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黄红流QQ 1604843298]
风水学分为峦头和理气两部分。“峦头”就是自然的地理环境,也就是山与水的走势。“理气“就是理顺“气”的运行规律而善用之。这个“气”就是《葬经》中“葬乘生气”的“气”。古人对“气”的注解是这样的,“生气者,一元之气也,行乎地中难见,惟循地之理以求之。”
飞天蝙蝠[中格贵砂]
对于这个“气”,不管古人怎么解释,我们都无法理会。因为它已超出一般人的认知范畴。但是修行人在禅定的状态中可以感知它,看到它。因为在禅定状态下可以突破三维空间,看到我们常人无法感知到的三维空间以外的事物。风水学的峦头和理气跟人体一样,峦头相当于人体,有头,有躯干四肢,这是可视的。理气相当于体内纵横交错的经络,一般人是看不到的。但是,有些修行人可以看到它运行的路线。在中国,人们往往把超出一般人认知范畴的事物叫做唯心,也就是迷信。难怪中医在中国有相当长的时期被打成封建迷信,都是那看不见的阴阳五行之气惹的祸。
有人把风水学分成峦头派和理气派,认为峦头和理气是风水学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产物。这种分法并不合理。风水学的峦头和理气自古就是一体的。古人的智慧比我们要高得多,他们早就认识到体跟用的关系,体有山水之分,用有得失之辨;体有移步之不同,用有随时之更变。用必依形而显休咎,体必因气而见吉凶。我们把风水学分为峦头和理气两部分,是为了方便叙述风水的操作过程而已。
水口印[中格贵砂]
阴阳五行理论是《易经》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揭示宇宙万有都是由阴阳五行构成的,而阴阳五行也是“一元之气”产生的。古人云:“元气分为阴阳,折为五气,以是气行乎地中,播于四时,发生万物。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若垣局周密,元气常存。”龙脉的屈曲蜿蜒,踊跃起伏,都是气运行的结果。因此,用阴阳五行理论对山川溪流进行描述才是正理。历朝历代的风水古大德,莫不如此。例如,杨筠松的《撼龙经》、《疑龙经》、《青囊经》、《黄囊经》,曾文遄的《寻龙记》,廖金精的《五星》、《九星传变》,郭璞的《葬经》等,书中对地形的描述都是遵循这一理论。龙分阴阳生死,龙的踊跃奔腾起伏顿起五星,五星折为九星以分贵贱,到头起星成形结穴,穴场山环水抱、阴阳和合,一团生气,这就是峦头学。有人把峦头分成形势、形象和形法三派。这种分法都是对易理认知不到位产生的。峦头不可分,但阴阳宅在选址上对峦头的要求有点区别,总的原则是,“阴宅乘其气,阳宅乘其势。”“气”与形有联系,而“势”要求山环水抱,地势开阳平和就可以了。
争论最多的是风水学的理气部分。理气分为两大派,一是玄空学派。另一派是三合派。而玄空学又分为六大派。有这么多派的理气风水,到底哪一派才是正法呢?所谓的正法,首先必须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其次,在实地勘查中,对吉凶判断的准确度必须是最高的。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一派,那就是“玄空飞星风水学”。古称“玄空风水”,简称“玄空”。它有如下特点:第一,以河洛理数为基础。第二,以飞星为主要方法。第三,以飞星和自然地形相结合来判断阴阳宅的吉凶祸福。风水学中“气”的吉凶强弱主要通过地形来判断,玄空飞星作为辅助推断吉凶的应期。它与峦头学一样极为精古,历史渊源很难考究。相传晋朝的郭璞已经运用,后经唐朝的杨筠松、 宋朝的吴景鸾、明末的蒋大鸿,直到清末才由沈竹乃公诸于众,而为世人所知晓。玄空飞星把洛书九星依运飞布九宫,只用一至九数字,罗盘只用地盘正针,符合“大道至简”之理。这从姜垚的《从师随笔》和章仲山的《阴阳二宅录验》中可以得到验证。
玄空风水的著作很多,古圣贤给我们留有下了大量的理论依据和详实的实地勘查经验,由于后人根底薄,无法领悟古圣贤的本意,于是对于前人典籍出现了种种猜测,因而产生了三合派和玄空伪法。到清末民初,玄空风水形成了六大派。对于三合派,先师蒋大鸿在《平砂玉尺辨伪》一书中已作了批判。在此不再累述。在各种玄空伪法中,以玄空大卦信众较多,这个派别注重卦爻,忽略飞星。以抽爻换象来避反伏吟,操纵房分,择日等,舍本逐末。许多人趋之若骛。其实,房分公位,择日的依据是地形,与卦爻无关。抽爻换象法不在地形上下功夫,却在罗经上死掘“火坑”、“珠宝”线,倒置了本末。正法衰落而伪法横行的原因,主要是末法时期众生愚痴增长所致。因此,学易者一代不如一代,更何况学易的人大部分都清高傲慢,很难相处,这给学易者接触正法设置了障碍。
现在,学习玄空飞星的人很多,许多人对飞星排盘和星盘的各种格局都很熟悉。但是应用时往往不知所措,对阴阳二宅的吉凶无法判断,因此对玄空飞星产生了怀疑。遇到问题,反而求证于其它玄空伪法。这是学习玄空伪法者的通病。玄空飞星用起来确实准验,但术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有扎实的易学功底。第二,对地形要有深刻的研究。地形为本,飞星为末。不了解地形,飞星也派不上用场。如今,是风水学回暖的季节,社会上出现许多派别的风水招生办班。有的门派,连听都没听说过,极为混乱。这对风水学的发展并非好事,我们应该明辨是非,不要盲从。同时,我们学易者应该自查自省,切不可在言行中贬低别人,抬举自已,而应该谦卑就下,虚心求学。因为学易就是学做人,这是易学的根本指向。所谓德有多高艺就有多高。如果我们无德,就接触不到正法,因为正法与德相应。那么,我们永远只能做个下三流的先生,“背着罗经满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