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源远流长,易学包罗万象。

    易学作为东方古老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伴随着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一直到今。不管时移世易,易学始终以其自有的方式,视角长存于世。

    大江东去,淘尽一代风流;笑谈古今,万变皆有其宗。

   

    如果没有勾践的卧薪尝胆,三千越甲未必可吞吴;倘若项羽在鸿门宴按计而行,又何来乌江自刎?更遑论汉室的百年社稷了。

    同为年少才高,王勃的《滕王阁序》千古传颂,方仲咏却沦为以《伤仲咏》来教育孩子的反面案例。

   

    一切皆有变数,变为天下之公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数呢?

   《易经》第一卦《干》就解释了这个疑问。“元,亨,利,贞。”包含了事物从小到大,由衰到盛的发展变化规律,;“天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胜者强,自强者胜。战胜别人未必很难,而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得上坚强。虽然自强者未必都能成功,但“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 也”。

    所以自强的勾践和未能战胜自己的项羽都令江山易主了,王勃和不思进取的仲咏结果迥异。

观史为的是今用。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正是研习易学的意义所在。

    诸葛亮运筹帷幄,终于帮助刘备由无立足之地而三分天下,却难改后主刘禅乐不思蜀的结局。不是诸葛亮力有不逮,他是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情,在当时的时势下,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朱元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后,终于从元末起义的数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建立了明朝。非朱元璋智勇超群,只不过天时地利人和尽数为他所用尔。

    由此可以看出:最后的结果并不仅仅取决于你是否“自强”?还要取决于你审时度势后的作为。谁能顺势而为,自易接近成功;逆势而行,往往适得其反。

    审时度势是门大学问,时机的选择有时就是成败的关键。准备不足,急于求成,必然事倍功半;无限蓄积,裹足不前,则可能错失良机。

   

     古今中外,凡有为之人,必是“能自强”之人;凡有为之人,一般都是蓄势而来待势而发,不仓促起事,不贸然行事。他们或指点江山,或叱诧风云, 他们成功的背后往往离不开奇人异士的出谋划策,范蠡,张良,诸葛亮,刘伯温哪一位不是易学高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若非对时机火候的准确 把握,三国的历史也许就此重写。世事的改变有时就取决于时机的把握。

   

    典籍史书记录的当然都是军国大事,这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易学仅仅作用于军国大事。很多人也认为易学很深奥,很难懂,很难应用于生活。其 实这统统都是误解,易学高于百学,易学又汇纳百川,让易学广泛地应用到人生、社会、经济、科学等各个领域,为世人指明方向正是我辈的奋斗方向。

    如何让世人改变这种看法,如何让易学贴近我们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充当易学传播的桥梁,让易学步入生活,为生活更好地服务。

 

    世间众生,更关心的还是自身:功名利禄,妻子儿孙,人生一世,几个能逃得出这个圈外?谁不期望自己的一生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可不经意间,时势也许就改变 了人生的轨迹。

    生活需要易学的指引,易学需要生活的鲜活。

    我们大声疾呼:“引易学步入生活”!

来源网站: 董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