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周易》與文化藝術(汕頭陳彥雄)
論《周易》與文化藝術(汕頭陳彥雄)

汕頭《周易》現代化論壇--美博城周易論壇第二場大會

2013第25屆國際易學大會延吉年會論文
 





內容摘要:《周易》是我國一部文化巨著,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極珍貴的文獻,對我國乃至世界的哲學、文學藝術、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都有着巨大的影響。本文闡述的是易經對我國的文學、美術和音樂的影響和內在聯繫。自古以來,《周易》的哲學思想自如地運用於文學藝術的創作中並取得很大的成功。一幅書畫,一篇美文好詩,一首樂曲,若能與人們的信息能量場相融洽,符合《周易》“陰陽間反合相生相成原理”,就能為人們趨利避害,營造和諧安寧的氛圍。

Abstract: "The Book of Change" is a masterpiece in Chinese history. It is a valuable liter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has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our country’s, and even the world's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art,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This paper explains Yijing’s impact on our country’s literature, art and music, and indicates their internal relation.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philosophy thoughts in "The Book of Change"were frequently and successfully used in literary works. A wonderful painting or calligraphy, a good piece poem or music, if it is in harmony with people's information fields,and accords with the principl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it will help people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advantages and get rid of the disadvantages,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of peace.

周易與自然

天心周易本相同,千古盈虛術數中。
宇宙陰陽涵蘊盡,時空渺渺笑包容。

引    

古老而燦爛的中國文化,曾經為中國及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其中,最為輝煌的部分莫過於《周易》。《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是群經之首,其對世界影響無與倫比。幾千年來,東方的《周易》,西方的《聖經》,印度的《吠陀經》這三大經典在世界上並駕齊驅。其中又以中國的《周易》為最玄妙。它既能反映天地間的運動變化規律,指導人們的思想行為,又能幫助人們決策各種事務。所謂“上測天,中測人,下測地”。特別是其蘊涵哲學原理更令幾千年來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嘆為觀止。

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

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說: “不讀易,不可為將相。”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說:“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醫”(《醫旨緒餘》)。

同時,《周易》影響啟發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的數學研究,從一陰一陽的相互變化上,引導他發現了二進制,並由此在世界產生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子計算機;1940年我國在法國留學的學生劉子華用八卦原理算出了第十顆行星的質量、行速及軌距,解決了當時世界天文學家難以解決的難題,從而震動世界;李政道,楊振寧從《周易》陰陽消長原理受到啟示,提出原子能態二組的奇性和偶性,雖然是不滅的,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存在着盛衰消長的變化,這一偉大的發現使二位學者榮獲諾貝爾物理獎。

世界著名哲學家黑格爾,他受到《周易》的一陰一陽之間反合相生相成原理啟示,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正反合辯證邏輯定律,在世界哲學界引起轟動。

此外,世界著名心理學家榮格,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美國物理學家F·卡普拉等許多科學界人士都對《周易》系統地研究並高度評價了《周易》的科學性。李約瑟說:“八卦是東方科技史上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

最耐人尋味的是著名信息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查理·威爾海姆,目前又一次高度評價《易經》對世界信息經濟的衝擊力。他說:“知識經濟正在改變着我們的時代,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帶給我們巨大衝擊的這次革命,實在受惠於中國古代的偉大經典《周易》。《周易》中包含的信息論思想,不僅啟發我們的科學家創造了計算機,而且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普通西方人日常生活的決策指南”。

從而可知,我們中國的炎黃子孫對自己祖先創立的《周易》不可漠然置之。

《周易》是我國一部文化巨著,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極珍貴的文獻,對我國乃至世界的哲學、文學藝術、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都有着巨大的影響。下列將從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周易》與文學

<一> 歷代上許多傑出的文學家、詩人都熟讀四書六經,其中有不少人曾對《周易》進行過系統地研究,並把《周易》中的哲學思想自如地運用於文學創作中,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流芳千古的佳作。其中最著名莫過於蘇東坡的《水調歌頭》。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
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本詞運用了《周易》中的“天人合一”、“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思想,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煩險惡的宦海風濤,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作者勾勒出一幅皓月當空、佳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圖畫。在人間天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自然與社會的感悟中,把自己遺世獨立意識和往昔神話傳說融合在一起,在人的悲歡離合,月的陰晴圓缺中,滲進濃厚的哲學理念,是一首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高度契合的偉構名篇。

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關合人事,表現出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和諧統一的哲學理念。它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好意象。下片用圓月襯托離別,感悟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人生哲學理趣,徹悟出世間萬事萬物不可能有盡善盡美,有缺憾才是必然的哲理,創造出了無比美好的文學意境與詩學形象,成為千古絕唱。

