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地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学问,与道家阴阳五行等学说关系密切。风水一词,最早出自名为《葬经》的一本古藉。后来到宋朝后更发扬光大。而地理一词为风水的别名,或称地学,风水先生又称地理师。该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到明朝后,风水地理便互用或合用。时至今日,“地理师”一般为国内人士所用的称呼,而“风水先生”则为港澳台人士的称呼。以下,我们便统一简称为“风水师”。

  风水之所以几百年来都流传着,其中一个原因是它的实用性和与科学的理论结合。风水是以外部环境和内部的结构为根本,它强调的是“气”的理论。气既然可以有利于风水、亦可以有害,若然气太深,则伤害、太浅,则气不足。要做到深浅得乘,风水自成。绝非简单。

  除了对“气”的讲究外,还要了解“阴阳”,道家以阴阳解释万物,阴阳相生为佳。阴阳之气是要靠经验,懂地理、地形,懂分析。“阳”怎样理解,“阴”怎样理解,这是一个非常科学的东西,并非玄,并非抽象。阳光普照当然是阳。云蔽月朦胧当然是阴。

  风水注重方位、气运。以前我们莫名其妙,以前我们无以为据,现在通过以上的解释,一目了然。不抗天命而顺天命,就是风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