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住屋造成貧富懸殊

香港草根階層所住的房屋,多數也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房屋!

上世紀的六十年代,香港政府為了安置一些因天災而無家可歸的市民,建造了一些住宅,以廉價租給市民居住,稱作「徙置區」!

之後,陸陸續續有其他類似的居所建成,亦是以低價租給有需要的市民居住,稱作「廉租屋」!

後來,隨着社會的進步,「廉租屋」的設計更為完善,但租金亦相應地提高了,改名為「公共房屋」,簡稱「公屋」!

早期的徙置區及廉租屋是租給草根市民,亦造成了社會的貧富懸殊!

若果說徙置區及廉租屋是製造貧民,似乎不以為過!

最初的徙置區(例如:石硤尾區),各單位的設計是門及窗同一方向,除了納氣不足之外,若所向之方非當元,走霉運已是在所難免,更遑論經濟日差!

其後的廉租屋(例如牛頭角區),門的對面就是窗,成了「穿門」之局,若不加補救,容易成了漏財之勢!加上廁所必定在門的對角線,財源一去不返之餘,更加易有無謂的支出!

來源網站: 樂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