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改革”之叹(刘绪义)

《易经》的“改革”之叹(刘绪义)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然而为了开辟财源,获取尽可能多的国家财政税收,急于求成,向全民敛财(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导致国富民贫,推行16年即以失败告终。 (资料图片) 
 
 


 
王莽时期的货币名目繁多,体系复杂,以后又多次变更,使老百姓无所适从。最终王莽的“托古改制”以彻底失败告终。(资料图片) 
 
 

历史上失败的改革多缘于任性

有个单位的领导想请我去给他们讲一讲《易经》,顺便问了一句,《易经》到底是一部什么书?我回答了一句:它是这样一部书,任性的孔子删诗书唯独不敢删《易经》,任性的秦始皇焚书唯独不敢焚《易经》。领导听了一愣,有这么可怕吗?

这个领导当然是不怕事的。半年前,也就是他到任不久,就在大会上公开宣布要以抓铁有痕的精神进行改革,提出了一揽子方案,下面在座的人听得也是一愣一愣的,连单位其他班子成员都不敢再玩手机。我当然不在现场,但在事后听到的传言都是叫苦不迭。但他不为所动,执意推进他的改革。正巧后来又遇到“任性”这一热词,他又姓史,便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死任性”这一外号。我就是在这种传言中走进他的办公室去顾他一问的。

我听过他改革的思路和决心,倒也切中时弊,也佩服他的工作激情。他自言已经四十九,还可以冲一把,即便冲不上去,也可以享受改革。

我的眼前随即晃过历史上许多改革家的身影,商鞅、王莽、王安石……多的是改革还没有爽完,人就倒下了的例子。我当然不希望这位好人重蹈覆辙,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了《易经》中第49卦,便决定跟他聊一聊。

我告诉他第49卦是“革”卦,他一听,竟然有一种天命所归的感慨,急切地让我跟他上这一课。

“革卦”堪称改革的纲领。《革卦》的卦辞是: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易经》这一改革之叹开宗明义,道出了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原则、改革的前途与改革的成败。改革的背景如卦象所示,兑上离下,兑是泽,离是火;兑是少女,离是中女;所以用“水火相息,二女同居”来形容,是矛盾已经激化的表现,“其志不相得”,平衡已经被打破,危机四伏,必须进行变革,方可重新建立新秩序。关于这方面多数人看得清楚,但是对于改革的原则就未必了。革卦提出“巳日乃孚,革而信之”的原则,意思是改革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标志是“有孚”,即获得大家的信任。是故“象传”指出了一条核心原则:君子以治历明时。

历史上大凡失败的改革都有一个同样的原因,那就是没有得到大家的信任或认可,且多数是缘于改革家的任性使然。

王莽革新改制不能不说各方面条件成熟,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尤其是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做是“周公再世”。社会上谶纬禅让之说盛行,符命祥瑞纷至沓来,又有大儒刘歆为他称帝改制作理论阐释。但是,等到建立新朝,王莽那任性的本来面目立即显示出来,刻意以改制为名行复古之实,如恢复井田制、改币制、更官制、国有化等等,原本想缓和社会矛盾,却不料让百姓未得其利,先受其害,在遭到激烈反对后,更加任性,不论公卿和百姓,都施以峻法,加上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最终各地揭竿而起。

几百年后,老王家又出了一个“拗相公”——宋朝的王安石,这位11世纪的改革家一直在等待时机,他生平第一个职务就创下了历史之最:淮南签判,做了25年。这是一个什么职务呢,宋朝各州幕职,协助长官处理政务及文书案牍,相当于一个办公室主任,从八品。这个职务倒并不丢人,苏东坡也做过,问题是谁能像他做那么长?后来他也不是没有机会,欧阳修、韩琦等人赏识他,多次邀他进京,当钦差来递圣旨时,他竟然躲了起来,钦差把圣旨放到桌上走后,他又抓起圣旨狂追送还,从中可见他的“拗劲”。1069年,机会来了,有了新皇帝罩着,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一系列改革的圣旨奔走全国各地。他不顾一切反对,也不承认失败,一往无前、一意孤行地享受着他一个人的改革。这场尽人皆知的失败的改革,尽管史家给出了各种客观原因的分析,但根子上败于他骨子里的任性。

