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的发展(上)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

中国风水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必须“择地而居”,选择“近水向阳”适宜人类繁衍栖息的地方。这是一种适应性的选择。

从后世发掘的大量甲骨文卜辞和 《诗经》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在商周时期就以将陆地区分为山、埠、丘、原、陵、岗等不同的地行地貌,将水域分为川、泉、河、涧、沼、泽、江、沱等,当时对大 地的差异性有极为细致的分类,为日后的“相地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诗经》中就有先民相地的记载。《大雅•公刘》篇述公刘率领周朝先民迁居幽地时,以水 火山泽、日月星辰、风雨冒电、自然方位、四时变化等对人的生活生存的影响为依据。

战国先秦时期,随着《周易》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盛行,开始建立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为主导的学术思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仅承袭了以往的“土宜”观念而且更加具体,同时开始有了“气”的观念。而当时的“望气者”,亦就是最早的风水行业的专业从业员。.

到了魏晋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不 少风水大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郭璞,他的《葬书》将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抽出,对风水下了定义,并全面构架起风水理论,奠定了后世风水的基础。他首倡的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迄今传承了一千七百多年而巍然不倒,在今天更加熠熠生辉大放光芒。中国人习惯把郭璞称为风水鼻祖。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水一直被人们 所重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鼎盛时期,各种学术也广泛兴起,同时更加促进了风水理论的发展,形成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大唐新语》、《太平广记》中有很 多风水的记录。当时的道士也多懂风水,唐代设有“司天台”,专门看天文现象,因此司天台里的官员必须懂风水。江西派风水师杨筠松就在司天台任职,唐僖宗封 他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专管灵台地理事物。可见唐代的风水不但民间相信,朝廷也更是重视。杨筠松后来把宫廷的风水书籍挟出到江西一带传播,弟子盈门 反响极大。唐代国力强大,版图扩大到西域,在敦煌莫高窟文献中找到《宅经》、《阴阳书》等,就可知风水观念远播西北地方。
来源网站: 戴子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