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改革」之嘆(劉緒義)

《易經》的“改革”之嘆(劉緒義)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然而為了開闢財源,獲取儘可能多的國家財政稅收,急於求成,向全民斂財(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導致國富民貧,推行16年即以失敗告終。 (資料圖片) 
 
 


 
王莽時期的貨幣名目繁多,體系複雜,以後又多次變更,使老百姓無所適從。最終王莽的“托古改制”以徹底失敗告終。(資料圖片) 
 
 

歷史上失敗的改革多緣於任性

有個單位的領導想請我去給他們講一講《易經》,順便問了一句,《易經》到底是一部什麼書?我回答了一句:它是這樣一部書,任性的孔子刪詩書唯獨不敢刪《易經》,任性的秦始皇焚書唯獨不敢焚《易經》。領導聽了一愣,有這麼可怕嗎?

這個領導當然是不怕事的。半年前,也就是他到任不久,就在大會上公開宣布要以抓鐵有痕的精神進行改革,提出了一攬子方案,下面在座的人聽得也是一愣一愣的,連單位其他班子成員都不敢再玩手機。我當然不在現場,但在事後聽到的傳言都是叫苦不迭。但他不為所動,執意推進他的改革。正巧後來又遇到“任性”這一熱詞,他又姓史,便理所當然地獲得了“死任性”這一外號。我就是在這種傳言中走進他的辦公室去顧他一問的。

我聽過他改革的思路和決心,倒也切中時弊,也佩服他的工作激情。他自言已經四十九,還可以沖一把,即便沖不上去,也可以享受改革。

我的眼前隨即晃過歷史上許多改革家的身影,商鞅、王莽、王安石……多的是改革還沒有爽完,人就倒下了的例子。我當然不希望這位好人重蹈覆轍,忽然靈機一動,想到了《易經》中第49卦,便決定跟他聊一聊。

我告訴他第49卦是“革”卦,他一聽,竟然有一種天命所歸的感慨,急切地讓我跟他上這一課。

“革卦”堪稱改革的綱領。《革卦》的卦辭是: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易經》這一改革之嘆開宗明義,道出了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原則、改革的前途與改革的成敗。改革的背景如卦象所示,兌上離下,兌是澤,離是火;兌是少女,離是中女;所以用“水火相息,二女同居”來形容,是矛盾已經激化的表現,“其志不相得”,平衡已經被打破,危機四伏,必須進行變革,方可重新建立新秩序。關於這方面多數人看得清楚,但是對於改革的原則就未必了。革卦提出“巳日乃孚,革而信之”的原則,意思是改革要選擇適當的時機,這個時機的標誌是“有孚”,即獲得大家的信任。是故“象傳”指出了一條核心原則:君子以治歷明時。

歷史上大凡失敗的改革都有一個同樣的原因,那就是沒有得到大家的信任或認可,且多數是緣於改革家的任性使然。

王莽革新改制不能不說各方面條件成熟,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尤其是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視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做是“周公再世”。社會上讖緯禪讓之說盛行,符命祥瑞紛至沓來,又有大儒劉歆為他稱帝改製作理論闡釋。但是,等到建立新朝,王莽那任性的本來面目立即顯示出來,刻意以改製為名行復古之實,如恢復井田制、改幣制、更官制、國有化等等,原本想緩和社會矛盾,卻不料讓百姓未得其利,先受其害,在遭到激烈反對后,更加任性,不論公卿和百姓,都施以峻法,加上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最終各地揭竿而起。

幾百年後,老王家又出了一個“拗相公”——宋朝的王安石,這位11世紀的改革家一直在等待時機,他生平第一個職務就創下了歷史之最:淮南簽判,做了25年。這是一個什麼職務呢,宋朝各州幕職,協助長官處理政務及文書案牘,相當於一個辦公室主任,從八品。這個職務倒並不丟人,蘇東坡也做過,問題是誰能像他做那麼長?後來他也不是沒有機會,歐陽修、韓琦等人賞識他,多次邀他進京,當欽差來遞聖旨時,他竟然躲了起來,欽差把聖旨放到桌上走後,他又抓起聖旨狂追送還,從中可見他的“拗勁”。1069年,機會來了,有了新皇帝罩着,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一系列改革的聖旨奔走全國各地。他不顧一切反對,也不承認失敗,一往無前、一意孤行地享受着他一個人的改革。這場盡人皆知的失敗的改革,儘管史家給出了各種客觀原因的分析,但根子上敗於他骨子裡的任性。