從本詞可以看出,作者的世界觀並非是完全超然對待自然和社會的變化發展,而是努力從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中尋求一種“隨緣而安”的生活意義,對我們現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和諧自然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當東西方文化碰撞之際

陳彥雄常平


天體運行
碰撞造就一個偉大的時代
扭曲,錯裂
永遠是崛起的態勢
朝氣蓬勃
有恆的運動
曙光照射燦爛的軌跡
新的生命在這有序而持續的球體
冉冉誕生
當東方的溫柔與西方的浪漫一見鍾情
就如仲夏夜月亮與星空交相輝映
你有你的廣袤深遠
我有我的寧靜高清
浮雲去來
多少纏綿高貴的小夜曲
在熠熠銀河中隨意徜徉
當西方的激情擁抱東方的含蓄
宛若瀑布傾瀉進幽幽的碧潭
熱情會激發深潭潛在的生氣
微瀾靜逸將盪起高漲的浪花
人生需含蓄而富有機鋒的綿里藏針
人生也需急劇顫動的洪波洶湧
強與弱柔與剛陰與陽兩種力量的對抗消融
不同的對比將演繹最華麗的美感
當東方的恬淡邂逅西方的奔放
那是高山流水合奏的美妙樂章
巍巍的高山因澹然而偉岸因流水而動感
泱泱的流水因高山而歌唱而源遠流長
可以長久地相偎相依
也可以遙遙地祝福,彼此凝望
即便短暫的邂逅
堅毅與包容
理性與感性的電光
已在凝眸神交中炸響
西方與東方
太極的兩儀
宇宙球體的兩半
陰陽對應的兩端
可以背離
背離只能支離破碎,殘缺不全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交融會誕生嶄新的生命
交融鑄就的慧劍
將在宇宙中閃閃發光 

此詩主要運用《周易》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天地交而萬物通”的哲學思想,提出構築全球文化大景觀的設想。

《周易》認為,天下一切事物的屬性,都屬陰陽的範疇。自然界事物的種種變化,無不是在對立矛盾統一之中。陰陽的原理無所不包,以至無窮,它們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在對壘和滲透中構成客觀世界的生機勃勃。

“天體運行/碰撞造就一個偉大的時代/扭曲錯裂/永遠是崛起的態勢/朝氣蓬勃/有恆的運動/曙光照射燦爛的軌跡/新的生命在這有序而持續的球體/冉冉誕生”。詩人以飽滿的激情,奇特的想象,勾勒出東西方文化碰撞之際那種摧冰裂帛的壯觀場面,將抽象的文化交流具象為板塊的撞擊上升,詞句鏗鏘,氣勢磅礴,境界高超,意蘊深厚,吻合陰陽原理兩種力量盛衰消長的對壘中構成的動態平衡。

詩中象外有象,景外有景,讀起來讓人感覺奇峰突起,意蘊綿綿。詩人將兩種不同的文化擬化為兩個性格迥異的情人相遇相愛之後,又具化為自然界的種種物象,並在行雲流水的文字和遞進式激情的表述中將兩種文化的融合作了精彩的描述。詩中處處是陰陽消長變化的游弋。在這裡,“東方與西方”形成地理與文化的兩方,就是所謂“太極生兩儀”的陰陽兩個方面。而東西方文化在各自成長的過程中,彼此皆從其它文化中吸取養分,在不停的碰撞交融中形成今天兩大文化陣營,形象地向人們展示了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哲學原理。

此詩中的第二、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不乏陰陽交匯對比的相關詞語。“溫柔”與“浪漫”,“激情”與“含蓄”,“恬淡”與“奔放”,“月亮”與“星空”,“瀑布”與“深潭”,“高山”與“流水”等等,處處關合“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的陰陽互根、對立統一的哲學觀。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會誕生嶄新的生命/交融鑄就的慧劍/將在宇宙中閃閃發光”。這是詩人對東西方文化一番深刻而藝術性的描述之後作出的前瞻性論斷。國內曾有學者斷言,在未來一百年中,東方文化將取代西方文化。這種本土情結是可以理解的,但行走於東西方兩極時空的詩人,在充分吸納比較兩種文化的異同之後,高瞻遠矚,站在世界民族的視角上,提出構築全球化的文化大景觀,詩中所寓的深刻宇宙觀符合《周易》的太極思想。

<二> 眾所周知,文學能夠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締造希望,激發潛能。培根有句名言—“讀書在於塑造完整的人格”。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其實一個人的命理已經反映出他的性格特點。我們可根據個體不同的命理及反映出來的性情,建議命主多讀一些適宜的唐詩宋詞或其它文學作品,讓優美、富有哲理的文字信息流去暗示、補充、平衡命主的五行信息能量,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趨利避害的作用。現舉例如下:

