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宣卿是唐初全国第一的《周易》经学状元
- 作者: 中国风水学院
- 发布于 29/10/2012
莫宣卿是唐初全国第一的《周易》经学状元
---浅谈《周易》与莫氏等姓氏的渊源 莫善朝
一.莫宣卿精通《周易》
莫宣卿(公元834年),字仲节,号片玉。广东封开人。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唐大中五年(851),17岁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制科状元,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并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制科即制举,又称大科、特科,唐王朝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笔试。帖经与墨义,必须熟读经传和注释方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五经”就成为历代选官取士的必考内容。“五经”就是《易》、《诗》、《书》、《礼》、《春秋》。排第一的就是《易经》,所谓“群经之首。
唐代科举考试考的帖经的经书就是“五经”。莫宣卿要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熟读熟记“五经”,尤其是《易经》. 据史记载: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莫宣卿必须牢记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精通《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部分共十篇经文.方能做到考帖经时,看到考卷将经书揭开一页,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时,能准确将所盖三字填上。
考“墨义”,是笔试。要对经文的字句作文字注释发挥。他在京城参加廷试,在朝廷上当着皇帝的面答卷。其经文字句的文字注释要精当,其义理的阐发要能结合当时国家的政治生活,时务对策要得到皇帝的赞赏。
莫宣卿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十分清楚,早有准备并信心十足。他在《自咏》诗中写道:
“ 少年立志早登科,世上文章奈我何。
赋读五经犹恨少,诗吟万卷未为多。
江湖海阔为池砚,出水高山作墨磨。
愿借青云当白纸,将来写尽太平歌。” 事实表明:莫宣卿“赋读五经,诗吟万卷”。他的“帖经”和“墨义”都出类拔萃,高中榜首。皇帝李恍为其赐宴,并赐锦衣一幅,以彰荣耀。进士柳圭贺诗日:
笔阵才交五阶前,一声雷震便升天。 榜中姓氏当头列,笈里文章许世传。
红杏殿中呈绣服,绿杨堤畔拂金鞭。
九衢难怪人空巷,才子风流正少年。 诗句“笈里文章许世传”,是对莫宣卿的“墨义”“文章”准确解释《周易》等经文,义理阐发经世致用最好的评价。
二.莫宣卿的诗词体现了他深厚的《周易》学术文化造诣
除了从唐制科举的要求说明莫宣卿是唐初精通《周易》等经学在全国获得第一的状元外,最能体现莫宣卿的《周易》学术文化造诣的是他的诗词。他的诗《答问读书居》直接引用了《周易》井卦九五爻爻辞:“井洌,寒泉食。”有“井汲洌寒泉,桂花香玉露”的诗句。
莫宣卿创作的诗词,我们现在称之为古典诗词。它取材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令人读后倍感亲切。因为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格律诗词是中国诗歌史中最成熟的诗歌形式。它那瑰丽的格律形式深受《周易》的宇宙观、阴阳观、“天人合一”观以及象数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的影响,使之形成汉语中最具和谐美感、最具辩证智慧、最具民族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千百年来中华诗词一直以无穷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诗人为之倾倒、为之痴迷、为之不懈地追寻。莫宣卿的古典诗词中蕴含了《周易》优秀的学术文化思想,呈现出《周易》阴阳和谐的美丽风采,是诗词创作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其《周易》学术功底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平仄阴阳和谐的艺术表现手法
《周易》“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观念,对古典诗词的格律形式产生了直接影响。阴阳观念首先表现在对诗词创作中平仄声韵的规定:平仄指平声和仄声,也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表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关于“四声”,在南朝沈约著的《四声谱》中,就有平仄的区分的记载。不过比较完整的诗歌声律论还是在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之中:“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段文字的大意就是要求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使用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使音节错综和谐,即后世所谓的“调和平仄”。平仄的调和相配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主要是指平仄的交互,其限制是很严的。一句之内,要求两个邻近的音步实现转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我们来欣赏莫宣卿的七言律诗《及第自咏》。
【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消。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万金书寄南飞雁,三级天门已一跳 。
