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为举办周易文化节而问计与民
- 作者: 中国风水学院
- 发布于 17/03/2010
在召开的安阳周易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
3月3日上午,在安阳周易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新当选的会长秦文学宣布:根据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15号文件:“2010年全市重点文化项目任务分解”的通知第二十二条精神,安阳市人民政府组织举办周易文化节。时间要求:2010年10月底前完成”。为此,作为责任单位的安阳周易研究会,就举办好首届“周易文化节” 正式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征求意见,问计与民。安阳市政协副主席董宝在会上说:举办周易文化节在中国是首次,在国外也没有先例,我们要举全社会之力,积极地把周易文化节办好,争取做大做强,成为安阳市、河南省,以及中国甚至世界周易文化界的一个大亮点。由此进一步提升安阳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安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卫在会上指出:归藏易和周易形成于3300年前殷商时期的安阳,《周易》文化是殷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文化至今已成为中国以及世界人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安阳市自1989年以来连续举办了20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二十年风雨铸成安阳易都的响亮品牌,形成世界周易文化研究的中心。20年以来,安阳市紧紧围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周易基础知识的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采的活动。累计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者1万余人次来安阳参加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出现了历史上国内外从未有过的大规模、高档次的易学会议水平。安阳市凭借周易发祥地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将易学研究推向新阶段,这是其他国家和任何城市都难以比拟的。市委、市政府重视和支持周易文化的程度还表现在“三阳开泰”的文化产业战略中。尤其是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高度重视下,安阳周易研究会积极配合安阳市文化局准备大量的周易文化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资料,2007年2月,河南省政府发表新闻宣布,周易文化成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功劳是永载史册的。
安阳周易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会长秦文学在工作报告中说:20年来,每年召开的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市政府都是主办单位。自2004年至2009年,安阳周易研究会在羑里城向姬昌文王举行祭祀活动,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亮点。2008年5月和2009年10 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忠禹向安阳第19届和第20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发来祝贺信。安阳周易研究会还经常邀请北京、台湾等地知名度较高的周易学者在安阳举行大型周易知识讲座,一些局机关和企业组织人员参加学习,我市已形成学习周易文化知识的良好氛围,涌现出许多优秀易学人才。聪明好学的安阳人在掌握周易知识之后,运用到工作、生产、生活中,以及到外地去研究和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海内外易学研究和交流,推动了周易文化的普及与发展。可以豪不夸张地说,20年来,安阳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已经成为世界品牌,对安阳成为世界周易文化研究中心的地位起到了奠基作用。2008年11月15日在北京,由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改革开放30年周易研究成果回顾与展望高峰论坛上,北京周易研究会和安阳周易研究会发起,来自上海、河北、湖北、四川、广东等相关省、市周易研究会和周易学者积极响应,成立了“中国周易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盟”,发表了《周易》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言》,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一致赞扬和大力支持《周易》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0月17日,在第20届安阳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的开幕式上,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周易学家唐明邦在致辞中说:安阳周易研究会以及成功举行的20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讨论会,在中国、在世界只此一家,已形成世界著名品牌,影响力最大,成为世界研究周易的中心,在世界易学界享有盛誉,安阳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发扬。
在安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郭献军的主持下,与会代表一致选举并通过:秦文学为安阳周易研究会第四届会长;谭基仁、周金鼎、陈凯东、杨云庆、杨彦明、李全庆、刘书民为副会长;陈凯东兼秘书长。秦文学表态:一定不辜负市委市政府的期望,集全市人民智慧,努力把 “首届周易文化节” 开得成功。在安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直接领导下,团结全市爱好周易文化的人们,一起把安阳的特色文化品牌周易文化做大做强,做成国内外一流的文化品牌,积极发展周易文化产业,形成世界研究、学习、应用周易的中心和基地。力争把周易文化申报成为中国以及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阳周易研究会第四届会员大会的代表们对安阳市人民政府将组织举办并由安阳周易研究会承办周易文化节给以积极评价。当场,会员代表藏邦成、安阳市新华书店副经理王建强、市卫生局王文志、市财政局张运泽、著名画家程文鸣、张拥军、申天安等人为举办周易文化节递交了建议书。
原文来自:http://www.852fs.com/html/lanmuyi/lanmu1_3/2010/0317/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