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奉道教的原因
世界上的宗教有很多,緣何我選擇了道教呢?正如筆者龍虎山天師道皈依證所寫的『愛國愛教、遵紀守法、勤奉香禮』我認為,作為一個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如果需要選擇一個畢生追求的信仰,我會選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
道教的產生源於民間巫術,無論鬼神、祈福、治病都有相當豐富的理論體系去論述。而且歷史上的名醫、科學家的出身都是高功、法師。例如:在醫學方面,名醫孫思邈(應妙真人)是唐代的道士,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對後世的醫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科學技術方面,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與道教有密切關係。《真元妙道要略》記載的:“有以硫磺、雄黃、合硝合併蜜燒之,焰起,燒手面及燼屋舍者”就是製造火藥的配方。《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記載的:“一者金簡刻文,二者銀版篆字,三者平面雋書,四者木上作字”就是指南針製造的程式。
既然在醫藥領域、科技領域裏面都有大量的客觀事實證明了道教取得的成就,以及一度在世界範圍內獲得領先的地位。那麼,按此推理道教在其他相關的領域,例如: 接駕、祝壽、祈福、延生、消災、供天、攝召、散花、施食肯定也是卓有成效的。
我信奉道教是因為發現我的性格與道教所提倡的守柔不爭、抑己揚人、自然無為、清靜寡慾教義是產生共鳴的。在生活上守柔不爭、清靜寡慾也許被世俗看作是沒有上進心、不思進取的形象。但是我始終相信在採取認真積極的工作態度,努力做好事情,那麼事情的結果自有定數,不可強求。所謂的自然無為,我認為不是簡單的不作為、無所謂、得過且過。而是在生活上抱着萬事按照天道的規律去運行。所得的結果早有定數。所以在執行過程中無論結果如何,只要認真、努力去完成所做的事情,那麼成敗得失就不會縈繞於心了。
令我信仰道教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我需要追尋人生的真諦。《洞玄靈寶諸天世界造化經》說:“眾生死時,形滅而神移,皆緣其生時所作罪福,至彼五道之處。何謂五道?一者天道,二者人道,三者地獄之道,四者餓鬼之道,五者畜生之道。”我認為五道輪回中,最理想的就是天道,人道次之。那麼當我這輩子呼吸停止的之後萬一去了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又如何之處呢?人生的真諦不但停留在魂魄俱全之時,更要看重形滅而神移之後的去向。死後元陽飛升天道正是我的追求。所以我信仰道教。
二、道教的歷史、起源
(一)、道教的理論基礎
道教教義理論基礎來源於先秦諸子百家之中的“道家”。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道藏》裏面收錄《道德經》的註疏最少有二十部。從二十個不同角度去解讀同一本書、去闡述一種理論思想。由此可見《道德經》在道教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道德經》註疏比較出名的有司馬光的、蘇轍的甚至唐朝、宋朝、明朝都各自出了一本“禦制的註疏”,分別是《唐玄宗禦制道德經疏》、《宋徽宗禦制道德經解》、《明太祖禦注道德經》。從個人喜好而言,我更喜歡蘇轍的《道德真經注》。
下麵以《道德真經注(蘇轍)》《唐玄宗禦制道德經疏》、《宋徽宗禦制道德經解》、《明太祖禦注道德經》作出比較論述如下:
從對讀者素質要求的方面而言,《道德真經注(蘇轍)》最為深奧難明,我幾乎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去查字典,精神高度集中的情況下完成了第一章的閱讀、翻譯。而《明太祖禦注道德經》要求相對最為容易,雖然三位帝王的註疏的序,明太祖寫得最為豐富,但系與現代文章結構、邏輯高度相似所以讀起來毫不費力。
如非抱着就難舍易的態度,我個人更加欣賞朱元璋的注釋。《明太祖禦注道德經》的序雖然最長,把開始接觸《道德經》的原因,寫書遇到的困難,克服困難的機緣,以及把《道德經》作為何種性質的書來註疏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令人讀之無半點滯窒之感。而且文字簡煉、主觀感情強烈,使讀者不覺古文艱澀,而且置身其中。與蘇轍的作品堪稱學院派與經驗派的代表。
(二)、道教的創立
道教在東漢時期由張陵創立的。張陵於蜀郡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創立了正一盟威道。傳說正一盟威道創教初期,張陵剛移居青城山天師洞的一個黃昏,與青城山一帶分為八部鬼帥的巫教社團鬥法。他在裝扮上一是穿黃色道袍,佩劍,持印與戴符,之後被稱為天師劍、天師印、天師符,成為天師道傳教的最重要嫡傳信物。
三、道教的信仰以及神仙體系
(一)、道教的教理
道教的信仰是樹立以“道”為核心的教理。何為“道”呢?
