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 ...道出了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上古的無字天書<<易>>,衍生了太上老君托世的老子<<道德經>>這冊有字天書,老子本想將之傳與孔子,孔子認為此乃天人所習之書,不適合人間凡子.老子西出函谷關,傳給尹關令,"天書"落入凡塵.從此習道修德者眾多,但都以隱士或方士獨自修煉的道家人士口口相授為主.至東漢順帝時,道祖張道陵於四川鶴鳴山潛心修真而悟大道.稱太上老君親授<<正一盟威符籙>>,使其推行"正一盟威道",封其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道徒奉其為天師,故其教派稱為"天師道",又因入教者須交五斗米作為齋醮的經費,故俗稱"五斗米道",設立廿四治,管理成千上萬的道眾,自此道教形成了.
東漢靈帝,巨鹿人張角得<<太平經>>,創立了"太平道".發動了"黃巾起義",而後失敗,大部分道徒融入了"五斗米道".
曹魏至東晉年間,玄學派的形成,使神仙方術與有理論基礎的玄學相結合.並衍生出專為貴族服務的"金丹道".東晉著名的道學者葛洪,其著作<<抱朴子>>,正是其中的表表者,後世"閣皂宗"奉其為祖師.
北朝,嵩山道士寇謙之對"天師道"進行了改革.由一個民間的宗教,變成由朝廷掌控的思想統治機構.世稱"北天師道".南朝,金陵道士陸修靜亦開始對道教進行了總結與改革.對道徒加強登記管理,建立"宅錄"制度;主張儒 釋 道三教合同,殊途一致.世稱"南天師道".南朝繼陸修靜後,又一高道陶弘景對前人的道學進行改革提煉.編著<<真誥>>一書,開創了"茅山宗".
隋朝,江蘇茅山道士蘇玄朗,撰著<<旨道篇>>;又著<<龍虎金液還丹通元論>>.自此,道教正式有較系統的內丹修煉方門.
唐皇朝李氏的立,因道祖姓李名耳,被皇室尊為始祖.乃定道教為國教,老子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定<<道德經>>為上經.大力興建"玄元皇帝"廟,規定崇禮醮祭制度,創辦國立道教學校.並纂修<<道藏>>,制定道舉制度,形成唐代道教的全盛時期.
五代道教曾一度沉淪,至宋時才慢慢的復興起來,但也大不如前了.代表人物是北宋的高道陳摶,本身是位易學大師,又精通三教學術.他參悟了<<易經>>及<<道德經>>而創制了<<無極圖>>,闡明內丹修煉的原理及法門.他又開啟了圖書的學習的方法,對整個整個中國的文化傳播起了極大的貢獻.
南宋和金元,除了原有天師 茅山 閣皂三山符籙派,又有各種新教派的興起.如神霄 清微 天心正法 東華 凈明各金丹南宗.元朝統一中國後,天下道教形成兩大主流:一為正一道;二為全真道.正一道以天師道為主,統領天下道教.
明朝的建立,明太祖本是宗教出身,又以宗教起義而坐上皇帝位.生怕歷史重演,故開始打壓取締所有的道教活動.從此,道教的發展走向沒落.最大的亮點是武當道士張三豐,帶領武當派走另一種修行的方式:"武道".
清朝初期,正一道仍然統領天下道.但,至乾隆皇帝以後,訂藏教為國教.時至日,道教不興.
道之不興,原因甚多,個人見解:其一,道本身也說得很清楚,事物發展的必須表現,從無到有,有到旺,旺到衰,衰到死,死又會生有;
其二, 一種宗教隨着朝代更替,而生存了幾千年後,當整個政治制度完全改變後,其宗教若沒有
跟隨快速轉型,那她一定會被淘汰;
其三,歷史對她的摧殘破壞,持道者對當政者又太依賴及太投入當權者的生活圈;
其四,持道者對己身守道護道不夠堅定.以致於為生存而迎合了下三濫四之流而使道沉淪.
無論現今大眾如何看待"道", 有一樣不可否認的就是, 她貫穿於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史; 她指引著中國人的思想境界; 她創造出一樣又一樣的奇蹟.或許, 作為講科學高知識的您, 不再相信老祖宗所傳的思想哲理. 但請記住您現在所見的所用的和所說的, 許訐多多古已有之:火藥是煉外丹時煉出的; 礦物質也是煉外丹時煉出的; 中醫的治療是根據陰陽的調和, 五行均衡原理; 大家在下的國際象棋正是六十四陰陽卦; 圍棋更是象徵著宇宙,縱橫皆十九, 共三百六十一點, 中心一點為天元, 即太極; 更甚的是, 我們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電腦, 是由萊布尼茲發現了中國八卦系統的二進制, 從而發明了電腦; 在"道"的領海社裡還有無限的寶藏等着我們去挖掘.
因此, 我覺得作為中華民族後輩子孫, 我們應該去保護去學習老祖留下的寶典. 然後, 依現代觀將之剔除糟粕吸取精華, 將中華民族的輝煌再次呈現在世界的大庭.
要如何去做好呢?
我覺得: 一. 要重新在民眾心中豎立正面的形象,這需要高道明師步入市井,為大眾請經弘道;
二. 吸收有文化有靈性有影響力的正派人士入道;
三. 國家政策的確立,繼續由正一道統領天下道教,規範道品道階;
四. 敢於改革,與時並進,亦要倡三教合流,師其所長,才可永恆發展.
內修三教心法, 外修藝術武學, 此內外雙修之學博學, 即為"國學". 人修"國學"的途徑, 通常先修三教之其一, 而後涉及另兩種教學, 又有墨家 兵家 法家 醫家 農家等. 總之, 中華民族知識的寶庫尤如浩瀚的銀河, 隨手捉到一顆星星,都是受用無窮!
