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中國夢——在中山大學聽周易玄論四為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

中國文化中國夢——在中山大學聽周易玄論四為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


數月前,著名青年國學學者周易玄應團中 央之邀,將在全國各高校陸續舉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座。周易玄教授的第一站,便是中山大學。


 

周易玄,原名廖彬宇。曾有“國學少年”之譽。是當代中國著名戰略諮詢管理顧問專家。倡導四為精神,擔任多家城市、企業戰略管理顧問。同時也是全國大型公益組織——春暉行動首席文化顧問。22歲受聘為清華、人大等高校客座教授,講授中國文化;並任海內外多家企業、集團董事及顧問;25歲受聘為南京師範大學研究員、兼職教授;26歲,任北京大學教育文化與品牌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與應用課題組副組長;27歲擔任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所所長,同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學術專著《國學旨歸》第一輯,分為《老子匯通》、《干支哲學》、《千古易人》三部共兩百餘萬字;28歲辭去北大民營經濟研究院一切職務,擔任國家一級學會——國際易學聯合會執行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6月6日,北京及廣州,整整一天,都大雨滂沱。

周易玄教授一行一早的飛機,直到傍晚才起飛。晚上八點,在團中央代表魯先生等人的陪同下,周易玄教授終於風雨無阻地抵達中山大學,為中山大學的廣大學子們舉辦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講座。

共青團廣東省 委副書 記陳宏宇、全國學聯執行主席江皇甫、中山大學團委書 記黃毅、副書 記吳丹、團省委學校部副部長丘明祺、廣東省學聯主席劉慧有等領導、嘉賓蒞臨中大,聆聽講座。


周易玄說:“老子《道德經》里有這麼一句話:‘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青年學子是祖國的未來,他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能聆聽,從幾千年老祖宗那裡傳來的聲音,是教誨,也是召喚。以往聖先賢的思想與智慧,來駕馭今日極為豐富的物質與財富。這就是執古御今。”

翻開《國學旨歸》系列,在作者自序里,有這樣一段文字:“余嘗念想,假令今之青少年輩,皆能受先賢宗風之沐,慧命早開,則必有定靜之力,仁義之德,自然敦化,一來不負往聖絕學,二來如孔子大學,頂天立地,為全人而無忝所生,則家國幸甚。將來負荷綱常,發揮事業,大有益於天下,豈虛言哉?此誠余自幼之願耳。”

周易玄的講座,從八點開始,到十點半結束,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裡,信息量極大,洋洋洒洒,一氣呵成,可謂“縱橫十萬里,上下五千年。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令人嘆為觀止。

周易玄說,他自幼信奉知行合一理念,並四處宣講,發揚四為文化精神。什麼是四為文化?他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四個為就是四為文化精神。

他提出,我們應該把四為文化精神,作為中國人的精神。這種精神,從古遠以來,一直都流淌在中華民族的先賢心中,與他們的靈魂、血液,交融在一起。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精神,所以他們自強不息,同時又能厚德載物。我們今天更應該繼承,乃至於將來,都應該一直傳承着,永不偏廢。

這四個為,為天地、為生民,為往聖絕學、為萬世太平,沒有一個是為自己。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終極追求。孫中山先生常常講的“天下為公”的致公精神,其實也正好就是四為精神。

周易玄教授在講座中談到,他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無相堂”,來源於《金剛經》。他說他之所以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在他六歲那年,一位無名僧人送了一部《金剛經》給他。從此敲開了閱讀中國古代典籍的大門。也就是從那時候起,他的書齋號就叫做“無相堂”了。

無相,是《金剛經》里的概念——“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無相。周易玄說,最初他讀《金剛經》,依然是毫不理解,但是越讀,就越能去揣摩其中的含義。在十幾歲時,他就有了一些感悟。

他說,無我相,就是首先要破除我執。破除掉我執,才能破除掉貪嗔痴慢疑五毒。當一個沒有了我執的人,其實就是破除了小我,而大我也就立馬出現了。這正是老子講的“不自是,不自見,不自矜,不自伐。”凡是認為自己很了不起,自己很高明,自己很正確,都是“固步自封”,都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都不能打開自己的心胸,也就不能打開自己的格局,換言之,也就沒有了包容性,沒有了慈悲心,就永遠不能進步,不能成長。只有破除一切的相,把自己放空,才能廣泛吸收。這正是老子講的:“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鑿戶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所以中國文化很了不起,從一開始,就讓我們破除對一切假象的執着,打開心胸。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也正是陳亮的名言所說的:“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

破了我相,還要破人相,有人我之相,就是二元對立。其實自他不二。只有破了人相,才能破除分別心,能夠真正明白,利益別人也正是利益自己。


講座的主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四為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周易玄教授整場講座最大的亮點也在於此——他從四為精神發展出四個觀,又從這四個觀總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番論述,猶如畫龍點睛,極富神韻。


周易玄說:“觀字,來源於《易經》的《觀》卦。《易經》里又講:‘天地之道,貞觀者也。’在《觀》卦中,有童觀,有闚觀,有進退之觀,還有觀國之光,還有一生之觀等。《老子》里也有幾處觀,譬如‘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幾處。在《黃帝陰符經》中開篇更是一句:‘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這裡面有觀念,也有觀察。尤其‘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一句,很耐人尋味。這個‘觀天之道’,興許就是古人心中的宇宙觀的表述。”

