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志伟 图/郑寒 汪苹 编辑/张珩云
  2006年5月20日,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作为“民间手工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其中,万安罗盘制作技艺”是令人关注的。据《休宁县志》记载:“本县万安镇,是全国制作木质罗盘的唯一产地”。其复杂与玄奥,使人们对罗盘产生了一种神秘莫测的印象。
  1915年,万安“吴鲁衡罗经店”生产的万安罗盘,被送到美国巴拿马世博会参展,并被誉作“罗盘祖先”而荣获了金质奖章。2010年,上海世博会安徽馆活动现场,来自安徽休宁县万安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水森先生,演示了“非遗”项目“万安罗盘制作技艺”。

  著名徽盘研究专家程建军先生指出:“罗盘盘面层次繁多,内容庞杂,原理玄奥,自五行八卦、干支甲子、节气方位,到天文历法、州国分野无所不包”。正如《罗经解定》序言所说:“罗经者,以其收罗天地之蕴,上拨星辰之(足鏖)度,下察山水之峙流,以形应气,以数合理,无不森罗密布。而阴阳两宅由是叶吉,如制丝者之有经方能制锦而成章也,故曰罗经”。

  因此罗盘,古又称为罗经、罗镜、经盘、子午盘、针盘、风水罗盘。它是中国古代堪舆家从事堪舆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万安罗盘,因其诞生地为安徽省休宁县的万安镇,而又得名“徽盘”。

  万安罗盘的制作技艺,一般主要经过:选料制坯、车圆磨光、盘面分金、书写盘面、熬油上油和安装磁针等六道工序。其中,最神秘的工序,是“盘面分金与书写盘面”工序,它要求罗盘制作技工依照不同型号和盘式的秘藏图谱,使用毛笔作蝇头小楷,依各种盘式书写分格的内容,须严谨细心,端正无误;而最关键的工序,则是钢针磁化与磁针安装,先将特制钢针置放在天然磁石上经半个月的磁化,然后再精密地测定磁针的重心并牢固地安在圆孔里的支点上,并须保证指针实现无阻力自由转动。

  只有亲眼看过万安罗盘制作的人,才会知道“小小一只罗经盘,其中多少苦和累”。且不说那用作材料的虎骨树的木质,有多坚硬难车难刻难磨光;也不说那密密麻麻布满盘面的一千多个蝇头小字(最小的字还不到一毫米),用微尖毛笔一笔一划楷书写成有多艰巨;光是画那密如蛛网的圆线和直线的分格刻线,就需要耗去一整天时间,而且不得有任何疏忽失误,不然将前功尽弃。

  那么这些神秘莫测、高难度、高精度的罗盘,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被制作出来的呢?
珍贵难得的虎骨木

  “选料制坯”,是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中的第一道工序。此道工序所做的工作既繁重又重要,一般都由雇工完成:他们先要将千寻万觅购得的古老虎骨树的树干木材运回罗盘工场,并将这些木材锯成一定厚度的木板,再将它们横竖参差架空,按质量优劣、不同厚度、不同宽度等板材分别堆放,令其自然通风,风干备用。待到木板风干、定型之后,就可按需取出相应宽度、厚度和质地的板料,先在板料上以墨笔画出圆线,然后再用特种钢锯按墨线锯出圆圆的罗盘板坯,进入下一道工序。

  虎骨木一般都生长在深山的河边,其材质光泽、纹理直、结构细、不翘裂、耐腐性强,为黄山当地特有的珍稀树种,是制作罗盘木材中的上品。虎骨树树名的由来,可能是虎骨树与虎骨在“表面细腻而油润、色灰白或灰黄、质地较厚重且坚实”等方面都非常相似有关。据老吴鲁衡罗盘店传人胡正浩介绍:“我们选用虎骨木的原因,除了是祖上代代传承下来的规则之外,还因为它比较细韧,而且墨写上去不会滋开,盘面不变形,油漆出来的字体清晰且不变形,确是我们比较理想的罗盘制作木料,因此我们罗盘一直沿习使用这种木材”。

  但是,由于虎骨树原本就不多,其生长速度又较慢,用作罗盘制作的木料,最少要生长100年以上的虎骨树才够尺寸。而现在,万安罗盘的生产产量在一年一年地提升,但合乎规格的虎骨树却又在一棵一棵地减少,不合规格的虎骨树还得再长几十年才能派上用场。因此,除了各家罗盘店家中贮存的备料之外,已经很难再觅到新的虎骨树了,所以只得以银杏树来替代。
土车床木贼草