就本诗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是仄仄。这就是交替。其中,“羽翼”对“鹏程”,是仄仄对平平,“千年药”对“第一标”,是平平仄对仄仄平, “起”对“消”,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由于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为阳。仄声低沉、收敛、短促,为阴。这样,在声调的高低与抑扬的阴阳对立变化中,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了丰富的情调。按照音乐的特点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诗词之中出现平仄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吟诵起来,必会产生鲜明的节奏和音乐美。莫宣卿的格律诗依靠平仄韵脚有规律的前呼后应、往复回环,在这种相对稳定的体态结构中,运用韵律的循环运动,所产生的动态平衡的和谐,体现了诗歌所蕴含的音乐之美。这种饱含《周易》的阴阳美学思想,其和谐、变化、抑扬顿挫,有着鲜明的节奏和音乐美的诗篇,给了人们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我们不难发现莫宣卿的格律诗,其每句字数为奇、为阳、为刚,每篇句数为偶、为阴、为柔。正如《系辞下》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这种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来评价其格律诗的创作,就是它在格律结构上既有阴柔(偶)与阳刚(奇)的各自体现与侧重,还使两者在一定形式下呈现出阴阳的和谐协调。莫宣卿的格律诗创作遵循了《周易》优秀的学术文化传统,诗篇中展现了含刚蕴柔,寓刚于柔的令人赞赏的艺术魅力,确实是此中的妙品。
(二)刚健与谐婉并济的艺术创作风格
《周易》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文” 的概念最初来自原始人的纹身和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花纹色彩的美的感受,其本身就蕴含了美的含义。而《周易》里的“天文”就是指天地万物自然的形式、结构、花纹、色彩、动态等等的美的存在。所以才“观察天象之文,就可以察觉到时序的阴阳变化与和谐之美;观察人类社会现象之文,就可以用教化改造成就天下人的道德之美”。这里的“天文”指的是自然之美,而“人文”则是指社会之美。可见,这是《周易》“天人合一”思想在美学上的拓展。
莫宣卿的诗词是他“观察天象之文”和观察人类社会现象之文后,在“天人合一”状态下的创作。正是这种思想圆融无碍的境界的产生,才使得诗人谱写出以长川、灵珠、夜星、秋岸等自然现象为吟咏比喻对象的诗歌。如《赋得水怀珠》 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
素魄生蓣末,圆规照水隅。
沦涟冰彩动,荡漾瑞光铺。
迥夜星同贯,清秋岸不枯。
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躯。
合浦当还日,恩威信已敷。 另外,还有胸怀壮志,充满豪情的《登麒麟山顶》:“
气象生奇异,临封此大观。
势高千百丈,景有许多端。
踏上飞云顶,拨开障雾看。
九州如一掬,沧海渺漫漫。 ”
当我们品读这些时而慷慨激昂,浸透着阳刚之美的豪放诗篇;时而细细咀嚼妩媚多姿,溢沁着清秀之美的谐婉低吟。深感这与他禀赋的《周易》阐发的:“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的学术修养有关。因为《周易》认为天地万物以及生命的运动变化是有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即阳与天相联系,便有了天之动的阳刚之美;阴与地相联系,则有了地之静的阴柔之美。如:《周易大壮》有:“雷在天上”是对阳刚之美的描绘;《周易涣》亦有:“风行水上”是对阴柔之美的勾勒。莫宣卿的诗词让人们感受到《周易》的阴阳和谐的感染力。
诗词中分为两大流派,即豪放派与谐婉派。豪放派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充满阳刚之美。而谐婉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和谐,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阴柔谐婉之美。
《周易》中《干》九五辞曰:“飞龙在天”,《象》又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是对阳刚之美的歌唱与向往。而《坤》六三辞云:“含章可贞”,《传》又云:“阴虽美,含之”。这可以看作对阴柔之美的议论与阐发。
显然,诗词中的豪放风格的阳刚之美与谐婉风格的阴柔之美,早在《周易》中就有所提倡了。莫宣卿诗词的美感来源于他对自然之美的不懈追寻与社会之美的不断升华之中,他的创作展现了豪迈旷达的刚健和清婉秀丽的柔美,这种刚柔并济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代表了诗词发展的主流。
看他的《河滨偶题》:
“ 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诗词豪放、大气,充满自信和阳刚之美。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品立意高崇,笔力雄浑,令后人赞赏。
在《百官乘月早朝听残漏》中:作者欣赏“碧空蟾魄度”的月色,(蟾魄 月亮的别名。亦指月色。) 描述“星河犹皎皎,银箭尚珊珊” 清新绮丽柔美的夜景,在“乘月”赴殿听到报时器“漏声”,知道临近“早朝”时,抒发“忻逢圣明代,长愿接鹓鸾”的情怀。
莫宣卿熟练地运用了汉语中最具和谐美感、最具辩证智慧、最具民族特色的格律诗这种艺术创作手法,多题材,多角度,多方位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充分展现了《周易》优秀的学术文化精神,其作品闪耀出《周易》深邃思想的瑰丽火花,不仅陶冶了人们高尚的情操,而且结予人们智慧的启迪。
三.《周易》与莫氏的渊源
莫姓原姬姓。观各氏志云:“肇颛顼始,氏唐虞九官,历至周宣王次子之裔也。”因幽王昏虐,迫弟裂土瓜分,蔓散各方。弟望迁钜鹿,即今幽都,涿州郡河间府任丘县,乃古之钜鹿。至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周衷奏而叹曰:“兴姬振公,初仕执戟,食采于鄚州鹿台,而始于鄚姓。”后受汉赐,去邑为莫,官至钜鹿侯。
又有《莫姓来源》写道:“莫氏乃姬姓之裔,周宣王十八太子之后。秦汉时期居钜鹿(今河北平乡)鄚县(今河北省任丘市),赐姓为鄚。据《正字通》载:“唐元十三年,命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以鄚类郑(郑的繁体字),去邑作莫。”莫氏宗派以此为源。
