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中英:中國文明將再啟蒙西方文明



  世界發展更是文化的

  我很早就有成立國際儒學聯合會的想法,1994年,國際儒學聯合會正式成立。我是這個學會的發起人,我看着它成長,今年已經20周年了。

  今年習 主席出席了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式,並發表重要講話,有很大的意義。

  中國文化重視倫理,重視和諧,尚書云:“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協和萬邦”很重要,尤其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需要一方面發展自己,一方面與世界上的文明國家建立和諧關係。

  從內部來說,中國人第一要堅持走自己的路,將自己的文化再發展、再創造;第二要與人為善,重視和其他國家的交往,建立和諧的環境,維護世界的和平發展。

  一叢銅錢草,寂然在屋角。

  彷彿有所思,至今青未了。

  中國文化是一種生命哲學

  人類文明在初期各有所別,在西方,希臘人重視對外在環境的認識,重視知識;猶太人要找一個超越的上帝,強調超越精神;總之,西方文化強調對外,借上帝之名征服自然、征服世界,它不是原來就有的,是慢慢普及的。

  中國人在黃河流域、中原大地建國,感受到的是天、地、生命的創造力量,人是天地之間的一分子,所以要參與天地的創造,促進世界的美好,這是一種生命哲學。而我們現在缺少的正是人的生命的自我發揮、人跟人的和諧關係、一種人文的社會、一種和諧的生命價值,這種內在的和諧正是大家所需要的。

  只追求物質文明是不夠的,回到清靜無為的心態也是不夠的,生命是完整的,要實現一種人文化成,發揮個人的潛力,從個人到家庭到社會到國家到國與國之間,創造一個和平、和諧的世界。這是中國文明的一個最大的特點。

  中國文化現在應該認清自己的方向,認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認清自己的潛能,認清自己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責任,不但與西方文明相互受益、相互補充,而且也體現了一種人類大同世界的理想。我覺得這是中國人要走的路,既要剛健自強,還要厚德載物。

  只有法律無法實現良治

  以前儒家是禮教,能夠維繫社會。現在社會越來越複雜,只靠禮樂不夠,一定要依靠法制、制度。這方面西方的法制化和制度化給我們提供了參考,但法制應該有兩個基礎,一是理性基礎,一是德性基礎。

  過去,法家主要實現的是統治者個人的願望,沒有考慮到怎樣與人心、社會的道德情操、社會的共同願望結合在一起,沒有考慮到法跟德、法跟理、法跟人之間的關係,不重視這些,光是法是不夠的。

  真正的法是一種外在的、合理的、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一定要把它和我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價值觀結合在一起,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人心是開放的,法要不斷更新,這個社會才有活力,而在西方,法跟道德、跟人心沒有聯繫。孔子講仁心、仁愛,孟子講民貴君輕、民為邦本,都是很重要的;只是後來的統治者忘記了,沒有了解儒家的真相,喪失了儒家精神。

  楊振寧沒看到文化的內在邏輯

  清代以來,中國受到很大的屈辱,總要找一個擔責任的。傳統的君主把儒家當做外衣,制定政策,其實他們沒有真正實行儒道,造成的是吃人的禮教,他們把原始的哲學智慧掩蓋了,人們對真正的儒學沒有體會。

  在今天,我們要把儒家智慧與歷史環境分開,“五四”諸賢代表的是他們那個時代的觀點,不能作為最後的定論。時代已經改變了,儒學可以再生,儒學要回到真正的自己。

  楊振寧曾說,《易經》阻礙中國科技發展,《易經》是對自然、宇宙觀察后形成的一種符號化的體系。是二進位的數列,這個數列是開放性的,是一種生生不已的狀態,所以已經抓到生命的變化和時間推進的一種作用。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才進行占卜。占卜是什麼,是一種預測的方法,預測的目標是幫助我們做出決策,是一種規範。

