处。苏州在堂屋后最小的天井名为"蟹眼天井", 以及连接9个院落的"备弄",更起着良好的拔风排风的作用。 院落是沟通天地阴阳之气的气场中心, 西北高原尚以下沉式庭园来联接一组窑洞以沟通天地。人生活在院落内,院落是小宇宙、小自然和小社会。
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中,充分表现了崇尚自然,引入自然的生态精神。把自然看作是人化的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人化,孔子所说:"生生之谓易",即强调生活是宇宙,宇宙就是生活,领略了大自然的妙处,也就领略了生命的意义。民居在选址中常在青山翠绿,秀水秀流的境地中筑路通桥,相地建宅。唐代孟浩然在《过故人居》中写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更有陶潜:"方宅十余亩,茅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院落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国民居将内院看作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并在院落内引入大自然的风光:大户人家高墙深院,叠石理水,植树栽花,曲径通幽地把院落扩大为私家园林,而小户人家即使面积很小也要种植几株翠竹和几棵芭蕉或以满架苍藤,充分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交融。
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有一段动人的文字描述其家居庭园环境:"……余稍为修葺, 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坦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竹木于庭,旧时栏遁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岛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景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廖廖数语勾划出了一幅庭园内家居生活舒适而又生动的情景。这里涉及了庭园的绿化、风、光、温、色和声等生态因素与建筑的关系,是一幅庭园生态与生活和大自然交融的典型写照。
与此同时中国民居还在室内运用各种盆栽、盆景、瓶插、山石巧妙地将人工与自然融合在适度的范围内,使它们来于自然、高于自然,将大自然的风景加以提炼,在小中见大,假中有真,近有透远,达到了多方胜景,咫尺山的自然感受。精心布置的盆景、盆栽展现了中国民居以绿色陈设为主的室内自然景观。
中国民居生态精神又一表现就是中国民居的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仿生柔性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建筑哲理中"顺应自然,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 木材具有柔性和弹性,木构架中的节点又都普遍使用榫卯构造联接,如动物的骨骼关节能在一定程度中伸缩和扭转,地震时能通过自身的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的能量。
中国民居中尚表现出就地取材应用自然材料的生态精神,由于中国土地辽阔,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中就地取材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营建措施。天然材料不仅对人体无害,且虽经加工后在很大的程度上仍能反映自然的特征和满足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和大自然融合的心理要求。西藏的石屋、东北的井干式木房、云南的竹楼、西北的窑洞、内蒙古的帐篷……它们就地取材,适应当地气候,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天然材料所特有的纹理质感和色彩易激发起人们的心理感应。木材纹理如烟云流水,质地暖和亲切,大理石或以山川壑或似云海波涛给人于无穷暇想。运用自然材料大有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五、中国民居的审美情趣
中国民居在中国传统建筑哲理思想的影响下,崇尚自然、结合不同气候、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塑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及审美情趣。南北高原: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中原平地:狭巷夹天,庭园深深;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无论是北方民居的深沉厚重,还是南方民居的潇洒秀丽都富于诗的韵律和画的意境。传统民居风格各异却无处不体现了天人合一,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崇尚自然,争取自然,借鉴和发挥自然。中国民居负阴抱阳,藏风聚气地把崇山、秀水、峻石、绿树、竹林、洞桥、小路与建筑融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使民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里不仅是民居客观环境风貌所具有的艺术气质,而且也包含了民居建筑艺术形象所产生的感染。不仅如此,中国民居浓郁的乡土气息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有情观念。中国民居的潇洒的生活气息、动人的民族风情和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给人予情景交融的境界,是理性与浪漫的结合。在这里山光、水影、月色和鸟语花香都成为有情之物并与建筑融为一体而令人沉醉。
当前我国和世界不少国家都在进行现代化的人居建设,并正在逐步由追求数量和向提高质量方面转化。应该承认当前沿用的现代化住宅是具有一定的优点,在解决满足人口和居住建筑数量的矛盾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现代住宅由于受垂直组合模式的限制,在居住环境及单元的空间内容方面与传统民居比较还具有不完整性。应该看到我国传统民居的精神内涵及其形态,在许多方面均表现出其超前和现代的生态观念。如何运用和借鉴传统民居的生态精神,来营建一个具有良性生态循环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居住园区:从空间环境、景观环境、文化环境、人文环境及智能化环境的设计中去溶入更好的生态环境。追求与大自然的融合,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为此,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也将永远是我们必须持续开发和进入深入研究的重要命题。 文/蔡镇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