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蘊含的人生觀及其啟示(修曉波)
在一般人眼裡,《周易》是用來算卦的,很神秘,也不容易看懂。其實,《周易》是講天地乾坤及其變化的。揭開《周易》的神秘面紗,可以發掘出裡面的哲學思想,包括對人生的根本看法。近日,本報記者就此問題採訪了中 央巡視組正局級巡視專員修曉波同志。修曉波系歷史學博士,研究《周易》多年,曾參加編寫《周易辭典》。希望此次訪談能對讀者認識這個問題有所幫助。全文分兩次刊發。
一、《周易》是一部怎樣的書
記者(以下簡稱記):今天請您談的話題是《周易》蘊含的人生觀,但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周易》是一部算卦的書,是這樣嗎,能否先談談這部書的情況?
修曉波(以下簡稱修):《周易》最初是卦書。“周”字表明是周代的卦書,“易”字是變化、變易的意思。因為卦爻是靠陰陽變化生成的,所以卦書也叫《易》書。一般認為,《周易》開始只有卦象和爻象。比如六十四卦之首乾卦的卦象 ,是用六條橫道表示。其中每一個橫道是一爻,也叫爻象。先有卦象、爻象,後有卦辭、爻辭。卦辭、爻辭當然是用文字表述了,分別對卦象和爻象進行說明。我們今天看到的《周易》,包含“經”和“傳”兩個部分。“經”是正文,“傳”是解釋“經”的。“經”的部分由六十四卦卦象、卦辭和三百八十六爻爻象、爻辭組成。比如乾卦的卦辭即卦象 下面的“乾,元亨利貞”五個字,是對乾卦的總體說明。“傳”的部分由彖上下、象上下、文言傳、繫辭傳上下、說卦、序卦和雜卦等十部分組成,漢代人也叫“十翼”。翼是鳥的翅膀,引申為輔佐,形象地說明了“傳”的性質。《周易》“經”的部分叫《易經》,“傳”的部分叫《易傳》,《周易》是由《易經》和《易傳》組成的。現在有人把《周易》簡單地稱作《易經》,是不對的。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周易》今天已經不能用來算卦了。古人用《周易》算卦,即通過筮與占(zhān)找出一個答案。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易》,在“繫辭傳”中記載了筮法,但沒有佔法。缺了這一環節就不能在卦爻辭中確定具體的答案。《周易》不能供今人算卦,但它的卦爻辭尤其是《易傳》包含的豐富的哲學思想中,就有我們今天談論的話題。
記:順便問一下,《周易》的作者是誰?
修:《周易》一書是長期累積形成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作者。卦的作者不太可能是一個人。一般認為,先有八卦,後有六十四卦。八卦的產生可能在原始社會晚期,六十四卦的出現不會晚於夏代。《易經》部分,古人說卦辭是周文王作的,爻辭是他兒子周公旦作的。與我們今天的話題關係最密切的《易傳》部分,司馬遷說是孔子作的。從其思想深度和某些內容看,像是孔子作的。
記:《周易》表述人生觀問題與普通的哲學著作有什麼不同?
修:《周易》原本是卦書,通過卦爻表達意思,即把卦爻的各種組合模式擺在那裡,讓人們自己去揣摩體會,不像普通哲學著作那樣用語言直接表述、論證。有了卦辭、爻辭,就可以藉此表達思想了,但卦辭、爻辭都是艱澀難懂的卜筮語言,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只是在有了《易傳》以後,蘊藏在《易經》中的思想才被挖掘出來,成為後人可以讀懂的哲學著作,其中的哲學思想就包含我們要討論的人生觀問題。當然,要讀懂《易傳》也不容易,因為它畢竟是作者在那個遙遠的年代對《易經》的解釋,它本身也需要後人再作解釋,而且它還和卦象、爻象等迷信成分粘連在一起,增加了閱讀難度。
二、《周易》蘊含的人生觀思想
記:《周易》是講天道還是講人道?從篇幅看,《周易》講了許多天地自然、社會人群,這些與人生觀有什麼關係?
