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都860周年 揭秘兩次最令人興奮的考古發現

 北京建都八百六十周年特刊之一

  城市的建築是凝固的歷史。自1153年成為金代都城至今,北京這隻魔方經歷了並正在經歷着飛旋般的變化。新的城市地標不斷湧現,古老與現代和諧並存,而在這座城市中巋然不動的是這些歷經歲月的古代遺迹,它們是曾經輝煌的城市文明史的註腳,也是正在輝煌的北京步入世界城市的見證。本版今起連續推出7個版特別報道,以紀念北京這座古城走過的860年風雨歷程。


  隨着攝影機的位置緩緩上升,緊盯監視器的他漸漸坐直了身子。這是個神奇的時刻,一座城池正在顯示它逐漸“下沉”時的魅力。數次乘飛機抵達這個東方都會,他從未如此直接地將皇城盡收眼底。“這是一座魔方般的城市,”他這樣表達對北京的體悟——它恢弘大氣的形制規範令人屏息凝神。

  多年以後的2011年,他坐着輪椅出現在法國戛納電影節,獲得終身成就獎。他說他因“愛上”中國文化而受益。他是意大利人,名叫貝爾納多貝特魯奇。1986年8月16日,他在北京開始拍攝一部“最費工夫”的電影即此後斬獲無數大獎的《末代皇帝》,他本人也因這個中國故事而成為第一位獲准進入故宮拍攝電影的外國導演。

  這之後,他向在改革開放之初尚沒有機會親眼目睹北京的外國人持續地傳遞一個簡單卻充滿誘惑的信息——北京是魔方。

  這是個恰當的比喻。北京的確是從一座方方正正的“城邦”發展而來。860年建都史上每一次建設、擴張、繁榮、改造直至將這座城市“加工”成型,都彷彿魔方上一個個小小“插件”的轉動與嚙合,嚴絲合縫,日臻完美。

  金中都:

  金屑飛空如落雪

  一殿之費億萬計

  關於北京建都史的起點研究,至今,有兩次最令人興奮的考古發現。

  第一次是1990年10月。北京市園林局在右安門外玉林小區蓋宿舍時,偶然發現金中都南城牆水關遺址。這是當年的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北京市政府當即決定在這裡建設遼金城垣博物館。水關是古代城牆下供河水進出的水道建築。金中都水關遺址是一處正南北方向的木、石結構建築,上半部已被毀掉,只殘存基礎。至今,這是已發現的中國古代都城水關遺址中規模最大的一處,是研究古代建築和水利設施的重要實例,同時也進一步確定了金中都南城牆的確切位置。

  第二次是2010年6月3日。正在建設中的麗澤金融商務區發掘出面積近1000平方米的金中都遺址,這一地塊位於丰台區鳳凰嘴村的北部,南距鳳凰嘴村金中都城牆遺址公園21 米。大量的考古發掘成果將北京的建都史研究帶入新階段。

  儘管這兩次大規模考古發掘之間相隔20年,然而北京人對於金中都遺址、遺迹以及隱匿於北京各處的文化遺存的尋覓和探究從未停止。

  2003年,為紀念北京建都850周年,在原金中都大安殿舊址上建成北京建都紀念闕。確認了北京正式成為都城的歷史開啟於1153年4月21日,也就是中國金代第四位皇帝海陵王完顏亮一聲令下讓他的子民跨越白山黑水定居於這片土地的那一天。

  時光退回到860年前,以弒君奪得皇位的完顏亮已無需靠題詩書寫對於“黃袍加身”的渴求,而只需仔細設計作為國君當如何安基立業。於是他做出了對他自己和對後來叫做北京的這座城市都極為重要的一個決定——遷都。深受漢文化影響又熱衷於民族融合的他因此成為北京建都史上的開天闢地者。雖然,史書中的完顏亮野心勃勃、嗜殺成性,但對於帝都,他更有貢獻的是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北京將被建造成一座包容且時尚、充滿設計韻味的開放型都城。完顏亮作為皇帝的一生也是精心到苛刻地打造都城的一生。《金史》中有記載,為了建造都城花費大量人力財力,“運一木之費至二千萬,率一車之力至五百人。”而皇城之豪華今人只能借文字展開想象,“宮殿之飾,遍傅黃金而後間以五彩,金屑飛空如落雪。一殿之費以億萬計,成而復毀,務極華麗。”

  作為金代都城,北京只有62年輝煌。此後歷經幾個朝代,無論歌舞昇平還是戰火紛飛,走過的路太長,一路丟失的東西難免很多。

  2001年,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對北京地區遼金遺迹開展調查。走遍北京18個區,認定北京現存遼代的地上建築僅有15座遼塔,金代的地上建築除9座金塔外,還有一座盧溝橋。遼金時期的墓幢共有19項,經幢共發現了30餘項。遺址遺迹類共計30餘處,還發現了18座遼金時期的石碑,5函舍利石函,墓誌11塊。

