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 易经智慧 杨力易经 易经 杨力教授 国学大家 国学 北京周易 苏民峰 文化
■国学大家、著名作家解读易经的智慧的奥秘
■易经是一本治国和做人的奇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易经》最神秘的部分是预测,预测方法只有两大类
■演讲者:杨力
■演讲地点:西安市清华大学总裁班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演讲者小传
杨力教授,国学大家、中国首席中医养生专家、著名中医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学会会员。1946年出生于书香人家,自幼熟读诗书,十二岁即开始研究《易经》至今已五十年,精通文、史、哲、医。八十年代,即以一部百万字巨著《周易与中医学》蜚声海内外。更以《中医运气学》、《中医疾病预测学》奠定了她在中医学术界的地位。文化文学著作有六百万字的“中华五千年系列”,八部历史小说"千古系列",并且已成为品牌著作而深受读者好评。
《易经》是中国人智慧的宝藏,它不是一人所写,也非成书于一个朝代,而是“历更三圣”千千万万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易经》和《诗经》、《书经》一样,是中国传统的“五经”之一,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它是以易学为核心的儒学、经学,曾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其包含的哲理、事理和物理,令人叹为观止。几千年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所以一部易学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中国的思想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和《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反映了中国由弱到强的奋发精神,积累了中国从奴隶制到封建社会崛起的治国智慧,它是中国早期治国经验的集大成。
■《易经》是一部治国的书
一部《易经》治天下。
西周: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时代,就是以《易经》治天下的;汉代: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易经》就成为儒家的元典、治国的经典;宋代:亚圣朱熹(皇帝的顾问)把《易经》作为理学的经典,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易学成为了官方理朝治国的圭臬;明清:康熙、雍正、乾隆,同样把《易经》奉为治国之宝。那么,《易经》治国有哪些法宝呢?
(一)《易经》主张变革
我们大概不敢相信,三千年前的《易经》就会有这样先进的思想,但这是千真万确的,《易经》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易经·革》)
汤武革命指成汤灭了夏,建立了殷商盛世,周武王灭了商纣,开创了西周盛世,中国历史上这两场革命,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的变革。
《易经》认为这两场推翻旧制度的革命是顺天意、合民意的,所以坚决支持和拥护,这充分证实了《易经》是支持社会变革、主张革命的。
《易经》的变革还主张改革,如说:“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易经·序卦》)
这就是破旧立新,因为鼎是权力的象征,革鼎意味着改朝换代,推翻旧制度,重立新纲纪。这一先进革新思想是《论语》和孔子都无法相比的。
(二)《易经》强调以德治国,以德立人。如说:“君子以振民育德。”
《易经》尤其强调要任贤,古代有一段历史说的是:商代武丁即位,想复兴殷商,苦于无贤助,于是闷闷不乐,政事都交给太宰去处理。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得一圣人名说。次日他暗察宫中无一个是梦中之贤,于是派画工去暗访,终于在傅险这个地方找到了说。他作为刑奴在这里当建筑工人,武丁见了这个人,是梦中贤人,一交谈,果然如圣人,就把他封为宰相,殷商果然得治。于是给他起名傅说。这个故事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任人唯贤的崇高思想境界。
(三)《易经》强调创新
创新是《易经》最突出的精神,即:“日新之谓盛德”(《易经·系辞》)。
《易经》主张变革、反对保守,这是《易经》治国最宝贵的经验,因为没有创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
(四)《易经》强调居安思危
《易经》提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就是说,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这对后世的忧国忧民思想有重大影响。
《易经》还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矣”。可见,早警惕、早察觉是居安思危的精髓。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管理的灵魂。《易经》之所以称为《易经》,就是因为它主张贵新,在变化中出新,而《易经》最早提出市场经济。
■《易经》的管理智慧
三千年前的《易经》中的“日中之为市”,提出了市场经济的雏形,这是很了不起的,是中国人的智慧!