《易經》反對任性,針對改革的前途,“革卦”指出了兩種可能,一是“革而當,其悔乃亡”,取得成功;一是革而不當,遭到失敗。於是,如何避免失敗就成了改革的關鍵。

《易經》通過“革卦”六爻的變化,從改革方略上給了我們生動的啟示。

“革卦”初九爻辭指出:鞏用黃牛之革。黃牛是一種能拉800多斤重物、且既耐高溫又耐低溫的動物,黃牛皮物理機械強度好,堅韌。這是告訴我們,改革之初,不宜輕舉妄動,而要像用黃牛皮革包裹東西一樣,做好前期準備,擴大同盟,鞏固基礎。

“革卦”六二爻辭指出:巳日乃革之,征吉,無咎。“巳日”,意指時機成熟。意思是看準時機發動變革,才會吉祥如意,不會有錯。

“革卦”九三爻辭指出: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改革不會一帆風順,一旦出現問題,就要再三宣講改革利弊,徵求意見,及時修正,才能獲得民眾的信任,這是改革的轉折點,也是走向勝利的關鍵。

“革卦”九四爻辭指出:悔亡,有孚,改命,吉。困難消失,依然要信守改革大志,繼續取得民眾信任,變革不合時宜的舊制度。

“革卦”九五爻辭指出:大人虎變,未佔有孚。改革不僅能改變別人,也能改變自己,偉大的改革家要懂得變革自我,那樣無需算計都能獲得人們信任。

“革卦”的上六爻辭指出: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改革的結果便是,君子會變得更加文采蔚然,小人也會變得恭敬順從。這就是《象傳》中說的:“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即便出現不好的癥狀,最終也能化解、吉祥順意。

“革卦”雖然沒有直指“任性”二字,卻三次出現“有孚”,孚就是誠信、信任。可見,信任之於改革的重要性。

歷史上成功的改革在於順天應人

“革卦”也讚揚了改革成功的例子即湯武革命,認為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順乎天而應乎人”,併發出了“革之時大矣哉”的感嘆。但湯武革命畢竟使用了武力,歷史上最早且真正成功的改革家當數周公。

這個周公做了什麼改革很多人不知道,但他與“夢”有緣大家都知道,一是有一部書叫《周公解夢》;一是孔子曾發出過“甚矣,吾衰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之嘆。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武王死時,接班人成王尚在襁褓之中,所以周公“攝行政當國”,從此過上“一飯三吐哺”的不任性的日子,終生輔佐成王。與孔子並稱古之聖人。

《尚書·大傳》中說周公扶助成王執政期間“一年救亂,二年克勤,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在位”六年,對應《易經》革卦六爻。

“順天應人”當是周公的思想,這一提法在當時本身就是一場靈魂深處的革命。天和人在商代不在一個層面上,天至高無上,人是很渺小的。當時有人向商紂告密,說文王有造反的跡象,商紂聽后說了一句很任性的話:我生不有命在天?根本沒當回事!

周公正是從夏商執著於“天命不易”而亡的歷史事實中,深深感覺到“天命靡常”,產生一股強烈的憂患意識,提出了著名的“兩知”論:知稼穡之艱難,知小人之所依。在周公看來,小邦周滅掉大邦殷,是天命使然;但周人取而代之,完全是出於替天行道,恭行天罰。對於君主來說,不僅要敬畏天命,更要敬畏民心。這也是《易經》提出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所以,再偉大的周公也恐懼民眾的誤解(流言),謙恭地去消除誤會。正是這種恐懼而不是任性的心理,幫助周公取得了改革的勝利。

周公藉此修正了殷商一味依仗天命、任性作福的神權管理思想,提出了神權兼重人事的“順天應人”觀念。從此以後,人與天站到了一條平行線上。《易經》始終體現了“天命無常”與“天命不易”這種看似矛盾實則統一的觀念。天命無法改變,而社會環境卻可以改變,人可以改變。後世誤以為只要算得了一個好卦就可以任性任為,卻不知“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拚”,斷不可代天主張。 深圳新聞網 ◎ 劉緒義(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