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 相面 相面术 风生水起 相术 心理学家 痣 麦玲玲 财运 预测 面相
面孔 相面 相面术 风生水起 相术 心理学家 痣 麦玲玲 财运 预测 面相

 


相面通常被认为是封 建 迷 信。不过,尽管不能相信相面先生可以靠你脸上的痣预测财运,但心理学家却发现,普通人对面孔的直觉普遍符合大选结果。 

 
 
经验说:不要以貌取人。相面术是封建迷信。

 

实验说:普通人以貌取人的准确性在某些方面还是很高的。


“鼻头好有肉,内心就冇毒;眼睛水汪汪,桃花运畅旺;眉尾散,储钱难;上唇厚重情,下唇厚比较重性……” ——农夫&麦玲玲《风生水起》

 

过年期间,各种号称精通奇门遁甲紫微斗数、掌握命运天机、可以看透你过去未来的堪舆师、风水先生又开始活跃了起来。“相面术”作为一种主要的算命形式一直被风水师吹捧着,被民众迷信着,也一直被科学界抨击着。然而在科学界也存在一派研究“新相面术”的学者,他们试图探索人类面孔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告诉我们,相面术并不是彻底的伪科学。

 

面相有多重要?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系的查尔斯·巴柳(Charles C. Ballew II)和亚历山大·拖多洛夫(Alexander Todorov)在2007年发表的研究表明,获得选举胜利者的面孔都被从直觉上认为显得比较有能力,而这种对面孔作直觉判断的结果很大程度上能预测真实的选举结果。研究者在2006年州长和参议院选举中作过验证,分别有68.6%和72.4%的预测成功率。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脸看上去显得比较有能力,那么你就比较有可能会获得选举的胜利。甚至可以推断为,民众选 举时其实就是在选看上去比较有能力的人。

 

为什么人们总会依赖面相来判断一个人的特质,甚至能力?一方面是面孔承载了太多的信息,它承载着一个人的“过去”(遗传基因表现、岁月历练痕迹等)和现在(情绪状态),使得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大脑需要特别分化出一个脑区,专门加工面孔信息。人们总是希望在交往中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资源消耗来获取最多的信息,因此面孔是一个窗口。

 

另一方面,进化学流派的动物信号理论认为,在生物进化历程中,面孔形态、信号发送者的行为和接收者理解信号的认知过程之间有紧密联系。这与行为主义的经典条件作用有点类似,特定的面孔形态或特征总是与特定的行为相联系,而行为又是人格特质的外显具体表现,因此人们会习惯性地依赖面孔来判断个体的性格特质。

 

每个人都有相面的能力


人们投选出来的是看上去比较有能力的人,但是这个人真的有能力吗? 我们通过直觉对面孔推断出的特质,具有实际的准确性吗?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答案是肯定的。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安东尼·利特(Anthony C. Little)和圣安德鲁斯大学心理学系的大卫·皮雷特(David I. Perrett)发现,当给人们呈现某种人格特质(尽责性、外向性等)的高分者和低分者的人工合成面孔,人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准确地分辨出来哪些是高分者哪些是低分者,特别是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和外向性(Extraversion)这两个人格特质。

 

英国威尔士班戈大学心理学系克莱默( Robin S.S. Kramer)等人的研究甚至发现,对于黑猩猩的真实中性静态面孔,人类也可以准确地推断出它们的外倾性人格特质。其他一些社会相关的特质如社会性行为倾向(专情还是花心)、可信赖性(真诚还是狡诈)和攻击性,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观察面孔而分辨出来,无论实验材料是采用合成面孔还是真实面孔。这些结果和我们某些日常生活经验是一致的。

“相由心生”VS“人不可貌相”


既然“相面术”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为什么又同时存在“相由心生”和“人不可貌相”这两种矛盾的说法呢?

我们都知道,面部肌肉的运动往往宏观体现为各种表情状态。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里奥波特·伯拉克(Leopold Bellak)认为,面孔之所以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是因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内心情感或习惯性态度,往往能够“凝固”面部的肌肉。也就是说,拥有某种性格的人会经常性地在脸上呈现出对应的某种状态,比如乐观的人经常带有微笑,悲观的人经常耸拉着脸,久而久之,面部轮廓、肌肉纹路走向会随之改变,变成经常出现的那种状态,即便是在中性的表情状态下。

 

编辑的话:

此“相面”非彼“相面”,没有任何科学表明脸上的痣、眉间距、唇厚和财运、爱情有任何相关性。

 

主要参考文献

 

Ballew, C. C., & Todorov, A. (2007). Predicting political elections from rapid and unre?ective face judgments. PNAS, 104, 17948-17953.

Kramer, R. S. S., King, J. E., & Ward, R. (2011). Identifying personality from the static, nonexpressive face in humans and chimpanzees: evidence of a shared system for signaling personality.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2, 179-185.

Little, A. C., & Perrett, D. I. (2007). Using composite images to assess accuracy in personality attribution to faces. .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8, 111-126.

 

里奥波特·波拉克著, 张百顺译. 心理学家教你相面术. 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来源网站: 中国风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