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風水文化是閬中旅遊發展的基礎
閬中古城位於四川南充閬中市,是中國保留最好的風水古城,古城的選址與建設,非常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古代風水思想,其龍脈、鎮山、沙山、青龍、白虎、天門、地戶等風水形態,天心十道、風水樓等建築理念,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蘊含。但是,風水形態的觀賞,需要文化的解讀、展示與登高望遠,在目前的閬中古城旅遊中,基本上沒有體現出來。根據我們的調查,國內遊客主要是成渝兩地及周邊地區,旅遊目的集中在古城風貌的觀賞上。換句話說,目前的吸引力是“古城風貌”。
那麼,閬中古城的核心吸引力究竟何在呢?如何確定吸引核?從閬中古城旅遊資源的獨特性來看,風水文化才是其世界級的獨特性賣點,古城風貌,只具備“國內排行前五位的古城”這樣一種吸引水平。因此,我們提出,閬中古城的品牌,改用“閬中風水古城”,一級吸引核為“風水文化”,二級吸引核為“市井文化”和“古城風貌”。
風水文化是一種抽象的文化,我們確定了吸引核后,最關鍵的問題,是解決“風水文化”的觀賞遊憩方式,即,怎樣觀賞、體驗風水古城的風水文化。
(1)目的地主題化整合理念
主題,就是風水文化。以風水文化,整合古城,整合嘉陵第一江山,形成“風水古城”品牌,以“中國古代城市理想的典範”,而聞名天下。以保證實現閬中旅遊發展目標:世界聞名,國內熱點的旅遊目的地。以風水文化來整合,就是以風水文化為主線,形成旅遊品牌、旅遊產品、旅遊游線、旅遊紀念品等等。
在風水文化的主題下,形成五大風水系列旅遊產品:第一,風水山水,包括風水山(玄武、朱雀、青龍、白虎、天門、地戶)、龍脈(劍山、巴山、續龍橋)、天然八卦(雲台觀)、九龍捧聖(天宮院)、伏羲玉台(三台山)等風水文化的山水景點;第二,風水城區,包括天心十道、風水樓、街名文化、住宅風水;第三,風水文化展覽,包括風水文化博覽館、風水館、天文歷算博覽館、風水院落、天宮院等;第四,風水小品,包括在自然山水間,主要道路節點,街道節點,住宅內部等,形成若干小品,成為古城獨特景觀;第五,風水旅遊紀念品,包括鎮宅之寶、風水羅盤、五行調運器物(金木水火土)、渾天儀等等。
(2)風水文化觀賞的產品化理念
風水文化,是以有形的山水為依託,無形的理念為核心,形成的複雜的中國古代文化。從旅遊開發的角度,我們認為,將文化轉變為旅遊產品,是旅遊目的地運作的前提。風水文化的觀賞,必須轉化為產品,其中,包括文化展示、教育與鋪墊產品——遊客中心、博覽館、陳列館等等;文化載體產品——風水山、龍脈、天然風水、建築風水等觀賞對象;文化景觀產品——風水小品;文化紀念品與商品——風水紀念品、風水書刊畫冊音像產品等等;風水休閑產品——風水院落、風水休閑吧、風水館、風水街區等等。
風水觀賞與體驗的具體方式,可以用一個“四步結構”來表達,即:學習了解——觀賞遊覽——研究體驗——購物紀念。
學習了解,是開展風水旅遊的必備前提;在遊客購買閬中古城的旅遊產品前,我們就應該通過電視、報刊、書籍、網站、宣傳資料、旅行社等媒體及其他渠道,推廣閬中古城的風水文化,從產生遊憩吸引,引導消費者購買閬中旅遊產品;遊客到達閬中的第一站,必須是遊客中心,遊客中心將系統展示風水文化的歷史、淵源、內涵、知識及閬中風水古城的機理與形象,使遊客在了解之後,帶着疑問與興奮,進入風水古城;因此,遊客中心的設計非常重要。
觀賞遊覽,是印證風水文化的過程,又是山水古城的遊覽過程,是風水文化的第二步了解與學習的過程,是賞心悅目的遊憩過程。
研究體驗,是對風水文化產生了較大興趣的遊客,購買風水書刊畫冊,研究風水文化,並試圖尋找自己的命運及風水啟示的過程;這一過程,在古城休閑中,遊客會主動把風水文化與自己的住宅、祖墳墓地、八字命理、前途未來等結合起來,在閬中探尋自己未來命運的趨勢與轉變之道;這是風水文化的體驗過程。
1、閬中風水意象元素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閬中風水景觀主要由以下要素組成:
1.1主山與龍脈。蟠龍山是閬中的主山,是山川形勢的依靠,並從近至遠(小蟠龍—大蟠龍—陳家坡—蓋陽山等),形成連綿不絕的龍脈意象,縣城就是龍脈的聚合之處。
1.2青龍與白虎。閬中縣城依傍於主山,但還需有前後左右環抱的群山,與龍脈相互呼應、烘托。如縣城以東的梁山、七家山、大像山等與西部的西山構成了“左青龍,右白虎”的格局。
1.3案山與朝山。基址之前隔水的近山因其形似書案而被稱為“案山”。案山前的遠山重重疊疊,好似遠來朝聖,故被稱為“朝山”。錦屏山是閬中的案山,構成縣城前第一道屏障和獨特的對景景觀;錦屏山之後的印斗山、金耳山等,則組成了層次豐富的朝山系列。
