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故立秋又称交秋。

    立秋节气在每年的8月7日----9日,2009年的立秋节气在8月7日。

    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这时太阳黄经为135度。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 下降。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节气之后,秋后下一次雨,天气就凉快一些,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四民月令》中有:“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的说法。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自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立秋日帝王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随之,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然后,感阴而鸣的 寒蝉也开始鸣叫了。

 

    旧时立秋有很多禁忌。

    因为秋后是收割的季节,所以很多禁忌与此有关。据说云南等地忌立秋日在田间行走,认为会对秋收不利;河南、江苏、湖北一带,立秋日忌雷、雨、风,认为会影 响秋后的收成。

    还有一些习俗则和健康有关。

    据载,很多人家会用红纸书写“今日立秋,百病皆休”字样贴于墙壁上,以起到预防疾病之意;妇女们用红布剪成葫芦形,缝在儿童的衣服的背后,用以驱除病灾。 而山东莱西一带,则忌秋日洗澡,否则会起痱子等,还有的地方认为秋日洗澡,秋后会拉肚子等等。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

    古人认为养生必须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所以秋季养生的原则,务必一切要以养收为要。

   

    精神方面:

    立秋时节天气多变,冷暖交替,尤其是草枯叶落、花木凋零更能引发情绪变化,极易诱发消沉的心绪。

看看“愁”字是怎么写的?秋心谓愁。

    古人早就有悲秋的说法,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落无留意”中的悲凉;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惨,而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更是怎样的一 番惨烈啊。

    所以在进行自我调养时,要遵循循古人的“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饮食方面:

    1、多食酸味食物:

    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2、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

   3、应以滋阴润肺为宜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4、多吃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腻厚味

    5、要有选择性地吃蔬菜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

   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萝卜、黄瓜、冬瓜、西红柿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广柑、椰子汁。

   立秋以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因此,脾胃虚寒者要注意。

   6、要多饮水,常喝稀饭、淡茶、菜汤、豆浆、果汁等,多饮粥品,尤其是豆类的;

    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满足机体代谢,还不含胆固醇,且多具有健脾利湿的功能,正合此节气之用。宜食的豆类粥品有红豆、绿豆、眉豆粥,赤小豆粥、扁豆粥 等。

 

7、不可盲目进补

   立秋后天气逐渐凉爽,人们胃口变好,有所谓的“贴秋膘”之说,但鱼、肉吃得太多,有可能引发血脂升高,诱发冠心病和 癌症等。

   所以秋季进补不可盲目“乱补”,以免影响健康。

8、注意饮食卫生

立秋季节,气温仍然较高,利于蚊蝇滋生和病菌繁殖,食物容易变质;而人体胃肠功能经盛夏消磨,处于一年四季中的低谷期,饮食稍有不慎,即可导致肠道传染病 的发生。

所以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品污染,把住“病从口入”关。

 在立秋时节,把阳气聚足,形成“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可在冬天不受寒邪的 侵袭。

来源网站: 董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