乾正有感於中國國力日益強盛, 中華子孫必會尋其根源. 大文豪魯迅先生說過:"中國的根在於道教".而道又出於"易學", 幾千年的發展, 呈現三教齊驅並存之勢. 不可能丟棄任何一部分, 故乾坤堂正式升格為"乾坤易道國學書院", 以納明師, 度後學.
東漢靈帝,巨鹿人張角得<<太平經>>,創立了"太平道".發動了"黃巾起義",而後失敗,大部分道徒融入了"五斗米道".
曹魏至東晉年間,玄學派的形成,使神仙方術與有理論基礎的玄學相結合.並衍生出專為貴族服務的"金丹道".東晉著名的道學者葛洪,其著作<<抱朴子>>,正是其中的表表者,後世"閣皂宗"奉其為祖師.
北朝,嵩山道士寇謙之對"天師道"進行了改革.由一個民間的宗教,變成由朝廷掌控的思想統治機構.世稱"北天師道".南朝,金陵道士陸修靜亦開始對道教進行了總結與改革.對道徒加強登記管理,建立"宅錄"制度;主張儒 釋 道三教合同,殊途一致.世稱"南天師道".南朝繼陸修靜後,又一高道陶弘景對前人的道學進行改革提煉.編著<<真誥>>一書,開創了"茅山宗".
隋朝,江蘇茅山道士蘇玄朗,撰著<<旨道篇>>;又著<<龍虎金液還丹通元論>>.自此,道教正式有較系統的內丹修煉方門.
唐皇朝李氏的立,因道祖姓李名耳,被皇室尊為始祖.乃定道教為國教,老子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定<<道德經>>為上經.大力興建"玄元皇帝"廟,規定崇禮醮祭制度,創辦國立道教學校.並纂修<<道藏>>,制定道舉制度,形成唐代道教的全盛時期.
五代道教曾一度沉淪,至宋時才慢慢的復興起來,但也大不如前了.代表人物是北宋的高道陳摶,本身是位易學大師,又精通三教學術.他參悟了<<易經>>及<<道德經>>而創制了<<無極圖>>,闡明內丹修煉的原理及法門.他又開啟了圖書的學習的方法,對整個整個中國的文化傳播起了極大的貢獻.
南宋和金元,除了原有天師 茅山 閣皂三山符籙派,又有各種新教派的興起.如神霄 清微 天心正法 東華 凈明各金丹南宗.元朝統一中國後,天下道教形成兩大主流:一為正一道;二為全真道.正一道以天師道為主,統領天下道教.
明朝的建立,明太祖本是宗教出身,又以宗教起義而坐上皇帝位.生怕歷史重演,故開始打壓取締所有的道教活動.從此,道教的發展走向沒落.最大的亮點是武當道士張三豐,帶領武當派走另一種修行的方式:"武道".
清朝初期,正一道仍然統領天下道.但,至乾隆皇帝以後,訂藏教為國教.時至日,道教不興.
道之不興,原因甚多,個人見解:其一,道本身也說得很清楚,事物發展的必須表現,從無到有,有到旺,旺到衰,衰到死,死又會生有;
其二, 一種宗教隨着朝代更替,而生存了幾千年後,當整個政治制度完全改變後,其宗教若沒有
跟隨快速轉型,那她一定會被淘汰;
其三,歷史對她的摧殘破壞,持道者對當政者又太依賴及太投入當權者的生活圈;
其四,持道者對己身守道護道不夠堅定.以致於為生存而迎合了下三濫四之流而使道沉淪.
無論現今大眾如何看待"道", 有一樣不可否認的就是, 她貫穿於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史; 她指引著中國人的思想境界; 她創造出一樣又一樣的奇蹟.或許, 作為講科學高知識的您, 不再相信老祖宗所傳的思想哲理. 但請記住您現在所見的所用的和所說的, 許訐多多古已有之:火藥是煉外丹時煉出的; 礦物質也是煉外丹時煉出的; 中醫的治療是根據陰陽的調和, 五行均衡原理; 大家在下的國際象棋正是六十四陰陽卦; 圍棋更是象徵著宇宙,縱橫皆十九, 共三百六十一點, 中心一點為天元, 即太極; 更甚的是, 我們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電腦, 是由萊布尼茲發現了中國八卦系統的二進制, 從而發明了電腦; 在"道"的領海社裡還有無限的寶藏等着我們去挖掘.
因此, 我覺得作為中華民族後輩子孫, 我們應該去保護去學習老祖留下的寶典. 然後, 依現代觀將之剔除糟粕吸取精華, 將中華民族的輝煌再次呈現在世界的大庭.
要如何去做好呢?
我覺得: 一. 要重新在民眾心中豎立正面的形象,這需要高道明師步入市井,為大眾請經弘道;
二. 吸收有文化有靈性有影響力的正派人士入道;
三. 國家政策的確立,繼續由正一道統領天下道教,規範道品道階;
四. 敢於改革,與時並進,亦要倡三教合流,師其所長,才可永恆發展.
內修三教心法, 外修藝術武學, 此內外雙修之學博學, 即為"國學". 人修"國學"的途徑, 通常先修三教之其一, 而後涉及另兩種教學, 又有墨家 兵家 法家 醫家 農家等. 總之, 中華民族知識的寶庫尤如浩瀚的銀河, 隨手捉到一顆星星,都是受用無窮!
乾正有感於中國國力日益強盛, 中華子孫必會尋其根源. 大文豪魯迅先生說過:"中國的根在於道教".而道又出於"易學", 幾千年的發展, 呈現三教齊驅並存之勢. 不可能丟棄任何一部分, 故乾坤堂正式升格為"乾坤易道國學書院", 以納明師, 度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