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從《周易》看中國精神(曹礎基教授)

 


 

曹礎基教授(攝影:念青)


“中國經典,對話中國精神”系列講座之一:自強不息——從《周易》看中國精神

  南方網訊 今天(4月21日)下午,廣東省文明辦和南方日報社聯合主辦的“中國經典,對話中國精神”系列講座在廣州正式啟動。77歲的著名莊子學家、《周易》學者、華南師範大學曹礎基教授以 “自強不息——從《周易》看中國精神”為題,揭開了系列講座的帷幕。

    廣東省 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顧作義表示,習 總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習總還特彆強調,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貫徹落實習總重要講話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弘揚中國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輿論氛圍,省文明辦與南方日報聯合主辦“中國經典·對話中國精神”系列講座活動,依託南方日報、南方網全媒體平台,邀請國學專家進行系列全媒體講座,解讀中國經典,闡述中國精神。

  據了解,今年每月將舉辦一場講座,邀請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高校知名國學專家,圍繞《周易》、《道德經》、《論語》、《孟子》、《莊子》、《中庸》、《六祖壇經》等經典開講,挖掘經典中的中國精神與時代意義。

  本網特選取講首期座精華內容摘錄如下,以饗讀者:

《周易》是一本什麼書?

  《周易》首先是一本占卦之書,它有六十四個卦,每個卦都有卦的符號,每卦有6個爻,也就是384個爻,占卦佔到哪個卦或者哪個爻,他就用那個卦的卦辭或者爻辭來判斷吉凶。《易傳》解釋《周易》的時候就闡發了很多理論問題,把占卦的這部書提升到一個哲學書的高度,所以它又是哲學的書,如果是研究哲學的人非讀《周易》不可,這是中國哲學的源頭。同時《周易》也是百姓日用之書,百姓天天都在用它,這是《易傳》講的話:“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在用它卻不知道,但實際上用的都是它的原理。這樣一本書傳承了中華文化幾千年,有很多哲學思想、人類的智慧都體現在這本書上。

  《周易》的精髓是“陰陽”兩個字。 “陰陽”是一個陰一個陽這麼簡單嗎?它指的有一時是陰一時是陽,或者一個方面是陰一個方面是陽。這是中國古代提煉出來的對萬物的高度概括,把萬物的所有精神用陰陽來概括,而且認為每一個事物都有陰有陽。有陰的時候同時又陽,有陽的時候同時又陰,所以“一陰一陽之謂道”。

為什麼《周易》可以拿來占卦和卜吉凶?

  古代對“陰陽”的解釋,比如一座山,山的難免叫做陽,山的背面叫做陰,所以“易”的意思就是陰陽的變化,有時陰有時陽。古人很重視陰陽的變化,因為陰與陽影響他們的生產生活,就像我們現在很注意天氣預報,天晴還是下雨;而且他們都用太陽的光線影子來預測陰陽的變化,就算是沒有文化的人,一看到太陽的影子就知道大概的時辰。

  陰陽變化是有規律的,既然是有規律的,那能不能搞預測呢?比如今天太陽已經是到這個位置了,過了多少天之後,太陽在哪知不知道?它就可以判斷了,這就是預測。《周易》怎麼會預測呢,它就是這種功能。它把這種陰陽變化擴展到生產上,什麼時候該種什麼,現在是什麼時候,什麼時候該種什麼,什麼時候該收割什麼,可以預測。再預測生活,什麼時候該出去打獵,甚至這個時候出門該穿什麼衣服,它都可以判斷。掌握了陰陽變化的規律就可以作出判斷。《周易》這部書就是從陰陽變化的角度推而廣之就不單是天氣變化,而是萬物的變化跟陰陽都有關,把萬物的性質都用陰陽來概括,外國的哲學是沒有的,只有中國有。用陰陽概括了所有事物的性質,凡是這個事物向上的就屬陽,向下的就屬陰,表面的就是陽,裡面的就是陰,雄性的是陽,雌性的是陽。正能量是陽,副能量就是陰,起消極作用的就是陰。在身體裡面有陰也有陽,在一個家庭裡面也有陰陽。

