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后」起名扎堆是文化幼稚病?

“10后”起名扎堆是文化幼稚病?

 


 

最近,《中國最熱30個名字》的統計榜單出爐。2010年後出生的娃,叫子涵、欣怡、梓涵、子軒、浩宇、浩然的重名極多。我省的一份調查更是令人汗顏:鎮江市實驗幼兒園兩個校區229名小班孩子,名字中有子、梓、紫等相同讀音字的竟達30人,“zi字輩”的孩子,佔比13%;同叫“zi han”的有好幾個,分別是“紫涵”“子晗”“梓涵”和“子涵”。一時間,“中國人還會起名嗎”的質疑紛紛見諸各大媒體。

  “現在小朋友們的姓名,最流行偶像劇男女主角的風格。”南京市第一幼兒園的歐陽老師告訴記者,這幾年她碰到不少男孩叫“宇軒”“浩然”“子豪”,女孩叫“欣怡”“雨欣”“可欣”,上課點名經常發懵。歐陽說,“也有些父母從古典書籍里尋找些意味深長的詞彙給孩子起名,但這樣也容易撞車,比如‘張弛’這個名字,我在不長的教學生涯里已經撞到N次!”

  年輕父母不會起名,有人抨擊說,這是一種文化幼稚病。很多年輕父母文化積澱薄弱,在思想和創意方面存在嚴重欠缺,“沒文化真可怕”。也有人說,名字折射出不同時代的審美旨趣,不同年代有不同的“講究”,不必“嚴陣以待”。比如上個世紀,從50年代的 “建國”、“抗美”、“援朝”、“躍進”,到60年代“文革”、“衛東”等姓名大流行,都帶有鮮明的政治美學印記。之後是一波單名風潮湧起,如“張偉”、“王芳”、“李娜”之類,現在成了大數據中出現頻次最高的姓名。

  “事實上,大多數父母並不想給孩子起大眾化的名字,因此有意避開曾經一窩蜂的‘峰’、‘鵬’、‘艷’、‘麗’,可恰恰是這樣的思路,又造成了一個新的大眾潮流。”一位網友如此分析。細觀今天“10后”的時尚名字,如“子涵”、“冉浩”、“若馨”、“舒倩”、“俊熙”,乍一看高大上的感覺撲面而來;再一看,卻發現大多只是美麗字眼的堆砌,既沒有深刻涵義,也不夠別緻。這些名字大多出自於網絡遊戲、言情小說、港台明星、韓劇偶像,許多80後父母從小浸潤其中,造就了這一代人的審美趣味。


“我們這一代人為了避免自己名字沒起好的‘杯具’,特意從《詩經》《楚辭》等古代文學經典里抽字,結果是又一時代性的撞名!”去年剛剛生得雙胞胎的年輕媽媽周璇向記者抱怨,“起一個名字已經很難,我們家還得起兩個!”小夫妻不僅動員親朋好友、同事同學幫忙,還上網搜索求助,“只要輸入姓氏,網站能自動幫你生成上千個名字。”但是看花眼之後,周璇一家發現這些隨機組成的名字完全“沒味道”。好容易敲定兩個孩子的名字,一個來自《論語》、一個來自電視劇《甄嬛傳》,“肯定會和別家的娃撞名,可我們實在是黔驢技窮了。”

  如何才能避免給孩子取個爛大街的名字?姓名專家建議,可以多從古典書籍里尋找詞彙,但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靈活運用,不能“生摘硬搬”。譬如,民國詩人戴望舒的“望舒”出自《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的名字出自《離騷》“苟余情其信芳”,借用都很妥帖。但是現在很多人一味拼湊《楚辭》、《詩經》里的字眼,並不深究其意,或者斷章取字,常常引起涵義倒錯。比如有人從《詩經》“浮游之羽,衣裳楚楚”中提取“浮游”、“之羽”做人名,其實浮游(蜉蝣)是一種朝生暮死的小動物,不適合入名;有人從《詩經》“雨雪霏霏”中取字做名,其實這句話是用來襯托憂傷陰鬱的心情,比如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說“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也不適合入名。

  要給孩子取個與眾不同的好名字,新手爸媽也“蠻拼”的。兩歲孩子的媽媽小顏告訴記者,女兒出生后,孩子他爸捧着《詩經》翻了好幾天,終於眼前一亮——跳出一個“舒窈”,出自《皎兮》一章:“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是對一位美麗女子的讚美。“我們中國人講究生肖五行配合,女兒屬蛇,需要有個洞穴,‘舒’字里正好有個‘口’字,同時‘窈’字寓意我們做父母的撐起一個家,庇護幼小的女兒。”

  要取個好名字,既寄託父母的美好願景,又體現漢字音形義之美,還與眾不同,確實不易。專家支招,與其“生摘硬搬”古典詩詞或者直接拷貝明星偶像,以至於孩子們長大后頻頻“撞名”,倒不如索性放棄雕琢,在現實生活中會會意,或者採用父母雙姓為姓,在姓名扎堆的時代,或許倒顯得別具一格。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顧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