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真善美 开悟新生命--潮汕 "无语"哲学新文化
- 作者: 中国风水学院
- 发布于 2/07/2009
莫善朝 莫晶淳
位于汕头市濠江区的汕头无语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是香港宝达行集团在国内创办的连锁店品牌.香港宝达行集团创始于1965年,执业已有四十多年历史,集团还拥有香港宝石工艺有限公司、美国大自然宝石工艺首饰有限公司、汕头永桂宝石工艺有限公司和回响工厂五个子公司.在业内有着卓越的声誉,同时也是美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顶尖珠宝品牌的重要合作伙伴。无语珠宝集团有限公司在公司董事长魏永桂先生领导下,以聋哑人作为工艺创新的领军人物,设计和研制了风格高雅,璀璨新颖的一系列艺术精品, 并在潮汕大地上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将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无语"哲学新文化。
公司董事长魏永桂先生是位有个人独特风格的新派企业家.他举止的风雅神韵,与一般重利轻义的商人形象迥然不同,具有鲜明的“儒”的特征。作为潮汕人,他有浓厚的商业意识和善于经营的文化心态.他崇儒崇义为先的义利观带有较为浓厚的传统色彩,与他所受的教育及其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自幼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深受儒家传统伦理的影响,传统因素及其影响在其企业经营文化中随处可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由于他的践行,仍然闪射出在现代社会亮丽的光芒。
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成为他从商的内在驱动力。他以儒家的思想作为自己价值取向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而且在经商的同时保留了对诗书文章的喜好和追求.他为人诚信不欺,乐善好施,经商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一个谋生的手段,所以,他不像一般商人那样仅以盈利为生活的唯一目的而唯利是图。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他在思想深处对传统伦理仍然抱着一种崇尚的心理,但是已注入了新的内容。在他看来,最大的义已不仅是恪守伦理道德,而在于通过发展工商实业,为富国利民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时代的变迁使他赋予义利观新的认识,他创办无语珠宝集团有限公司实业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求利,而是为了富国致强,扶残助残的大义,是一项值得他倾注毕生心力去不懈追求的事业。他也不止于创办实业,同时还捐资兴办教育,体育以及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并且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魏永桂先生70年代末80年代初怀着对祖国与家乡建设热爱的感情来到汕头,为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就业,使残疾人脱贫致富,获得一技之长成为他的奋斗目标。从残疾人宝石工艺培训基地的创建,到无语珠宝精品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在他领导下,以残疾人为主体设计制造的珠宝首饰、玉石礼品每一件都是品质优秀、精美高雅,璀璨动人.设计新颖独特、世界知名的“千手观音”已成为无语公司打造的中国残疾人自己的品牌.公司秉承扶残助残宗旨,以残疾人巧手制造的珍品,用加盟店面经营销售,把效益造福在社会公益事业的与众不同的经营方式,正唤起了社会千手助残,共襄善举, 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建立在聋哑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精心制作的珠宝饰品极富感染力的慈善文化基础上的"无语珠宝"品牌,是公司董事长魏永桂先生四十多年创立新型企业文化历史经验的结晶,象他本人儒雅的长者风范一样,植根于悠久的世界历史文化传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文化内涵。
"无语"作为中国《周易》文化"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与印度佛教"拈花微笑,会心证悟"的最高意境,同是世界多元文化人类集体记忆的一个精华.这种"无语"哲学新文化,融入了珠宝精品之中,激活了凝聚着天地日月精华的珠宝玉石的灵魂,展现了"无语珠宝"内在的生命力和核心价值."无语珠宝"和谐温馨的内涵,使"无语"一词成为我们时代全人类一个心灵沟通的共同符号。
一.中国《周易》: 言不尽意,感应"无语"
"无语"文化的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上古时代的《周易》思想.《周易》讲:“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以文字写成的书,无法完全表达所要说的话,言语也不能完全表达心中所想的意念。
语言文字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声音符号系统,没有它,思维活动和交流是不可能的。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语言。但是语言一经产生,就有其相对独立性。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语言的相对性、局限性,对它具有的负面作用,有深切的认识:语言不过是一种人工符号,并不一定能完全表达思想和情感。不能只承认语言表达的功能,而没有看到语言还有不能完全表达的另一面. 人们往往只注意到语言和逻辑是人们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是认识的思维形式,而往往忽视了语言和逻辑还具有局限性,把语言、逻辑和思想看成是完全同一。事实上,生活中的种种诈骗和谎言,空话、废话、大话、假话 ,意识中的一些虚幻的东西,大量是通过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由于语言和概念方面的岐义,造成了许多无谓的分岐和矛盾。