1.4冠帶水與水口山。風水中講究“山環水抱,沖陰和陽”,彎曲的河水乃龍氣聚合之象。閬水從東、南、西三面繞城而過,符合風水中典型的“冠帶水”“金城環抱”的大吉意象。閬水自西北向西南的流向也符合“天門地戶”的風水原則,“天門”由西山和玉台山隔江對峙而成,也稱“上水口”;“地戶”位於東南的交通要道,以塔山為水口山,也稱“下水口”,上、下水口共同構成縣城的“氣口”。
1.5建築布局。閬中的山川形勝是典型的風水格局,城市建設布局也體現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融合,主要表現在:第一,城市總體布局以中天樓為中心,以“十”字形大街為主幹,向東南西北四面展開,各街巷多與遠山朝對,構成了格式塔心理學中“圖”(Figure)與“底”(Ground)的有機組合的形態。第二,城市功能分區受風水影響明顯。官署建於城內西部鳳凰山下,選址於此的目的是“欲復勝景,昌我人文”(明代《鳳凰樓碑記》)。閬中城市匯聚於縣城東南,處於八卦中的“巽卦”方位,符合東南生氣聚財的原則。在城市建設時,有意將南門東漸、東門南移,建置南津關扼守,同時建華光樓(又名鎮江樓)接納東南生氣,象徵財源廣進、財富聚集。為了倡導文治教化,閬中城修建了許多建築,其中文峰塔、奎星樓築於縣城下水口山上,既增高增勢,又象徵文運昌盛。
2.1生殖崇拜的生命追求
閬中的風水模式外形如女陰,具有“大地為母”的生殖意象,龍與虎、陰與陽、山與水的生殖意義十分典型。《太平寰宇記》中記載閬中蟠龍山南“有戶及扇,若人之掩閉,古老以為玉女房”,這實際上與風水中的生氣之“穴”同義。中國神話中的仙境神域就是對風水模式生殖崇拜空間的理想化。閬中風水模式中的山之龍脈一直延伸至昆崙山,表達了古人對生命的無限希冀。閬中名稱的來源就與之有關。《說文解字》載:“閬,門高也”。昆崙山從地至天依次為:閶闔門—樊桐(板松)—閬風(玄圃)—增城(天庭),其中閬風(玄圃)是昆崙山連通天地的關鍵,閬中西門外建有閬風亭,因此閬中的得名就具有了神話仙境意義。
2.2安全心理的本能需求
風水模式的封閉格局在戰亂時期確有一定的防禦功能。古巴國都城從重慶遷到合川,再遷到豐都,最後遷至閬中,與閬中的封閉險要有極大的關係。對居住者而言,影響最多、最大的其實是心理上的感應。在沒有任何實體圍蔽時,心理場通常處於一種自我緊張的狀態,而風水模式的層層護衛形制會緩解心理場的緊張。閬中風水以負陰抱陽為形,以蘊藏生氣為本。嘉陵江“金城環抱”,龍脈連綿,建築的門、街道、對外交通和出入的水口形成“生氣”流通的氣口,進而形成封閉的防衛空間。
2.3地域群體的文化凝聚力
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們又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的關懷、愛護、理解,即產生了對歸屬與愛的需要。閬中許多象徵吉祥的風水文化景觀使地域群體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風水塔。風水塔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兩種:一是水口塔,二是文筆塔。從景觀生態學和人類學的角度看,風水塔是對領地的聲明和捍域行為的物化,給相同地域內的社會群體以親切感和歸屬感,給外來入侵者以警示[4]。文筆塔則是為了昌文運、重教化。閬中的塔山白塔和奎星樓正好位於水口山上,具有這兩種風水塔的功能。閬中人傑地靈、群賢薈萃,與風水塔交相輝映。比如天文學家有西漢的落下閎及任文孫、任文公父子,蜀漢時期的周舒、周群、周臣祖孫三人;科舉狀元有唐代的尹樞、尹極兄弟狀元,宋初的陳堯叟、陳堯佐、陳堯咨三兄弟狀元,科甲鼎盛,擅美全川。同時,閬中以其風水景觀和人文風尚吸引了袁天罡、李淳風等天文學家在這裡定居,張道陵及其弟子入閬中傳道,更有杜甫、元稹、盧綸、李商隱、黃庭堅、司馬光、蘇東坡、陸遊、楊慎、顧愷之、吳道子等大批文人來此觀光考察。
公共建築。城鎮是一個具有地域關係的社會系統,對其的管理一方面是通過政府的權力,另一方面就是利用宗教等來實現。在小城鎮中,風水理念尤為強烈,許多公共空間成為社會群體的聯繫紐帶,閬中古城曾建有大量的公共建築,如社稷壇、歷壇、先蠶壇、先農壇、八蜡廟、火神廟、水神廟、龍王廟等,這些聚落單元,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節慶、婚喪嫁娶、祭祖祀宗都在此舉行,體現了地域群體的社會關係,其選址布局,遵循了大量的風水原則,使地域的文脈得以繼承。
風水的保護與破壞。在古人看來,風水的好壞影響着城鎮居民的命運,因此古鎮居民十分關注風水的“興”與“破”。貞觀年間,有望氣者言“西南千里有王氣”,唐太宗令袁天罡入蜀,鑿斷石脈,斷其王氣。咸亨年間還將縣城遷於山側,以阻擋龍脈的延續。明弘治初年,有人認為衙署的位置不吉利,於是府遷山削,蟠龍氣脈從此斷絕。萬曆乙亥年(公元1575年),潘良貴出任閬中知府,又下令恢復舊勝,重新恢復龍脈之氣。明代《鳳凰樓碑記》記載:“(登樓遠眺)蟠龍玉台,如奔如注,珠聯錦疊,氤氳相屬,改觀疇昔;西南錦屏、金耳、印斗諸山,又或拱或輯,羅列景狀,丹霞碧靄,朝暮相迎。百年佳氣,既渙復萃,豈不快哉。”
