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自然国学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发出《振兴自然国学呼吁书》
▲ 首届全国自然国学学术研讨会现场。记者
半岛都市报6月14日讯 14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大众报业集团、中华自然国学学会筹备委员会联合主办,半岛都市报社承办的首届全国自然国学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自然国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振兴自然国学展开热烈研讨。
自然国学是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的自然和科学技术部分以及对它进行研究的学问。举办这次学术研讨会,旨在帮助补上当代国学研究的缺失,促进自然国学振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山东拥有丰厚的国学资源,创造了辉煌的自然科技成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刘宝莅说,首届全国自然国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召开,为展现山东文化发展成果、扩大齐鲁国学影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难得机遇,将为齐鲁文化的发展繁荣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今年年初,大众日报在国内率先开辟自然国学版,以实际行动为自然国学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说,媒体担负着传播优秀文化的重任,大众报业集团将不断提升办报理念,丰富传播手段,巩固壮大自然国学的传播阵地,为自然国学的继承发扬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自然国学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为首届全国自然国学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引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热情参与。与会代表通过主题演讲、小组讨论等形式,围绕自然国学理论框架、历史自然学的综合研究成果、自然科学史的综合研究成果、自然国学与现代科技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首届全国自然国学学术研讨会是中国学术文化史即中华国学史上的一大创举,它将为中华自然国学的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为把我国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生态化国家产生重要影响。
会上,全体代表发出《振兴自然国学呼吁书》,向社会呼吁:自然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国学全面复兴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应该全面地、系统地、深入地挖掘这座富矿,大力加强自然国学的研究、教育和传播,推动国学大发展大繁荣。(本报记者)
侧记
振兴自然国学助推“中国梦”
自然国学,复兴的时候到了。
6月14日,首届全国自然国学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召开。会上会下,传递着一个共同的感受和认识——自然国学的振兴是大势所趋。
“我们这个会,不在这里开就在别处开,不在今天开就在明天开。”文化学者孙惠军说,发掘、振兴自然国学,眼下条件已经具备。
从人类历史来看,西方科学创造了从未有过的辉煌,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大量实例已经证明,世界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现代科技创新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自然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孙关龙说,弘扬自然国学,有助于认识、普及传统科学技术,弥补当代国学研究的缺失,促进国学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为当代科学技术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思路,并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
淄博市社科院研究员周光华认为,研究自然国学,才能踏实地探索优秀文化传统的物质根源,才能真实地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从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
但是,百余年来,中外学术界更多地关注人文国学,对自然国学的重视不够。其实,作为国学中的自然和科学技术成分,自然国学与人文国学同样古老,同样辉煌。只是近二三百年来,在西方分析型科学技术冲击下,自然国学才衰败下来。
广东国学研究会会长张磊说,长久以来,国人把自然科学技术排斥在国学之外,造成了国学的整体性落后。把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国学有一个大的发展。不夸张地说,自然国学是国学的一个全新的生长点,自然国学的复兴,不但能使其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发挥作用,还能在科学技术研究中发挥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人对自然要顺从、要尊重、要保护,这与自然国学的理念十分吻合。
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易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涛同样认为,振兴自然国学,不仅有学术价值,还有现实意义。他表示,当前,在大学国学课程中,几乎没有自然国学的内容,今后,他将在国学教学中增加更多自然国学的内容,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中国传统文化。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认为,自然国学应该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开拓和深入开展自然国学研究,不仅能从新的角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而且有助于当前的科技创新,有助于走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现代化道路。
会上,如何振兴自然国学成为热议话题之一,一些专家学者从自己从事的专业和自身的知识背景出发,踊跃建言献策。
孙关龙认为,自然国学是整体型科学,内容包括历史自然史料研究、科技学术史料研究。不但要把散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传统科技整理出来,还要把物化在中国传统科技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出来。当前,要着重把过去两千多年研究不够或基本没有研究的诸子百家的自然观,以及十三经等经书中的自然、科技知识整理和发掘出来。
广东社科院副院长温宪元说,当下,急需大力提倡自然国学研究,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使自然国学精神与人文国学文化、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有机结合,加快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
除了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的努力,媒体等社会力量也参与到自然国学的振兴中来。本次研讨会的主办方之一大众报业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编辑赵念民介绍,今年1月,大众日报“自然国学”专版与读者见面,到目前已出版九期,刊发了一系列自然国学的学术文章,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今后,大众报业集团将继续利用自身传播优势,让更多的人了解自然国学、支持自然国学,为自然国学的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我认为,这次会议怎么高估都不过分,也许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更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孙惠军说,振兴自然国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目前,条件已经成熟,振兴正逢其时。他呼吁,更多有识之士踊跃参与,为振兴自然国学贡献自己的力量。大众报业记者梁旭日
延伸
自然国学就是古代科学
一提起国学,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史学、文学、艺术、道德、人生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其实,国学中还有另一半同样重要,同属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国的传统科技体系,包括中国科技史、中国科技哲学、中国科学思维方法等学科内容,可统称为“自然国学”。
“简单地概括,自然国学就是国学中的自然科学技术及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顾问孙关龙告诉记者,举例来说,从汉代的《九章算术》、张衡地动仪,到南北朝祖冲之的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到晚明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等,这些都属于自然国学。
1972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竺可祯院士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此文利用中国经、史、子、集、笔记、日记、地方志等历史资料写成,开创了历史气候学的新研究方向。
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中的那些整体性、模糊性、个体性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楼宇烈介绍,比如本世纪不少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曾说过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启迪。
通过钻研中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吴文俊开创全新的机械化数学,轰动国际学术界,并成为获得首届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一个屡屡被提及的自然国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创新应用。记者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