“言不尽意”立论的提出,就是说明世界上存在着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东西,看到了语言符号的相对性和局限性,肯定了语言在表达事物和思想方面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注意到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的语言与其所表达的思想之间的差别、矛盾,从而把语言和思想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动态的充满矛盾和辩证的活动过程。
只有站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上,才能看出 言不尽意”有着的深刻的哲学意蕴和对于艺术的创造和鉴赏的不可估量的意义。即人的精神境界,信念,信仰的问题,是不能完全用语言表达的,也无法用逻辑的方法证明.人的某种情感体验,有些达到炉火纯青的高深的技艺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言不尽意”揭示了全部艺术审美的奥秘,即在其无法言传而又非言传不可。美的境界,也往往存在于语言所表达的事物的表象之外, 存在于"无语". "无语珠宝"就是用这一精僻的专用短语,并用它作为品牌,概托了人类融入真,善,美境界的全部艺术审美的奥秘。
二.印度佛教: 拈花微笑,会心"无语"
"无语"文化的渊源也可以追溯到印度佛教思想.印度佛教有一个以心传心,“拈花微笑”的典故.大意是: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恭请佛祖释迦牟尼给大家讲授佛法。大梵天王率领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静详和,却默然无语,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会意,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天下宇宙、包含世界万有的精深佛法,这佛法是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让人摆脱一切虚假表相而修炼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无语讲授,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会心无语”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十分为安然、宁静、详和、和谐、温馨、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坦然自得、 纯洁无染、淡然豁达、无贪无欲、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用心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话语表达,所以称之为"无语".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无语境界的奥妙,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无语",在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进入了一种十分为和谐、温馨、安然、宁静、详和、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坦然自得、 纯洁无染、淡然豁达、无贪无欲、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进入“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二是彼此心有灵犀一点通,情感默契、心意相通、心神领会、心心相印。
"无语珠宝"就是汲取了这些思想精华,用这一精僻的专用短语,来揭示珠宝玉石作为天地日月的精华与人类深奥的渊源,并用它作为品牌,概托了人们在观赏"无语珠宝"时融入真,善,美境界时达到的一种至为和谐、温馨、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
境 . 这种开悟的心境具有佛祖普渡众生的慈悲,将引导人们进入一种 坦然自得、 纯洁无染、淡然豁达、无贪无欲、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
三.用心灵“感应”"无语珠宝"的无限魅力与创造力
在"无语"的情况下,如何去实现了解和沟通,去到达心灵理想的最高境界呢?<<周易>>有一句名言:“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意思是说,<<周易>>这本书本身没有思考, 没有作为,寂静没有行动,处于无语的状况之中,但是人用<<周易>>占事,以诚感应,就能够贯通了解天下的道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语"文化就是一种心灵哲学文化, 它把目光投向人的自身,重视人的心灵创造力。当然,在提到心灵问题的同时,必然会涉及到人与世界、心与物或心与道的关系问题,但这主要不是认知与被认知的关系问题,而是一种心灵沟通“感应”的关系。 它的着眼点在于人的心灵的存在及其价值和意义,包括心灵的自我实现以及超越。 "无语"心灵哲学新文化认为,心是主宰身体的,也是主宰一切的,因为它无所不包、无所不通。心是主体范畴,是人的主体性的根本所在。人之所以为人类,就在于心。“感应”或“感通”,实际上就是讲心灵与外界事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感应”实际上是相感而互通的意思,外界事物的性质或意义,潜在地存在于心灵之中,只是未能显发出来,通过“感应”便能显发或显现出来。这就是"无语"哲学所说的“寂”与“感”、“隐”与“显”的关系问题。 