  万安罗盘制作的第二道工序是车圆磨光。

  古时,工匠们会将备好的坯料,在脚踏土车床上以靠模装置车圆成型。然后,使车床带着已经成型的罗盘盘体旋转,再用一种其上密生细刺、有粗糙感的名为木贼草(又名锉草)的干野草进行打磨,将盘体被车刀加工过的痕迹磨光、磨平,使整个盘体光滑可人。随着时代的变迁进步,脚踏土车床早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电动小车床;而木贼草更是已不为人知,代之而用的是各种粒度的砂皮纸。至于当年为什么要用木贼草来打磨盘体磨光表面,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木贼草本身就有着“锉草”的别名,长时期内都是古徽州一带民间推崇的打磨工具;二是因为当时“山限壤隔”的古徽州,根本就没有砂皮纸。

  同时,此道工序中,工匠们要打出安装磁针的梯形盲孔,原先是使用凿子,手工在盘体中央凿出。现在,也已实现机械化,使用电动钻床及其特制刀具一次成型。在拍摄万安罗盘申报“非遗”的电视片的时候,为了体现真实性、历史感,非遗传承人和拍摄组好不容易才找来土车床与木贼草,并非常生疏地使用凿子凿出一个梯形盲孔,总算还原了这段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的历史。
盘面分金

  盘面分金是第三道工序,也是一道决定着罗盘准确度的至关重要的工序。

  罗盘研究专家李定信认为:“金,在这里是作贵重解释,如‘金言’、‘金诺’;分,即‘划分’、‘分格’等”。在已经车光打磨过的罗盘盘体上面,以钢尺、刻刀、圆规等工具,依照不同型号、盘式的图谱,从同一圆心以长短各别的半径划圆周为横格,再按阴阳八卦、天干地支等刻直格。依推数派系、诸家盘式分别刻画,刻出各种圆线或直线,不允许有细微误差。因此,这道工序也称为“分格”。

  老吴鲁衡罗经店的传承人胡正浩说:盘面分金,分金的度数绝对不能有偏差,盘面上的任何一根线条都不能有丝毫偏差。稍有偏差,盘面上的整个度数就都有偏差,这个盘就是一个废盘。各式罗盘的重要区别之一,就在于这个“度数”上,比如:一般福建、广东盛行的“三元盘”的度数是360度,而万安罗盘等“徽盘”的度数却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而对于分金时的操作,以刀代笔的划线、分格的力度掌握,可是个技术性极强的活儿。划轻了,盘面上的痕迹看不清;划重了,盘面就被破坏掉了。

  那么,工匠们如何为那些刻出的圆、直线条上墨的呢?其实这个很简单:只需将高档木炭碾压成细度极细的炭沫,然后均匀的撒到已经刻好线条的盘面上,稍稍按压之后,抹去表面上的浮沫,便显出一根根乌黑、漂亮的线条来,根本就不用毛笔去细细描画。
千字蝇头小楷

  倘若说,“盘面分金”工序还有些捷径可走的话;那么,这第四道工序“书写盘面”,则是一点捷径也没有的细活儿,相当吃功夫。但见罗盘师傅端坐台边,先在一方歙砚的墨堂中注入清水,然后握住一锭古老的胡开文徽墨,在砚堂里反复研磨,直至墨香四溢、墨水晶亮为止。他一手扶着表面隐约可见分金细线的盘体,一手从古朴的笔筒中抽出一管毛笔,在墨堂中沾上墨水,润挺尖尖的笔峰,就屏住呼吸,心无旁骛地在盘体上的格子里下笔,开始了那至少一千多个蝇头小楷的书写工程。此时唯一需要的,只有严谨细心,端正无误。

  那些祖传下来的“秘藏图谱”到底是个什么摸样?那些千余字的蝇头小楷是否都是硬凭人工一笔一划手写上去的?