在经营理念上,《易经》强调商人要讲信义。
《易经》中的中孚卦说:“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就是说办事要守信用。《易经》更重视商人的义利观。认为义是一种道德规范,利是获得的经济效益,二者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是不可偏废的。
《易经》的易简观对商业经营的启示很大。
因为市场是纷繁杂乱的,商业经营又是错综复杂的,任何事物既可把它高度复杂化,也可高度简化,易简正是指出执简驭繁地驾驭复杂市场。那么,如何才能执简驭繁?第一,产品的设计必须精简方便,切忌繁琐复杂。第二,机构要精简,人要少而精,而不是多而杂。第三,手续简化。
《易经》提出“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讲的就是要执简驭繁的智慧。“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之善配至德。”都说明执简是管理的重要原则。
《易经》对公司人才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启示。
一个公司的人员组合应该是简而精,组合原则可以参考《易经》的“八卦人”。
领导者、决策者应选择什么气质的人?
作为一个领导者、组织者,应该挑选像《易经》乾卦一样的人,因为乾卦像天,秉天之金气,故性刚健坚正。这类人多心胸宽广,富于远见,且稳重自持,组织力强,具有领导者的素质。但这一型人往往有虚伪、虚荣心、自尊心强的一面,甚至以我独尊,非我莫属,又应加以注意。这类人的外表特征多是宽额面白,骨大体魁,个头中等。
公关、外交人士应选择什么气质的人?
搞外交和公关的人应选像巽卦一样气质的人。因为巽卦气质的人像风,秉天之风气,风性属阳主动,所以该型人好动性急,敏捷能干、思维灵敏、善于外交、善于商务谈判,有外交家的素质。但风性善变,不稳定,时而柔顺,时而又刚犟,而且此类人的弊端是多疑善妒,心胸偏窄。这类人的外表多为面青体瘦,身稍长,或小巧玲珑。
出谋划策者应选什么样的人?
给公司出谋划策的人应选像坎卦气质一样的人,因为坎为水,水性下沉,故坎卦人高度内向。这类人特点是多阴而沉静,城府较深,且善谋,长于心计。他们的耳朵特别灵敏,善于暗中聆听、观风向。所以,用他们出谋划策最好。此型人还有易消沉、抑郁或阴险、诡秘的弊端。这类人外表特征是面黑、体瘦、个中等,目深耳大。
实干者应选什么样的人?
一个公司应有一些实干的人,这样的人应选像坤卦一样的人,坤为地、为母、柔顺利贞。《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明坤卦质人多宽容厚道,勤恳实干,安详谦虚,具有实干家的素质,他们的气质比较稳定。但这类人反应较慢,言行较迟缓,对新鲜事物欠敏感,有时会出现与世无争、安于现状的缺点。他们的外形多为面黄、头大,个矮敦实,脉缓,唇厚鼻大。
《易经》说:“保合大和,乃利贞”,就是说只有做到合和,才能万国咸宁,才能国泰民安。
■《易经》的和谐智慧
《易经》强调合和观与社会和谐。
和谐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其最早发祥于《易经》,《易经》合和观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影响甚大。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名就是来自《易经》的“保合大和,乃利贞”,可见在封建时代的君主们就已经意识到合和思想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了。
中国自古强调礼治、德治重于法治,这也是合和思想的反映。孔子强调“和为贵”,《易经》突出“保合大和”,都是一个目的:希望构建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历史上,大凡社会和谐则国泰民安,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反之,矛盾尖锐,两极分化,必然导致战争,引起分裂,人民则苦不堪言。
“保合大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易经》说:“保合大和,乃利贞”,就是说只有做到合和,才能万国咸宁,才能国泰民安。那么,《易经》的“保合大和”是什么意思呢?保合一词按《易经》解释是博大、包容,由部分集中为一个整体。
当然,《易经》强调的是中和之道:包括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更重要的是人和。
战国时期,赵惠文得了一件稀世珍宝——和氏璧,秦王强以五十座城池交换,赵王得知其实诈,却不敢不换。舍人蔺相如自荐,携璧赴秦,且不惧生死,大义责秦王,并举璧欲撞柱,誓与璧共存亡。秦王慑于蔺相如的正义,只好作罢。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宰相。老将廉颇居功不服,屡次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容忍谦让。廉颇终于悔悟,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将相和睦,共同辅国。秦不敢侵赵,赵国得保平安。
《论语》教我们怎样做人,《易经》不但教我们怎样做人,更教我们怎样做事。《易经》告诉人们,要做好事,首先要做好人。
■《易经》是一部立人之书
《论语》教我们怎样做人,《易经》不但教我们怎样做人,更教我们怎样做事。《易经》告诉人们,要做好事,首先要做好人。
做好人意味着什么?《易经》强调以德立人。
《易经》提出“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即高度强调仁义道德为做人之本,德之基础。
什么叫仁?《易经》说:“守仁曰仁”。就是说,正守其本位,不谋夺非位,谓之仁。
什么叫义?《易经·系辞》说:“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就是说,不贪财,能正行利义关系是谓义。
《易经》强调敬德,就是指要行仁义、仁爱。
