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后”起名扎堆是文化幼稚病?

“10后”起名扎堆是文化幼稚病?

 


 

最近,《中国最热30个名字》的统计榜单出炉。2010年后出生的娃,叫子涵、欣怡、梓涵、子轩、浩宇、浩然的重名极多。我省的一份调查更是令人汗颜:镇江市实验幼儿园两个校区229名小班孩子,名字中有子、梓、紫等相同读音字的竟达30人,“zi字辈”的孩子,占比13%;同叫“zi han”的有好几个,分别是“紫涵”“子晗”“梓涵”和“子涵”。一时间,“中国人还会起名吗”的质疑纷纷见诸各大媒体。

  “现在小朋友们的姓名,最流行偶像剧男女主角的风格。”南京市第一幼儿园的欧阳老师告诉记者,这几年她碰到不少男孩叫“宇轩”“浩然”“子豪”,女孩叫“欣怡”“雨欣”“可欣”,上课点名经常发懵。欧阳说,“也有些父母从古典书籍里寻找些意味深长的词汇给孩子起名,但这样也容易撞车,比如‘张弛’这个名字,我在不长的教学生涯里已经撞到N次!”

  年轻父母不会起名,有人抨击说,这是一种文化幼稚病。很多年轻父母文化积淀薄弱,在思想和创意方面存在严重欠缺,“没文化真可怕”。也有人说,名字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审美旨趣,不同年代有不同的“讲究”,不必“严阵以待”。比如上个世纪,从50年代的 “建国”、“抗美”、“援朝”、“跃进”,到60年代“文革”、“卫东”等姓名大流行,都带有鲜明的政治美学印记。之后是一波单名风潮涌起,如“张伟”、“王芳”、“李娜”之类,现在成了大数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姓名。

  “事实上,大多数父母并不想给孩子起大众化的名字,因此有意避开曾经一窝蜂的‘峰’、‘鹏’、‘艳’、‘丽’,可恰恰是这样的思路,又造成了一个新的大众潮流。”一位网友如此分析。细观今天“10后”的时尚名字,如“子涵”、“冉浩”、“若馨”、“舒倩”、“俊熙”,乍一看高大上的感觉扑面而来;再一看,却发现大多只是美丽字眼的堆砌,既没有深刻涵义,也不够别致。这些名字大多出自于网络游戏、言情小说、港台明星、韩剧偶像,许多80后父母从小浸润其中,造就了这一代人的审美趣味。


“我们这一代人为了避免自己名字没起好的‘杯具’,特意从《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经典里抽字,结果是又一时代性的撞名!”去年刚刚生得双胞胎的年轻妈妈周璇向记者抱怨,“起一个名字已经很难,我们家还得起两个!”小夫妻不仅动员亲朋好友、同事同学帮忙,还上网搜索求助,“只要输入姓氏,网站能自动帮你生成上千个名字。”但是看花眼之后,周璇一家发现这些随机组成的名字完全“没味道”。好容易敲定两个孩子的名字,一个来自《论语》、一个来自电视剧《甄嬛传》,“肯定会和别家的娃撞名,可我们实在是黔驴技穷了。”

  如何才能避免给孩子取个烂大街的名字?姓名专家建议,可以多从古典书籍里寻找词汇,但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能“生摘硬搬”。譬如,民国诗人戴望舒的“望舒”出自《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的名字出自《离骚》“苟余情其信芳”,借用都很妥帖。但是现在很多人一味拼凑《楚辞》、《诗经》里的字眼,并不深究其意,或者断章取字,常常引起涵义倒错。比如有人从《诗经》“浮游之羽,衣裳楚楚”中提取“浮游”、“之羽”做人名,其实浮游(蜉蝣)是一种朝生暮死的小动物,不适合入名;有人从《诗经》“雨雪霏霏”中取字做名,其实这句话是用来衬托忧伤阴郁的心情,比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也不适合入名。

  要给孩子取个与众不同的好名字,新手爸妈也“蛮拼”的。两岁孩子的妈妈小颜告诉记者,女儿出生后,孩子他爸捧着《诗经》翻了好几天,终于眼前一亮——跳出一个“舒窈”,出自《皎兮》一章:“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是对一位美丽女子的赞美。“我们中国人讲究生肖五行配合,女儿属蛇,需要有个洞穴,‘舒’字里正好有个‘口’字,同时‘窈’字寓意我们做父母的撑起一个家,庇护幼小的女儿。”

  要取个好名字,既寄托父母的美好愿景,又体现汉字音形义之美,还与众不同,确实不易。专家支招,与其“生摘硬搬”古典诗词或者直接拷贝明星偶像,以至于孩子们长大后频频“撞名”,倒不如索性放弃雕琢,在现实生活中会会意,或者采用父母双姓为姓,在姓名扎堆的时代,或许倒显得别具一格。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