2.4美學欣賞的愉悅
閬中風水景觀的美學效果頗具代表性。蟠龍山、錦屏山與縣城形成中軸對景,城市與自然相互映襯。北望蟠龍群山層層后推,景象深遠逶迤,北部天際線變化豐富、賞心悅目;南望錦屏蔥鬱,砂山起伏,風水景觀中的“形”與“勢”有機結合。嘉陵江三面迂迴曲折,氣候、生態、灌溉、交通、商業,以及人的健康、德行等均受到影響,民俗得以傳承。人們居住其間,樂山樂水,得意忘言。
2.5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
閬中是中國理想風水模式的代表,其核心是“四神”(或稱“四靈”)、“四象”。“四神”其實是分別代表天空中東、南、西、北四個區域的星座圖案,每個方位有七顆星,共同組成二十八宿。閬中的風水文化與天文密切相關。漢唐時期,閬中是我國著名的民間天文學中心。落下閎與司馬遷共制的《太初曆》,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曆法。此外,西漢末的任文孫、任文公父子,蜀漢時的周舒、周群、周臣祖孫三人,唐代的袁天綱、李淳風等都是著名的天文學家,並且閬中還建有觀象台。閬中風水環境的選擇及城市風水景觀的演變,與這些天文學家的活動息息相關。
3、解構與協同:基於中國傳統風水意象的規劃理念
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普里高津(I·Prigogine)曾說:“西方的科學家習慣於從分析的角度和個體的關係來研究現實。而當代演化發展的一個難題,恰恰是如何從整體的角度來理解世界的多樣性的發展。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是着重於研究整體性和自發性,研究諧調與協同。”凱文·林奇的理論反映了西方學者的思維方式,充分地運用了“拆零”的技巧,而如何在單個要素的基礎上形成整體的城市意象,中國的風水景觀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因而凱文·林奇也很關注這一點。於希賢教授把風水稱為“東方文化生態”,並把這種傳統地理學思想與西方加以比較,主張創立與西方地理思想并行不悖的中國傳統地理學。西方對中國風水景觀給予了高度評價。風水文化是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明清皇家陵寢(明孝陵、清東陵、清西陵)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因素。
閬中古城是風水景觀的典型代表,然而長期以來不但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還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究其原因還是人們對風水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將風水景觀簡單化,使城市規劃缺乏有機的文脈聯繫。筆者認為,解構與協同的有機結合是閬中風水景觀規劃的指導性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3.1環境景觀意象
中國傳統風水理論的基本取向特別注重城鎮與環境的關係,主張“人之居處,宜以山河大地為主”,把城鎮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僅強調對最佳環境的選擇,而且把城鎮本身看成是一個富有靈氣的生命有機體,劉沛林先生稱之為“中國人的環境觀”。因此,風水景觀體現了城市和自然環境多層次、多方位、多屬性的有機結合。閬中的風水元素完全符合凱文·林奇的“可意象性”,而且以其城市和環境的有機融合,彌補了凱文·林奇理論的欠缺,從內層(城市核心意象)—中層(景觀控制意象)—外層(自然山水意象)三個層次展現出閬中的城市結構特徵。
3.2景觀文化透視
城市的發展首先要考慮功能的需要,地址選擇、城市布局、建築形態、道路系統等,都要滿足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需求。但是,如果只有功能上的設計與布局,城市必然會成為呆板的物質形態。中國古代的城市特彆強調天、地、人的統一,把城市看作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在規劃時賦予其深厚的文化內涵。閬中古稱“閬苑仙境”,在如何表現“仙境”這一點上,古城通過三個層次來體現其與昆崙山和天界的聯繫:第一,古城西門不設瓮城而修建閬風亭,遠接山水,魂系崑崙;第二,以滕王閣和白塔為上、下水口,象徵天門地戶;第三,以蟠龍山為龍脈,接崑崙主山,以觀象台為載體,表達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蟠龍山—中天樓—錦屏山,以及上、下水口之間的嘉陵江是閬中最重要的景觀軸和景觀帶。