关于仁义,我认为应该赋予时代的内涵。怎样使仁义更有价值,我们当然不能做那种不仁不义的小人,但是,当我们面临穷途末路之时,我们就应该应变。当我们需要换一个单位或者换一个环境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面临仁义考验,东方人往往会陷于仁义的束缚。但是,如果我们暂时离开我们的仁朋义友,等我们重新发展了,再回过头来资助原来的企业,这才是仁义价值,才是仁义的高境界。反之,如果我们死死地抱住仁义,不能一起生,大家就都一起困死,那就显得太迂腐了。我举个刘备的例子:关羽被孙权杀了,他不顾一切地去为关羽报仇,结果,被打得大败而郁死于白帝城,因为当时他并不具备打败孙权的实力,但是他恪守不能同年同日生,也要同年同日死的仁义,结果他是成也仁义,败也仁义。其实他完全可以冷静下来,待时机成熟时再去报仇。当然,也不是说要大家去作不仁不义之徒,而是说,既要重仁义,但又不能被仁义所缚。
做好人还意味强调自强不息。《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突出要相信自己,要发愤图强。
民国时期,戊戌变法之一的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曾经引用的《易经》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此以后,清华大学的校碑就刻上了这两句格言,至今未变。
所以,我们说《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最生动的立人之书、励志之书。
《易经》的哲理,尤其是它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理的杰出代表,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易经》体现哲学思维
第一,《易经》的世界观是唯物的。当同时代的西方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时,我们东方的《易经》早已确信宇宙运动诞生了生命,“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阴阳有体”。《易经》唯物的世界观,决定了《易经》积极的人生观。
第二,《易经》的辩证法是唯物的,开创了中国最早的矛盾法则。我们知道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易经》的世界观决定了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有为的人生观、积极的人生观。
第三,《易经》的思维特色主要是形象思维。
中国人最早就是通过形象思维来探索事物的本质、预见未来。比如《易经》有一个卦叫做小畜卦,其中有一句话叫做“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就是说天上的云层集中到一起了,即使当时未下雨,也要考虑到它有可能下雨,并且要考虑可能从哪个方向下雨。小畜卦又说:“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就是说夫妻失和,男子不能规正妻室,那么妻子的正位就有可能保不住。上述说明《易经》的形象思维主张从形象、现象联系到未来,并预测未来。
第四,《易经》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变化着的,《易经》的易,就是变易,变易的目的是革命,是创新。“革命”二字最早就出自于《易经》。
第五,《易经》的整体观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天道、人道、地道的三位一体”,我们强调的是人与天、地、社会相应,而非天人感应。这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有很重要的启示。
《易经》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系辞》)
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中最光辉的命题,其精髓在于通过阴阳之间的依存、制约关系,揭示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规律。这也是中国古代矛盾法则的最早源头。对我国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卓越的方法论方面,《易经》提出了五大法宝。这就是:
中行观——走中行、中和、中正的道路可以不犯左、右倾的错误。
易简观——执简驭繁,反对极烦琐臃肿,这在管理学中有重大意义。
与时偕行观——与自然合拍及与社会同步。
强调预测先知——这是在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思想指导下的一种生活方式。
突出取象比类——善于触类旁通,要会举一反三。
《易经》预测的方法有两个。第一,从纵向的因果关系分析和推测事物的吉凶顺逆。第二,以横向的相关依存关系进行推测。
■《易经》神秘的预测思维
预测,是《易经》最神秘的部分,也是《易经》最智慧的内容。其实,《易经》的预测是研究忧患意识及未卜先知,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智慧,而不是去算某个人的命运,更不是去迷信算命先生。
全息的原理是《易经》预测的基本原理。全息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就是说一个小的局部包含着一个大的整体,一个大的整体包含着若干小的局部。
那么,什么叫全息预测?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它的一个断层面,或者一个小的局部窥测出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比如《易经》里坤卦的“履霜坚冰至”就是最早的全息原理,意思是你的脚刚踩着霜,就意味着冰天雪地的日子将要来到。
历史上有一个故事,殷商时期,纣王命令工匠为他打造一双象牙筷子,大臣箕子在旁边听后忧虑的想到:纣王打造象牙筷子之后,肯定要配备银碗,有了银碗又要配锦衣,有了锦衣又要配宫殿,这样一定会造成征战,去掠夺,从此将天下无宁日,于是箕子就逃走,得以幸存。而比干却没有逃走,而是对纣王直谏,结果被纣王挖去了心。这就说明箕子善于预测。
《易经》为什么能包罗万象?为什么能触类旁通?原因就在于《易经》是一部大全息书,六十四卦辞、三百八十六爻辞都是一个个小全息窗口。
《易经》为什么可以趋吉避凶?