  以一般常用的十八层罗盘为例,那上边的文字就有:第一层,先天八卦盘;第二层,地母翻卦九层盘;第三层,二十四天星盘;第四层,地盘正针二十四山;第五层,二十四节气;第六层,穿山七十二龙;第七层,二百二十龙;第八层,人盘中针二十四山;第九层,人盘中针一百二十龙;第十层,透地六十龙盘;第十一层,二百四十分金盘;第十二层,十二次盘;第十三层,十二分野;第十四层,天盘缝针二十四山;第十五层,天盘缝针一百二十龙;第十六层,盈缩六十龙;第十七层,浑天星度五行;第十八层之一,二十八宿分度;第十八层之二,二十八宿分度五行;第十八层之三,二十八星宿界限等。洋洋洒洒、密密麻麻、包罗万象,甭说是一笔一划地以标准的毛笔小楷去书写了,就是仔细看看就会看得眼花缭乱。而罗盘师傅却不但要看、要写,而且还要天天写、年年写,以至于这些都烂熟于心,到了根本就不用查看图谱,就能默写出全盘文字且一字不错的地步。尤其是那些直径特别小的罗盘(最小的已做到13公分的直径),书写起来就格外吃功夫,因为那上边的1000多个文字也相应的成比例的变得格外微小了,岂止是“蝇头小楷”,简直就是“蚊头小楷”了。

  那么,罗盘师傅书写盘面的毛笔又有些什么秘密呢?书写盘面使用的毛笔,到底是羊毫、狼毫还是什么毫?并不是什么毛笔都能适应罗盘盘面书写的,狼毫嫌硬了,羊毫又偏软了,唯独紫毫才最为理想。紫毫是一种用紫色兔毛制成的毛笔,亦名“紫毫笔”、“紫霜毫”。取白兔脊及尾,有紫和花白之分。纯用紫毫,软而圆健,若兼花白,则坚强劲利。而且南北方的兔毫坚韧程度不一,通常取北毫,其毫长而锐,制成的毛挺拔尖锐,宜于书写劲直方正的字。正如唐白居易《长庆集?紫毫笔》诗:“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择一毫。毫虽轻,功甚重,管勒工名充岁贡;君兮臣兮勿轻用,将如何?……每年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熟桐油的秘笈

  万安罗盘制作工序的第五道,是熬油上油。这里的“油”,指的是“生桐油”与“熟桐油”。此道工序又包括“熬油”和“上油”两项工作,是“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中秘笈较多、禁忌也较多的一道工序。

  熟桐油又称光油,是由生桐油加工而成的一种典型的干性油,结膜后有较好的硬度和光泽。在中国,桐油自古就是重要的木器保护用油,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十分普遍。万安罗盘使用它,不仅仅是纯天然、具有增添光泽的效果,主要还是保护盘体的木质本身不受普通外力影响,同时在季节和室内外温度、湿度影响下不开裂、不变形,以保证罗盘的准确性与耐用性。万安罗盘的光亮度全凭这道工序,油得好的罗盘百年后仍光洁清晰。

  熬制熟桐油时的秘笈,主要有三:其一,桐油出现剥落是因为桐油轻度不够,滴落是因为桐油长时间不能干。而生桐油又没有固化和催干,因此为了使盘体上的桐油不会剥落与滴落,就必须将生桐油熬成熟桐油,以增强它的固化与催干。固化是为了增强桐油自身的强度和硬度,起到保护木质的作用;催干是为了加快桐油的凝固,促使桐油快干。其二,熬制熟桐油的关键在于,在熬制的过程中需要加入两味中药:土子和佗生。它们形如石子,跟石头一般坚硬,一般散落在黄土山头,是一种化石,做清热解毒用。将土子、佗生敲碎至粉末状,把握适宜的温度,分别加入相应量的两味药,以增强桐油的轻度和硬度;其三,桐油酸对人体有刺激性和毒性,因此在熬制熟桐油的过程中,工匠们会尽力避免接触或吸入熬制桐油的烟雾,以防吸入桐油所导致的急性或慢性中毒。

  通常熬制熟桐油时,工匠们会在室外砌一只炉缸,炉上置一只大铁锅,用柴烧火;先将石子放在锅中炒,以驱除石子中的水分;石子炒热后,倒入生桐油。当温度升到180℃左右时,桐油中的水分已基本蒸发。此时,能看到锅中的桐油起油花。当加热到260℃后,即按比例加入土子和佗生(一般的比例为100:4:5),使之与桐油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而生成为土参,此时,桐油面上泛起一层白色的泡沫,并冒出很浓的黄烟,须用木棒不停地搅拌,使土参的泡沫迅速地与桐油密合。当烟色由黄转黑时,锅中桐油的温度已降到240—250℃。若无温度表测得,可取出一点熟桐油,放在铁皮上冷却,用食指蘸一点桐油与拇指接触再张开,桐油被拉成丝状,能拉至2厘米长,则说明生桐油已经熬好。迅速将锅从炉上移开,经自然冷却后便得熟桐油。