古城的景觀軸和景觀帶是連續的文脈,但是目前正遭受破壞。例如,錦屏山索道不但破壞了風水景觀,而且經濟效益極差,嘉陵江大橋在選址時也沒有考慮文化的含義和引景空間的作用,這些都是閬中城市規劃的敗筆。在旅遊開發過程中,有方案提出將嘉陵江的水自西向東引入城市,使閬中形成四面環水的格局,具有“水鄉”特色,這一方案完全破壞了南北景觀軸的視覺形象和文化價值,等於捨棄自身的特色和本質而盲目追求所謂的“水鄉”風格,如果這一方案得以實施,將成為閬中最大的遺憾。
3.3空間行為景觀
行為形象是目前規劃設計中容易忽略的一個方面,凱文·林奇指出:“城市中移動的元素,尤其是人類及其活動,與靜止的物質元素是同等重要的。在場景中我們不僅是簡單的觀察者,與其他參與者一起,我們成為場景的組成部分”。許多專家認為,閬中的文化價值不亞於大理、麗江等古城的文化價值,但對遊客的吸引力卻要小得多。實際上,大理、麗江的旅遊發展,尤其是對於國際市場來說,最重要的是其人文風情的魅力。閬中如果僅僅把古建築群、街道保護起來,以博物館的形式對其進行陳列、講解,使遊客被動地參觀和參與,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因為單從建築風格來看,閬中的優勢並不突出,規模一般,形態單調,所以規劃者應充分考慮人的“行為形象”,特別是中國獨特“風水景觀”中的生活方式和情趣,充分挖掘宗教、民俗活動的內涵,使遊客和居民共享古城的生活空間,這種“行為場所”將為閬中古城增添極大的魅力。
許多人到了閬中會驚嘆閬中古城分佈所呈現出來的美,其實這種美和古城的風水密切相關。在飛機上俯瞰閬中,閬中城是一個優美的太極圖形,著名的閬中有“中國第一風水古城”的美稱。
曾經有人對中國人內心深處最理想的居住模式作過一個測試,答案是:依山面水,附臨平原,左右護山環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三面環水、四面環山的閬中就是一個典型的風水福地。嘉陵江流經閬中,像一條巨龍,圍着城市,閬中古城就處於龍背上。閬中城呈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傳統風水穴地,閬中城市的選址、布局,融山、水、城於一體,契合中國風水理論,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色彩和美學色彩。
“千水成垣,天造地設”,良好的風水,讓閬中自古以來就是宗教活動和人文勝地,著名的風水大師選擇在這裡築占星台,觀測天象,大商巨賈雲集於此,把閬中作為做生意和永久居住的吉地。
也許我們並不懂從古延續至今的風水說,但漫步嘉陵江,看江對面錦屏山如綠色屏風,走過密布的大小老街,登上氣勢恢宏的華光樓,俯視下面的重重青檐,古城嚴謹的布局,宏偉壯麗的氣象仍會讓人震撼。要是來千年風水勝地度假,也一定能沾上一些祥福之氣。
“閬州城南天下稀”這是詩聖杜甫當年在閬中留下的千古名句,在川東,閬中得天獨厚地擁有了眾多的山水佳跡,“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江、濃綠翠覆的錦屏山,和古樸的街巷、樓台,形成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丹青畫。
每一個歷史文化名城都會有優美的自然風光,青山秀水的閬中自然不會例外。閬中處於嘉陵江中游,一到夏天,江面壯闊,江水清澈。乘遊船順江而下,江上清風徐徐,水鳥翻飛,岸的一邊,青山如畫,倒映水中,隨波晃出萬千變化。岸的另一邊,古城的老屋、木樓、紅燈籠,渲染出另一種懷舊的情調。
閬中多秀山,嬌小的黃華山,氣派的敖峰,巍峨的白塔山,神秘的像山,俊美的玉台山,不一而足,但最美的還是錦屏山,詩人杜甫就是在這裡寫下了“閬中天下稀”的讚詞。夏日登錦屏山,山上綠樹、翠竹成蔭,眼前是深深淺淺的綠色,沿着山路往山的深處走,路邊的荷花池中,荷花開得正艷,荷葉亭亭如蓋,山風陣陣,風中夾雜着花的清香,鳥的叫聲,如入人間仙境。難怪傳說中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會在這裡修行,大師袁天罡會在這裡隱居。
在川東的山水中,閬中的山水獨具靈秀之氣,令人迷醉忘返。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閬中保留着極其完好的老街、古樹、古巷、民居大院,千年的滄桑,為閬中留下了說不完的美。
閬中的民居大院大都是明清建築,幽深的李家大院、氣派的杜家大院,精緻的張家小院,方正的秦家大院,順着青石板路,老街中藏着無數氣度森嚴的大院,層層院落,重重天井,精美的照壁,厚重的傢具,栩栩如生的雕花,訴說著千年的繁華。