  與北京燦爛的皇城文化相比,這些遺存的確顯得少了些,但是,完顏亮和他的王朝以另一種方式“長駐”北京。他們留下了大量名勝古迹,顯示着他們在征戰之餘的閑情雅緻。今天尚存的北海、香山、釣魚台、玉泉山、陶然亭、玉淵潭等,都是當年金朝皇帝的離宮別苑。今天所津津樂道的燕京八景中的太液秋風、瓊島春蔭、西山晴雪、盧溝曉月、玉泉垂虹等也從金朝開始。  元大都:

  城池四方如棋盤 大都盛景顯繁華

  “元大都全城的設計都用直線規劃。大體上,所有街道全是筆直走向,直達城根。一個人若登城站在城門上,朝正前方遠望,便可看見對面城牆的城門。城內公共街道兩側,有各種各樣的商店和貨攤……整個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塊棋盤。”《馬可波羅遊記》中對元大都的記載頗多。如果馬可波羅能穿越時光在今日向世界說明北京,恐怕他也會用上魔方二字——他筆下的城池,是魔方的早期形制。

  在各種史料圖畫的記載中,元大都是一座“世界城邦”,其開放程度達到了同一歷史時期全世界之罕見。來自天南海北,說著不同方言的各色人等雲集於此,自由生活,自由貿易,和諧相處,自得其樂。對此,《馬可波羅遊記》也有描述:“每個城郊在距城牆約一英里的地方都建有旅館或招待駱駝商隊的大旅店,可提供各地往來商人的居住之所,並且不同的人都住在不同的指定的住所,而這些住所又是相互隔開的……每當有外國專使來到大都,如果他們負有與大汗利益相關的任務,則他們照例是由皇家招待的。”

  中國元代的歷史歷來以民族融合和文明交匯吸引着全世界史家的目光,而眾多中外史學家一致認為元大都作為一聲呼哨嘯聚天下鐵騎的元代皇帝坐鎮江山之處,不僅是一國之都,更是眾城之城。成吉思汗和他的後裔征服了東自中國、西抵多瑙河畔的大片土地,不僅擴大版圖,掃清沿途各國邊境線的障礙,更疏導了東、西方的交通。世界範圍內的幾大古老文明像河流一樣在這裡交匯、碰撞,而這座城市也像它的主人一樣顯示了博大胸襟將一切文明元素笑納於懷中,兼收並蓄,化為己用。

  寫出了著名的早期暢銷書樣本《馬可波羅遊記》的馬可波羅一定對元大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書中描寫過皇城、皇宮、廣場、街道、城牆、城門……不一而足。幸虧有他的這些記載,才能讓後世人看到一個華麗王朝的華麗究竟是怎樣一番景象。在他的筆下,元大都“整體呈正方形,周長二十四英里,每邊為六英里,有一土城牆圍繞全城……城中的全部設計都以直線為主,所以各條街道都沿一條直線,直達城牆根……在城裡的大道兩旁有各色各樣的商店和鋪子。全城建屋所佔的土地也都是四方形的,並且彼此在一條直線上,每塊地都有充分的空間來建造美麗的住宅、庭院和花園。”這是何等美輪美奐的烏托邦!

  遺憾的是,馬可波羅和眾多曾見識過元大都的壯麗與繁華的國外旅行家們筆下那個呈現了驚世繁榮的黃金之國、帝王之城,只能靜待後人研究、發掘。對於今日的北京人來說,從1957年開始發掘、保護、修建、復建至2006年暫告一段落並形成“大都盛景”的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才是目前唯一能窺見中國歷史上這個巨型帝國之風光的遺迹。

  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建國號元,同時下詔定都燕京,稱大都。元朝的版圖一度北達北冰洋,東臨日本海,西逾蔥嶺,南接交趾(今越南),造就了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泱泱大國。而今,元城新象、大都鼎盛、龍澤魚躍、雙都巡幸、四海賓朋、海棠花溪、安定生輝、水街華燈、角樓古韻等景區組成了在元大都土城遺址上建造起來的城市帶狀公園,供人們循着史書和傳說的路徑,憑弔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和他的後人們是否真的只識彎弓射大雕。

  明清:

  重建城郭造山水 金碧輝煌精雕琢

  “世界上像北京設計得這麼方方正正、勻勻稱稱的城市,還沒見過。因為住慣了這樣布局齊整得幾乎像棋盤似的地方,一去外省,老是迷路轉向。瞧,這兒以紫禁城(故宮)為中心,九門對稱,前有天安,後有地安,東西便門就相當於足球場上踢角球的位置。北城有鐘鼓二樓,四面是天地日月壇。街道則東單西單、南北池子……”早年負笈英倫當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地記者的中國老作家蕭乾,在《北京城雜憶》中對北京城市“規制”如此描寫。他筆下這個“方方正正”的城市,便是明清以降因遺迹處處可見而為今人所熟悉的北京——一個日漸成型、相對穩定的魔方。

  元代最後一位皇帝禁不住明朝大將徐達的威猛,棄城而去,再度成為蒙古草原上一名順水草而居的牧者。攻克了元大都的徐達則受命興建燕王府以迎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北上興國。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禮部尚書李至剛上奏:“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定天下,或由外藩入承大統,其於肇跡之地皆有升崇。竊北平布政司。實皇上承運興王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為京都。”

