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yīnyūn)观基本原理精髓
氤氲观即《易经》的本体观
《易经》氤氲观是《易经》的又一重要原理,氤氲观就是《易经》的本体观原理。
《易经》有一个光辉的命题: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
这一命题展示了天地是氤氲之气的本源,氤氲之气是天地的元气,万物皆化源于此。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感则产生氤氲之气,《易经》强调天地氤氲,旨在突出氤氲元气本始于宇宙气化,产生于天地宇宙运动。
《易经》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易经•序卦》)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序卦》)
天地万物产生于宇宙运动。这是多么光辉的思想啊!多么唯物啊!我们的古代人真是太聪明了!
氤氲观揭示了生命起源的秘密
《易经》强调:男女媾精,万物化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
这是涉及生命起源的光辉命题。我们想想看,当和《易经》同时代的西方正在崇拜创造人类的上帝时,而东方的中国人、东方的《易经》却鲜明地指出:“生命起源于天地气化,男女媾精、阴阳合德产生了人。这是多么超前的认识啊!
杨力提示
《易经》的氤氲观,反映了《易经》杰出的气本体思想,奠定了《易经》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个唯物世界观为《易经》积极上进的人生观、入世观奠定了基础,对中国人的精神风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变易观基本原理精髓
《易经》有一个伟大的命题: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系辞》)
说明天一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之中。变易观是《易经》活的灵魂。一部《易经》就是一部讲变易的专著。《易经》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她强调变易和运动。
易有变易、不易及简易三大含义,对易理有着重要影响。
易原理的启示
(一)易就是恒动
易,就是恒动。这是《易经》变易观的核心理论。就是说,《易经》强调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我们来看《易经》的易字,由“日”及“月”组成,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宇宙的天道观,认为天地在不停地运动,运动产生阴阳气化又产生寒暑从而化生万物。
正如《易经》所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易与天地准,阴阳之义配日月”。说明《易经》易原理最重运动,尤其是天地宇宙日月的运动。
(二)易强调善变
善变是易动的又一重要内容,有运动变化才能有发展。易之所以为易,除以日、月合璧为恒动的缩影之外,还以蜥蜴的善变为征象。
《说文》:“易,蜥蜴,蜒守宫也,象形”。这象形是什么意思?易,甲骨文作“ ”,稍晚更作“ ”,形象有足的动物,所以《说文》才引申为蜥蜴。
蜥蜴,为远古龙的一个分支,因为第天随着日光十二时辰而有十二变,故又称变色龙,非常有灵性,《易经》所以叫易也是取义于蜥蜴善变。善变才能求生存、求发展,据说有学者把蜥蜴放到石夹缝里生存,它的基因居然也因此改变了。
这里,我讲一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当年我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院教学时,就住在西苑医院研究生宿舍。夏日的一天,我在关窗时,不慎压死了一只大壁虎,我当时就把它扔了,没当回事。晚上睡觉,去放蚊帐时,忽然发现一只小壁虎,虎视眈眈的盯着我,我吓了一跳,忙去敲对面研究生的门,请他来帮我把这只小壁虎打掉,于是他过来把小壁虎打死仍了。这事我也就忘了。不料第二晚上,我在放蚊帐时,又出现了一只小壁虎盯着我,我赶忙又去请那位学生帮我打掉壁虎,连续三个晚上都发生了同样的情况。那学生惊问:“杨老师,您是不是惹了壁虎精了?”这句话提醒了我,我想起了前两天关窗时不慎压死了那只大壁虎,可能是小壁虎们的母亲,是它们为母亲报仇来了。这一亲身经历,使我万分感叹壁虎的灵性。
这件事使我感悟到,愈小的动物灵性愈大,变易也愈大,大家看,细菌、病毒变易得快,所以屡灭不心;愈大的动物,像恐龙、因为不善变易,所以灭种的多。这也使我想到了许多养生问题,诸如养生愈早效果愈好,改变遗传基因要愈早愈好等等。
善易是《易经》最宝贵的智慧。
我在写历史小说《千古智圣》时,注意到诸葛亮和司马懿,他们两人都是研习《易经》的高手,但诸葛亮最擅长《易经》的预测,所以他在每次战争前都有神机妙算;而司马懿则是对《易经》的善变领会最深,所以他们两个交战可以说中妙算在前和善于应变的较量。
杨力提示
变易观提示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事物总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的,揭示了天无绝人之路的道理,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易贵在旧新
《易经》在变易观强调更新。甲骨文中,易的象形字很像注水于另一个器皿,所以易字又演变为字。
易,通过两上器皿的倾注这个含义,又引申为事物的更新和交换这是易字的又一重要含义。说明《易经》十分重视更新、日新及新生,正如《易经》所说:日新之谓盛德。就是说,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鼓励人们创新,这是多么可贵的思想!