我認為“道”是永恆不變的。但是規則、道德的準則卻是隨着時代變化發展而與之相適應的。那麼所謂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現在“仁義禮智”是有清晰的含義,可以記載下來使人瞭解,但都不能永恆存在。
“道”還沒被命名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天於地,以及世界萬物,有了天地、萬物之後,“道”才被後人命名為“道”。自從“道”有了名字之後才衍生出世界的各種形態相異的物質,萬物滋長變化、繁衍導致即使有了“命名”也出現了很多人們至今未知的事物。所以說,“無名”是“道”的根本,據此而選擇了有用的事物(“道”的表現形式)給百姓使用。正因為“道”融入了社會的生活、生產活動,所以導致了“道”的形式隨着時代、社會的變更而無法永恆存在。那麼,我們就要體會“道”的精妙。“道”的根本屬性是“無”,“無”是永恆不變的。所以我們只能夠參透“無”的皮毛、形式。對於“有、無”這對由“道”產生的對立體的觀點是:如果只注重“無”的表現形式、皮毛的理解而忽略了“道”的精妙,那麼就因為忽略而導致掌握不了“道”的精髓。反之,只注重對“道”的精妙,而忽略了“無的”表現形式、皮毛的理解就會造成精通了某一領域而導致不能夠瞭解事物的全面性。
(二)、道教的教義
道教信仰的教義是以“仙道貴生”作為核心宗旨的。道教的神仙學說把神仙從高到低劃分了若干個級別,依次為:先天尊神(三清六禦等)、星君、大自然的諸神(風雷雨電)、土地山神、財神,福祿壽、冥司神靈、得道真仙等等。
在道教眾多神仙之中令我最為感動的是“尋聲赴感太乙救苦天尊”《太乙救苦護身妙經》裏面記載了那麼一段關於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太乙救苦天尊對答的文字,概述如下:在清微天中太上老君見到三界眾生橫遭厄難,罪網牽纏,打算化身三界,救度群情。但是元始天尊考慮到萬一太上老君下界救苦將會“驚怖萬天”,於是選擇了一個位比太上老君更加合適化身三界,救度群情的太乙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化身為童子,在說起三界的苦況“地下動經萬劫。三界之中。群生受苦。高聲呼喚。苦哉苦哉。旋繞天尊禮拜。俯伏乞下天關。 ”時悲痛得“泣淚滴衣。哽噎歎言。”而當聽到元始天尊派他去化身三界,救度群情的時候他的反映是“童子喜笑。再拜而退。”居於天上消遙自在的神仙見到三界受苦毅然放棄了在三十六天怡然自得的生活甘於化身如恆沙數為救度群情。這正是道教說提倡的“苦己利人,濟世利人”修持所抱的態度。
“仙道”就是通過修持成為神仙。那麼在修持的過程之中我們要抱着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去進行呢?就是“貴生”。貴生就是重視生命、珍惜生命。
在追求成仙的過程中抱着尊重生命的宗旨,奉行“無為”“寡慾”“清靜”的處世方式,並且做到胸懷寬容、不尚名利、濟世利人、正信誠實。那麼“仙道貴生”自然水到渠成了。
四、當前道教的兩大派別
全真道和正一道是當前道教的兩大派別。二者對“道”的信仰以及追求並無不同。但是拜師、修持的方式有所區別。
拜師的方式不同,全真稱為“傳戒”,正一稱為“授簶”。 全真道以“明心見性、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已利人” 等為宗旨。以煉養為主,提倡的是自身對“道”的理解。而正一道以畫符、 念咒、祈禳齋醮,為人驅鬼降妖,祈福禳災。
全真道和正一道二者各有優點,在道教人物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全真道龍門派的創派宗師長春真人邱處機。當年長春真人在七十三歲的高齡在山東經過兩年的步行到達阿富汗,勸成吉思汗少造殺孽。正所謂“萬里赴詔,一言止殺,悲天憫人”。 使兩三萬被蒙古掠奪為奴的人重獲自由。長春真人正是“苦已利人”的典範!而正一道祈禳齋醮,為人驅鬼降妖,祈福禳災的修持方式在生活上特別是在經濟振興的和平年代,在“濟世利人”這一方面更加貼近生活。
來源網站: 蘇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