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乙未年,天干為少商之年,地支為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濕土生金運之不足,是為平氣年,氣候相對較為協調。金運不足,夏有炎爍燔燎之變,秋有冰雹霜雪之復。三運太角主風起,三之氣濕土,四之氣相火,年中時間大氣候為風火加濕;如患者自身的小宇宙已潛藏內風、內熱、內濕之因子,此時外候必然會牽動自身之病灶。
中醫理論講求自身平衡,這與中國的命理學完全一致。《黃帝內經》指出熱者宜寒之、風者宜疏之、濕者要袪濕化濕滲濕。可見這段期間要用發散風熱藥、亦要用燥濕芳香藥。
有種常見的病患叫哮喘病,與肺脾腎失調有關。哮喘是為風証,與巽卦有關,即是與四綠文曲星有關,多分寒哮與熱寒。這種氣候風熱濕對哮喘患者偶有不利,但臨床上哮喘以寒哮較熱哮多,故多於冬季天寒之時病發,是為「冬發夏緩」。中醫十分強調「順應天時」的治療法則,用藥必要審視當時的氣候。如冬季呼吸道風邪溫病熱証(可理解成細菌性或病毒性之感染),一般上熱者寒之,宜用清熱解毒藥,如常用的金銀花、連翹等,或常用的《銀翹散》;但如病於寒冬,氣候大寒,用苦寒藥之餘亦要顧及暖和,否則苦寒傷了脾胃,問題更多。正如看一個八字,辛金命生於寒冬子月,辛主肺,水主寒,辛弱,是一典型肺陽不足引致之寒哮病証。辛金受水洩雖弱,看來怕火來尅金,但原來亦要火,因為子月太寒,火為調候冷熱之用,並不是強弱的考慮。
近年中港興起一種可治療哮喘的「三伏天灸法」,此法最早見於《張氏醫通》,是指於夏季中某三天正值「天溫天陽」,人體經氣滿溢運行於體表,皮膚充實,血氣運行增快,令肺氣宣通宣暢,可給予哮喘病者一個調節肺衞皮毛機能的時機,這是為「冬病夏治」,是可以扶正病灶的治本方法。
這三天便稱為「三伏天」:是初伏、中伏、末伏三天。三天都是玄學上之「庚」日,但實際日子每年不同。我計算出今年的初伏在陽曆七月十三日,中伏在七月二十三日,末伏則在八月十二日。以往我曾請教我幾位醫易中醫老師:為甚麼三伏天灸用「庚」日而不用「辛」日?雖然「庚辛」是相表裏,但「辛」金應才是肺?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做三伏天必要用「庚」日,用「辛」日效果會差很多,在其他日子做幾乎沒有效果!
這個三伏天灸屬於非火熱式灸法,會採用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特定穴位,藉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令局部皮膚赤紅充血,甚至起泡,從而激發經絡、調整氣血而防治病發的一種方法。常用的刺激性藥物包括:附子、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肉桂、丁香等等加減方;最重要的一種藥是麝香,現已被列作禁藥,已不能用。常用穴位多是背部的足太陽膀胱經及督脈沿線如肺俞、腎俞、大椎附近之穴位等,以鼓舞陽氣。
這種療法亦有禁忌,如有發燒、炎症、感冒、皮膚過敏等忌用,體質陰虛、陽亢熱盛者亦忌之。但現代人很貪心,俗稱「係又做,唔係又做,唔跟日子又做」,就算連大學之中醫診所亦是「只要你肯來,肯付藥金,我便肯做」。其實只有八字要火的人才比較合做三伏天灸,八字生於夏季忌火的敷貼五分鐘便忍不住刺熱感,再硬來皮膚很快會出事,跟着是立即補喝一杯涼茶化解,是「做了等如無做」也!
文章來源來自陳師傅網頁:http://www.hkfengshui.com/articles/19295
中醫理論講求自身平衡,這與中國的命理學完全一致。《黃帝內經》指出熱者宜寒之、風者宜疏之、濕者要袪濕化濕滲濕。可見這段期間要用發散風熱藥、亦要用燥濕芳香藥。
有種常見的病患叫哮喘病,與肺脾腎失調有關。哮喘是為風証,與巽卦有關,即是與四綠文曲星有關,多分寒哮與熱寒。這種氣候風熱濕對哮喘患者偶有不利,但臨床上哮喘以寒哮較熱哮多,故多於冬季天寒之時病發,是為「冬發夏緩」。中醫十分強調「順應天時」的治療法則,用藥必要審視當時的氣候。如冬季呼吸道風邪溫病熱証(可理解成細菌性或病毒性之感染),一般上熱者寒之,宜用清熱解毒藥,如常用的金銀花、連翹等,或常用的《銀翹散》;但如病於寒冬,氣候大寒,用苦寒藥之餘亦要顧及暖和,否則苦寒傷了脾胃,問題更多。正如看一個八字,辛金命生於寒冬子月,辛主肺,水主寒,辛弱,是一典型肺陽不足引致之寒哮病証。辛金受水洩雖弱,看來怕火來尅金,但原來亦要火,因為子月太寒,火為調候冷熱之用,並不是強弱的考慮。
近年中港興起一種可治療哮喘的「三伏天灸法」,此法最早見於《張氏醫通》,是指於夏季中某三天正值「天溫天陽」,人體經氣滿溢運行於體表,皮膚充實,血氣運行增快,令肺氣宣通宣暢,可給予哮喘病者一個調節肺衞皮毛機能的時機,這是為「冬病夏治」,是可以扶正病灶的治本方法。
這三天便稱為「三伏天」:是初伏、中伏、末伏三天。三天都是玄學上之「庚」日,但實際日子每年不同。我計算出今年的初伏在陽曆七月十三日,中伏在七月二十三日,末伏則在八月十二日。以往我曾請教我幾位醫易中醫老師:為甚麼三伏天灸用「庚」日而不用「辛」日?雖然「庚辛」是相表裏,但「辛」金應才是肺?現在我終於明白了,做三伏天必要用「庚」日,用「辛」日效果會差很多,在其他日子做幾乎沒有效果!
這個三伏天灸屬於非火熱式灸法,會採用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特定穴位,藉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令局部皮膚赤紅充血,甚至起泡,從而激發經絡、調整氣血而防治病發的一種方法。常用的刺激性藥物包括:附子、白芥子、細辛、甘遂、延胡索、肉桂、丁香等等加減方;最重要的一種藥是麝香,現已被列作禁藥,已不能用。常用穴位多是背部的足太陽膀胱經及督脈沿線如肺俞、腎俞、大椎附近之穴位等,以鼓舞陽氣。
這種療法亦有禁忌,如有發燒、炎症、感冒、皮膚過敏等忌用,體質陰虛、陽亢熱盛者亦忌之。但現代人很貪心,俗稱「係又做,唔係又做,唔跟日子又做」,就算連大學之中醫診所亦是「只要你肯來,肯付藥金,我便肯做」。其實只有八字要火的人才比較合做三伏天灸,八字生於夏季忌火的敷貼五分鐘便忍不住刺熱感,再硬來皮膚很快會出事,跟着是立即補喝一杯涼茶化解,是「做了等如無做」也!
文章來源來自陳師傅網頁:http://www.hkfengshui.com/articles/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