例一:某君命理五行火旺,火為忌神,行運無助。此君的性格會急躁無禮,魯莽衝動,言詞鋒利,咄咄逼人,處事冒進,易致失敗。建議此君在辦公室或卧室掛一幅王維的《山居秋暝》的書法作品,時時默誦,定能改善性情。

山居秋暝

王 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例二:某君身弱喜木,若天干不見印劫而透官殺,則此君會膽小怕事,個性憂鬱,內向多疑,缺乏進取心,魄力不夠,難成大事。建議掛一幅李白的《將進酒》的書法作品,細細品味,定能獲得啟迪。

將進酒(節選)


李 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由此可見,能把文學與命理有機結合起來,不僅能獲得一種美學上的享受,還能涵養情性,改善人格弱點,完美人之命運。

二、《周易》與美術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以其獨有的特色和不朽的作品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自古至今,無數國畫精品如奇葩異卉斗妍爭輝,各個畫派如涓涓清泉匯成滔滔江河。它的魅力讓人心曠神怡,它的深奧又讓人回味無窮。

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其藝術語言要素如線條、形體、明暗、色彩,肌理等;由各種繪畫語言要素組成的各種形式結構如構圖、比例、韻律、空白、均衡、對稱等,無不從《易經》中的“陰陽平衡原理”得到啟示。

繪畫藝術乃墨的藝術,中國畫視墨為本色,萬色之源,墨為陽性,紙為陰性,合二而一,陰陽之道,太極之美。墨分五色,五色之變無窮無盡,此理同於五音、五行之變。水墨並重,遠而無所至也。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家居環境的審美提出更高要求,在家居、辦公室掛幾幅書畫,不僅能讓居室生輝,彰顯主人文化內涵和生活品味,同時,一幅國畫還隱含吉否宜忌。若把一幅好的國畫巧掛在宜吉地方,也會起到發送風水,增旺主人五行的信息能量,涵養性情,怡悅心靈,緩解疲勞,有益於主人的身心健康。

國畫與風水確實有許多講究。掛畫必須與主人命理五行喜忌結合起來。例如:某主人的命理喜木火,可以在卧室或辦公室的宜吉位置掛一幅“旭日松鶴圖”或“黃山日出”。又如:某主人的命理喜水土,可以掛一幅“廬山瀑布圖”或“高山流水”。這樣即能美化環境,又能增補主人命理某一五行含量的不足,起到趨吉避凶的功效。同時,風水畫還能彌補化解周圍環境對主人居室或辦公室的一些“負能量”,在風水學上稱之為“沖煞”。例如:房屋大門或辦公室大窗有尖角沖射或十字路口直衝對家庭或公司不利,這樣宜掛一張“太極圖”或“龍虎呈祥圖”或“大道化生圖”以鎮之可求吉祥。我們稱之為用“藝術化解矛盾”。
筆者認為,把《周易》的易理與國畫藝術揉合在一起,主要有下列幾種表現手法:

<一> 以《《周易》中的“天人合一”的原理與國畫藝術結合起來,讓我們的藝術家創作出更多歌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圖畫,教育人們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共同建設一個美麗家園與和諧社會。

<二> 以《周易》中的“陰陽間反合相生相成原理”與國畫藝術表現手法結合起來,以風水畫表達風水布局和營造環境的信息能量場,幫助人們趨吉避凶,造福於人類。

<三> 以《周易》的傳統文化理念與國畫表現內涵結合起來,融合我國或當地區民風民俗、寓言、神話傳說,傳播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教育人們遵紀守法,和睦相處;激勵人們自強不息,勇攀高峰,同時寄予對美好生活的祝願和祈福,營造一個安寧、祥和的社會氛圍。

《周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源泉,也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精粹和集大成者,而國畫是我們中華民族一朵藝術奇葩,將《周易》的哲學原理與國畫藝術融合在一起,並結合個體不同的生命信息能量及喜忌,創作出更多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類的“易畫”。這不僅是對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一種創新,而且是一種福澤於社會,福澤於人民的千秋義舉。“風水畫”所蘊涵的自然奧秘,無究的藝術魅力,深厚的文化意境,必將成為我們對傳統文化繼承的一面旗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典範!

