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塑造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曹礎基)
現場學生與曹礎基教授對話交流。
《周易》更重要的是告訴人們要自強不息,要有忍耐、憂患、自悔意識。
說起《周易》,不少人都會覺得“神秘”、“難懂”,甚至認為那是算卦的,是迷信。其實,作為中國古代“群經之首”,《周易》可謂是中國文化、民族精神的源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精神就來自這本經典。
閱讀《周易》,當代易學大家李鏡池先生的《周易探源》與《周易通義》是必備的讀物。而後者就是由李先生的弟子、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易學專家曹礎基整理出版。4月21日,在廣東省文明 辦與南方日報社聯合主辦的“中國經典·對話中國精神”系列講座首場講座上,77歲的曹礎基教授首講《從〈周易〉看中國精神》,生動講解《周易》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作用和當代意義。20多名來自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的學子與其對話交流。
《周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它包括六十四卦卦爻辭與《易傳》兩部分。首先,它是一本占卦之書。《周易》共有六十四個卦,每卦有6個爻,卦有卦的符號、名稱與卦辭,爻有爻的符號、名稱與爻辭。在占卦時,佔到哪個卦或者哪個爻,就利用那個卦、爻的符號或卦、爻辭來判斷吉凶。而《易傳》的“傳”,意即解說。《易傳》是對《周易》進行解說的著作,共有七篇。歷來都認為《易傳》是孔子所寫,但實際上是戰國時期的人寫的,很可能出自巫師之手。古經與傳本來是分開的,到了漢代才被穿插起來編在一起,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周易》。
《周易》的作者是誰?它不是一個人寫出來的,漢人說“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遠古的伏羲創造了八卦,後來演變成六十四卦。到了中古的周文王時代,又根據前人占卦的記錄材料,編了卦爻辭,被稱為古經。近古則主要指孔子時代寫了解說六十四卦的《易傳》。實際上《周易》的寫作不止“三古”,因為在《周易》中還收錄了很多圖,說是伏羲的先天圖與文王的後天圖,是宋代才出現的。所以宋代的學者也有不少貢獻。
《周易》的“周”指周代,“易”指變易。在研究古代學術發展的《莊子·天下篇》中,有這樣一句話:“易以道陰陽”。“易”指的是《周易》,“道陰陽”就是講的陰陽。《易傳》里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中國古代提煉出來的對萬物的高度概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有陰有陽,陰與陽不停地在互存互轉地變化。《易傳》強調“陰陽合德”。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負”就是背着,背着陰,抱着陽。太極圖的兩條陰陽魚,就是陽背着陰,陰抱着陽,把陰陽兩氣調協到一種“和”的狀態。孔子也主張“和為貴”。在古人眼裡,“陰”與“陽”的關係,強調的是“和”。
那麼,古人為什麼要寫《周易》?《易傳》中解釋聖人始創八卦時“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用卦象來反映萬物及其變化。《周易》認為陰陽變化有其規律可循,並可以利用這種規律去預測未來,這叫“彰往知來”。在掌握了陰陽變化規律后,就能對陰陽變化進行預測。知道在什麼時候氣候如何、該種什麼作物、什麼時候外出狩獵,甚至是什麼時候穿什麼樣的衣服。《周易》把萬物的性質都用陰陽來概括,萬物的變化都與陰陽有關:凡是事物中向上的屬陽,向下的屬陰;表面的是陽,裡面的是陰;雄性的是陽,雌性的是陰;高亢的是陽,低落的是陰;今天說的正能量是陽,負能量就是陰。在掌握這些規律以後,就可以判斷事物發展的趨勢。
這樣的規律用符號加以標誌,就體現在《周易》的卦爻中。《周易》中有八卦(稱經卦),即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分別代指天、澤、火、雷、風、水、山、地八種物質屬性。後來,人們覺得八卦太簡單,不夠用,便把兩個卦疊在一起,即重卦,所以,就由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亦稱別卦)。
《周易》怎樣論述自強不息?