  陰陽的變化有一般的規律可以掌握,掌握這些規律以後,就可以判斷這樣的發展是好還是不好。

“單強調鬥爭對立的一面,造成了很多悲劇”

  古人比較強調陰陽的變化,一個是陰陽的交感,也就是陰陽兩方面是互相作用的,“陰陽合德”,陰與陽是結合在一起的,陰陽一結合就會產生新的事物。《易傳》里又講“生生之謂德”,生而又生就是不斷的發展,“生生”就叫德,陰陽之德就在“生生”。陰陽不斷結合就會產生(新的事物),父母就會生兒女,所有的事物都是從陰陽變化中產生出來。

  中國的思想家,很多學派都是提倡陰陽之間那種交感的精神,陰與陽不是互相衝突的,它是互相交感的。用老子的話來講,叫“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把陰陽兩氣調到一種和的狀態;孔子也講“以和為貴”,都是強調“和”,所以陰陽這個關係在古人那裡強調的是“和”。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有陰有陽,但是任何事物又是“合二為一”,陰陽結合,形成一個太極。“一分為二”、“合二為一”實際上都符合太極的精神,都符合《周易》的精神,這是傳統的觀念。這樣的一種觀念就告訴我們,你看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一個人好一定不是絕對的好,他肯定有壞的一面;一個人壞,他肯定也有好的一面。古人強調要“合二為一”,陰陽兩種因素要調和,所以中國的傳統觀念叫做“和而不同”,也就是說兩個東西和平相處,但是它有不同,這才是正常的,要承認有不同才能和。一個家庭裡面,老子總是要兒子像他一樣,不一樣的話就打罵,那就吵架了。所以你要承認新生代跟你有不一樣,他有他這個時代的東西;我們現在講“代溝”,你要承認這個代溝,大家就容易和氣。“同而不和”,“同”就不和了,“同”就是你跟我一樣,老子怎麼想你就得怎麼想,你不能跟我有不一樣的想法,那同就變成不和了。“和而不同”,這是中國傳統的觀念。

  《周易》的這樣一種精神,中國幾千年來都是比較認同的,但是我們有時候領會會片面,因為幾十年我們也有經驗教訓了,我們搞政治運動搞得比較多,強調對立的一面,不太認同統一的一面。文革的時候你斗我,我斗你,本來是患難與共的革命戰友,結果這個要打倒那個,那個要打倒這個。我們在看這一段歷史時,會想到我們祖宗講的道理是“負陰抱陽,沖氣而和”,陰陽之間應該協調,我們好象忘記了,單強調鬥爭對立的一面,結果造成了很多悲劇。

“韜光養晦”與“居安思危”

  在《周易》中,乾卦先是“潛龍”,潛伏着的,然後是“見龍在田”,出來了,然後又就是“或躍在淵”,再到“飛龍在天”,最後是“亢龍有悔”,太高了,不行,到一定的高度本來應該收了,繼續高的話可能就要摔下來了——這就很形象了用了一條龍的活動來表現事物的發展變化。一個人也是這樣,一個國家也是這樣,該韜光養晦的時候就韜光養晦,該什麼時候出頭就什麼時候出頭。

  怎麼樣做才能趨吉避凶?《周易》強調“居安思危”——你要懂得陰陽的變化是物極必反,發展到一定程度就不行了,所以“亢龍有悔”,飛得太高了,這個龍也是有悔的。炒股票也是一樣,你一直追高,它也會有跌的,所以居安也要思危,《周易》裡面叫“否極泰來”。“否”和“泰”是兩個卦,“否”是不好的,“泰”是最好的,“否”到極點會轉化到“泰”,“泰”到極點也會轉化到“否”,也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

  我們每個人做事都要有這個頭腦,做事不要一味地往前沖,國家也是這樣,不能只是GDP越高越高,不行的,適當的時候還是要退一下。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情況,但是具體的該怎麼樣才恰當,這個“中”很難掌握的,GDP到多少才到“中”呢,這些大事情只有大人物才能解決。 來源: 南方網(本文根據現場速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