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孟之乡的济宁市有个汶上县,在明代就曾经出过四个尚书,其中有个叫路迎的尚书,他的父亲原来是一个和大财主家放牛的小童。一日,尚书的父亲正在地里给牛割草,看到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正端着一个圆东西在地里比划着什么,出于好奇他便近前去看,(后来才知道老者原来是江西来断风水的堪舆家)老者看他是小孩,于是对他说:“小孩,你给我帮个忙。”于是便在地下插了个棒,说;"你在这里看着这个树棒,我到那边去,问你有什么反映你就告诉我好吗?”尚书的父亲点头应允。老者便跑出去离棒大约有500米左右的距离,喊道:“小孩!看看棒是不是往上窜。”尚书的父亲果然看到树棒在地里窜上来一节,因为当时他小,正是调皮的年龄,也不知道老者的用意,于是便用脚吧棒踩了下去,大声回答“没有!”老者于是又在他站的地方跺了一脚,“这回上了吗?”小孩又给踩了回去,当时老者因为年龄的关系,根本没有看到小孩踩棒,然后又大声说:“这回看仔细,看到底上了没有。”随即又在原地狠狠地跺了三脚“上来了吗?”
小孩又给把棒踩回去了,答道:“什么动静也没有.”。(其实老者每一次跺脚,树棒都是往上窜的)老者垂头丧气地走过来,自言自语地说“难道我看错了,难道是伐地吗.。”......便对尚书的父亲说,这里虽然是块伐地,你以后把你的先人葬在这里也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好地,然后又交代了一些事情给小孩,便悻悻而去。
再说尚书的父亲一晃长到18岁了,他的父亲由于病故而亡,老财主家念小孩在他家这么多年,为了照顾他,于是就拨了块肥田让其安葬父亲的亡灵,小孩呢便想起当年老先生交代他的那些话,便说:“感谢东家的厚恩,我还是把父亲葬在以前经常去割草的那片荒地里吧。”东家便欣然应允。
在以前的丧葬礼俗中,为人臣子者是应该守孝三年的,等小孩的父亲下了葬,东家为了照顾小孩守孝,于是便在那块荒地里盖了间小房,以便尚书的父亲连看护庄稼加看坟。第一夜小孩睡下后,便做了个梦,梦见天生下来两个天将说;“怎么几天没来,这是谁家的坟葬在此,马上给他挪了......”,第二天小孩醒来果然发现父亲的棺材从地里上来了,小孩于是又给埋回去,一连几天都如此。
按下此事不表,单说老财主每天见小孩回来吃饭都精神萎靡,出于心疼便说,以后不要在来回吃了,让个丫鬟给你送饭吧,便打发了个丫鬟每天都给他送饭,这样一来二去小丫鬟和小孩产生了爱慕之情,两人也就互定了终生。
又一天夜里,小孩突然梦中惊醒,然后听到“怎么这个坟还在这里,马上给他挪到别处去...”小孩便知事情又不妙了,但等了一会又听到说:“不好,大人,尚书上身了,挪不动了。”于是几个天兵天将便离去了(因为当时小丫鬟已有身孕)在以下的日子里也就安然无恙了。
当老财主知道小孩和小丫鬟的事情之后,也就成人之美,成全了这门姻缘,以后两人生一子,也就是尚书路迎。