第一,把握事物的转化规律才能转危为安。《易经》的太极蕴含着事物转化的规律,即凡事盛极必衰,衰极必盛,否极泰来,这就启示了我们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转机。
第二,预见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居安思危。《易经》的开门两大卦涵盖的就是事物的转化规律。
《易经》中高度强调忧患意识,如“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这就是“防患于未然”,也就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第三,要善变才能趋吉避凶。
第四,《易经》中有许多卦教我们怎样趋吉避凶。比如《易经》著名的遁卦,遁,即隐遁,其中就蕴含有趋吉避凶的智慧,《易经》说:“好遁,君子吉,小人否”,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该避开的时候就要避开,不该避时就不避,何时避开,能否把握好避与不避的度,这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分。
《易经》在坎卦中告诫人们,一旦陷入陷阱或险境要掌握几个脱离凶境的原则:首先要避免陷入;一旦陷入险境,要会静待时机,就是冷静分析,寻找脱险办法,把握脱险的最佳时机。
预测的最高境界是掌握事物的转化规律,把握有利时机,从而促进事物的更新,即创新。
《易经》预测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从纵向的因果关系进行推测。就是通过纵向的因果联系分析和推测事物的吉凶顺逆。第二,以横向的相关依存关系进行推测。主要包括预兆预测及类推预测、感应预测法等。
其中,预兆预测方法在疾病预测中应用很多。如中医的面诊、舌诊,就是通过舌象、面象判断疾病。另外,占卜中的面相法,就是能通过观象进行预测,也叫观相取象预测。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利用龟卜往往被刻意作为规谏君主,或是决定国家大事的一种重要方式。
有一个叫作“卜立国君”的故事,很有名。
公元前645年,秦穆公因晋惠公回国后背信弃义而兴兵讨伐,晋国占卜,卜官禀告秦穆公占卜结果为蛊卦,卦辞提示:晋师必三败,三败之后,其君父被获。因为蛊卦内卦是风,外卦为山,时值秋天,山上起风,风起枝落,树木被伐,故蛊卦示晋君必然被擒,后果然如此。
晋惠公被擒,将押往秦国,秦穆公的夫人秦穆姬是晋惠公的妹妹,得知其兄被擒将至,为救其兄,于是领着太子、公子、公主等足踩柴薪,站在秦国都土城墙上准备自焚,并令国人穿丧服以待。还叫人告诉秦穆公说:上天降下了灾难,使我秦晋两国不能以礼相见却大动干戈,如果晋君早晨被虏进秦,我们母子早晨就死;晚上进来,我们晚上死。秦穆公顾及儿女只好将晋惠公安置于灵台,后来又释放了。
晋惠公回国后,为收买人心,而演出了卜龟另择君的闹剧,即假意要占卜让太子圉即位,晋臣们都被感动得哭了,晋惠公也因此保住了他的君位。
这个故事两次占卜,占卜结果的解说都具有政 治 军事目的性,充分说明占卜绝非天命,纯属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