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看那连绵的高山,串珠式的平坝,深切的峡谷,高海拔的冰川,每一样都能满足我们对旅行生活的想象。
在中国的甘肃省永登县有个叫薛家湾的地方,那里的居民祖祖辈辈以男人占卜算命女人看手相为生。传统和风俗习惯大多至今沿袭保留。颇似吉普赛人。所以有人怀疑他们是流徙到中国的吉普赛人。
给雍正皇帝算命
薛家湾有许多传说,譬如清朝的雍正皇帝与算命先生的故事、皇姑落难薛家湾的故事和周公与桃花娘娘的故事等等。 关于给雍正皇帝算卦的事是这样的:有一天,村里来了两个人,要村里卜术最高明的人给他们算一卦。村里最出名的一位中年能手出头接待这两个人,他让这二人报出了自己的出生时间,又仔细端详一会儿他们的脸膛,然后十分肯定地说他们二人一个是当皇帝的命,一个是当宰相的命。 两人一听大吃一惊!相互对视了一下心中暗暗叫绝:“好历害的卦术!”这两个人正是微服私访的雍正皇帝和他的丞相。 两人又问算命先生说:“你自己是什么命?”算命先生一掐指说道:“兵部侍郎的命。”之后又说他将在某年某月某日进京,某年某月某日见皇上,某年某月某日被封官等等。皇上心里想:“你想得到挺美,我偏不让你当官,看你算得准不准。”于是,回去提前一个多月发圣旨,让算卦先生进京,结果遇上了连绵阴雨,耽搁了进京赶路的时间,算卦先生恰巧在原算定的时间到北京见到了皇上,皇帝受到感动,真给他封了唯独剩下的一个兵部侍郎的官。 薛家湾还有一个救助落难皇姑的故事:话说同治年间天下大乱,皇帝的一个女儿落难失散,被薛家湾人收留下来。她在薛家湾两三年后,又回到了北京。皇帝为了感谢这些算卦的人,要封官给他们,但被他们婉言谢绝了。“那就分些地给你们吧!”皇帝说。“不要,要地没用。”他们也不要。后来又要给他们钱,薛家湾人还是不要。没办法,皇帝只好说,“干脆封你们走州吃州,走县吃县吧!” 于是,这些人从此走到哪里总是到哪里的衙门里去吃住。


薛家湾位于甘肃永登县城东南十里处的半山坡上,村里现有144户人家,641口人,过去这个村子的人几乎不种地,常年成群结队,在外流浪,以占卜算封和看手相为生。 据笔者亲往暗访,村里男女老少对占卜术都不陌生,成年人里面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身手不凡。男女分工,各行其道。男人占卜算卦,女人专看手相。 占卜主要技术有:课中(批八字)、交合昭盘(相面)、交合托罩(看手相)、鸟占、解梦、神机救等。特别令人不解的是男人还擅长禳灾解术(解灾,又称镇法),有两种,桃花镇和聚星镇。 薛家湾的女人都能说会道,异常聪灵,看手相十分灵准,甚至有的女人的长相也和吉普赛人十分相似。薛家湾人的神秘,还在于他们独有的这门技术,绝不外传他人,严格尊守着父传子,母传媳的规矩。薛家湾人因此从不与外人通婚(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里面渐有“反叛”之人),村里人大多是亲套亲,亲连亲,动了骨头连着筋。 在薛家湾还有一些奇特现象,男人长于育婴和饮烹之道。茅厕一律都在院外,有统一格式,很整洁卫生。凡是外来客只要一进村方位就分辨不清。笔者两次到过薛家湾,都弄错了东南西北的方向,令人不解的是只要你一走出村子,立刻就能分出东南西北。所有的外来人都会犯辨不清方向的同样的一个错误,据说这薛家湾村落的建筑结构和整体布局,是根据诸葛亮的八阵图排列设计的。

  对于薛家湾人神秘的生活习俗,一些学者颇感兴趣。尤其是对他们的占卜算命,解灾的灵验程度更是大惑不解,都说薛家湾人的占卜算命和禳灾术的确有某些值得研究的“神秘之处”。 不可思议的禳灾术 过去,薛家湾有个叫“高蛮子”的,其名声之大在西北地区无人不晓。 解放前,“高蛮子”常被兰州高门大府的军政要人请了去算卦攘灾。据说,西北八战区黄司令无子,请“高蛮子”禳了一下,竟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黄司令因此感激涕零,视“高蛮子”为大恩人,并认作干亲。三天两头请“高蛮子”进府,高茶贵饭相待。据该县县志记载,有一年征兵征到“高蛮子”儿子高万山头上,“高蛮子”给省里写了一封信,不仅高万山给免了,全永登县都被免除了兵役。 由于“高蛮子”打卦算命身手不凡,兰州城里的高官显贵认他作干爹干爷的人甚多。 “高蛮子”的老婆双目失明,但她摸手纹算命的技术也很高明。“高蛮子”死后,他儿子高万山继承他的衣钵,成为薛家湾最受推崇的占卜高手。占卜、禳灾、鸟占玩儿得都很精到,桃花镇81种镇法他大都会用,更难更历害的无量祖师的聚星镇法,只有他一人懂。

  高万山几年前已过逝作古。“高蛮子”的孙子,高万山的儿子,叫高坐明,现在40多岁,由于祖传的关系,他的卜卦技术也是现今薛家湾男人中最灵者之一,笔者两次到过薛家湾,可惜都无缘相见,因为不巧他出游去了。笔者在薛家湾,结识了高坐明的儿子高金江。小伙子坦诚、机敏而又厚道。他对祖先们的“光辉业绩”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而且一点也不掩饰地引以自豪。他对《周易》和《渊海子平》有着不浅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下的神秘文化也不乏研究的兴趣。据村里人说,高金江这小子不能小看他,他继承着上三代人的丰厚“家底”,又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是那种不争功近利,不急于锋芒毕露,而韬光养晦,面壁苦修,一求厚积薄发,一鸣惊人的那种人。子曰:“后生可畏也!焉知来者之不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