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全國自然國學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首屆全國自然國學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

發出《振興自然國學呼籲書》




▲ 首屆全國自然國學學術研討會現場。記者

 

  半島都市報6月14日訊 14日,由中國哲學史學會、大眾報業集團、中華自然國學學會籌備委員會聯合主辦,半島都市報社承辦的首屆全國自然國學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50餘位自然國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如何振興自然國學展開熱烈研討。

  自然國學是指中國傳統學術文化中的自然和科學技術部分以及對它進行研究的學問。舉辦這次學術研討會,旨在幫助補上當代國學研究的缺失,促進自然國學振興。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山東擁有豐厚的國學資源,創造了輝煌的自然科技成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劉寶蒞說,首屆全國自然國學學術研討會在山東召開,為展現山東文化發展成果、擴大齊魯國學影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難得機遇,將為齊魯文化的發展繁榮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今年年初,大眾日報在國內率先開闢自然國學版,以實際行動為自然國學的保護與傳承貢獻力量。大眾報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編輯傅紹萬說,媒體擔負著傳播優秀文化的重任,大眾報業集團將不斷提升辦報理念,豐富傳播手段,鞏固壯大自然國學的傳播陣地,為自然國學的繼承發揚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使自然國學在二十一世紀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作為首屆全國自然國學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引起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科院等單位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和熱情參與。與會代表通過主題演講、小組討論等形式,圍繞自然國學理論框架、歷史自然學的綜合研究成果、自然科學史的綜合研究成果、自然國學與現代科技創新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首屆全國自然國學學術研討會是中國學術文化史即中華國學史上的一大創舉,它將為中華自然國學的振興奠定堅實基礎,為把我國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技術現代化、生態化國家產生重要影響。

  會上,全體代表發出《振興自然國學呼籲書》,向社會呼籲:自然國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國學全面復興和發展的重要標誌。應該全面地、系統地、深入地挖掘這座富礦,大力加強自然國學的研究、教育和傳播,推動國學大發展大繁榮。(本報記者)

 

  側記

  振興自然國學助推“中國夢”

  自然國學,復興的時候到了。

  6月14日,首屆全國自然國學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會上會下,傳遞着一個共同的感受和認識——自然國學的振興是大勢所趨。

  “我們這個會,不在這裡開就在別處開,不在今天開就在明天開。”文化學者孫惠軍說,發掘、振興自然國學,眼下條件已經具備。

  從人類歷史來看,西方科學創造了從未有過的輝煌,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環境問題和生存危機。大量實例已經證明,世界面臨著日益嚴重的人口、資源、環境壓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觀、科學觀、技術觀,在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現代科技創新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

  “自然國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審孫關龍說,弘揚自然國學,有助於認識、普及傳統科學技術,彌補當代國學研究的缺失,促進國學的全面發展。同時,還可為當代科學技術創新、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新思路,並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技術現代化提供堅實基礎。

  淄博市社科院研究員周光華認為,研究自然國學,才能踏實地探索優秀文化傳統的物質根源,才能真實地繼承優秀的文化傳統,從而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發展。

  但是,百餘年來,中外學術界更多地關注人文國學,對自然國學的重視不夠。其實,作為國學中的自然和科學技術成分,自然國學與人文國學同樣古老,同樣輝煌。只是近二三百年來,在西方分析型科學技術衝擊下,自然國學才衰敗下來。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認為,當前,文化發展的一大趨勢就是向傳統回歸。在他看來,隨着現代化進程加速,其所帶來的弊病也越來越多。人們已經開始發現,在傳統中有很多的合理成分。要倡導尊重自然,向東方智慧汲取營養,用內觀的、直覺的方法來認識世界。

  廣東國學研究會會長張磊說,長久以來,國人把自然科學技術排斥在國學之外,造成了國學的整體性落後。把自然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結合在一起,才能使國學有一個大的發展。不誇張地說,自然國學是國學的一個全新的生長點,自然國學的復興,不但能使其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發揮作用,還能在科學技術研究中發揮作用。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人對自然要順從、要尊重、要保護,這與自然國學的理念十分吻合。

  北京師範大學易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易學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濤同樣認為,振興自然國學,不僅有學術價值,還有現實意義。他表示,當前,在大學國學課程中,幾乎沒有自然國學的內容,今後,他將在國學教學中增加更多自然國學的內容,讓更多年輕人接觸中國傳統文化。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陳來認為,自然國學應該成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積極開拓和深入開展自然國學研究,不僅能從新的角度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使中國傳統文化獲得新的生命力,而且有助於當前的科技創新,有助於走出富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技術現代化道路。

  會上,如何振興自然國學成為熱議話題之一,一些專家學者從自己從事的專業和自身的知識背景出發,踴躍建言獻策。

  孫關龍認為,自然國學是整體型科學,內容包括歷史自然史料研究、科技學術史料研究。不但要把散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傳統科技整理出來,還要把物化在中國傳統科技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挖掘出來。當前,要着重把過去兩千多年研究不夠或基本沒有研究的諸子百家的自然觀,以及十三經等經書中的自然、科技知識整理和發掘出來。

  廣東社科院副院長溫憲元說,當下,急需大力提倡自然國學研究,高度重視科學技術,使自然國學精神與人文國學文化、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有機結合,加快提升科技原始創新能力。

  除了研究機構、專家學者的努力,媒體等社會力量也參與到自然國學的振興中來。本次研討會的主辦方之一大眾報業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編輯趙念民介紹,今年1月,大眾日報“自然國學”專版與讀者見面,到目前已出版九期,刊發了一系列自然國學的學術文章,深受廣大讀者喜愛。今後,大眾報業集團將繼續利用自身傳播優勢,讓更多的人了解自然國學、支持自然國學,為自然國學的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我認為,這次會議怎麼高估都不過分,也許幾年甚至十幾年之後,更能顯示出它的價值和意義!”孫惠軍說,振興自然國學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目前,條件已經成熟,振興正逢其時。他呼籲,更多有識之士踴躍參與,為振興自然國學貢獻自己的力量。大眾報業記者梁旭日  宋弢  滕敦齋


  延伸

  自然國學就是古代科學

  一提起國學,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史學、文學、藝術、道德、人生哲學等人文學科的內容,其實,國學中還有另一半同樣重要,同屬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國的傳統科技體系,包括中國科技史、中國科技哲學、中國科學思維方法等學科內容,可統稱為“自然國學”。

  “簡單地概括,自然國學就是國學中的自然科學技術及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審、顧問孫關龍告訴記者,舉例來說,從漢代的《九章算術》、張衡地動儀,到南北朝祖沖之的圓周率、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從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到晚明時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農政全書》、宋應星《天工開物》等,這些都屬於自然國學。

  1972年,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理學家、氣象學家竺可禎院士發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此文利用中國經、史、子、集、筆記、日記、地方志等歷史資料寫成,開創了歷史氣候學的新研究方向。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哲學中的那些整體性、模糊性、個體性的思維方式為現代科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樓宇烈介紹,比如本世紀不少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都曾說過他們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得到了啟迪。

  通過鑽研中國古代的《九章算術》,中國科學院院士、數學家吳文俊開創全新的機械化數學,轟動國際學術界,並成為獲得首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一個屢屢被提及的自然國學在現代科技中的創新應用。記者李楊  周超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