如今,許多遊人的腳步叩問着古城的老街,人們在觀賞古城風貌中,體會着現代化城市和老城的巨大反差,感受着閬中古城穿越時空的美麗。
最新消息,文化部有關部門將把風水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來立項研究,進而開展風水文化的申遺工作;這是繼建設部文化中心2004年以來公開場合開展風水文化工作的又一個官方部門公開支持與研究,標誌着官方對風水文化特別是對風水文化的歷史作用與研究等一定程度的認可與觀念上有所鬆動。
2007年將是風水文化申遺的高峰年,2007年4月建設部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中國風水文化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會議,並有很多高級別領導出席。
文化部也不甘心落後,啟動資金立項開展全面的風水文化申遺與研究等全面工作,而早已虎視眈眈的日本也在大張旗鼓地加緊風水申遺工作。
文化部與建設部等官方部門的組織與協調,並從資金上給於支持,將會大力促進風水文化與科學的進程與步伐,將會更清楚的揭示風水的實質。
風水申遺:建設部、文化部誰將更具優勢?建設部文化中心可以說是官方機構最早開展風水文化工作的,於2004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了“首屆中國建築風水文化與健康地產國際論壇”,隨後在2005年又在國務院招待所召開了建築風水文化論壇,此後大大小小的活動不斷。但是建設部文化中心是以會議經費來開展“風水文化”工作的,多少帶有功利的成分在內,並且其工作範圍主要限制在建築風水的範圍內,看似聰明實際給自己套上了緊箍咒。文化部以新姿態出現,其開展的工作範圍廣,文化的範疇有多大;其次,以立項的形式開展工作,自然有經費輔助,是真的在做實事,可擯棄功利思想開展風水文化與科學的研究,以及最終風水申遺成功。
所以,如果建設部PK文化部,則文化部將佔一定的優勢。當然,如果再冒出個旅遊局,以風水旅遊文化開展風水申遺也是可能的;同樣,環保局以生態風水文等開展風水申遺也未嘗不可。
6、風水為什麼要申遺?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如北京故宮、頤和園、天壇、秦始皇陵、 敦煌莫高窟、曲阜乳府、孔廟、孔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西藏拉薩市布達拉宮、武當山古建築群 、蘇州古典園林 、平遙縣平遙古城 、麗江古城、龍門石窟 、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凌、 安徽古村落,西遞村、宏村等、明孝陵、殷虛等,則成功無靈魂之物,如金字塔一樣成為歷史不解的文物。 風水就是上述遺產以及各古都、城市規劃等的靈魂與理論基礎,如果靈魂被抽走,那也只能是真正的文化遺產。很難相象沒有靈魂的人怎麼樣,也就是植物人吧,離死亡還會遠嗎?
閬中位於四川北部,嘉陵江中游。縣城坐落在嘉陵江西岸,山圍四面,水繞三方,形成天然屏障,早在1300多年前,閬中就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有“閬苑仙境”、“閬州天下勝”之譽。閬中有“中國第一風水古城”美稱。
閬中城呈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傳統風水穴地,閬中城市的選址、布局,融山、水、城於一體,契合中國風水理論,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色彩和美學色彩。“千水成垣,天造地設”,良好的風水,讓閬中自古以來就是宗教活動和人文勝地,著名的風水大師選擇在這裡築占星台,觀測天象,大商巨賈雲集於此,把閬中作為做生意和永久居住的吉地。
有2300多年歷史的閬中是一處文化寶庫,眾多珍貴的文化遺迹構成了閬中豐富的文化內涵。燦爛生輝的永安寺、大佛寺、滕王閣、華光樓,氣勢雄渾的張飛廟、杜工祠、張憲祠,琅環福地的觀音寺、巴巴寺,古樸壯觀的天宮院、河樓廟、五龍廟、清朝考棚等數十處人文景觀燦若星群。三國時期著名虎將張飛曾經鎮守閬中達7年,最後死在閬中。杜甫、元稹、李淳風、袁天罡、呂洞賓、司馬光、蘇軾、陸遊、張善子、豐子愷等先後來閬旅居觀光,留下不少著名詩篇和珍貴墨寶。以“推背圖”而如今仍然聞名的袁天罡、李淳風也痴迷上了閬中這塊“風水寶地”,先是在蟠龍山結廬觀天象、研究天文,后又在西河邊修建了一座天宮院,隱居於此研習風水。二人死後,便也分別葬在今閬中市天宮鄉的觀稼山和五里台。從閬中的城市發展與布局上看,也沒有脫離風水的作用。閬中來源於北邊的山脈,從風水的水法來看也就是“東南部與西南部”優先發展,而在衛星圖上也就是這部分發展程度。將來東北發展空間相對較大。也就是說閬中雖為風水寶地,但也僅此而已,並沒有充分利用“山的靈氣”與“水的才氣”。