修:《易傳》主要是講人之道。比如“繫辭傳上”說:“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天之道”指自然規律,“民之故”是社會規律。這兩句中用一個“而”字轉折,表明后一句(民之故)是主要方面。這兩個規律是探討人生觀繞不過的話題。“以前民用”四個字,是說《周易》可以用來指導人的生活。所謂人的生活,就是關於人生的哲學。“繫辭傳上”又說:“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務,說的就是人生的奮鬥目標。我們也注意到,《周易》講了許多天地自然、社會人群,其實這些都是圍繞着人而展開的。因為人不是抽象的、孤立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空間、一定社會關係中的,所以《周易》在講人的時候,不能不講到天地自然、社會人群。同時,自然與社會是變化的,所以《周易》又要講變化。可以說,《周易》講天道是為了引出人道,為了講人道才講天道。人道的內容是主要的、大量的。《周易》這部書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都是講人,即人道的問題,而人道的核心是人生觀。“人生觀”三個字是我們今天使用的詞彙。《周易》里沒有這個詞,但意思是明確的。
記:《周易》關於人生觀的思想是怎麼表達的?
修:哲學意義上的人生觀,解決的根本問題有兩個:第一,做一個什麼樣的人;第二,怎樣去做那樣的人。先說第一個問題。在這一點上,《周易》主要設計了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是高層次的君子,一種是低層次的小人。君子高尚,小人卑賤。君子就是做人的榜樣、做人的目標,做人就要做一個君子。那麼君子是怎樣的人呢?《周易》有多種說法,但說得最全面最準確的是乾卦“文言傳”解釋“元亨利貞”的那段話:“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元亨利貞。”“元”是開始,以一年四季作比喻,就像春天似的,善之長即善之首、善之始。有了春天的開始,才會有以後的順利生長。“亨”即“通”,現在有個詞叫萬事亨通,就是這個意思。嘉之會,嘉美的薈萃。到了夏天,萬物繁榮茂暢。“利”好像是秋天,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萬物成熟以及熟透之後的萎縮,並且深秋之後有寒氣襲來,而這是合乎“義”的(因為這就是秋天的景象)。“貞”有正而固的意思;是事之干,即事物的根本、根基。冬天,萬物蕭殺,但事物內在的根還在,沒有死,它內斂固藏,來年春天還會萌發。到了這裡,《易傳》作者把話題一轉,由自然界的元亨利貞講到人世間的元亨利貞,這即“君子體仁足以長人”以下諸句。“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意即君子以仁作為安身行事的根本,就可以做人的首長,也就是做大官了。以下幾句逐一與前對照,引出了仁義禮智四德(干就是智,唯有智者才能堅持正確的方向並具備堅強的意志)。這就是君子的標準、君子的形象。仁義禮智屬於道德範疇,由人生觀所決定並受其影響。從這裡可以看出,《周易》的表述是先從天之道講起,再引出人之道即君子的標準,也就是人生觀的問題。
記:做人就要做君子,這很好。《周易》除“文言傳”外,其他地方是否也講到了君子的問題,君子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嗎?
