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玄講國學:《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

 
 

5月4日,由廣西從容集團與中厚教育機構聯合主辦的“中華傳統文化高端論壇”在南寧召開。主辦方專門邀請周易玄為此次論壇活動的主講嘉賓。

中國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青年節在南寧聽周易玄講國學
 
  去年年底,來自五湖四海的上千名清華大學EMBA班同學齊聚南寧,在國際會展中心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年會。青年學者周易玄為該年會做了一場題為“國學旨歸——天人視野下的終極關懷”的主題演講,引起廣西各界人士廣泛關注。
 
  出生於1986年的周易玄,多年來致力於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曾被譽為“國學少年”。19歲起撰寫《國學旨歸》系列叢書,26歲即出版該叢書第一輯,分為《干支哲學》、《老子匯通》、《千古易人》三部,共兩百萬字,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據悉,該叢書全套共有三輯,計五百餘萬字,將陸續出版面世。周易玄現任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所所長。
 
  5月4日,由廣西從容集團與中厚教育機構聯合主辦的“中華傳統文化高端論壇”在南寧召開。主辦方專門邀請周易玄為此次論壇活動的主講嘉賓。
 
  聽眾大多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同時也不乏廣西本地的各界精英人士。
 
  周易玄在講座中提到,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周易玄老師在台上演講




周易玄老師國學講堂現場



周易玄老師與聽眾合影

 
中國文化是培養人的文化
 
  周易玄談到,中國文化是培養人的文化,中國文化歷來都重視內聖的修養。內聖其實就是關於心性的教育、關於美德的教育。達到內聖修養的高度之後,就能達到與社會的高度和諧。說到小處,是成就個人這一個體;說到大處,就是對集體與國家的貢獻。個人、集體、國家這三者,都能因為內聖修養而達到高度和諧。內聖是升華境界、促進修為、開闊心胸、啟迪智慧。中國文化是知行合一的文化,所謂知,就是升華境界;所謂行,就是踐行理論。知行合一,就是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完善理論。換言之,就是用智慧來指導修為,又用修為來圓滿智慧,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根本追求。實踐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把人培養為有道德情操、有遠大理想、有責任與擔當的人。
 
  沒有道德情操與遠大理想,沒有責任與擔當,這樣的人在古代叫做“小人”。所謂小人,就是格局狹小的人。而中國文化就是要把“小人”培養成“大人”的文化。
 
  周易玄進一步解釋“大”字,“從大字的外形上,是一個人,加一橫。人是頂天立地的形象,中間一橫,就是擔子。敢於把擔子挑在肩上,有擔當的人,才能為‘大’!”
 
  周易玄引用《易經》的文字說,“大人”源於《易大傳》:“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
 
  “與天地合其德”,是說人的道德情操與人格素養要像天一樣高遠,超邁絕倫,不隨波逐流;像大地一樣沉穩厚實,能夠有承載之力與包容之心。
 
  “與日月合其明”,是說人的內心修養,光明磊落,如太陽一般的熱情,充滿朝氣;又如月亮一般的溫情,讓人感到親切。做到這一點,在人的氣象上,就是孔子講的“望之儼然,即之也溫”。“儼然”就是日的形象,“溫”就是月的狀態。
 
  “與四時合其序”,就是說人的修為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根據自然規律來調節人體節律,是修養身心的重要條件。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
 
  周易玄把中國文化比喻成一株枝繁葉茂、根深蒂固的參天大樹,種子是《易經》。他說,《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如果說唯一能代表西方文化的經典是《聖經》,那麼,唯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經典就是《易經》。而《聖經》是信仰之學,《易經》則是智慧之學。從《易經》開始生根發芽,樹榦就是儒釋道,儒釋道三家,從三個方面來成就一個人,儒家讓人有責任有擔當,讓我們提得起;道家讓人超脫超然,讓我們放得下;佛家讓人破除執着,不被假象所迷惑,讓我們看得開。樹皮就是中醫,保護這株樹木不受傷害,生命得以延續,猶如中醫幾千年來救死扶傷的精神。樹枝是諸子百家思想。花丫果葉就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易經》是揭示天道的,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們去研究天道變化的運行規律,從而更好地調節與指導自身的狀態與生活,所以從“天文”進而發生了人文的關懷,於是,人就要遵循天道,甚至要向天學習。人能向天學習,就是把自我放大為天一般大的格局。這就是司馬遷所言的“究天人之際”,成天人之人。
 
  向天學習,又叫做法象天地。《黃帝內經》里叫做“法於陰陽,合於數術”;老子叫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師法自然,就是向天地自然之道學習。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許多東西都具備着“法”與“道”的追求:
 
  譬如,練字叫書法,舞劍叫劍法,彈琴有指法,用兵有兵法,這些是法天地自然之勢;
 
  又如,下棋有棋道,燃香有香道,喝茶有茶道,插花有花道,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藉助一切的行為來悟道、修道、證道。
 
  這就是孔子所講過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志於道就是立志要求道。道是中國文化中的永恆追求與最高行為準則。它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要有最遠大的抱負與追求。任何遠大的抱負與追求,都不如求道,因為道是最為究竟徹底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這些都是藝,游於藝,就是通過對藝術的熏陶來達到對道的參悟,重點在一個“游”字上,說明不是以它為終極目標來追求,只是一種求道的手段。
 
立志與發願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奧妙,儒家叫做立志,佛家叫做發願。讓人立遠大的志向,就不會被無聊的事情所牽絆,不會虛耗光陰,就能朝着這個遠大的目標,步步前進。也就是古人所謂的“取法乎上,而得乎其中;取法乎中,而得乎其下。”這就是中國文化,要打開人的格局,讓人成為頂天立地的“大人”,成為大格局的人!
 