風水文化一定要和人與自然和諧、人居環境等現代理念結合起來。
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係上。它認為人與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關係,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係之中。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觀點。
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蒙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蒙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禪宗來看,人性本來就是佛性,只緣迷於世俗的觀念、慾望而不自覺,一旦覺悟到這些觀念、慾望都不是真實的. 真如本性自然顯現,也就達到最後成佛的境界,因此,他們提出“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達到覺悟后的境界是什麼呢?從某種秤諶看,仍有點象道家的一切順應自然之意。故禪宗語錄有言:“悟得來,擔柴挑水,皆是妙道。”“禪便如這老牛,渴來喝水,飢來吃草。”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對實現人類的這個偉大目標,馬克 思主 義經典作家發表過一些富有指導性和啟發性的見解。從社會發展的縱向視域看,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形態不斷演變的理論揭示到達共產主義社會儘管要經過一個艱苦、曲折而漫長的歷史過程,但終歸是一定要實現的。從社會存在的橫向視域看,馬克思關於社會有機體的理論為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可資參照的藍圖。社會主義社會作為一個充滿生氣和活力的社會有機體,需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合理的社會結構,通過健康地可持續地向前發展,從和諧的低級狀態走向和諧的高級狀態。通過創造和諧文化,建構和諧社會,歷史地走向“世界大同”的社會境界,實現人類夢寐以求的偉大理想。
建構和諧社會,必須以和諧文化為支撐。和諧文化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特色。和諧文化的哲學基礎是關於“天人合一”的理念。和西方的哲學家們側重和突出強調天人對立和天人二分的思想不同,中國古代聖賢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墨子,到“陰陽學派”,再到“思孟學派”和“宋明道學”都倡導一種以“和”為本體、為主導、為核心、為靈魂的文化,除個別的思想家外,都提倡“天人合一”,“天人一體”,但“合”的指向是很不相同的。孔子主張“天”要合於“人”;老子主張“人”要合於“天”,這個“天”指整個宇宙和大自然。同是主張“天”要“合”到“人”那裡去的理念同樣存在着明顯的差異,有的是指一種帶有抽象的普遍性質的人,即是一種被“仁化”了的人,如孔夫子所說的充滿泛愛的仁人;有的則把人加以“神化”和“官化”了,把“人”提升和推崇為“天”在人世間的代表,即“天子”,把此類“人”崇拜為政治化、體制化和人格化的神。所謂“人”乃“人君” ,“君道即天道也”。可見,“天人合一”命題既含有人與自然合一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一面,同時又蘊涵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和思想家利用“天人合一”命題,維護和強化封建君權與封建倫理的一面。對“天”、“人”關係所體現的認知、價值和利益內涵,應當進行具體的科學的辯證分析。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關於創造和諧文化和建構和諧社會的思想既是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的理論概括,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創造和諧文化和建構和諧社會的科學論述的當代發展和理論創新,同時又是對以和諧文化為主要特徵的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特別是對中外思想家的“天”、“人”關係理論的辯證的重塑與綜合。可以說,和諧文化是中國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者根據新的歷史條件提出的一次具有標誌性的劃時代歷史意義的文化創造。