修:《周易》有多處地方講到君子。有人統計,“君子”一詞在《周易》至少出現了125次,其中《易經》21次,《易傳》104次。就重要性來說,其他部分出現的都沒法與剛才提到的“文言傳”內容相比。“文言傳”是“十翼”之一,“文言”兩個字的意思,據古人解釋是“依文而言其理”。“文言傳”只有乾坤兩卦才有,別的卦沒有。這說明乾坤兩卦在整個六十四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或者說帶有總綱的性質。由於這個關係,“言其理”的“文言傳”的重要性自然凸顯出來,它所言及的君子也就非同凡響了。還有,君子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的人是聖人。“聖人”一詞在《周易》中出現的不多,有時叫“大人”。“大人”是最高統治者,也是聖人。“文言傳”在解釋乾卦九五爻辭時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意思是說,聖人可以與天地自然達到統一,所做的一切事情都符合天時,對將要發生的事情預測非常準確。對自然界能這樣,人世間的事也不在話下。這就是聖人。君子還有一個比較的對象,即低層次的小人。聖人的層次太高了,是頂級,別的人沒法和他比,所以就孤獨地立在那裡,成了沒有比較的對象。《周易》不太講聖人,我想是因為聖人的層次太高,一般的君子做不到,常人更是可望而不可即。提這樣的標準不現實,所以《易傳》的作者就從實際出發,提到的多是君子,把君子作為楷模、作為榜樣了。
訪談嘉賓:修曉波
記:那麼,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在哪裡呢?
修:兩者的區別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按照吉林大學已故教授金景芳的說法,“君子”這個詞最早應是有階級屬性的,君子就是君之子,是貴族、統治者。小人應是勞力者,干力氣活兒的人。後來隨着時代的發展,君子和小人被賦予了道德上的含義。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低級趣味的人。
記:《周易》指出了人生的目標,有沒有指明實現這個目標的方法和途徑呢?
修:有的,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第二個問題:怎樣去做那樣的人。這方面,《周易》講的比較多,核心問題說的是修養,即道德是靠修養培育的。《周易》講修養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提倡反身修己。蹇卦“大象”說:“君子以反身修德。”家人卦上九“小象”說:“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人處在上九的位子要有威嚴,但這個威嚴不是靠自己擺譜擺出來的,而是反身修己,令眾人敬畏(靠的是律己,以德服人)。另一個是強調實踐的重要性。“繫辭傳”說:“崇德而廣業。”把修養德行與成就事業聯繫起來。在這裡,修養德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落實到行動中。“德行”現在是一個詞了,有時還成了譏諷人的話。最初的時候,“德”與“行”是分開的,後者指行動、行為。《周易》往往把“德”與“行”連用。如“君子以常德行”(坎卦“大象”),“顯道神德行”、“存乎德行”、“其德行何也”(“繫辭傳”)等。所以,有學者認為,“德行”一詞最早可能出自《周易》。我這裡想說的是,《周易》把“德”與“行”合在一起,表明在《易傳》作者看來,德行修養本身就包括“知”與“行”兩個方面,缺一不可。
記:這個問題很重要,您能不能再展開說一說?
修:重點還是在乾坤兩卦。乾坤兩卦實際上講了德行修養的主要內容和過程。乾卦“大象”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大象”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要像天道那樣自強不息,要像地道那樣厚德載物。乾坤兩卦的卦爻辭全是講如何實現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的,而這兩條也是君子德行的綜合體現。實踐這兩條的過程,就是不斷自我修養、修鍊的過程。一個人具備了這兩條,就是一個仁義禮智“四德”兼備的君子。《周易》提出的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成為我們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這裡再舉“文言傳”對乾卦初九和九三兩爻的解釋予以說明。先看第一例:“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dùn)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前一句解釋“勿用”的意思。勿用是“隱”,但不是一般人的“隱”,而是有龍德的人即君子的“隱”。可見,“隱”字不簡單,它是君子的一種修養、一種行為準則。后一句繼續解釋“隱”,說“隱”是指不為世俗觀念所左右、所轉移,也不是沽名釣譽。“遯世無悶”句中的“遯”字,今作“遁”,逃避的意思。是說,隱遁孤立而不為世人所知,但並不感到苦悶。因為這時已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讀到這裡,人們可能會以為要與道家自然無為、返璞歸真的出世哲學合流了,但下面緊接着又說“樂則行之,憂則違之”,天下有道不隱,天下無道才隱。這是君子生逢亂世而不與俗人同流合污的處世哲學。表面隱忍退讓,內心則堅定不移、伺機進取。一個人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會像荷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住自己的品格。這是極為可貴的。再看第二例:“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終日乾乾”句是指整天都心懷恐懼戒慎(這樣才能始終自強不息),即使在晚上,也不敢懈怠(夕惕)。“若”是語助詞。“厲”是危厲。本來是有危險的,由於能夠終日乾乾、夕惕,所以能轉危為安(無咎)。這一爻的寓意是什麼呢?就是君子要加強修養,並且落實在行動上(進德修業)。進德要從忠信做起,居業要從修辭立誠做起。居,指保持。業,也是德。修辭指言語。誠,就是忠信。是說嘴裡講的全是心裡想的,表裡如一,容不得半點虛偽。這裡說道德修養是長期的事,要不間斷地做,而且要付諸行動。總之,以上都是講君子觀乾卦如何應用到自己的道德修養上。
三、《周易》給我們的啟示
記: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周易》所包含的人生觀?