  其實,楊振寧先生沒有讀懂《易經》,我們不能把易學看做表面形式,好像只能占卜、卜卦,應該看成是一種宇宙觀,18世紀西方啟蒙運動時,萊布尼茨、康德等把易學的觀念帶到西方,宇宙是合理的,我們因此才能找到自然的規律。這也是《易經》啟發出來的思維方式。楊振寧只看到文化的表面,沒有看到文化內在的邏輯。

  文化與制度可以攜手進步

  共產主義與大同社會有相通之處,在追求公平、正義的終極理想和內在目標上,也有近似處。儒家基本傾向於文化層次,強調以人為本,掌握人的發展的潛力,馬克思主義能夠從國家的意識和組織裡面去維護人類發展,屬於一種制度建立、規則建立。

  任何經濟都不可能是純粹的亞當·斯密式的自由市場經濟,也不能完全是凱恩斯主張的政府控制經濟,怎麼樣又能收又能放,能夠具有一種社會化的功能?中國傳統思想很喜歡一種大家能夠參與又能夠自我管理的方式,這對發展今天中國經濟有很大的啟發。

  總體看,儒家關注的是文化層次,強調以人為本,掌握人的發展的潛力;現代社會更關注怎麼能夠幫助人類發展,能夠在國家的意志和組織裡面去維護人類發展,屬於一種制度建立、規則建立。兩者可以互相配合,對於儒家的價值觀,不僅不應該否定,而且應該推廣。

  過去是排斥傳統文化,現在要支持、援助傳統文化,要提供一個空間,讓傳統文化發展。在今天,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儒家本身也要進行一種更新。

  中國文化的優點是不排外

  我們要認識到,中國文明是人類全面發展的重要部分。世界的發展需要各種文明綜合發展,中國文明應該與西方文明和各種其他文明相互合作。

  中國文明早期的視野是比較寬廣的,中國人強調包涵,強調一種開闊的融合。不像西方早期有些宗教是排他的,是有自我優越感的。中國文明是謙虛的文明,願意學習,強調自我才能的發揮和貢獻,中國人不是排他的,強調兼容。這是全人類都應該學習的。

  我們不能排他,要允許多樣性、鼓勵多樣性,我們要不斷去學習,在科學、經濟、醫術等各方面都要參與、學習、合作,然後競爭、分享、共享,這個我覺得是中國文明發展之道。

  在今天,西方社會層出不窮的社會危機和倫理危機正導致西人對儒家倫理產生興趣,工業社會帶來的生態危機又使其關注道家師法自然的道理,在機械和物質文明中喪失自我的西人又常常喜歡在禪宗等東方神秘主義中尋找自由與解脫。

  師法自然最重要

  我不相信所謂的“普適價值”,人類永遠要向自然學習,真正意義上的普遍意義是普及性。西方今天所謂的普適價值,英文是universal,是已經定下來的。我認為不是已經定的,是由人類自己來定,我們要找到哪一個更適合我們自己,哪一個能真正的普及,這需要歷史來檢驗。

  民 主也有很多種形式,經濟市場的運作同樣有不同的形式,今天要循着實踐經驗去學習、去掌握,然後看哪一個概念,哪一個方式,哪一個規則更有普及性。所以中國文化強調和諧,強調互動,強調自我管理、相互合作,這些已經有它的普及性,西方從18世紀已經學習了中國的這些有價值的東西,今天我們也應該向西方學習,補己之短,並且揚己之長,幫助西方認識它的短處;建立一個新的、融合性的普及價值,而不是普適的、規定好的。


  普適只能是在普及的意義下說普適。我們要用新的聲音說明我們的價值,要辯論,這樣是非自在人心,不能因為中間有些辛苦就放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文化會越來越發揮出他的價值。

  再過50年,世界從中國受益的不僅是在經濟這方面,而是在文化。我認為,會出現18世紀那樣的,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啟蒙。我們要堅持,要與時俱進。我們將進入新的“覺醒時代”,再造我們的文明,再造我們的哲學。作者:劉樹勇


  成中英:

  著名美籍華人學者,被公認為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世界著名哲學家、著名管理哲學家,現為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文來源: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