这里更明确莫姓的血统来自周宣王十八太子,周宣王十八太子是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秦汉时期居钜鹿(今河北平乡)鄚县。这就是莫姓的起始。这是国家史记认定和众所周知的莫氏祖源。
周宣王,是中国周朝第十一位王。在位时间(前827 年-前781年 )。汉族,姬姓,名静(一作靖),周厉王之子。对于周宣王姬静的十八太子来说,《周易》是其家族先祖姬昌周文王创作的作品,他作为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自当视先祖的著作为家传《易》学。这部著作一直在姬姓家族内部传承。区别于历史上流传的,末明其著作者何人的易学专著《连山》和《归藏》来说,曾被作为周朝的国家机密保护。《周易》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创作的作品确定不移,无可争议。姬昌享有不可剥夺的著作专利权。
“莫氏乃姬姓之裔,周宣王十八太子之后”。《周易》既是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的家《易》。自然,《周易》也与周文王传裔孙后人莫氏家族有直接的因缘。然而,经历战乱,改朝换代,《周易》早已经流落民间,或被当权者偷龙转凤,或被有识之士添砖加瓦,已经成为大众的《周易》,或有一说是儒家《易》。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史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由此引起商王纣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
姬昌被囚后,殷纣王以种种野蛮手段对其进行侮辱和折磨,甚至将其长子杀害后做成肉羹逼其吞食。姬昌被囚禁7年,他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八卦虽成,它们代表世间万物的八种基本性质,万物万事的性质可以抽象为八种,但具体的事物则是无穷无尽的,不可能只有八种,故而“八卦小成”,不能反映复杂的变化。“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就是八卦每一卦都可以为太极,以本气相推,与八卦相叠,遂成八八六十四卦,反映宇宙间不同的复杂变化。进而推演成六十四卦并系以卦爻辞,并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富有辩证法的观点. 《周易》以占筮的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 周文王完成的《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核心思想正是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
综观历史,莫氏宗亲家族历朝历代都重视对《周易》学术思想文化的学习,应用与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华丽亮身,惊艳世人。
(一).鄚州城“扁鹊”运用《周易》思想成为中医理论奠基人
在莫氏的祖居地鄚州城,《周易》文化孕育了同为姬姓,名越人,又号卢医的神医“扁鹊”。扁鹊的籍贯有古书记载是渤海莫人(今河北任丘)。扁鹊见蔡桓公写到渤海莫人。从司马迁的《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扁鹊运用《周易》思想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周易》中医理论的奠基人。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而当时鄚州的易医文化应很发达,懂医术的不少。扁鹊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现鄚州大庙有扁鹊祠。
(二)莫放梅庄园《周易》风水至今仍是世人的典范
清末浙江嘉兴平湖市莫放梅祖孙三代居住的“江南小故宫”,大型古民居建筑群莫氏庄园,凸显了莫放梅深奥的《周易》风水理念,至今仍是世人的典范。
从现代视野看来,莫放梅庄园建筑风水根椐《周易》天地人三才综合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其在特定生存活动的区域进行了趋吉避凶和扬吉制凶的科学布局和精细策划。它的意义在于保证庄园建筑群占据平安吉祥的方位,从根源上消除建筑风水因人为处置不当所造成的隐患。从而为家族创造了舒适安定的生活环境和永保事业发达,繁荣富贵的基业。同时,也提升了莫氏庄园的客观价值。
莫放梅对建筑群建设各阶段的全部系统过程及园区子系统的要素进行了符合《周易》象数义理的巧妙风水营造布局以及意境及气氛的渲染。既突出了莫放梅商与官并存的特殊身份,又没有什么官邸幕府之气。 庄园前花园以各种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为主体,并衬以流动的池水和疏朗的竹林丶金桂丶黄杨丶芭蕉丶蜡梅等花草。身临其景,一柱柱耸立的石笋,一块块神态逼真如狮丶犬丶雁等状的奇珍异石,细细品位,如置身于旷野之中,听狮吼虎啸;又似归隐田园,小桥流水丶鸡犬相伴;更似凭海眺望,雁落平沙,俯仰间移天缩地,意境纵深,顿生乾坤只在咫尺之间之感。
后花园坐落在书房后侧,左侧紧依曲廊--“清风明月之廊”,园中置有一集“瘦丶漏丶透丶皱”之美的太湖石,将花园一分为二。园前金桂迎秋飘香,黄杨沐春袅袅;园后腊梅暗香浮动,雨中芭蕉婆娑。
同时,前后花园凭借回廊的连接与书房形成了一个文化丶艺术和自然氛围相融相应的园林建筑,并用博古架将前后书房镶嵌在两个花园之中,这样就形成了自然光线前后贯通书房之势。特别是书房内的红木家具丶文房四宝丶琴画诗词丶古玩书案,屋檐上的雕塑,回廊前的彩饰,以及紫檀色的窗框丶明净的小格玻璃窗,再配以花园内嫣红翠绿的花木丶金鱼悠闲嬉戏的水池丶幽静曲折的小径丶玲珑奇异的假山丶湖石,使人犹如置身于一个静谧幽雅,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之中。
莫氏庄园精巧而完整的布局,典雅而古朴的风格,精美而细腻的雕饰,名贵而考究的摆设,堪称世界独步。可说是莫氏一部汇蓄着《周易》文化意识和传统建筑艺术思想的古建筑群史。
(三)莫家拳是《周易》阴阳学说的杰出创造成果