“天人合一”究竟“合”到哪裡去呢?是人“合”天,還是天“合”人呢?道家主張“合”到“天”即大自然那裡去,據此形成“以人為本”或“自然中心論”的理念,有的往往把“人”理解為“自然人”;儒家主張“合”到“人”那裡去,據此形成“以人為本”或“人類中心論”的理念,有的把“自然”理解為與人合一的“自然”,有的則理解為與人對立的“自然”。儒家對處於本位和中心地位的“人”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孔子所說的人指抽象的泛愛的“仁人”,而他的一些傳人們又多半把這種“仁人”加以改制,蛻變為“官人”,“天人合一”即要“合”到“天子”、“君主”或“皇帝”那裡去,所謂“朕即國家”。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理解和處理天人關係問題上,強調“以人為本”,同時又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考慮到環境的倫理原則,並不意味着“屈服自然”和 “回歸自然”,而正是為了人民的福祉,遵照自然生態的規律,更加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自然,以免由於對自然的橫徵暴斂,受到自然的懲罰。“以人為本”既不是以抽象的所謂“仁人”為本,更不是以“官人”為本,而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為本。為了抵制和消除長期封建宗法制社會“官本位”的思想和體制的流弊和影響,黨的中央領導集體在理解和處理“人”與“官”的問題上,把“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鮮明地提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重要原則,以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歷史、人與人的關係都需要和諧文化。人民需要和諧文化,和諧文化為了人民。為人民創造和諧文化,一定給人民帶來與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程度相適應的自由、幸福和解放。
和諧文化是宏觀的、動態的,是包含着差別、矛盾、對立衝突和鬥爭的。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注意。只講鬥爭,不講和諧,或只講和諧,不講鬥爭,都是不符生活的實際情況的,也是違反辯證法的。和諧與矛盾、對立與衝突往往表現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事物本身既存在着差異、矛盾、衝突和對峙的一面,又存在着同一、統一、融合與和諧的一面。與外部世界不相協調的痛苦的和荒誕的人生狀態,正是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文學理論強調和宣揚批判精神的根據。強調創造和諧文化,建構和諧社會,更要居安思危,正視現實生活中潛在的不穩定因素,不能掩蓋社會矛盾,遮蔽重大的嚴峻的社會問題,製造虛假的幻象。不然,可能會喪失正常的社會良知和健全人文精神,客觀上會沖淡、消解文藝的批判精神和批判功能。我們既要強化和優化文學的批判精神,又要培育和弘揚文學的諧和精神,通過批判、揭露和抨擊現實生活中的專制的、腐敗的、醜惡的社會現象,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和諧文化的理想狀態是適度。哲學上非常講究“度”的概念。社會各方面諸如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發展,都需要有機制的協調發展。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既要發展,又要科學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觀;既要快速,又要穩定,求得可持續性發展。人的進步,既要強調創新能力和基本素質的提高,又要追求和諧的全面自由發展;既要市場經濟,又要宏觀調控;既要改革開放,又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基本道路。