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住屋造成贫富悬殊
香港草根阶层所住的房屋,多数也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房屋!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香港政府为了安置一些因天灾而无家可归的市民,建造了一些住宅,以廉价租给市民居住,称作“徙置区”!
之后,陆陆续续有其他类似的居所建成,亦是以低价租给有需要的市民居住,称作“廉租屋”!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廉租屋”的设计更为完善,但租金亦相应地提高了,改名为“公共房屋”,简称“公屋”!
早期的徙置区及廉租屋是租给草根市民,亦造成了社会的贫富悬殊!
若果说徙置区及廉租屋是制造贫民,似乎不以为过!
最初的徙置区(例如:石硖尾区),各单位的设计是门及窗同一方向,除了纳气不足之外,若所向之方非当元,走霉运已是在所难免,更遑论经济日差!
其后的廉租屋(例如牛头角区),门的对面就是窗,成了“穿门”之局,若不加补救,容易成了漏财之势!加上厕所必定在门的对角线,财源一去不返之余,更加易有无谓的支出!
来源网站: 乐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