莫家拳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传说创自莫达士。莫家拳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的体育项目。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莫家拳是以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原理为指导,以气功的修炼为手段,结合武术的格斗和套路而形成的一种技艺。其中,《周易》与莫家拳的关系最为明显。莫家拳原称“六度阴阳掌”,从拳术名称上,一眼即可看阴阳二字出于《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六度”也为《周易》一卦六爻,是为整体。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即拳为道,道在拳中。练拳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求和谐统一的过程。太极是一切原动力,是宇宙,是人的完整的整体。人的腹部是太极之枢纽,两腰为两仪,两手两足四肢为四象,四肢各有两关节为八卦。腹在全身最中处,此处一动,全身没有不动的。
莫家拳无一不与阴阳相关。拳理中的动静、开合、虚实、现藏,都是根据阴阳学说而来。不管何种招式,总以强身健体为第一要义,也就是说要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都强调“气沉丹田”,或“外练身法步,内练精气神”,“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莫家拳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莫家拳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它的基本理论是“一脚胜三拳,手长尺七,脚长三尺,放长攻击,凌空飞踢。拳重百斤力,脚重千斤力。”拳法特点为手法紧密,攻防结合,拳势勇猛,刚劲有力,步法灵活,长短配合。有歌诀曰 :“拳行如虎势,脚踢似龙威。身灵步活力,长短劲俱齐。”
桥头莫家拳已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有识之士的历史使命
春秋战国社会动乱,《周易》流落民间,本义被随意窜改。周文王创著的《周易》千古不朽的“道大、天大、地大、人大”的正确思想被践踏。这个时期的《周易》思想被改造后,变成“天尊地卑,阳尊阴卑,男尊女卑,君尊臣卑。”被改造后的《周易》思想的文化力量全部集中凝聚在封建帝王身上。整个民族和人民全部成为封建帝王的奴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愚忠愚民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落后的民族意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制度的延续极大的压制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生产力。这就是《周易》被改造后的中国历史的悲剧。
中国在从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的封建帝制以来,由于军阀内战,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我们一直没有时间来得及对封建愚昧的旧《易》文化进行清理。
今天,拨乱反正. 《周易》巳回到我们手中。我们要开展一场彻底批判清除旧《易》学旧文化的新《易》学文化复兴运动。这次运动的目的,就是要解放长期受封建《易》文化压抑的文化生产力,创造与西方文化接轨的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周易》新文化。
现在中国许多姓氏家族溯其源都来自周文王姬姓,都与周文王著作的《周易》有因缘。一切有识之士应组织起来,彻底摆脱封建时代注解《周易》的“天尊地卑,阳尊阴卑,男尊女卑,君尊臣卑”的思想束缚,恢复《周易》原旨的“道然大、天大,地大,人大”的伟大思想。因为道大,我们要研究自然与社会的客观规律。因为天大,我们要研究宇宙月球,中国的宇宙飞船要开辟未知的空间,要促进科技《易》迅猛发展。因为地大,我们要研究建筑文化中人与地球自然的和谐,防止温室效应,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因为人大,要建立以人为本,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要实现全球各国家民族的和平。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就是要解放宇宙、地球、人的生产力。“道大,天大、地大、人大”的核心是“人大”,核心是解放人。这种研究和实践在未来的社会进步中,其发展将使每个氏族和全人类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有识之士对《周易》研究的“文化自觉”,其本质是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觉醒。解放《周易》文化生产力,就是要砸碎封建《易》学强加在中华民族身上两千多年的精神枷锁,解放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要以符合历史原貌和科学内涵的“六爻制衡论”来解释《周易》,抛弃以“君爻支配论”为基础的解释《周易》的封建主义的研易方法。周文王所创专著《周易》说明卦爻之间关系的本义是“六爻制衡论”,直接继承这一重要思想的是中医。中医运用《周易》的八卦六爻解释人体的五脏六腑生命结构。五脏六腑的八卦爻象是互相制衡的。每一个脏腑都处在平等的重要地位,没有一个腑脏是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人类五脏六腑所表现的八卦六爻的互相制衡和阴阳平等、平衡是人的健康的基本的条件,也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头活水《周易》所要告诉我们的《周易》卦象六爻思想本身的面目。
从《周易》的“六爻制衡论”出发,我们不仅可以大大发展扁鹊时代开创的中医学,而且可以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周易》的深层结构中,刨掉封建主义的劣根,为创建民主平等,人格独立的新文化注入新的理论活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可以在本民族远古人类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的理论依据。
莫善朝,中国广东省汕头市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汕头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主席,
