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端午节的别称最多,如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女儿节、粽子节、 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亦称端五,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 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也有很多版本。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古越民族图腾祭还有恶日说。无论那个传说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

   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便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

   传统旧习俗中,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现在很多地方都简化了,在保留赛龙舟的活动外, 大都在这天吃五子:粽子、饼子(烧饼)、蒜子(大蒜)、包子、饽饽子(咸鸭蛋)。

   其实这天不光是吃的节日,端午一直是民间防疫祛病、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节日,它更是精神层面的节日,寄寓了人们平安和顺的美好心愿。

 

辟邪除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不只是中国大陆,也是中国港澳台以及新加坡等华人聚集区的传统节日。而韩国、朝鲜、日本等地也在这一天进行相关民俗活动。在中国本 土,辟邪除瘟说被学者普遍认为是最初的源头,而分析现存于日本、韩国等地端午的节俗也可找到类似的原生态文化元素。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 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说成是“小孩 节”或“娃娃节”。

   驱鬼的方法有许多,常见的一种是在节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树枝。当时人们认为桃木能避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树枝,插在门前、窗上以达驱祟的作用。另一种重 要的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当时挂驱鬼符也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 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另外,类似于此的祛鬼禳魔的习俗,还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 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鬼畏惧,保命长生。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 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由此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 腐,杀菌防病。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由此可见,端午节的种种习俗不单单是仪式,很多都是有实际用途的。

来源网站: 董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