  上油的工作,须恪守祖传下来的独特的工艺传统,即要多次上油,其技艺远远超过对漆匠的要求。上熟桐油之前,盘体一定要干燥,每上一遍熟桐油之后,要等桐油完全干燥后(最好打磨一次)再上第二遍。工匠们一般使用棉布上油。浸过桐油的棉布如果暴露在空气中的话,很快就变干硬,下次就没有办法使用了。所以每次棉布使用过后,工匠们会把它泡在桐油里,方便下次使用。

  现在,熬油上油工序仍然存在,只是一般的罗盘制作已经不再使用桐油而改用清漆了。因此,从“非遗”的角度来看,熬油上油的工序,倒真的成为了“历史遗产”了。
密室中“暗箱操作”

  最后一道工序安装磁针,是万安罗盘制作技艺中最为神秘和关键的一道工序。指针,本是一根很细的铁针,并不能指示方向。只有将它靠近磁铁,将它磁化,它才具有指南的功能。而钢针的磁化、磁针重心的测定,以及磁针的安装都是在密室中进行的,而且都必须由店主亲自操作。

  首先是磁化钢针,即将钢针置放在天然磁石上经半个月以上,使其磁化。其次是磁针安装,要精密地测定针的重心,然后牢固地安置在梯形盲孔里,而且不能使支点产生阻力,以便于指针自由转动。磁针装毕,最后封盖圆玻璃片,一具罗盘便制作完成。

  因为罗盘的所有作用和功能,都是建立在磁针的指向上的。倘若磁针安装不到位、不合格,或有密封不好等问题,就会出现指针颤动、颤抖,导致指向不准、出现误导的现象;或者磁针欠灵活、易褪磁,无法保证指针的精确度和灵敏度,也无法保证罗盘的使用寿命。

  而各家罗盘制作工坊的自然磁石大小不同、来历不同,且都被誉作“镇店之宝”。尤其是原方秀水罗经店中使用的磁石,据说是采自于长江三峡水底的天然磁石,有六寸长、二寸宽、二寸高,堪称神秘不凡的“镇店之宝”;传承人吴水森家的磁针则更加神秘,居然是一块“天外来客” ——陨石。吴水森说,指针被磁化后,由于永不停息的大地磁场作用,它会渐渐‘退磁’,从而磁性逐渐变弱——这是自然界很平常、也很正常的事。可他的祖先留下的这个“天外来客”,磁化能力特别强,磁化后的指针,用在罗盘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退磁或磁性变弱的现象。

  万安罗盘制作的这最后一道工序,因为自古就有的“店主暗箱悄操作”与“宁传媳妇不传女”的潜规则,而极富神秘色彩。以至于店内的伙计,可以学会其他的五道工序,却惟独无法学到安装磁针。为了保证装针技艺秘不外传,无论是旧时的罗经店还是现在的罗盘店,一般都是“家族式作坊”的模式。同时,罗盘制作过程中各个工种、每道工序,也还得保证一人一行当,各司其职,不得混淆。即便是对于只从事选料制坯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工序的雇工来说,也必须使他们接受“年少进店,老死出店”的终身受聘,以保证罗盘机密不外传。

  安装磁针前的祷告和咒语,更为此道工序平添神秘色彩。据中国徽盘研究专家程建军研究所得:作为一门术数技艺和生意,为了工作的顺利,风水师在下针前须祷告一番,以祈求好运,他们正心诚意,端放罗盘,执针在手,叩齿三声,然后心中默祝:“天有三奇,地有六仪,精灵奇怪,故气伏尸;黄沙赤土,瓦砾坟墓,方广百丈,随针见之”。

  万安罗盘承载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哲学、易学、建筑学等各方面的文化信息,传承着磁性指南技术及相关技艺,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社会史、人居环境及古徽州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万安罗盘店的传承

文/江志伟  编辑/张珩云

  罗盘是在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实用民俗工艺品,除用于航海和测量平面外,多为堪舆家作为占卜、择宅之用。中国罗盘的制作史可推到宋朝或更早些,在北宋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已经记载了四种罗盘的样式。而在后来,郑和下西洋的船队里,用以指示航海方向的,就是比以万安罗盘为代表的“内地型中国罗盘”更早出现的“沿海型中国罗盘”。倘若说“沿海型中国罗盘”是因为航海指向的需要而兴起的话,那么,徽州休宁的“万安罗盘”等“内地型中国罗盘”,则是因为辨方乘气、风水堪舆和宅基、墓道的测定等需要而兴起的。万安罗盘制作业始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中叶,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早在民国四年,“吴鲁衡毓记”罗盘、日晷,就已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珍品展柜中,就珍藏着一只万安吴鲁衡罗经店生产的清代二十六层木质水罗经;在南京东南大学李仕澄教授长期开设的选修课《周易系列讲座》里,就专门辟出一章详加介绍万安老吴鲁衡罗经店的新制二十一层木质罗经盘。