---浅谈《周易》与莫氏等姓氏的渊源 莫善朝
一.莫宣卿精通《周易》
莫宣卿(公元834年),字仲节,号片玉。广东封开人。12岁时即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唐大中五年(851),17岁赴京城参加廷试获中制科状元,从而成为广东历史上科举考试的第一个状元,并是始隋唐以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制科即制举,又称大科、特科,唐王朝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笔试。帖经与墨义,必须熟读经传和注释方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五经”就成为历代选官取士的必考内容。“五经”就是《易》、《诗》、《书》、《礼》、《春秋》。排第一的就是《易经》,所谓“群经之首。
唐代科举考试考的帖经的经书就是“五经”。莫宣卿要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熟读熟记“五经”,尤其是《易经》. 据史记载: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莫宣卿必须牢记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精通《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部分共十篇经文.方能做到考帖经时,看到考卷将经书揭开一页,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时,能准确将所盖三字填上。
考“墨义”,是笔试。要对经文的字句作文字注释发挥。他在京城参加廷试,在朝廷上当着皇帝的面答卷。其经文字句的文字注释要精当,其义理的阐发要能结合当时国家的政治生活,时务对策要得到皇帝的赞赏。
莫宣卿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十分清楚,早有准备并信心十足。他在《自咏》诗中写道:
“ 少年立志早登科,世上文章奈我何。
赋读五经犹恨少,诗吟万卷未为多。
江湖海阔为池砚,出水高山作墨磨。
愿借青云当白纸,将来写尽太平歌。” 事实表明:莫宣卿“赋读五经,诗吟万卷”。他的“帖经”和“墨义”都出类拔萃,高中榜首。皇帝李恍为其赐宴,并赐锦衣一幅,以彰荣耀。进士柳圭贺诗日:
笔阵才交五阶前,一声雷震便升天。 榜中姓氏当头列,笈里文章许世传。
红杏殿中呈绣服,绿杨堤畔拂金鞭。
九衢难怪人空巷,才子风流正少年。 诗句“笈里文章许世传”,是对莫宣卿的“墨义”“文章”准确解释《周易》等经文,义理阐发经世致用最好的评价。
二.莫宣卿的诗词体现了他深厚的《周易》学术文化造诣
除了从唐制科举的要求说明莫宣卿是唐初精通《周易》等经学在全国获得第一的状元外,最能体现莫宣卿的《周易》学术文化造诣的是他的诗词。他的诗《答问读书居》直接引用了《周易》井卦九五爻爻辞:“井洌,寒泉食。”有“井汲洌寒泉,桂花香玉露”的诗句。
莫宣卿创作的诗词,我们现在称之为古典诗词。它取材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令人读后倍感亲切。因为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格律诗词是中国诗歌史中最成熟的诗歌形式。它那瑰丽的格律形式深受《周易》的宇宙观、阴阳观、“天人合一”观以及象数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的影响,使之形成汉语中最具和谐美感、最具辩证智慧、最具民族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千百年来中华诗词一直以无穷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诗人为之倾倒、为之痴迷、为之不懈地追寻。莫宣卿的古典诗词中蕴含了《周易》优秀的学术文化思想,呈现出《周易》阴阳和谐的美丽风采,是诗词创作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其《周易》学术功底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平仄阴阳和谐的艺术表现手法
《周易》“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观念,对古典诗词的格律形式产生了直接影响。阴阳观念首先表现在对诗词创作中平仄声韵的规定:平仄指平声和仄声,也泛指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表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关于“四声”,在南朝沈约著的《四声谱》中,就有平仄的区分的记载。不过比较完整的诗歌声律论还是在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之中:“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段文字的大意就是要求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使用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使音节错综和谐,即后世所谓的“调和平仄”。平仄的调和相配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主要是指平仄的交互,其限制是很严的。一句之内,要求两个邻近的音步实现转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我们来欣赏莫宣卿的七言律诗《及第自咏》。
【首句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〇韵◎〇⊙●●〇〇韵
羽翼高飞到碧霄,鹏程万里岂知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才吞王母千年药,便夺龙头第一标。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〇〇●●句◎〇⊙●●〇〇韵
脚下云霞随地起,眼前尘土霎时消。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〇⊙●〇〇●句⊙●〇〇●●〇韵
万金书寄南飞雁,三级天门已一跳 。
