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离上坤)明夷:利艰贞。

[释诠]明夷卦:得道之人,身遭乱世,宜于退隐静修,以保持人格的完整。

[把握]文明发展,是整个人类的事业。民富国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先知先觉者,不可因一己之聪明,就意志执行“善良”的理念。那样,只能两败俱伤。只有从文化民众开始,启智,发蒙,才可以规避小人之害。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释诠]《彖传》说:道被阴阳构形的器物包裹隐饰着,这就是遮蔽。把握住事物内在的、形而上的本质、法则、规律的不可违抗性,也就知晓了其外部的强硬只是一种现象,是由其内在因素决定的。这一道理,是周文王事殷蒙难被囚羑里时,通过推演六十四卦之后得到的。“逢乱世退身自保”,是因为邪魔歪道气势正盛,正义的力量太弱小,还不适合于进攻策略。但是,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退隐自守不是妥协投降,而是采用佯饰的一种手段,以达存续传承文明之道的“载体”之身。这时心灵无论有多少苦难,都不应放弃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殷纣王囚其叔父,箕子佯狂为奴,就是一个最好的非暴力抵抗的典范。

[把握]必须清楚,决不能望文生义地以为“明夷”,就是“光明殒伤”或“光明没了”。而是道本就在器物之型的遮蔽之下。这里说的光明,其实就是“文明”。是指事物的本质,或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在其身,为文、为光;在我思,为明。所以,所谓文明,其实就是合道的同义词。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释诠]《大象传》说:道在阴阳构形之器物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过程中。道的必然性就是潜藏在事物之后的。公务人员揭示并运用这潜藏隐蔽的道治理国家,社会才能走向道德文明。

[把握]此“晦”是对道的直接揭示,如同《老子》中的“无”。此处之明,则是针对于人类社会的思想、行为了。千万不要将“晦”与“文明”摆在一起做矛盾观。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之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释诠]初爻:以飞鸟做比喻,道,就是鸟收拢翅膀后滑翔的行迹。用三天不吃饭打比方,说明公务行为一离开道,就对一切现象都无能为力,甚至连自身都控制不了了。这里存在一个阴阳突变关系,既有型之物与形上之道的关系和认识属性,也有阴阳相应变化的轨迹就是道的本质。问题在于,道只能在思想上用“在” 来把握,而不能用“真”来触摸、听闻或以味觉、嗅觉来感受得到的。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释诠]《小象传》说:“公务行为悖道而执”,志士仁人就应该以食禄为耻了。

[把握]“主人有言”,《易》之又一绝妙好辞。只能用语言来陈述,却无法在现象中“抓住”。此为道之魂、实质和本质。哲学正因此才“玄”起来的。这不是“唯心”,而是试图指出道的潜藏性和自发的主导作用。

六二,明夷,夷于左腹,用拯马壮吉。

[释诠]二爻:心灵被遮蔽,源于道的形而上之所在,消弥在了有型的器物之中。如果人们能够理解事物生成、发展、变化的自发性,就能够勉强体会道的能动作用了。

《象》曰:六二之吉,顺而则也。

[释诠]《小象传》说:懂得了事物的自然规律,自在法则,就通晓了文明之道。人们就能因此而构造和谐世界了。

[把握]“用拯马壮”:哲学范畴下的形象描述。用,能动性。拯,济,互济。马,四象之四“马”。既纯粹一对阴阳之形构。壮,生成、发展、变化的逻辑过程。

左腹,逻辑思想上,左是向善的乌托邦;心灵意识中的“防火墙”。或者:形而上,左腹;心灵意识,中腹;身躯精气,右腹。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释诠]三爻:人像火一样,有向上的能动性,因此而成为万物的灵长。但是,人类也决不能因科技的超越能力,而忘记整体生成的逻辑,去意志地或随心所欲地称王称霸,毁灭生灵。那样,只能共同被埋葬。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释诠]《小象传》说:昂扬向上的动力,就是大道的作用显现。

[把握]“大首”,“大得”在人。“大道”在于自然,“大德”在于人向上的精神品质。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释诠]四爻:思想达到形而上的境界,才能理解道本身的意义;就像只有走出家门,才能认识社会、自然界的事物一样。

《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释诠]《小象传》说:“进入道境”,才能看清心灵意识的本来面目。

[把握]此爻形上与形中的界分,堪为一绝。“门庭之喻”,“分科”之类也。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不“科学”的人,才不知“科学”为何物啊!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释诠]五爻:明臣良将,像箕子那样身遭罪患,矢志不移,才能弥补国家的道德缺失。

《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

[释诠]《小象传》说:像箕子坚贞不渝,克服艰险,终成武王之师,助周一举灭纣一样;正义之火,光明期待,永远不会在人们的心中泯灭。

[把握]从此爻对箕子背商灭纣的崇仰和褒扬,证明所谓儒家的“愚忠”之说、“效忠”皇帝之论,完全是后世奸佞对儒学的栽赃陷害,是蛮族奴役汉人的移花接木之术。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释诠]上爻:不知道德之关联,不懂文明之本质,就会追求神、上帝,以至超人的意志。如此一来,不但给人类带来蒙昧和灾难,自身最终也一样会坠入地狱之牢。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释诠]《小象传》说:“追求天国理想”,最初可能会照亮精神世界,驱逐心灵的黑暗;“最终坠入地牢之困”,是因为在人间建立“天国”,违背了大道的根本原则。

[把握]如果人们能真正理解天堂、人间、地狱的实质,搞清天堂-思想:人间-心灵;地狱-器物三对范畴所表达的“三界”关系,相信自然和谐社会就是真正意义的人间天堂了。

[总论]道的能动作用,在于济物,趋时,开辟时空、宇宙;思想的能动作用,在于济世、发展文明,造就和谐社会,大道世界。

贯穿大自然于始终的是太极阴阳原理——大道。

大道所体现出的整生逻辑,才是文明思想的真正典范。

道在“遮蔽”着,这不是黑暗,而是“事实本身”,只是因为不能从静态的物中看出来而已。

只有经历足够的文明历程,站在整体的立场上,人类才可以一睹大道“芳容”之“晦”的亮丽身姿。知此,我们就可不必被艰难困苦所阻,悲观、厌世、仇人了。

立身纯洁,危不足惧;坚贞守正,气不可息。苏轼的一番话,足可以明心亮腑:“夫君子有责于斯也,力能救则救之,六二之‘用拯’是也;力能正则正之,九三‘南狩’是也;既不能救,又不能正,则君子不敢辞其辱以私便其身,六五之‘箕子’是也。君子居明夷之世,有责必有以塞之,无责必有以全身而不失其正。初九、六四无责于斯世,故近者则‘入腹、获心、于出门庭’,而远者则‘行不及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