《易经》反对任性,针对改革的前途,“革卦”指出了两种可能,一是“革而当,其悔乃亡”,取得成功;一是革而不当,遭到失败。于是,如何避免失败就成了改革的关键。

《易经》通过“革卦”六爻的变化,从改革方略上给了我们生动的启示。

“革卦”初九爻辞指出:巩用黄牛之革。黄牛是一种能拉800多斤重物、且既耐高温又耐低温的动物,黄牛皮物理机械强度好,坚韧。这是告诉我们,改革之初,不宜轻举妄动,而要像用黄牛皮革包裹东西一样,做好前期准备,扩大同盟,巩固基础。

“革卦”六二爻辞指出: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巳日”,意指时机成熟。意思是看准时机发动变革,才会吉祥如意,不会有错。

“革卦”九三爻辞指出: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改革不会一帆风顺,一旦出现问题,就要再三宣讲改革利弊,征求意见,及时修正,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这是改革的转折点,也是走向胜利的关键。

“革卦”九四爻辞指出:悔亡,有孚,改命,吉。困难消失,依然要信守改革大志,继续取得民众信任,变革不合时宜的旧制度。

“革卦”九五爻辞指出:大人虎变,未占有孚。改革不仅能改变别人,也能改变自己,伟大的改革家要懂得变革自我,那样无需算计都能获得人们信任。

“革卦”的上六爻辞指出: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改革的结果便是,君子会变得更加文采蔚然,小人也会变得恭敬顺从。这就是《象传》中说的:“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即便出现不好的症状,最终也能化解、吉祥顺意。

“革卦”虽然没有直指“任性”二字,却三次出现“有孚”,孚就是诚信、信任。可见,信任之于改革的重要性。

历史上成功的改革在于顺天应人

“革卦”也赞扬了改革成功的例子即汤武革命,认为其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乎天而应乎人”,并发出了“革之时大矣哉”的感叹。但汤武革命毕竟使用了武力,历史上最早且真正成功的改革家当数周公。

这个周公做了什么改革很多人不知道,但他与“梦”有缘大家都知道,一是有一部书叫《周公解梦》;一是孔子曾发出过“甚矣,吾衰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之叹。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武王死时,接班人成王尚在襁褓之中,所以周公“摄行政当国”,从此过上“一饭三吐哺”的不任性的日子,终生辅佐成王。与孔子并称古之圣人。

《尚书·大传》中说周公扶助成王执政期间“一年救乱,二年克勤,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在位”六年,对应《易经》革卦六爻。

“顺天应人”当是周公的思想,这一提法在当时本身就是一场灵魂深处的革命。天和人在商代不在一个层面上,天至高无上,人是很渺小的。当时有人向商纣告密,说文王有造反的迹象,商纣听后说了一句很任性的话:我生不有命在天?根本没当回事!

周公正是从夏商执著于“天命不易”而亡的历史事实中,深深感觉到“天命靡常”,产生一股强烈的忧患意识,提出了著名的“两知”论: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所依。在周公看来,小邦周灭掉大邦殷,是天命使然;但周人取而代之,完全是出于替天行道,恭行天罚。对于君主来说,不仅要敬畏天命,更要敬畏民心。这也是《易经》提出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所以,再伟大的周公也恐惧民众的误解(流言),谦恭地去消除误会。正是这种恐惧而不是任性的心理,帮助周公取得了改革的胜利。

周公借此修正了殷商一味依仗天命、任性作福的神权管理思想,提出了神权兼重人事的“顺天应人”观念。从此以后,人与天站到了一条平行线上。《易经》始终体现了“天命无常”与“天命不易”这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观念。天命无法改变,而社会环境却可以改变,人可以改变。后世误以为只要算得了一个好卦就可以任性任为,却不知“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断不可代天主张。 深圳新闻网 ◎ 刘绪义(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