  俗一點說,什麼是大格局的人呢?就是心胸大的人,叫做大人;心胸小的人,叫做小人。
 
  小人在古代並非罵人的話,只是相對中性意義的一種形容。每一個大人都是從小人成長起來的。當小人成長為大人以後,回頭看從前就會生出憐憫之心。當看到別人還是跟自己從前很像的時候,就想去幫助他成長為同自己一樣的人。這就是佛家講的慈悲之心,儒家講的仁者之心,這也正是傳統文化中己達而達人的理念。
 
  自己達到這樣的境界與高度了,要讓別人也達到這樣的境界與高度。這個“達”字,不僅僅是世俗意義上物質層面的發達。
 
  所以,中國文化的特點是重視人文的教育。人文的教育,就離不開每一個人,最終落實在一個“我”字上。
 
自我、本我、超我
 
  物質的發達,刺激着慾望的膨脹。被慾望所牽引,從而迷失了自我。如何從迷失中找到自我,這就是初步要解決的問題。中國文化,就是要讓人突破自我,回歸本我,成就超我。西方的弗洛伊德講的自我,就是中國文化里的“我執”,“自是”、“自見”、“自伐”等;而他所講的超我,就是中國文化里的“忘我”、“無我”。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這句話的意思,周易玄說,就是要做到忘我與無我。忘我就是投入,就是盡忠;饒恕就是寬容,去除了“自是”、“自見”、“自伐”乃至“我執”,就是無我。只有真正做到無我,才能真正做到寬容。
 
  所以,周易玄認為,“自我”是小我,“超我”是大我。小我是小格局,大我是大格局。成為一個大我,對社會的貢獻就越大,實現的個人價值同時也越大。
 
  擁有了大我的人,就沒有了小我。儒家叫“民胞物與之量”,佛家則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個人,只有擁有大我,才能成就大業。而一個人也只有時時刻刻告誡自己要成為一個大我的人,才會成就大我。
 
  周易玄很信奉北宋大儒張載的一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把這句話稱為應該作為中國人的“四為精神”。這“四為”當中,沒有一個是為自己。為天地、為生民、為往聖、為萬世,其實都是為公。為公,就是成就大我的唯一方法和途徑!
 
  所以《大學》才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當你為公的時候,就離大道不遠了!
 

 

讀者聽課時所做的讀書筆記
 
聽眾反映
 
  周易玄的解讀讓所有聽眾都耳目一新,讓人感到振聾發聵。他不光從傳統典籍中旁徵博引,還從現代物理學的角度來揭示傳統文化中的深刻內涵,妙語連珠,使得台下掌聲不斷。幾乎所有在場的聽眾,都一直在做着筆記。
 
  周易玄的講座並沒有準備課件,幾個小時的演講,信手拈來,任意揮灑,顯示出他非同一般的博聞強識。有人問他,你為什麼總是不斷地引用經典?他回答說:“這個問題曾經也有人同樣問過孟子,因為孟子在發表自己的觀點時,也總是引經據典。這並不是他要掉書袋子,也不是賣弄學識。古人有句話:‘君子取四重。重言,重行,重好,重貌’。什麼意思呢,‘言重則有據,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君子不重則不威’。言重則有據,是指說話要有依據,引經據典就是一種方法,說明並不是信口開河的。”
 
  台下坐着自治區政府參事、自治區十屆政協常委吳文賈先生。吳文賈先生說:“我是周易玄老師《國學旨歸》的讀者,並深深為他的學識所折服。我是五零后的人,對傳統文化也有所涉獵,對事物並不盲從,他的書籍給我的啟發很大。”
 
  廣西電視台副台長凌紅女士在講座結束后,還上台發表了一段感言。她說:“周老師的講座真的太好了,我很受益。希望將來他能多到廣西講學,讓更多的人受益。”
 
  趙桂蓮女士是南寧一家形象美學設計公司的董事長,她在聽課時做了整整四頁密集的筆記。她說,她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周易玄老師講課,每一次聽周老師的講座,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她說,周易玄把有修為的人,分成四個階段。
 
  孟子云:“充實之謂美,美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神,神而不可知之之謂聖”。周易玄說,有修為的人被分成“大美神聖”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美人,第二個階段是大人,第三個階段是神人,第四個階段是聖人。
 
  充實是指內心的充實,一個內心充實的人,就是知足的人。內心充實,就不會虛浮,也就不會浮躁。充實與空虛相對,內心空虛的人,就拚命攫取名利來填充,結果煩惱重重,同時也極為浮躁。那麼內心是如何充實起來的呢?周易玄認為,就是“養浩然之氣”,通過閱讀經典、通過多做善事來充實內心。
 
  美人的階段產生了氣質,大人的階段產生了氣場,神人的階段產生了氣勢,聖人的階段則形成了氣象。這種氣象,就是“大象無形”的表現。
 
  趙桂蓮女士說,她做了很多年的形象美學設計,原來“美人”在傳統中是這樣的定義。讓她很受益。
 
  中厚教育集團董事長董憲兵先生說,“‘中厚’一詞,我們在周易玄老師那裡獲得了很好的詮釋——中厚,就是指大中至正,厚德載物!”
 
  因為來聽講的企業家很多,周易玄在講座中提出,希望廣大的企業家們能夠多做公益事業,以此來提升自己的格局。他送了四句話給企業家們:
 
  上承天意,下接地氣。
 
  左手治企,右手公益。  來源:廣西法治日報   五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