就本诗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是仄仄。这就是交替。其中,“羽翼”对“鹏程”,是仄仄对平平,“千年药”对“第一标”,是平平仄对仄仄平, “起”对“消”,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由于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为阳。仄声低沉、收敛、短促,为阴。这样,在声调的高低与抑扬的阴阳对立变化中,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了丰富的情调。按照音乐的特点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诗词之中出现平仄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吟诵起来,必会产生鲜明的节奏和音乐美。莫宣卿的格律诗依靠平仄韵脚有规律的前呼后应、往复回环,在这种相对稳定的体态结构中,运用韵律的循环运动,所产生的动态平衡的和谐,体现了诗歌所蕴含的音乐之美。这种饱含《周易》的阴阳美学思想,其和谐、变化、抑扬顿挫,有着鲜明的节奏和音乐美的诗篇,给了人们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我们不难发现莫宣卿的格律诗,其每句字数为奇、为阳、为刚,每篇句数为偶、为阴、为柔。正如《系辞下》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这种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来评价其格律诗的创作,就是它在格律结构上既有阴柔(偶)与阳刚(奇)的各自体现与侧重,还使两者在一定形式下呈现出阴阳的和谐协调。莫宣卿的格律诗创作遵循了《周易》优秀的学术文化传统,诗篇中展现了含刚蕴柔,寓刚于柔的令人赞赏的艺术魅力,确实是此中的妙品。
(二)刚健与谐婉并济的艺术创作风格
《周易》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文” 的概念最初来自原始人的纹身和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花纹色彩的美的感受,其本身就蕴含了美的含义。而《周易》里的“天文”就是指天地万物自然的形式、结构、花纹、色彩、动态等等的美的存在。所以才“观察天象之文,就可以察觉到时序的阴阳变化与和谐之美;观察人类社会现象之文,就可以用教化改造成就天下人的道德之美”。这里的“天文”指的是自然之美,而“人文”则是指社会之美。可见,这是《周易》“天人合一”思想在美学上的拓展。
莫宣卿的诗词是他“观察天象之文”和观察人类社会现象之文后,在“天人合一”状态下的创作。正是这种思想圆融无碍的境界的产生,才使得诗人谱写出以长川、灵珠、夜星、秋岸等自然现象为吟咏比喻对象的诗歌。如《赋得水怀珠》 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
素魄生蓣末,圆规照水隅。
沦涟冰彩动,荡漾瑞光铺。
迥夜星同贯,清秋岸不枯。
江妃思在掌,海客亦忘躯。
合浦当还日,恩威信已敷。 另外,还有胸怀壮志,充满豪情的《登麒麟山顶》:“
气象生奇异,临封此大观。
势高千百丈,景有许多端。
踏上飞云顶,拨开障雾看。
九州如一掬,沧海渺漫漫。 ”
当我们品读这些时而慷慨激昂,浸透着阳刚之美的豪放诗篇;时而细细咀嚼妩媚多姿,溢沁着清秀之美的谐婉低吟。深感这与他禀赋的《周易》阐发的:“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的学术修养有关。因为《周易》认为天地万物以及生命的运动变化是有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而引发的。即阳与天相联系,便有了天之动的阳刚之美;阴与地相联系,则有了地之静的阴柔之美。如:《周易大壮》有:“雷在天上”是对阳刚之美的描绘;《周易涣》亦有:“风行水上”是对阴柔之美的勾勒。莫宣卿的诗词让人们感受到《周易》的阴阳和谐的感染力。
诗词中分为两大流派,即豪放派与谐婉派。豪放派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词豪放、大气,充满阳刚之美。而谐婉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慎密,重视音律和谐,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阴柔谐婉之美。
《周易》中《干》九五辞曰:“飞龙在天”,《象》又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这是对阳刚之美的歌唱与向往。而《坤》六三辞云:“含章可贞”,《传》又云:“阴虽美,含之”。这可以看作对阴柔之美的议论与阐发。
显然,诗词中的豪放风格的阳刚之美与谐婉风格的阴柔之美,早在《周易》中就有所提倡了。莫宣卿诗词的美感来源于他对自然之美的不懈追寻与社会之美的不断升华之中,他的创作展现了豪迈旷达的刚健和清婉秀丽的柔美,这种刚柔并济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实践,代表了诗词发展的主流。
看他的《河滨偶题》:
“ 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
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
诗词豪放、大气,充满自信和阳刚之美。表现出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作品立意高崇,笔力雄浑,令后人赞赏。
在《百官乘月早朝听残漏》中:作者欣赏“碧空蟾魄度”的月色,(蟾魄 月亮的别名。亦指月色。) 描述“星河犹皎皎,银箭尚珊珊” 清新绮丽柔美的夜景,在“乘月”赴殿听到报时器“漏声”,知道临近“早朝”时,抒发“忻逢圣明代,长愿接鹓鸾”的情怀。
莫宣卿熟练地运用了汉语中最具和谐美感、最具辩证智慧、最具民族特色的格律诗这种艺术创作手法,多题材,多角度,多方位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充分展现了《周易》优秀的学术文化精神,其作品闪耀出《周易》深邃思想的瑰丽火花,不仅陶冶了人们高尚的情操,而且结予人们智慧的启迪。
三.《周易》与莫氏的渊源
莫姓原姬姓。观各氏志云:“肇颛顼始,氏唐虞九官,历至周宣王次子之裔也。”因幽王昏虐,迫弟裂土瓜分,蔓散各方。弟望迁钜鹿,即今幽都,涿州郡河间府任丘县,乃古之钜鹿。至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周衷奏而叹曰:“兴姬振公,初仕执戟,食采于鄚州鹿台,而始于鄚姓。”后受汉赐,去邑为莫,官至钜鹿侯。