历史考
路  迎——明朝汶上四尚书之一



路  迎(1483~1562)  字宾旸,郭仓乡路海村人。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初任南京兵部主事,不久迁本部郎中。后转任襄阳、松江、淮安知府等。路迎处事沉稳,平易近人。与人交结首先施以仁爱。即使对下级官吏,亦严慈并施,以慈为本。被称为“善政中第一人”(《路氏族谱》),甚得皇帝赏识。很快由陕西、湖广副使,升河南参政使、浙江按察使。以兵部佥都御史巡抚宣府时,他深入实际,甚至跟士兵结交,一举查清了用改名换姓、虚报兵员等手段冒领钱粮的大案。被查军官十分恐惧,有的潜逃,有的引颈受死。不料路迎并未治罪,只借此教育下属。之后,擢升副都御史、山西巡抚。回朝后,任兵部左、右侍郎。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兵部尚书。因上疏告老乞休,违背皇帝意旨,被免职。路迎一生虽多武职,却善诗文,与同代大儒王阳明有文字之交。所咏佳作,后被镌刻于汶上城内“独乐园”壁间。民国初年,独乐园拆除,仅部分诗文流传民间。路迎卒年80岁,皇帝颁谕以祭,葬于城南路家林。【汶上】小县不大四尚书之工部尚书郭朝宾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特别是嘉靖年间,世宗皇帝终日沉迷于道教,不问政事,朝政大权落在江西籍内阁首辅严嵩及其子严世蕃父子手中。他们网罗同乡党羽,上欺天子,下压同僚,群臣多畏惧权势,噤若寒蝉。只有汶上籍四大尚书团结一致,扶正怯斜,能够与之相抗衡。
一日,严嵩和一些江西籍官员在朝堂上大夸其中说:“满朝文武半江西。”时任工部尚书的资政大夫郭朝宾笑而对曰:“小县不大四尚书。”严嵩听后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孰为“四尚书”?即兵部尚书路迎、吏部尚书吴岳、户部尚书王杲、工部尚书郭朝宾,此四人皆为汶上籍人士。
明朝中后期,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统治,不设中书省,经以六部分理军政事务。各部首席长官称尚书,等于国务大臣,属一品大员,直接接受皇帝的领导。六大尚书中,区区有十数万之众的汶上县就占到四个,无怪乎“满朝文武半江西”被“小县不大四尚书”顶得哑口无言。
工部尚书郭朝宾(公元1513年—1585年),字尚甫,号黄涯。幼年时就读于昙山文昌阁,嘉靖辛卯年(1513年)中举,乙未年(1535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同年迁郎中,历任陕西、河南副使,浙江左右布政使。隆庆辛未年入朝,擢顺天府尹,右都御史,巡抚浙江,户部左待郎。其间曾因力保一忠良,被奸权严氏父子所参,被贬为高邮判员,平反后官拜工部大司空(即工部尚书),诰授资政大夫。
郭公历事三朝,为人老诚浑朴,志行端淳,雅有器局。穆宗帝称之为“有长者之风”,神宗皇帝亦称之为“能任大事,决断神敏,乃国之梁柱。”汶上县志载“其在西宁抚绥诸羌时,不妄剿杂,诸羌皆奉约束。县志又载:明宗室韩王府的奴才入市斗变,为军尉所摄,因夜入官舍,击伤军尉。惧而杀其小儿以诬军尉。军尉坐死。郭尚书谳其狱曰:“军尉所摄有名,无与儿事,安以杀一少儿。”遂雪其冤。由此可见,郭尚书严明执法,不畏权贵。
郭朝宾为官四十余年,虽身居要职,一生与工程钱粮打交道,却清正廉明,家无浮财。六十三岁时告老还乡,九年后寿终正寝。卒后,神宗皇帝为彰其德、显其功,御批于家乡汶上城东北三十里处建陵立祠。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于慎行奉旨前来视察陵地建设时,为其写下了世人传颂的墓志铭(现存于县博物馆碑林内),并为牌坊前的华表题写楹联:“水绕山环钟灵秀之气则千年不竭,虎踞龙盘萃形胜之躯而万载长安。”后其子孙为护其林也由汶上城东贾柏迁来此处安家,数百年来繁衍生息,已发展到千余人口,这就是现在的汶上县白石乡郭家林村。
 
另附-郭林村尚书林
 明代万历年间资政大夫工部尚书郭朝宾林墓,坐落在汶上县城东北35华里的白石乡郭林村境内。凡去过尚书林的人,无不称赞林坟确实不愧为一块风水宝地。林的建设工程艰巨,耗资庞大,建筑宏伟,做工精细,堪称一绝。可说是别具风格,独具特色。尚书林自建林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几百年来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都大地上,流传着优美动听的故事。