三、《周易》與音樂

    音樂是人類文化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悅耳的音樂使人減輕緩解心負荷,賦予人的生命力量,純潔心靈。我國古代的先哲們認為音樂的產生原本於宇宙的客觀規律。宇宙是“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左傳·僖公十五年》)的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呂氏春秋》中記載:“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始於度量,本於太一”。現代音樂理論認為聲樂是由氣息的運用和控制而產生聲音的藝術,人體是樂器,也遵循陰陽對立平衡的原理,陰力下墜而產生聲音上亢之功效。天籟,地籟,人籟合而為一,是音樂的最高境界。可見,音樂與《易經》有着密切的關係。下面將從《易經》與古箏藝術進一步地探討研究。

古箏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樂器,是我國粹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被西方人稱譽為“東方的鋼琴”。古箏流傳至今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雖經悠悠千古滄桑變幻,但它至今仍是祖國音樂藝術百花園中一朵引人注目的鮮花。古箏以其古樸而典雅的音韻風格,豐富而多彩的彈奏技巧,濃郁而清純的聲情效果,使國內外廣大音樂愛好者為它陶醉、傾倒。許多人並不知道,古人所發明的古箏無不從《易經》中卦象所寓的陰陽哲理,卦爻天、地、人三位,河圖五行生成數得到啟示。
<一> 古箏外形是一個龐大的弧形共鳴箱,面板為拱弧形,底板為平面。符合《周易》中的“天圓地方”,“大道方圓”的樸素理念。

<二> 古箏分為高中低三級音階,分別象徵著天、地、人三才,這與《周易》卦爻天、地、人三位密切相關。

<三> 古箏的彈奏方法和技巧上,採用了《周易》中陰陽對立,陰陽平衡的原理,更加豐富其藝術感染力和表現技巧。例如《漁舟唱晚》中的曲調。

<四> 古箏僅有五聲音階—“1,2,3,5,6”。即“宮,商,角,徵,羽”,沒有“4,7”,僅在“6,3”弦上通過按音求得。其五聲音階與《易經》中的河圖五行生成數密切相關,圖表如下:

五行配五音及其它信息

五行 土 金 木 火水 
五音 宮 商 角 徵羽 
五臟 脾 肺 肝 心腎 
五色 黃 白 青 紅黑 
五方 中 西 東 南北 
五味 甘 辛 酸 苦咸 
四時 四季 秋 春 夏冬 
欲情 悲 憂 怒 喜恐 

A.  A.宮—1,為五音之首,聲獨而遠 情柔而瀉,五行為土也。如“馬蘭花開”。
B.   B.商—2,有堅貞之意,肅殺之氣,五行為金也。如“春江花月夜”。
C.   C.角—3,中和之象,聲柔而脆,五行為木也。如“梅花三弄”。
D.  D.徵—5,聲后而舉,聲急而幽,安序以履,五行為火也。如“漢宮秋月”,“蘇武牧羊”。
E.    E.羽—6,聲哀而平,柔和婉順,主智多能,五行為水也。如“昭君怨”,“塞上曲”。
由此可見,五音各安其位,而不相奪,又相互照應,彼此調和。故古箏有“極五音之幽微”的美譽。

<五> 古代中國音樂宮、商、角、徵、羽五音,對人類精神身心具有深遠的影響,對此有作述及:“夫聞宮音者,使人溢舒而廣大;聞商音者,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者,使人恤隱而愛人;聞徵音者,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者,使人整齊而好禮”(《太古遺音·琴議篇》)可見音樂對於身心的和諧、行為的節奏,具有至深的影響。音樂對於調整神經、呼吸、循環、消化、內分泌、肌肉緊張等都有直接作用。

    眾所周知,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來自於《周易》,所謂“易醫同源也”。中醫學中五音配五臟,把音樂與臟腑生理看為密切相關,我國還記載有“順其臟腑性情施樂法” 《禮記·樂記》。如:肝氣虛可用角類音補之,心氣燥可用徵類音補之,脾氣虛可用宮類音補之,肺氣虛可用商類音補之,腎氣虛可用羽類音補之。

    實踐證明,抒情箏曲可治病健身。音樂是富有感性的,能觸及人之靈魂(人體神經)。音樂能使聽者親臨其境,如歌如泣,或奮臂而起,或肅然起敬,或寧靜致遠。人體內具有一種“同氣相求”的機制,以能與各該臟腑之氣共振的音韻,治療能與各該臟腑經絡相屬的部位和表裡關係的病症。凡相同氣質的音韻聲波都能與相同氣質的經絡產生共振,用於消散存在於相同氣質部位和有表裡結合關係部位的淤滯氣血及其病灶。音韻的諧振能促進人體細胞分子的本質點運動趨向有序化,加強“內生熱效應”,平衡自律神經系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健身和治病的功效。例如《小草》一曲為羽調角聲,屬木乃肝經正音,常聽能平肝氣降血壓;聽《思鄉曲》能使人氣脈調和抑陽扶陰,可預防失眠,促使孕婦優生,老少福壽康寧。

上述的理論基礎與《周易》中的陰陽平衡,陰陽消長轉化有密切關係。

展望二十一世紀,古老而悠久的《周易》必將煥發出新的活力,並以勢不可擋的威力登上世界科學舞台,去為開拓新的科學領域而再次展示她的永久的生命力,去為建設美好、和諧的世界再現輝煌!

(本文作者為國際易聯理事,中華國際易經書畫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