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奉道教的原因

 
    世界上的宗教有很多,缘何我选择了道教呢?正如笔者龙虎山天师道皈依证所写的‘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勤奉香礼’我认为,作为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如果需要选择一个毕生追求的信仰,我会选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
 
    道教的产生源于民间巫术,无论鬼神、祈福、治病都有相当丰富的理论体系去论述。而且历史上的名医、科学家的出身都是高功、法师。例如:在医学方面,名医孙思邈(应妙真人)是唐代的道士,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对后世的医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道教有密切关系。《真元妙道要略》记载的:“有以硫磺、雄黄、合硝合并蜜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就是制造火药的配方。《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记载的:“一者金简刻文,二者银版篆字,三者平面隽书,四者木上作字”就是指南针制造的程式。
 
    既然在医药领域、科技领域里面都有大量的客观事实证明了道教取得的成就,以及一度在世界范围内获得领先的地位。那么,按此推理道教在其他相关的领域,例如: 接驾、祝寿、祈福、延生、消灾、供天、摄召、散花、施食肯定也是卓有成效的。
 
    我信奉道教是因为发现我的性格与道教所提倡的守柔不争、抑己扬人、自然无为、清静寡欲教义是产生共鸣的。在生活上守柔不争、清静寡欲也许被世俗看作是没有上进心、不思进取的形象。但是我始终相信在采取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努力做好事情,那么事情的结果自有定数,不可强求。所谓的自然无为,我认为不是简单的不作为、无所谓、得过且过。而是在生活上抱着万事按照天道的规律去运行。所得的结果早有定数。所以在执行过程中无论结果如何,只要认真、努力去完成所做的事情,那么成败得失就不会萦绕于心了。
 
    令我信仰道教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我需要追寻人生的真谛。《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说:“众生死时,形灭而神移,皆缘其生时所作罪福,至彼五道之处。何谓五道?一者天道,二者人道,三者地狱之道,四者饿鬼之道,五者畜生之道。”我认为五道轮回中,最理想的就是天道,人道次之。那么当我这辈子呼吸停止的之后万一去了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又如何之处呢?人生的真谛不但停留在魂魄俱全之时,更要看重形灭而神移之后的去向。死后元阳飞升天道正是我的追求。所以我信仰道教。
 

    二、道教的历史、起源

 
   (一)、道教的理论基础
 
    道教教义理论基础来源于先秦诸子百家之中的“道家”。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道藏》里面收录《道德经》的注疏最少有二十部。从二十个不同角度去解读同一本书、去阐述一种理论思想。由此可见《道德经》在道教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道德经》注疏比较出名的有司马光的、苏辙的甚至唐朝、宋朝、明朝都各自出了一本“御制的注疏”,分别是《唐玄宗御制道德经疏》、《宋徽宗御制道德经解》、《明太祖御注道德经》。从个人喜好而言,我更喜欢苏辙的《道德真经注》。
 
    下面以《道德真经注(苏辙)》《唐玄宗御制道德经疏》、《宋徽宗御制道德经解》、《明太祖御注道德经》作出比较论述如下:
 
    从对读者素质要求的方面而言,《道德真经注(苏辙)》最为深奥难明,我几乎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去查字典,精神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完成了第一章的阅读、翻译。而《明太祖御注道德经》要求相对最为容易,虽然三位帝王的注疏的序,明太祖写得最为丰富,但系与现代文章结构、逻辑高度相似所以读起来毫不费力。
 
    如非抱着就难舍易的态度,我个人更加欣赏朱元璋的注释。《明太祖御注道德经》的序虽然最长,把开始接触《道德经》的原因,写书遇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机缘,以及把《道德经》作为何种性质的书来注疏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令人读之无半点滞窒之感。而且文字简炼、主观感情强烈,使读者不觉古文艰涩,而且置身其中。与苏辙的作品堪称学院派与经验派的代表。
 
    (二)、道教的创立
 
    道教在东汉时期由张陵创立的。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正一盟威道。传说正一盟威道创教初期,张陵刚移居青城山天师洞的一个黄昏,与青城山一带分为八部鬼帅的巫教社团斗法。他在装扮上一是穿黄色道袍,佩剑,持印与戴符,之后被称为天师剑、天师印、天师符,成为天师道传教的最重要嫡传信物。
 