  据说,郭尚书1577年告老还乡后,住在县城东门里路北郭尚书府。有一天同朝为官的好友,当时的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于慎行奉旨去南方视察,路经汶上,前来探望。在谈话中,两人说到百年后之事,于尚书建议郭尚书选择一处风水宝地作为百年之后的墓地,并推荐一位很有名望的风水先生前来看风水。郭尚书同意了于尚书的建议,并托他办理。

  于慎行到达南方,说明此事,老风水先生欣然同意,择吉日前往。准备起程这天,一只凤凰在风水先生的宅院周围盘旋飞翔。老风水先生及随员一行,开始起程前往汶上。谁知这只凤凰却在前面带路,他们行走得快,凤凰飞得就快,他们行走得慢,凤凰飞得也慢。夜间住宿凤凰就在所住房顶栖息,从不落地。风水先生这才明白这是一只神凤,随命随从人员紧跟凤凰。就这样一行人等昼行夜宿,不一日来到汶上境内,路遇一大片生长茂盛的柏树林。谁知凤凰却围绕柏树林盘旋三圈随即向西继续飞行。到达城东门后,在一栋楼房的顶端站立。风水先生让随人问及此府第是何人所住,回答是郭尚书府。风水先生喜出望外,就在此时郭尚书亲自迎出门外,寒暄之后迎入府内,设宴款待,待为上宾。叙谈之中,说及凤凰在城东约五里许,遇有一大片柏树林是何人家之林地。郭尚书答曰:“此乃我郭氏祖林也。”老风水先生恍然大悟口中自语道:“真乃仙凤也。”随即随凤凰前往,郭尚书亲自陪同。时值正午,一行人等来到昙山以北约3华里的地方,凤凰突然在此盘旋数周,随即降落,等众人赶到后,凤凰却不见了。老风水先生随即命人将凤凰降落的地方做好标记。他说:“此乃仙凤,它决不落无名之地,此地就是块风水宝地。我一生为人看风水甚多,像这种情况乃属首次,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这事真神也。”回到尚书府,郭尚书命人将这地方买下。又将自己儿孙叫来,命他们磕头拜见风水先生,并要求他们精心照顾。在郭尚书的再三挽留下,老风水先生从此之后一直在郭尚书儿孙的精心照顾下安度晚年。去世后,尊其所嘱,葬于凤凰山南面平坦而向阳处。

  万历十三年六月十一日(1585年)郭尚书因病去世。万历皇帝命令为郭尚书建造高规格的林墓,并命于尚书亲自督建。万历十四年(1586年)于慎行奉命视察尚书林建设情况,他从林的前方向后观看:尚书林门前一对华表像擎天立柱耸立两旁;一对雄狮对视而立;刻有“劾建”二字的林门牌坊横跨于林的前方;马羊及其他吉祥物石刻群活龙活现;文官武将树立两旁;二道牌坊立于石刻群的后方,上刻有万历皇帝谕祭文和谕祭供品的两龟跌透龙碑更加为尚书林增加了光彩;南北宽7米,东西长约15米的大过厅建在林的正中;尚书坟墓座中而建,上刻有“明资政大夫工部尚书郭公黄涯之墓”的墓碑立于墓前。于慎行看后连声说“好!好!好!郭尚书林东有凤凰山,西有九顶莲花山,两山好比是凤凰的双翼,凤凰头正位于林的前方,而玉山就是凤凰尾。尚书林正建在凤凰的脊背上,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说它是一块风水宝地一点也不为过。郭尚书头枕玉山,脚蹬昙山,这风水太好了!”并亲自挥毫泼墨为郭尚书撰写墓志铭,东山也因此更名为凤凰山,林后则为玉山。村内郭姓因都是郭尚书后裔,村庄也因此得名。自尚书之后,其后代又有三名五品官,其中两名被封为大夫。正如林前华表诗曰:水绕山环钟灵秀之气则千年不竭,龙蟠虎踞澎湃腾之区而万载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