周易玄於是把四為精神發展為了四個觀。以通天的宇宙觀連接徹地的世界觀,再到達人的人生觀,從而呈現出承擔責任與行使使命的價值觀。這就是《易經》所揭示的奧秘:“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周易玄說:“三才之道是天地人,這就是三個觀的來源,天道代表了宇宙觀,地道代表了世界觀,人道就是人生觀。將此三者聯繫起來,就形成了我們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周易玄說:“宇宙空間的多維屬性令人類對宇宙事物的認知璄界呈現不同層次。對宇宙、自然、社會、生命理解的深度與廣度決定了其關注的髙度。從宇宙觀投影出相應的世界觀;從世界觀建構相應的人生觀;從人生觀選擇相應的價值觀。”

他說:“在過度物質化、商業化的資本主義遊戲規則中是以價值觀導向,商業模式引領,一切能量關係都盡量以價值來衡量。這種自下而上建構的能量關係,以其表相呈現的平等,非常容易讓人接受。符合三維物質空間的能量運作規律。然而它的局限是對高維意識能量無法度量。所以人生超越物質能量關係的更博大的精神層面的部分是價值觀難以量化。當然,可以把價值觀的定義拓展到更大的範疇。但由於大部分人對價值的定量描述及三維科學的量化思維。使得價值觀的縱向提升非常艱難。價值觀成了很多人的慾望域值。進而成為破壞生態能量關係的理由。這裡所說的生態包括了心靈層面的宇宙生態;環境層面的自然生態;資源層面的能源生態;政治經濟層面的社會生態;以及文化生活健康教育層面的人文生態。在縱向生態能量關係中價值取向是自下而上還是自上而下,形成不同的生命格局,呈現(投影)出不同的生命狀態。”

“中華傳統文化根源於N維宇宙智慧(N趨於無窮大)。它在傳統經典中被稱為道,或者易,是站在全息宇宙觀的高度統觀宇宙全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身明德作為生命的核心價值。”

“形成以通天的宇宙觀連接徹地的世界觀再到達人的人生觀,由此而呈現承擔責任與使命的生命核心價值觀。”

“以通達的宇宙觀為天地立心;以大愛與包容的世界觀為生民立命;以持續喚醒內在智慧覺醒覺悟的人生觀為往聖繼絕學;以利益眾生的價值觀為萬世開太平。”

“因此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就是通向人類美好未來的進程中,人類共同選擇的萬法歸一的宇宙觀、多元交響的世界觀、升華心靈境界的人生觀,承擔責任與行使使命的價值觀。”

周易玄最後總結說:“只有選擇這樣的核心價值觀,人類才會共同實現物質能量與意識能量的高度和諧——物質極大的豐富和人類思想覺悟極大的提高。呈現‘人間佛國’、‘大同社會’、‘彌勒靜土’、‘進入神的國’。在人類多元智慧的融合中尊異求同、和而協同,共奏人類文明的交響樂。這就是古今中外所有聖人賢哲共同追求的夢想。今天,中國夢的提出,也必然以其博大與包容而成為人類共同的夢想。這就是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我們古往今來賢哲們共同追求的夢想——中國夢!”

講座在激烈的掌聲中結束。

但是台下的同學依然熱情高漲,又增設了一個互動環節。同學們踴躍發言,表達自己的聽講感受。其中一位同學說,聽周易玄老師的講座,讓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敬畏心。還有一位同學,他自我介紹說他姓林,是中山大學往屆畢業生。但是通過網絡已經默默追隨周易玄老師有八年時間了。從周易玄的身上學到了很多。他在內心深處把周易玄視為恩師。通過新聞知道他會來中山大學舉辦講座,所以特地從深圳趕來聽講,並作了滿滿的筆記,收穫很大。

還有一位聽講的人員,比所有的同學都要年長,大概四十餘歲,專程從台灣過來。他是周易玄《國學旨歸》的讀者,平時也在湖南等地經商,但是熱愛傳統文化,這次是慕名而來。


一位女同學向周易玄請教如何成為一個有修為的人。

周易玄說,他曾經讀老子《道德經》,講上善若水的時候有九個善,可以學習。同時老子有一章專門形容有修為的人,同樣有九個方面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周易玄說,這個微妙玄通,是《易經》講的“潔凈精微”。當你能做到“潔凈精微”的時候,自然就能做到微妙玄通了。

第一個方面是豫兮,就是做人要謹慎,如冬涉川,如履薄冰;

第二個方面是猶兮,就是做人要有敬畏心,沒有敬畏之心,就容易成為自大狂。感到四周的人都比我厲害,所以叫“若畏四鄰”。

第三個方面是儼兮,就是說容貌要莊嚴,好像是客人一樣,輕薄孟浪是不行的;

第四個方面是渙兮,就是說做人要有和氣,春風大雅,能破寒冰。做人要有可親的一面。儼兮和渙兮連起來,就是《論語》中子夏所說的“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第五個方面是敦兮,就是說做人要有敦厚樸實的一面。就是要坦誠真實,不要弄虛作假;

第六個方面是曠兮,就是說做人心胸要開闊,有民胞物與之量,像空山幽谷一樣,很能包容;

第七個方面是混兮,就是說做人不要脫離大眾,要能夠與大眾融為一體,不要鶴立雞群。佛家有句名言,就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當然,混不是說混蛋,不是說同流合污。當與世俗混在一起的時候,還要學會修心養性,還要能讓自己學會內心安靜無喘。這就是“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這就是第八個方面。如果不學會修養內心,就會真的變成同流合污了。

最後一個方面,就是“不欲盈”,不要自滿。永遠保持謙虛的心態,就永遠都會進步。一旦自滿了,就固步自封,不再進步,甚至變成自閉、自毀。  記者: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