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山寨春晚”以“洗澡联欢”的形式举行,很是有点灰头土脸的感觉,今年的“山寨春晚”在改名为“民间春晚”之后,终于拿到文化管理部门颁发的演出许可证,可以登堂入室了。媒体在报道老孟向春晚工作组成员展示许可证时,用了“兴奋”这个词。从无证到有证,等于私生子上了户口,搁谁都会兴奋。

对于放弃“山寨春晚”的称呼,老孟有点遗憾,这也是正常的,“山寨”的帽子虽不中用,毕竟也名噪一时。老孟的退一步,换来了“民间春晚”的海阔天空,不仅资金问题解决了,与上星卫视的合作也开展得较为顺利,并且有七八十家网站与剧组联系打算掺和一把。对此老孟很自豪,憋屈了一年,如今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事业了,搁谁都会自豪。

其实比较起来,“山寨春晚”和“民间春晚”本没什么大区别,“山寨”一词源自民间,山寨文化流行于民间,山寨产品畅销于民间,在一段时间里,山寨就是民间的代名词。也就是说,尽管名称改了,老孟的春晚还是换汤不换药,观众看着“民间春晚”的大背景招牌,免不了还会时常想起“山寨”这个词。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民间春晚”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比“山寨春晚”看上去更正规一些,毕竟领了证嘛,就要有点领证后的样子。

从首次举办的磕磕绊绊,到第二次举办的顺风顺水,两年来老孟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可能差不多,但得到的回报却大相径庭,这种变化的奇妙之处,用两个字就可以解释得很通透:改名。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改名,有两种相悖的观点:一种是武侠小说和评书中经常可以见到的“坐不改姓,行不改名”,另一种是“名分名分,有名才有分”。我们通常会在历史故事中发现,那些坚持以自己名号行天下的,大多没好下场,而瞅准时机改为皇姓或随了权贵之姓的人,基本上都飞黄腾达了。老孟的春晚改名,虽不见得是从历史典故中获得了醍醐灌顶般的灵感,也当是摸爬滚打一年后,终于了解了所谓主流文化的强大扭转力———想出入厅堂,想获得商业回报,抱歉,不改名的话,这两样你都是名不正言不顺。

说到改名,前几天还有一桩新闻,那就是文化部正在加强对SNS社交网络中的一些游戏进行监管,要求各个SNS社交网络中的“偷菜”游戏改名。于是著名的开心网就把“偷菜”改成了“采摘”。一改之下,从此网络无贼,常于半夜行动偷别人家虚拟菜园的行为,变成了光明正大的田园采摘。一边是贼眉鼠目、偷下黑手,一边是风光旖旎、景象和谐,虽然做的事情还是一模一样,但说法更改之后,居然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差,叫人不得不佩服改名之妙。

俗语云“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说的就是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会带来不一样的乐趣。这是个朴素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因为明白,所以理解,有了这样的心态,无论老孟的春晚是“山寨”还是“民间”,无论网上的游戏是“偷菜”还是“采摘”,都不能阻止我们对不同乐趣的追寻———在这个流行改名的时代,谁还没有一点对“严肃与恶搞,成全与颠覆”的判断能力和娱乐精神呢?   新京报作者: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