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中:今天為什麼要重讀《周易》?

楊慶中:今天為什麼要重讀《周易》?

 



 對於知識分子來說,《周易》是經學,是了解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繞過的一個思想巔峰;對於老百姓來說,《周易》更多的還是筮占色彩,求神問卜,神乎其神。不管出於何種原因,原本面向中國人民大學學生的通識教育課堂上,出現了一些老人,有的白髮蒼蒼,有的銀絲間布。沒有找到座位的同學在教室內的走道上站着,或者在靠後牆的空地上坐着,人氣甚旺。6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楊慶中在“原典重溫”系列講座之“眾經之首:《周易》”上坦言,“《周易》在今天沒有受到重視,還受到歧視,經學層面的《周易》非常寂寞。”

  一般關於《周易》有“周易”、“易傳”、“易經”等概念,楊慶中從澄清概念開始了關於中國易學史以及《周易》的本質和影響深入淺出的講解,偶爾也詼諧一下,引得全場大笑。

  他認為,《周易》本是筮占之書。理解《周易》的關鍵是對三代筮占作何理解。夏商周時期的筮占,不同於今天的占卜算命。有學者認為,中國文化的根源是巫史傳統。在古代,從事求神占卜等活動的人叫巫,掌管天文、星象、曆數、史冊的人叫史,可以說都是當時的大科學家。筮占的原因,有信仰成分,也是政治的需要,通常是解決政治合理性的問題。

  那《周易》本經是如何被哲學化的?平王東遷後天子式微,王官失守,文化下移,掌管文化禮樂和圖書典籍的官吏散落四方。楊慶中講道,春秋時,對《周易》解釋出現新動向,《周易》逐漸被經典化。也就是說,《周易》的流傳出現分化,一個方向是繼續用《周易》占卜,另一個方向是將《周易》當成說理之書。孔子,這個中國第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對《周易》的闡釋就是延着說理方向發展。

  經過世世代代的闡釋、沿襲,《周易》蔓生出眾多枝節,似乎各種學科、各種現象都可以在《周易》中找到關聯性。楊慶中認為,這是因為《周易》本經的結構具有哲學解釋的空間。而像中國的龜骨或世界其他民族的卜筮方法,都沒有成為哲學經典。“首先,卦爻辭中有古之遺言;另外,象辭之間有解釋空間。因而,符號文字之間就形成一定的張力,所以《周易》常解常新。再者,卦-爻-人,是講時間背景中在一定空間位置上的人,這是整體思維模式。每一卦,都在暗示人們,怎樣調整自己,才能趨吉避凶。”他個人以為,《周易》中的卦指天時,爻指地位,而人是指發揮主觀能動性。沒有嚴格區別的吉凶,每一卦既是吉又是凶,全看自己怎麼把握。“你在某個位置調整得好,就是吉,不好就是凶。”

  談到眾所周知的與《周易》相關的四位聖人——伏羲、周文王、周公和孔子,楊慶中重點介紹了孔子開放的學《易》模式。原來,孔子早年對《周易》並沒有多大興趣,但在晚年,或許是受到老子的啟發,對《周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竟然將《周易》“居則在席,行則在身”,而且放言“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孔子怎麼會如此推崇筮占之書?面對學生的質疑,孔子言:“我觀其德義耳也。”他對於《周易》的新認識有三點:一是《周易》有古之遺言;二是《周易》出於文王,乃憂患之作;三是《周易》為崇德廣業之書。孔子的門生以孔子對《周易》的理解為指導,為綱要,吸收各家之說,完成《易傳》,完成《周易》本經的哲學化。“自孔子后,易學分二:術數易,民間流傳;人文易,知識分子中流傳。但需要明確的是,孔門作《易傳》並不是排斥筮占。”楊慶中說。

  《周易》的流傳,因為經與占的分道揚鑣,作為經書的《周易》在《漢書·藝文志》的分類中居“六藝”之首,而與佔有關的易書,如《周易》三十八卷、《周易明堂》《周易隨曲射匿》等位居《數術略》中的《蓍龜》篇中。楊慶中特別提到,唐代以後的《火珠林》則與《周易》沒有任何關係。

  易占屬於象數易學嗎?楊慶中認為,象數易學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今人對此概念的理解多受《四庫全書》“兩派兩宗”說的影響,但該說並不十分準確。實際上,易學史上,沒有純粹的義理易學,也沒有純粹的象數易學。漢代易學講象數,是為了解經;宋代易學講義理,也有象數基礎。但是,漢代易學為何被稱為象數易學呢?因為漢代易學的最大特點是講《周易》本經借用了當時的自然科學如天文曆法理論來解釋,而那時,干支已經被五行化。漢代還用《周易》作政治鬥爭之用,如天氣陰雨連綿,就警示皇帝身邊有佞臣,或者說皇帝的私生活出了問題。總之,漢代易學所使用的方法都是為了解釋卦爻辭和卦爻象之間的關係。而易占雖然運用了漢代象數易學的研究成果,目的卻不是解經。可以說,只有“鬼謀”,沒有“人謀”。象數易學是經學,易占是術數學。

  《周易》的歷史影響深遠。從經學系統看,楊慶中引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的觀點來加以說明:“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學界有共識:《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基礎、中國傳統學術的核心、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哲學教科書。比如,張衡、祖沖之、歐陽修等都是易學家。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沒有宗教戰爭,沒有因為信仰而造成的戰爭?這與《周易》中的觀念有關,《周易》強調陰陽互根。換句話說,‘我’存在的合理性,建立在‘你’存在的合理性上。也就是共存的概念,不是非此即彼的概念。”楊慶中在分析《周易》內容的哲學層面時這樣說。從宗教層面看,《周易》是道教的理論基礎,與佛教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道教經典《太平經》中就說:“天失陰陽則亂其道,地失陰陽則亂其財,人失陰陽則絕其後,君臣失陰陽則其道不理……”從政治層面看,“革命”和“革故鼎新”這兩個詞與《周易》中的革卦和鼎卦有關,《周易》對故宮的設計更有決定性的影響。從科技層面看,不言易,不足以言太醫。中醫學的思想基礎來源於易學的整體思想,透過病變點,去找根源。古代中醫名家,一般都是易學家。“有人說,中國古代科技發達,但科技理論不發達。我對此說表示懷疑,難道故宮是靠工匠的感覺建成的?”他認為,中國古代科技在北宋后對世界沒什麼貢獻,不是思維問題,而是表達方式的問題。比如,西方的數學運用阿拉伯數字和字母符號的時候,中國數學還在用籌碼。

  不管《周易》在古代地位有多高,落實到《周易》的現代價值,楊慶中將之與中國文化的復興聯繫起來。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在近代遭遇重大挫折,但相比之下,“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儒家對傳統文化的影響更大,前者是與傳統文化“一刀兩斷”,後者是認為傳統文化中的知識體系不行,但價值體系還行,主張結合西方的知識體系來複興中國文化。“傳統文化,如果知識層面不復興,光是價值層面能復興嗎?現在大喊儒家,只是讓幾個培訓機構多賺點錢而已。”楊慶中認為,今天中國傳統文化要與時俱進,應兩方面同時着力,將知識系統與價值系統統一在一起,並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之處,形成現代中國文化。“中國的經濟發展了,在世界上有話語權了,但我們的文化在世界上還沒有話語權。我們接受諸如自由、平等等觀念,但我們能為世界貢獻什麼樣的話語呢?”

  所以,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明如何能在全球化時代復蘇、重生,更加富有活力,重讀《周易》,顯得意義非凡。楊慶中如是說。(蒲波)來源: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