古代聖賢主張“過猶不及”、“恰到好處”、“極高明而道中庸”、“致中和”是頗有道理的。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好比騎單車,總是要向前走,但要講究一個“度”,騎得太快了,騎得太慢了,騎歪了,都會因失去平衡而產生意外的嚴重後果。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對人來說,都存在着一個和諧和適度的問題。風調雨順,方能國泰民安。不開發自然,無法擺脫長期貧窮落後、被動挨打的狀態,向自然進行無限度地掠奪性索取,又會破壞生態的和諧,甚至會受到自然的嚴酷的報復。陽光、空氣、水從整體上來說,都是人類生存所必需的,但只有適度,才能有益於人類。無陽光,人類是無法生存的,但陽光酷烈,也會危及人的生命;無空氣或空氣稀薄,人類也是無法或難以生存的,但如果空氣的流動兇猛,形成颱風,也會造成風災;水是維繫人的生命的重要元素,但水少則旱,水多則澇,過少或太多,都會不利於人和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和諧即是美。和諧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才能體現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和諧,反而會不同程度地損害和犧牲人民的根本利益,甚至釀成不幸和災難。
和諧文化應當是科學文化、先進文化和創新文化。科學的、先進的、創新的和諧文化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歷史的和諧、人際關係的和諧,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存方式的和諧的同時,主要是通過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形象,重鑄人的思想靈魂、人的價值取向和人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代的人文思想對塑造新時代的新人的人格和性格,都具有一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的滋養和借鑒意義。如道家思想儘管有主張清虛無為、回歸自然、滅智棄聖、不思進取、消極倒退的一面,但它強調守中、尚中、淡泊明志、心境平和,不失為一種素樸的人生態度。儒家思想,特別是傳承中被異化、發生病變了的那些負面的東西儘管帶有明顯的專橫和禁錮的意味,但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中道、追求“至德”、“尊禮”、“仁愛”,堪稱為一種高尚的人生境界。兩者面對全球化的消費主義浪潮都具有重要的警示意義。特別是《易經》中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給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的源泉。我們追求和諧,將其內化和優化為人的一種思想、素質、操守和習慣,同樣需要為了建構和實現和諧社會的理想所表現出來的崇高、壯美、陽剛、英雄主義氣概,同樣需要努力增強人民的主體意識、創造意識、自強意識、變革意識、競爭意識、效益意識、憂患意識,培育和發揚人民的奮鬥精神、進取精神、冒險精神、獻身精神,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無節制的慾望主義,滌盪社會中和舞台上的那種幾乎近於病態的女兒氣、脂粉氣、小家子氣,防止和抑制那種帶有腐蝕性和麻醉性的孱弱的,乃至惰性的、畸變的、奢靡的社會文化氛圍,以防止釀成民族生命力的退化,使中華民族失去“敢為天下先”的銳氣和勇氣。社會主義的文學藝術應當大力弘揚新歷史條件下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高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扶正祛邪,揚善懲惡,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奮發進取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以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旅遊資源是載體,時代精神是核心。只有注入時代特徵旅遊才能發展,閬中旅遊高舉風水文化才能上檔升級。口號為風水之源,和諧之本。閬中自古就是和諧社會的體現。作者:周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