  據史書記載,李至剛一度在遷都的問題上旁徵博引以說服永樂皇帝。他列舉了歷史上很多關於選定國都的“經驗”,比如《呂氏春秋-審分覽—知度》說:“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管子——乘馬》又說:“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山環水抱、氣場強大的北京“東臨遼碣,西依太行,北連朔漠,背扼軍都,南控中原”,恰是天下難覓的風水寶地。歷史總是充滿巧合與玄機,儘管今天的元大都滄虹已遠,對於當年的永樂皇帝來說,其繁華仍是黃粱夢中美景,更何況若想平定中原,必不能不佔據軍機要地以鎮北方。於是,明永樂19年(1421年),曾經的元大都、徐達佔領的北平正式定名為北京,成為明朝首都,並自此從未改變一國之都的顯赫至今。

  北京明清以來的建築奇觀數不勝數,而在北京作為明清帝都的建築史上,有兩個名號響亮非常——蒯祥和樣式雷。細細盤點北京那些成為城市經典的古代建築,他們和他們率領的團隊,參與設計和建設的數量超過一半以上。

  在大多數史料記載中,明代最著名的建築設計師蒯祥是天安門的設計者。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蒯祥先期北上參加皇宮建築設計並且被任命為皇宮重大工程的設計師。他的第一項任務是設計和組織施工作為宮廷正門的承天門(即今之天安門)。蒯祥在皇帝正式定都的大日子之前出色完成任務,永樂皇帝龍顏大悅,稱他為“蒯魯班”。從此,開始了他作為皇家首席建築設計師的燦爛職業生涯。

  蒯祥在京40多年,曾負責興建紫禁城內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很不幸,這三大殿在1457年被大火燒毀。八年後,明英宗請他重建9開2層的木構城樓,以及兩宮、五府、六衙署等。1464年他主持明十三陵中的裕陵建造。蒯祥有功於朝廷,從一名工匠逐步晉陞,直至被封為工部左侍郎,授二品官,享一品官俸祿。據明史及有關建築專著評介,身居高位的蒯祥在建築學上的造詣爐火純青。他將江南建築藝術巧妙運用,蘇州彩畫、琉璃金磚在建築中的運用都自蒯祥始。可以說,他親手造就了金碧輝煌的北京。

  2012年初,54歲的樣式雷第十代孫、體育教師雷章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含蓄地表達了對雷氏先人的敬仰和對傳承、保護和宣傳樣式雷遺產的希望。事實上,對於大多數熟識北京清代皇家苑囿卻並不熟識北京建築史的人來說,樣式雷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建築大師梁思成在《中國建築與中國建築師》一書中寫道:“在清朝……北京皇室的建築師成了世襲的職位……這個世襲的建築師家族被稱為‘樣式雷’。”

  2007年9月,“樣式雷”成為中國入選的第五個“世界記憶遺產”項目終於隆重地走進人們的視線。至今,在故宮的高牆之內,保存着“樣式雷”圖檔,簡單材料所製成的燙樣,其原理與現代建築的三維空間設計如出一轍。從清康熙皇帝開始直至清末兩百年間,雷氏共八代人主持了皇家建築設計,宮殿、園囿、陵寢以及衙署、廟宇無不在內,包括圓明園、故宮、天壇、頤和園、清東陵和西陵以及承德避暑山莊等這些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設計也都出自雷氏家族。

  故宮收藏的83件燙樣形象逼真、數據準確,主要是清代同治、光緒年間重建圓明園、頤和園、西苑等地時所做的設計模型。到目前的發現為止,“樣式雷”圖檔很可能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僅有的檔案記載。深諳風水學和建築文化的“樣式雷”家族將北京的皇家建築“規範”成一派外呈恢弘大氣、內現精雕細琢、融端莊秀麗為一體的皇朝風格,又因選址的講究和精到將北京的山水城郭運用得恰到好處。可以說,雷氏家族親手造就了天人合一的北京。

  ◆相關鏈接◆

  金中都遺存 金代北京城大致位於今天北京西南二環廣安門宣武門一帶。城內大街基本與各城門相對應,如光泰門街,相當於今宣武門內大街南段及宣武門外大街;東起施仁門、西到彰義門的大街,相當於今騾馬市大街、廣安門內大街;南起景風門、北到崇智門的大街,相當於今右安門內外大街、牛街一線。

  金中都城牆 僅有三段保留至今,即丰台區鳳凰嘴村的金中都西南角城牆、丰台區的金中都南牆,位於高樓村的中都西牆的殘存夯土。

  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 元大都城牆遺址位於朝陽、海淀區境內,西起海淀區學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黃亭子,折向東經馬甸、祁家豁子直到朝陽區芍藥居附近。

  明代城牆 可見位於崇文門的明城牆遺址公園。原標題:建都 旋動古城的魔方 來源:北京青年報   (記者/安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