  为了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申报“非遗”,笔者曾作为黄山市人民政府非遗专家组成员,多次前往万安镇探访罗盘店。最开始的时候,还能拍摄到“罗盘之家”父、母、女、婿与雇工们全家上阵做罗盘的热闹画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的相继去世,那些探访的记录已经成为了“留此存照”式的回忆。

  在目前休宁县所有的七家(2010年6月30日休宁县工商局办公室主任胡宏坤提供数据)罗盘店中,以胡正浩的“万安老吴鲁衡罗盘店”注册最早、时间最长。在古风犹存的万安古镇老街上,我们找到了老吴鲁衡罗经店,那苍劲的店招题字出自著名书画家黄澍教授之手。虽然店铺已是旧址上的新建之物,却依然恪守着“前店后坊”的徽商传统格局,让每位顾客在挑选罗经盘的同时,可以亲眼目睹到罗经盘的生产过程,更多些谈资和回味。

  吴国柱,字鲁衡,世居休宁县万安上街。幼年即进入罗经店当学徒,由于颇具天资,手足勤快,技艺进步很快,而颇受店主和师傅青睐。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他不仅非常精通自己承担的工序技术,也逐渐掌握了其他工序的一些技艺要求,甚至对安装磁针的关键技术也有所了解。由于他细心揣摩,刻苦钻研,成为少有的能独立生产罗盘的技师。雍正年间(1723—1735年),在技术和阅历都已经成熟的时候,吴国柱创立了自己的罗经店——吴鲁衡罗经店。经过吴国柱的苦心经营,吴鲁衡罗盘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各地,还远销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吴鲁衡罗经店”也成为遐迩闻名的著名店号。乾隆中叶(1760年前后),为罗经业呕心沥血了一辈子的吴国柱在万安逝世,享年约六十岁。

  吴国柱之后,吴鲁衡罗经店由其子光煜继承父业,之后再传与洪礼、洪信,而分为涵记、毓记两支:涵记由洪礼传与肇坤,肇坤之后由外姓詹文成沿用牌号租承经营;毓记由洪信传与肇瑞,肇瑞传与毓贤,毓贤传与慰苍。1961年,随着两位经营者吴毓贤和詹子章的相继去世,毓记、涵记吴鲁衡罗经店先后歇业。1982年,詹运祥沿用祖传“老吴鲁衡涵记”店号挂牌传承万安罗盘;1992年,吴水森重捡祖辈技艺,在家中组建“万安吴氏嫡传罗经店”,1995年又成立了“休宁县万安吴鲁衡罗经科技研究所”。

  据店主詹运祥先生介绍:老吴鲁衡罗经店于1960年,由吴肇坤的詹姓外甥詹文成接手经营,詹文成传詹子章再传詹子章的孙子詹运祥,詹氏业此亦已三代了。现在詹运祥带领其妻、女、婿及两雇工合力生产经营,六道工序各执一技:两雇工分别负责精选坯料和车圆磨光、女儿负责分格划线、女婿负责书写盘面、妻子负责上油涂漆、老詹负责安装磁针及技术指导与监制。

  现在,身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詹运祥先生已经故去,而跟随他研制万安罗盘三十多年的他的女婿胡正浩先生,仍在继续传承中。万安古镇里的“老吴鲁衡罗经店”依旧兴旺,天天迎迓着一批又一批的慕名而来者。

-----------
   吉祥居商城 http://www.jixiangju.com 是一家专业提供各类风水罗盘,万安罗盘,徽盘,寻龙尺,占卜杖,吴鲁衡,罗经杖,鲁班尺,吉祥物,主要有香港罗盘,台湾罗盘,国产罗盘等等全球顶尖质量的专业风水用品。我们利用强大的集约采购优势、丰富的电子商务管理服务经验和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易师和广大风水爱好者们提供最好最专业的风水用品。欢迎您直接上门选购亦可采用联网快递发货,华东地区2-3工作日内到货,其他地区2-5个工作日内到货,现面向全国零售、批发、订做业务,由代理商提供商业机会一站式服务,本公司可直接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