又有《莫姓来源》写道:“莫氏乃姬姓之裔,周宣王十八太子之后。秦汉时期居钜鹿(今河北平乡)鄚县(今河北省任丘市),赐姓为鄚。据《正字通》载:“唐元十三年,命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以鄚类郑(郑的繁体字),去邑作莫。”莫氏宗派以此为源。
这里更明确莫姓的血统来自周宣王十八太子,周宣王十八太子是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秦汉时期居钜鹿(今河北平乡)鄚县。这就是莫姓的起始。这是国家史记认定和众所周知的莫氏祖源。
周宣王,是中国周朝第十一位王。在位时间(前827 年-前781年 )。汉族,姬姓,名静(一作靖),周厉王之子。对于周宣王姬静的十八太子来说,《周易》是其家族先祖姬昌周文王创作的作品,他作为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自当视先祖的著作为家传《易》学。这部著作一直在姬姓家族内部传承。区别于历史上流传的,末明其著作者何人的易学专著《连山》和《归藏》来说,曾被作为周朝的国家机密保护。《周易》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创作的作品确定不移,无可争议。姬昌享有不可剥夺的著作专利权。
“莫氏乃姬姓之裔,周宣王十八太子之后”。《周易》既是周文王三十三传裔孙的家《易》。自然,《周易》也与周文王传裔孙后人莫氏家族有直接的因缘。然而,经历战乱,改朝换代,《周易》早已经流落民间,或被当权者偷龙转凤,或被有识之士添砖加瓦,已经成为大众的《周易》,或有一说是儒家《易》。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史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由此引起商王纣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
姬昌被囚后,殷纣王以种种野蛮手段对其进行侮辱和折磨,甚至将其长子杀害后做成肉羹逼其吞食。姬昌被囚禁7年,他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后天八卦。八卦虽成,它们代表世间万物的八种基本性质,万物万事的性质可以抽象为八种,但具体的事物则是无穷无尽的,不可能只有八种,故而“八卦小成”,不能反映复杂的变化。“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就是八卦每一卦都可以为太极,以本气相推,与八卦相叠,遂成八八六十四卦,反映宇宙间不同的复杂变化。进而推演成六十四卦并系以卦爻辞,并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富有辩证法的观点. 《周易》以占筮的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 周文王完成的《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著作,核心思想正是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
综观历史,莫氏宗亲家族历朝历代都重视对《周易》学术思想文化的学习,应用与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华丽亮身,惊艳世人。
(一).鄚州城“扁鹊”运用《周易》思想成为中医理论奠基人
在莫氏的祖居地鄚州城,《周易》文化孕育了同为姬姓,名越人,又号卢医的神医“扁鹊”。扁鹊的籍贯有古书记载是渤海莫人(今河北任丘)。扁鹊见蔡桓公写到渤海莫人。从司马迁的《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扁鹊运用《周易》思想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周易》中医理论的奠基人。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而当时鄚州的易医文化应很发达,懂医术的不少。扁鹊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现鄚州大庙有扁鹊祠。
(二)莫放梅庄园《周易》风水至今仍是世人的典范
清末浙江嘉兴平湖市莫放梅祖孙三代居住的“江南小故宫”,大型古民居建筑群莫氏庄园,凸显了莫放梅深奥的《周易》风水理念,至今仍是世人的典范。
从现代视野看来,莫放梅庄园建筑风水根椐《周易》天地人三才综合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其在特定生存活动的区域进行了趋吉避凶和扬吉制凶的科学布局和精细策划。它的意义在于保证庄园建筑群占据平安吉祥的方位,从根源上消除建筑风水因人为处置不当所造成的隐患。从而为家族创造了舒适安定的生活环境和永保事业发达,繁荣富贵的基业。同时,也提升了莫氏庄园的客观价值。
莫放梅对建筑群建设各阶段的全部系统过程及园区子系统的要素进行了符合《周易》象数义理的巧妙风水营造布局以及意境及气氛的渲染。既突出了莫放梅商与官并存的特殊身份,又没有什么官邸幕府之气。 庄园前花园以各种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为主体,并衬以流动的池水和疏朗的竹林丶金桂丶黄杨丶芭蕉丶蜡梅等花草。身临其景,一柱柱耸立的石笋,一块块神态逼真如狮丶犬丶雁等状的奇珍异石,细细品位,如置身于旷野之中,听狮吼虎啸;又似归隐田园,小桥流水丶鸡犬相伴;更似凭海眺望,雁落平沙,俯仰间移天缩地,意境纵深,顿生乾坤只在咫尺之间之感。
后花园坐落在书房后侧,左侧紧依曲廊--“清风明月之廊”,园中置有一集“瘦丶漏丶透丶皱”之美的太湖石,将花园一分为二。园前金桂迎秋飘香,黄杨沐春袅袅;园后腊梅暗香浮动,雨中芭蕉婆娑。
同时,前后花园凭借回廊的连接与书房形成了一个文化丶艺术和自然氛围相融相应的园林建筑,并用博古架将前后书房镶嵌在两个花园之中,这样就形成了自然光线前后贯通书房之势。特别是书房内的红木家具丶文房四宝丶琴画诗词丶古玩书案,屋檐上的雕塑,回廊前的彩饰,以及紫檀色的窗框丶明净的小格玻璃窗,再配以花园内嫣红翠绿的花木丶金鱼悠闲嬉戏的水池丶幽静曲折的小径丶玲珑奇异的假山丶湖石,使人犹如置身于一个静谧幽雅,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之中。
莫氏庄园精巧而完整的布局,典雅而古朴的风格,精美而细腻的雕饰,名贵而考究的摆设,堪称世界独步。可说是莫氏一部汇蓄着《周易》文化意识和传统建筑艺术思想的古建筑群史。
(三)莫家拳是《周易》阴阳学说的杰出创造成果