《周易》對中華民族、對中國有什麼影響?可以說,《周易》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周易·象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象徵天(即自然)的運行,為《健》(通乾,帛書作鍵)卦,君子效法它,自我發憤圖強,永不停息。
《乾》卦中寫了龍在不同階段的形象:潛伏開始出頭兢兢業業、小心謹慎躍躍欲試、大顯身手飛黃騰達適可而止。
怎樣理解“自強不息”?《乾》卦的六個爻的爻辭分別是:
初九:“潛龍,勿用。”可理解為一個人羽翼未滿,當埋頭學好本領,不可妄動;也可理解為做一件事的條件還沒有成熟,暫時放一放。都要伺機才動。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龍已經顯現在田野上,象徵有條件發揮作用了,可以去見可依託的人了。算是初露頭角。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寫君子整天都兢兢業業,到了晚上還小心警惕,所以雖有危險,也無禍害。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或者跳進深淵,沒有禍害。不僅在陸地,在水裡也很順手,可以擴大用武之地。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龍飛上天,飛黃騰達,形勢大好,更加利於依託賢能的人,以發揮自己的作用。
上九:“亢龍有悔。”亢龍是飛得很高的龍,為什麼有悔?因為任何一個人或者一件事,都是不可能無止境地向上發展的,總有該回頭或退避的時候,一味地高飛,就會碰釘子,甚至摔下來。
《乾》卦的這六個爻,揭示了人或事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從不成熟到成熟,再到發展、高潮,然後物極必反。我們要根據環境與自身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該學就努力學,該干就認真干,該退就明智地退。其中的道理,可從不同角度啟發我們待人處世。
古人曾以此說明周文王、周武王的革命過程,文王因為對商紂王的暴政嘆了一口氣就給關在羑里,在獄中研究八卦,后得賢人幫助出獄,回到封地,積德行善,壯大實力。武王繼位后,起兵伐紂,建立周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可考的鼎盛王朝。《革·彖傳》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這充分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
《坤·象傳》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謂:象徵大地的態勢,為《坤》卦,君子效法它,加強道德修養,容載萬物。乾卦體現的是男性的陽剛,坤卦體現的是女性的陰柔,用雌性的馬來象徵偉大的母性,順承陽性的施予而生育萬物,體現了大地的包容、承載、養育之德。
《繫辭》說:“乾坤,其《易》之縕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可見,乾坤兩卦蘊含了《周易》的基本精神。梁啟超先生在清華大學任教時作《論君子》的演講,就引用了這兩句話來激勵學子。此後,清華大學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校規,逐漸演變為清華校訓。著名哲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岱年先生把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周易》又強調“見幾而作”。“幾”是動之微,陰陽在轉化過程中會出現了一些苗頭,對於細小的變化,要敏於發現,馬上要“作”,不能拖沓等待,這樣的話問題就好解決。任其發展成一種“勢”就很難辦,所謂“積重難返”就是這個道理。中國人素來強調防範於未然就是這一體現。
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強調居安思危,這與《周易》的精神內核相吻合。陰陽的變化是物極必反,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有反覆。《周易》中“亢龍有悔”一語,意思是龍飛得太高,將會產生悔恨。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否極泰來”。“否”和“泰”是兩個卦,“否”是不好的卦,“泰”是吉利的卦,意思是“否”到極點會轉化到“泰”,“泰”到極點也會轉化到“否”,所謂“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繫辭下》第五章)根據陰陽互轉,物極必反的道理,遇事必須知屈伸進退。
鏈接
君子怎樣自強不息?
有學者認為,從《乾》卦爻辭看,“自強不息”既有奮發進取之義,又可解讀出忍耐、憂患、自悔三層意思。
其一,忍耐意識。初九爻辭“潛龍勿用”,這是自強不息的起點。周文王被商紂王囚於羑里,是文王因時度勢不得不前往殷都接受囚困,為自己部族爭取時間壯大實力。如果沒有周文王的羑里之忍,也就沒有後來的武王克商和周王朝的一統天下。
其二,憂患意識。九三爻辭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白天精神抖擻地做事,晚間怵惕思省。今人常說的“朝乾夕惕”即由此而來。九四爻象徵人的地位已靠近“九五”之尊,所以,爻辭的憂患意識更濃重:“或躍在淵,無咎。”這是一個令很多人羨慕的高位,卻又是一個“伴君如伴虎”的高危之地,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自在情理之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就是處身高位者、事業即將成功者必須具有的謹慎戒懼之心。
其三,自悔意識。《乾》卦的第五、六兩爻為天爻,其中第五爻名稱“九五”,象徵君王之位,古時稱君王為“九五之尊”即由此而來。第六爻名稱“上九”,位居“九五”之上,實屬至尊。該爻的爻辭是:“亢龍有悔。”亢含有高、極兩義;“有悔”是“夕惕若”、“或躍在淵”的延續,是隨着人的自強不息的進程,在到達最高位置時,如何保持自強不息狀態的一種理性、自覺的反思,而不是面臨物極必反的自然規律生髮出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悔恨。“亢龍有悔”給我們很多啟示:首先,長期居於高位的人,要始終保持頭腦清醒,千萬不要迷信自己的話“句句是真理”,更不可相信“一句頂一萬句”的奉承。發覺錯誤,及時糾正,是一種自信的表達,也是自強不息的體現。其二,“亢龍有悔”中的“有悔”,是自悔而非替他人“有悔”。自悔直面現實,需要理性更需要勇氣。古人說“吾日三省吾身”,反省吾身,就包含着自悔的內容。自悔意識不僅存在於重大事情發生之後,存在於位極之際,也同樣存在於平民百姓之身,存在於日常工作生活之中。
歷史故事