修:這個問題實際分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如何看待《周易》這部書,第二個層面才是如何看待書中所包含的人生觀。《周易》這部書最大的特點是外面包裹着卜筮的外衣,裡面卻蘊藏着深刻的思想。對待《周易》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以研究其思想為目的,但又不能拋開由卦爻組成的卜筮的外殼,因為《周易》的思想就是通過卦爻來表現的。我們要利用這個形式來研究它的思想內容。《周易》蘊含的思想中不乏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對此,我們應該批判地加以繼承,即古為今用。這裡又包含兩個問題:首先是可以用。比如人生觀影響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們的道德行為和品質,而道德具有可繼承性,可以為後人所用。上個世紀50年代,馮友蘭先生髮表《中國哲學遺產底繼承問題》,認為,仁義道德就像刀槍等武器一樣,哪個階級都可以用,誰用它它就為誰服務。其次是怎樣用。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下來,而是根據今天時代的需要,“舊瓶”裝“新酒”。比如對三綱五常(簡稱綱常),有人就試圖賦予其新的含義,什麼民為政綱、義為人綱、生為物綱,等等。就是這個意思。
記:從《周易》闡述的人生觀中,您得到的最大啟示是什麼?
修:最大啟示是方法論。有兩點。第一,《易傳》作者懂得腳踏實地。只講人生觀不講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屬於一個層面,講今生今世如何如何,我們今生今世要做一個怎樣的人。不講世界觀不是《易傳》作者沒有世界觀,而只能說明《易傳》作者是個現實主義者,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最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情。所以,《易傳》論理往往從天之道說起,然後落到人之道(民之故)上,講今生今世應該怎樣生活、活成一個怎樣的人。第二,《易傳》作者會抓關鍵問題。人生觀包括對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等問題的根本看法,範圍很廣。《易傳》作者沒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道德問題不放,反覆闡述。道德問題涉及的面也很廣,《易傳》作者又抓住仁義禮智幾個核心問題,不是什麼瑣事都抓。這幾個問題後來成為三綱五常的重要內容。所謂綱常即最根本的道德規範,任何社會都要靠它來維繫,所以古人說“綱常千萬年磨滅不得”。可見,《易傳》作者抓住了根本,以綱帶目,綱舉目張。這個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記:《周易》在關於做人的論述上有沒有不足之處?
修:有的,比如把君子和小人都絕對化了。《易傳》倡導做君子,不做小人,但在現實生活中這兩者都不是絕對的。比如,某人平日品德高尚是君子,但他也有“私”字一閃念的時候,是小人的念頭;某人平日品行卑鄙是小人,但一時衝動見義勇為,又是君子的行為。這說明,高尚與卑賤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才要經常開展黨風廉政教育工作。如果一個人是君子就如同進了道德的保險箱,一個人是小人就道德沉淪無可挽救,那麼,我們開展黨風廉政教育還有什麼意義?這方面,《易傳》作者沒有提及,或者說沒有看到。 中國紀檢監察報 修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