莫家拳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传说创自莫达士。莫家拳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传统的体育项目。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莫家拳是以阴阳、五行、八卦、太极等原理为指导,以气功的修炼为手段,结合武术的格斗和套路而形成的一种技艺。其中,《周易》与莫家拳的关系最为明显。莫家拳原称“六度阴阳掌”,从拳术名称上,一眼即可看阴阳二字出于《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六度”也为《周易》一卦六爻,是为整体。所谓“拳为小道,而太极大道存焉”。即拳为道,道在拳中。练拳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求和谐统一的过程。太极是一切原动力,是宇宙,是人的完整的整体。人的腹部是太极之枢纽,两腰为两仪,两手两足四肢为四象,四肢各有两关节为八卦。腹在全身最中处,此处一动,全身没有不动的。
莫家拳无一不与阴阳相关。拳理中的动静、开合、虚实、现藏,都是根据阴阳学说而来。不管何种招式,总以强身健体为第一要义,也就是说要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都强调“气沉丹田”,或“外练身法步,内练精气神”,“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莫家拳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莫家拳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它的基本理论是“一脚胜三拳,手长尺七,脚长三尺,放长攻击,凌空飞踢。拳重百斤力,脚重千斤力。”拳法特点为手法紧密,攻防结合,拳势勇猛,刚劲有力,步法灵活,长短配合。有歌诀曰 :“拳行如虎势,脚踢似龙威。身灵步活力,长短劲俱齐。”
桥头莫家拳已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有识之士的历史使命
春秋战国社会动乱,《周易》流落民间,本义被随意窜改。周文王创著的《周易》千古不朽的“道大、天大、地大、人大”的正确思想被践踏。这个时期的《周易》思想被改造后,变成“天尊地卑,阳尊阴卑,男尊女卑,君尊臣卑。”被改造后的《周易》思想的文化力量全部集中凝聚在封建帝王身上。整个民族和人民全部成为封建帝王的奴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愚忠愚民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落后的民族意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制度的延续极大的压制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生产力。这就是《周易》被改造后的中国历史的悲剧。
中国在从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的封建帝制以来,由于军阀内战,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我们一直没有时间来得及对封建愚昧的旧《易》文化进行清理。
今天,拨乱反正. 《周易》巳回到我们手中。我们要开展一场彻底批判清除旧《易》学旧文化的新《易》学文化复兴运动。这次运动的目的,就是要解放长期受封建《易》文化压抑的文化生产力,创造与西方文化接轨的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周易》新文化。
现在中国许多姓氏家族溯其源都来自周文王姬姓,都与周文王著作的《周易》有因缘。一切有识之士应组织起来,彻底摆脱封建时代注解《周易》的“天尊地卑,阳尊阴卑,男尊女卑,君尊臣卑”的思想束缚,恢复《周易》原旨的“道然大、天大,地大,人大”的伟大思想。因为道大,我们要研究自然与社会的客观规律。因为天大,我们要研究宇宙月球,中国的宇宙飞船要开辟未知的空间,要促进科技《易》迅猛发展。因为地大,我们要研究建筑文化中人与地球自然的和谐,防止温室效应,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因为人大,要建立以人为本,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要实现全球各国家民族的和平。
“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就是要解放宇宙、地球、人的生产力。“道大,天大、地大、人大”的核心是“人大”,核心是解放人。这种研究和实践在未来的社会进步中,其发展将使每个氏族和全人类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有识之士对《周易》研究的“文化自觉”,其本质是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觉醒。解放《周易》文化生产力,就是要砸碎封建《易》学强加在中华民族身上两千多年的精神枷锁,解放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要以符合历史原貌和科学内涵的“六爻制衡论”来解释《周易》,抛弃以“君爻支配论”为基础的解释《周易》的封建主义的研易方法。周文王所创专著《周易》说明卦爻之间关系的本义是“六爻制衡论”,直接继承这一重要思想的是中医。中医运用《周易》的八卦六爻解释人体的五脏六腑生命结构。五脏六腑的八卦爻象是互相制衡的。每一个脏腑都处在平等的重要地位,没有一个腑脏是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人类五脏六腑所表现的八卦六爻的互相制衡和阴阳平等、平衡是人的健康的基本的条件,也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头活水《周易》所要告诉我们的《周易》卦象六爻思想本身的面目。
从《周易》的“六爻制衡论”出发,我们不仅可以大大发展扁鹊时代开创的中医学,而且可以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周易》的深层结构中,刨掉封建主义的劣根,为创建民主平等,人格独立的新文化注入新的理论活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可以在本民族远古人类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的理论依据。
莫善朝,中国广东省汕头市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汕头市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