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血脈傳承的精神。從傳說中的文王拘而演周易到孔子的韋編三絕,從司馬遷身受腐刑著《史記》到小說中的諸葛亮深諳卦理演傳奇……一個個歷史故事都生動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
有一種說法說《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姬昌,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寫的“西伯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史稱西伯,是商末周族領袖。在其任上,因為深得人民擁戴,引起殷紂王的猜忌和不滿。傳說在洹、盪之間的羑里城,殷紂王畫地為牢,囚禁姬昌。姬昌被囚7年,在極其惡劣的境遇中潛心治學,將伏羲的先天八卦推演為六十四卦並系以卦爻辭,堪為正視苦難的典範。
孔子也是自強不息的代表。孔子被後世尊為“至聖”“萬世師表”,世傳他主張把《周易》列入六經並將其作為教材。《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孔子為了深入研究《周易》,並給弟子講解,反反覆復翻閱《周易》,最終把串連竹簡的牛皮繩子給磨斷數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使用。
司馬遷本身也是自強不息的代表。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心撰寫《史記》之時,卻因李陵事件而遭腐刑。作為一個男人,司馬遷選擇接受閹割之刑活下去,為的就是要完成《史記》。他50歲釋放出獄,堅持14年,寫了50萬字,終於寫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這段《史記》名言,是司馬遷從歷史維度對於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精彩闡述,也可說也是他自身的寫照。
在《三國演義》和某些歷史記載中,諸葛亮可以說是易學的“實踐大師”。赤壁之戰中巧借東風火燒曹軍,傳說是因他深諳易經十二辟卦之理。諸葛亮身上的自強不息精神,最集中體現在五次北伐。他在《后出師表》中感嘆:“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觀也。”他也明知“興復漢室”已不可能,但仍連續不斷地舉行五次北伐,以實際行動實踐了“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時代意義
當地時間2014年4月24日,美國《時代》周刊在網站上公布2014年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名單,習近平就任中國國 家主 席以來第二次入選該名單。有評論認為,1978年以後,《時代》開始以一種新的姿態和筆觸來審視中國。起初的審視充滿着質疑和憂慮,但現在這種情緒被一種肯定代替。
當前,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周易》提出的“自強不息”正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精神動力。這種精神於文化中來,於民族中來,也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來,需要傳承,更需要弘揚。
近代以後,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但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奮起抗爭,終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這一改變命運的偉大過程就是自強不息的寫照。今天,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仍需繼續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對於廣東來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經濟總量連續20多年居全國第一。這是靠自強不息、改革創新贏來的。只有繼續發揮自強不息的精神,廣東“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早日實現。
曹礎基
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著名的《莊子》學家,《易經》研究學者。
他師從著名的易學家李鏡池先生學習《周易》,並整理李先生的遺著;對莊子有着更加深入的研究,其名著《莊子淺注》在國內外具有廣泛的影響。曾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先秦分支》的編寫。著作曾經獲得廣東社科學優秀成果第二、三等獎,1989年獲廣東省優秀教師稱號,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從事高等師範教育40多年,主講《中國古代文學》、《古籍校注》、《莊子研究》、《周易研究》、《玄學》等課程。
互動交流
是其“德義”
問:現在社會上一些人存在精神空虛、道德淪喪的問題。中 央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國精神。我們學習周易,可以從中吸取哪些精神資源,化解精神危機?
答:《周易》中的精神資源很豐富。這部經典雖然是用來占卦的,但正如孔子所說,其中最值得重視的是其“德義”。《周易》並非只是通過占卦來告訴人們你是吉還是凶,更重要的是告訴人們如何趨吉避凶,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注意自身的修養。除了我在前面說過斷卦的依據時有中、正、時等原則外,古經中有《師》卦講到紀律,《比》《同人》卦講到團結,《履》卦講到審慎,《謙》講到謙虛,《恆》卦講到堅持操守,《節》卦講到節儉等等,這些都是祖先在實踐中所肯定的為人之品德。
問:《周易》博大精深,應該如何入門和研究?結合您自己的學習經驗,有什麼可以推薦的?
答:根據我的老師李鏡池先生的教導,首先把古經與《易傳》分開,先把古經中的六十四卦的卦爻辭基本讀懂,然後再讀《易傳》。兩者相距七八百年,後者對前者的解說不一定符合原意,只是最早對古經的第一批解釋而已;第二,要了解古經中每一卦的結構特點;第三,要了解其中的符號系統;第四,選擇一本你覺得容易讀的注釋本為基礎,不要同時看幾種注釋本。因為《周易》的解釋,疊床架屋,意見紛繁,會使你無所適從。應該選讀一個注本為主,再慢慢擴展,去偽存真。這些意見,僅供參考。
文:南方日報記者 駱驍驊 雷輝 周志坤 陳楓 實習生 韋欣欣 圖:南方日報記者 郭智軍 本文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