《周易》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看起来是讲自然界万物的相互关系,实际上是讲心灵与万物的关系,因为二者本来是相通的。“寂”是静的意思,“感”是动的意思,但这不是物理学上所说的动静,而是指心灵的存在状态及其作用。为什么讲 在"无语"的情况下,能够“感而遂通”,实现了解和沟通呢?因为心灵中潜在地具有天地万物的真.善.美,具有天地万物之道,面对着凝聚着天地日月的精华的珠宝玉石,以诚恳的态度在观赏中通过心的“感应”作用,天地万物的真.善.美,便能涌现出来。在这里,心灵的主体能动作用是明显的。 "无语"心灵哲学认为,人是有限的,心灵也有有限的一面,但可进至无限。心灵与世界相通,没有内外物我之别,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绝对的;心灵具有无限作用与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无限的。 “境界”是心灵的存在状态,不单纯是某种客观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无语"哲学所说的心,是存在意义上的心,不是认知意义上的心。但最高境界的实现,却要靠心灵的自我感悟超越,在自我超越中进入一种存在状态,这就是“境界”。在 "无语"心灵哲学看来,这种超越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人的心灵能够自我完善,并且借助"无语珠宝"的感应、共鸣、引导,最终能够达到心境的理想境界。 "无语"心灵哲学是身心合一论者,所谓“无限”,也只是说明心灵存在的可能性或极限而言,其功能或作用是无限的,凡存在者都可“感通”,甚至在其归于“虚寂本体”的"无语"之境.这就是"无语"心灵哲学新文化的一个内涵.血浓于水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至爱的情侣,感情真挚的友人都能体会到在"无语"中,心灵感应的幸福. 因此, 用心灵感应"无语珠宝"真,善,美的无限魅力与创造力,就成为人们在观赏品味珠宝中,洞察宇宙与人生全部审美艺术奥秘的真谛! "无语"心灵哲学之所以重视心灵的功能与活动,并不是只表现在对珠宝玉石精品理解的诠释,而且表现在"无语"新企业文化的直觉体验和实践活动中。它讲“体会”、“体验”,讲“直觉”,讲制作珍宝饰品工艺的“出神入化”,讲难以用语言交流的聋哑人的思想的“豁然贯通”,这些都是直觉体验和顿悟一类的活动,其中既有理性活动,也有非理性、超理性的活动。所有这些,同西方的认知理性学说确实不同,有它自己的特殊意义.这种崭新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在人的道德修养领域和工艺创作的艺术精品生产领域,都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就。 魏永桂先生为了实践富国致强,扶残助残的大义,不曾忘却深受贫苦困扰的家乡父老,早在1979年,他就亲到汕头考察,希望为家乡尽点绵薄之力。1980年,永桂宝石工艺有限公司正式建立。当时,由于香港、内地来回奔波,他疲于奔命,无法兼顾。于是,他想到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绝妙方法:他在香港亲自物色了一名聋哑人,并耗时三个月手把手引导其入行,之后,这个聋哑人成为汕头公司的领军人物,将当地的农民一个个培养成如今的骨干。魏先生将这个办法称为“移花接木”术,并用“一人学战成千军”一语概括其中的艰辛历程。在魏先生的苦心经营下,当初几百平米的小加工厂,如今已是占地80亩,员工2000多人的大型珠宝加工厂,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无语"新型企业文化重视心灵的功能特征,千方百计开启人的心灵智慧,开发大脑的潜能,使一个个原来被认为能力低下的人,成为身怀绝技的工艺师傅.使一批批曾被认为前途暗淡无光的人,在无语中开悟了崭新的生命历程.这种企业新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创造一种具有崇高道德和理想的新时代的人格类型,即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无语"心灵哲学有着无限的内在潜力和创造力,肯定“人”的价值和意义,使人能看到自己的伟大。正如心学家陆象山所说,上是天,下是地,人在中间,要顶天立地作个人。(见《语录下》,《象山全集》卷三十五)“作人”和“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原则分别,二者都是心灵的提升.人必须努力学习,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实现,并且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是人的心灵追求的最高境界。“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同一般人的最大区别是,一般人可能会安于平庸和现状,而“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则是处在不断创新实现的过程之中;平庸和现状是一般人可能会满足的,而“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则是心灵所创造的境界。“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就在每个人的心中,人人都可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无语"心灵哲学新文化关于心的学说具有其它企业文化没有的非凡的魅力,使它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并成为社会进步的一面旗帜.而收藏和在住宅里摆设了"无语"玉石工艺品并生活在这种吉祥和谐的雄健磁场中的人们,也会深切地感染到这种“使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崭新文化,在这种影响熏陶中,也会努力使自已成为具有崇高道德和理想的新时代的人格类型。 | ||||||||||||
| ||||||||||||
| ||||||||||||
【论坛交流】【发表评论】【打印本文】【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