    三、道教的信仰以及神仙体系

 
   (一)、道教的教理
 
    道教的信仰是树立以“道”为核心的教理。何为“道”呢?
我认为“道”是永恒不变的。但是规则、道德的准则却是随着时代变化发展而与之相适应的。那么所谓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现在“仁义礼智”是有清晰的含义,可以记载下来使人了解,但都不能永恒存在。
 
   “道”还没被命名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天于地,以及世界万物,有了天地、万物之后,“道”才被后人命名为“道”。自从“道”有了名字之后才衍生出世界的各种形态相异的物质,万物滋长变化、繁衍导致即使有了“命名”也出现了很多人们至今未知的事物。所以说,“无名”是“道”的根本,据此而选择了有用的事物(“道”的表现形式)给百姓使用。正因为“道”融入了社会的生活、生产活动,所以导致了“道”的形式随着时代、社会的变更而无法永恒存在。那么,我们就要体会“道”的精妙。“道”的根本属性是“无”,“无”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只能够参透“无”的皮毛、形式。对于“有、无”这对由“道”产生的对立体的观点是:如果只注重“无”的表现形式、皮毛的理解而忽略了“道”的精妙,那么就因为忽略而导致掌握不了“道”的精髓。反之,只注重对“道”的精妙,而忽略了“无的”表现形式、皮毛的理解就会造成精通了某一领域而导致不能够了解事物的全面性。
 
   (二)、道教的教义
 
    道教信仰的教义是以“仙道贵生”作为核心宗旨的。道教的神仙学说把神仙从高到低划分了若干个级别,依次为:先天尊神(三清六御等)、星君、大自然的诸神(风雷雨电)、土地山神、财神,福禄寿、冥司神灵、得道真仙等等。
 
    在道教众多神仙之中令我最为感动的是“寻声赴感太乙救苦天尊”《太乙救苦护身妙经》里面记载了那么一段关于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太乙救苦天尊对答的文字,概述如下:在清微天中太上老君见到三界众生横遭厄难,罪网牵缠,打算化身三界,救度群情。但是元始天尊考虑到万一太上老君下界救苦将会“惊怖万天”,于是选择了一个位比太上老君更加合适化身三界,救度群情的太乙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化身为童子,在说起三界的苦况“地下动经万劫。三界之中。群生受苦。高声呼唤。苦哉苦哉。旋绕天尊礼拜。俯伏乞下天关。 ”时悲痛得“泣泪滴衣。哽噎叹言。”而当听到元始天尊派他去化身三界,救度群情的时候他的反映是“童子喜笑。再拜而退。”居于天上消遥自在的神仙见到三界受苦毅然放弃了在三十六天怡然自得的生活甘于化身如恒沙数为救度群情。这正是道教说提倡的“苦己利人,济世利人”修持所抱的态度。
 
    “仙道”就是通过修持成为神仙。那么在修持的过程之中我们要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进行呢?就是“贵生”。贵生就是重视生命、珍惜生命。
 
    在追求成仙的过程中抱着尊重生命的宗旨,奉行“无为”“寡欲”“清静”的处世方式,并且做到胸怀宽容、不尚名利、济世利人、正信诚实。那么“仙道贵生”自然水到渠成了。  
    

    四、当前道教的两大派别

 
    全真道和正一道是当前道教的两大派别。二者对“道”的信仰以及追求并无不同。但是拜师、修持的方式有所区别。
 
    拜师的方式不同,全真称为“传戒”,正一称为“授簶”。 全真道以“明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已利人” 等为宗旨。以炼养为主,提倡的是自身对“道”的理解。而正一道以画符、 念咒、祈禳斋醮,为人驱鬼降妖,祈福禳灾。
 
    全真道和正一道二者各有优点,在道教人物中,我最佩服的就是全真道龙门派的创派宗师长春真人邱处机。当年长春真人在七十三岁的高龄在山东经过两年的步行到达阿富汗,劝成吉思汗少造杀孽。正所谓“万里赴诏,一言止杀,悲天悯人”。 使两三万被蒙古掠夺为奴的人重获自由。长春真人正是“苦已利人”的典范!而正一道祈禳斋醮,为人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的修持方式在生活上特别是在经济振兴的和平年代,在“济世利人”这一方面更加贴近生活。
来源网站: 苏法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