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廈門開幕 兩岸學者共話周易揚國學

第五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廈門開幕 兩岸學者共話周易揚國學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廈門篔簹書院再度成為兩岸學界焦點。海峽兩岸最高端的年度國學盛會——第五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於23日至24日在篔簹書院舉辦,80餘位兩岸專家學者匯聚,以中華文化之源、百經之首——《易經》為主題,共同研精闡微,以期推動國學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群賢畢至共研《周易》

本屆海峽兩岸國學論壇聚集了兩岸八十餘位專家學者,他們中不僅有兩岸周易學術研究領域與周易運用領域最權威的專家學者、運用大師,也有《周易》研究的後起之秀,可以說,本屆論壇是兩岸易學界的一場高端學術盛會。

中國社科院的汪新群教授在接到參會邀請時,原本還有些猶豫,到會後一看參會專家學者名單,忍不住感嘆:兩岸研究易學的精英居然都來了,不容易啊!的確,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所、台灣大學、台灣中華易經學會、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以及大陸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周易學會等數十所高校、學會,紛紛派出精英學者、代表出席本屆論壇,這其中,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劉君祖教授、國際易學聯合會副會長朱高正教授、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張善文教授均是當今易學界的領軍人物。

此次論壇學者們共發表了數十篇論文,學術態度嚴謹認真,論文質量極高,從《周易》本經、象數、義理、卜筮等多角度入手,“研窮義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異同”。

記者了解到,議題的多樣性也是本屆論壇的一大特點。不少學者從經世致用的角度出發,注重了易學的應用,使人感覺易學與現代人生活息息相關。例如:有的學者分析了《周易》與家庭教育的關係,有福建學者研究福建地理與城市風水格局,另有一些學者探討易學的發展與當代新儒學的關係,還有從中西文化比較角度出發研討易學現狀等。而從國學領域的傳承與發展出發,本屆論壇特別邀請了部分優秀的青年學者代表與會。

普及國學不遺餘力

儘管本屆論壇着眼於對國學經典的學術研究,但國學的普及與推廣始終是論壇主辦方之一廈門篔簹書院的一大宗旨。篔簹書院院長王維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如何科學地發掘《周易》這部古老經典的真正價值,篔簹書院期待本屆論壇除學界研討之外,也希望能夠幫助市民打開一扇易學的大門。”為此,書院從年初就開始於每周六晚上舉辦公益國學經典——《周易》系列講座,作好經典學習的普及工作。

事實上,伴隨着國學熱潮,《易經》成為了國學經典中的“暢銷書”,影響力頗大。但市面上不少關於《周易》的書被塗上一重重“幻想和奇想”,附會之說多得讓人眼花繚亂。處在今天的時代,更應該知曉如何辨析舊說,科學地發掘這部古老經典的真正價值。因此,篔簹書院在論壇開幕前,就積極邀請參會的名家名師舉辦面向市民的公益名家講座,期待論壇除了學界研幾闡微、學術研討之外,也能幫助廈門市民打開一扇易學的大門。

本屆論壇期間的名家講座包括:22日晚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劉君祖先生主講的“關鍵時代應讀的經典——《易經》”;23日晚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萬耕先生主講的“《周易》與東方智慧”;24日晚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楊慶中先生主講“寡過之書——《周易》”。連續三晚的名家講座場場爆滿,書院講堂擠滿后,甚至還有市民站在門外,或拿小板凳坐在過道中,認真聽完整場演講。書院工作人員介紹說,《易經》講座反響如此熱烈,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而從三場講座後市民的提問熱情來看,聽眾的國學知識水平也日益提高,令舉辦講座的名師們十分欣慰。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在篔簹書院和各大相關機構的努力推動下,廈門市民學習國學的熱情日漸高漲,從篔簹書院的名家講座看,早已形成了大批“鐵杆”聽眾,因此,擠爆講堂的場面也時常出現;另一方面,《易經》在國學愛好者中一直是最受歡迎的經典之一,尤其像劉君祖這樣的應用大師舉辦講座,號召力更是非同一般。

“五歲”論壇成兩岸交流高端平台

海峽兩岸國學論壇由廈門篔簹書院、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與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共同主辦,作為國台辦特別批准的海峽兩岸國學領域高端學術交流的重點活動項目,自2009年起,於每年深秋舉辦,至今已是第五屆,已被兩岸學界公認為傳統文化交流的高端平台,兩岸學者們紛紛以“群賢畢至”形容該論壇,可見海峽兩岸國學論壇已具備了很強的影響力。

在本屆論壇中,就有第一次參會的學者連稱想不到:一是沒想到廈門居然在市中心如此繁華、地價昂貴的地段,為市民和傳統文化保留了一塊學習凈土,而且環境如此優美、建築如此富有傳統韻味與特色的書院在兩岸也難得一見;二是沒想到論壇的辦會組織以及學術研討氛圍濃烈得讓人想不到。因此,參會的專家學者們均表示,十分期待論壇能夠持續不斷地辦下去,辦出國際影響。有台灣學者甚至笑言:“每個台灣參會學者回去后,都成了篔簹書院和廈門的義務宣傳員了。”

對此,論壇主辦方表示,論壇一定會每年辦下去,而且越辦越好。據悉,論壇主辦方已初步與兩岸學者擬定,明年的論壇將以儒道對話為主題。

群經之首——《周易》

《周易》作為我國現存最早、最有特色的傳統典籍,也可以說是東方神秘主義的代表作,它影響和左右了中國二千年來的文化進程,滲透於中國人的文化血脈之中。《周易》及其易學,囊括了天、地、人間的一切知識,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總匯。《周易》的思維模式、人生哲學、象數理論深深地影響甚至支配了中國乃至中華文化圈內各國人的思維習慣和人生態度。二千年來一直被歷朝歷代的學者、精英所親睞,各種學派都對這部經典進行了深入研究,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資料典籍。《周易》作為中華文明的首部經典,具備了亘古不易的恆久的內核,以其變幻的千姿百態,來闡釋世間的萬象,蘊含著豐富的變化哲理,人們對之既嚮往又“陌生”,乃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到“日用而不知”。

國學—— 兩岸最有心靈 默契的共同語言

通過採訪多次的海峽兩岸國學論壇,記者深切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根植於兩岸人民心中,是最有感染力、最讓兩岸同胞有心靈默契的共同語言。

可以說,沒有什麼詞能夠像“國學”一樣,將海峽兩岸的文化情感深刻地聯結在一起。國學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和靈魂,不論大陸還是台灣,都擁有同一個祖先,同一部歷史,同一種文化,同一種語言。我們的傳統文化是連接華人世界的文化之橋、心靈之橋、血脈之橋,因此,在兩岸的文化交流中,國學文化的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廈門是文化部設立的第一個對台文化交流基地,近年來,在對台文化交流方面成績顯著,如今,海峽兩岸國學論壇從傳統文化着手,又為兩岸文化交流打開一條新的寬敞大道。 (廈門日報 通訊員 柯虹 記者 海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