《易经》还提出“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里的“生生不息”与“自强不息”共同成为《易经》的重要人生哲理。
杨力提示
《易经》的变易鼓励人们穷则思变,鼓励创新,这对于炎黄子孙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易强调变易
变易是《易经》易的一个重要内容,指阴阳的相互变通,具体是阴阳的气化及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
《易经》的变易,强调日月的变易、天地的交泰及水火的既济,包括山泽的通气及雷风的相搏。如:“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易经•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易经•归妹》)就是说要天地交万物才能和泰。泰卦是天卦在下,地卦在上,表示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气交,万物生长,这就叫泰;反之,否卦是天卦在上,地卦在下,结果天地不能气交,所以万物不长,这就叫否。所以交泰、交易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变易的目的在于阴阳合德,即在于维持事物的阴阳平衡。
不易原理的启示
不易是《易经》变易观的又一重要内核,易即动,不易即静,易与不易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不易一词,出于《易纬》。如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易纬•干凿度》)
就是说易包括易、变易、不易三者。
易与不易的关系在于:
第一,易与不易的宗旨在于通过动与静维持事物的相对平衡。
第二,不易代表相对静止。《易经》极为重视动与静的这一对关系,认为动静关系事物发展的动力,所谓“动静相因,则变作矣。”(《易经•系辞》)
第三,《易经》强调有动必有静,动静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故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系辞》)
动静有常,包含着动静之间存在着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观点,这是十分精辟的。
易与不易,动与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统一。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形式,而且是比较重要的运动形式,但静止只是相对的、暂时的,而运动才是绝对的、永恒的,二者存在着既对立又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任何只强调运动或只承认静止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都是对动静关系的割裂。《易纬》以易和不易对这一关系进行了概括,是对《易经》的重大发展。
杨力提示
易与不易又是常与变之间的辩证统一。事物的规律是常中寓变,变中有常,这在认识论上有重大意义,所谓“知常达变”,“以不变应万变”。
总之,《易经》有易与不易之间,强调易是主导的一方,不易是从属的一方。就是说,突出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反映了《易经》易与不易的辩证观,也体现了易理较高的辩证水平。
任何否认动的一方或静的一方都是错误的,如庄子《齐物论》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否认了动静之间的区别;而惠子的“物方生方死”,则是否认事物有静止的一面。
杨力提示
有变易才有运动,有不易才有相对平衡,运动是为了获得新的平衡,只有不断运动、不断打破旧的相对平衡,事物才会发展。《黄帝内经》把易与不易的关系总结为“成败倚伏生乎动”,突出了在易与不易的关系之中,易(动)是主要的。
易简原理的启示
郑玄《易赞》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易经•系辞》说:“易简之善配至德。”
易简,就是指凡事以执简驭繁为要,该简单的就不要复杂化,执简驭繁是处事的至德。正如《易经•系辞》)所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简即简约、简明与简要。
最早,易简根源于占卜,就是以简易的筮法代替复杂的龟卜,其精髓在于蕴含着以简执繁的原理,易简也是《易经》的一大智慧。
易简是易理中最朴素的智慧,但是却浓缩着最高深的哲理,这个哲理就是简并非简单,简与繁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事物的规律是物极必反,故过繁或过简都不是易简的真正旨意,易简的精髓是执简驭繁。
杨力提示
所谓执简驭繁,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大智慧,就是说要用简朴的方法,办最复杂的事情,包括深入浅出,包括反对支离烦琐,反对愈演愈繁,反对把事情复杂化。
所以易简是《易经》认识宇宙规律的重要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一诀窍,才能获得至理。正如《易经》所说:易简之善配至德。最简单的文字,有最高深的道理。
《易经》无论卦辞和爻辞都非常简明、扼要,都是高度的浓缩。八卦、六十四卦反多种信息以极简约的符号进行表述,堪称中国简易学的鼻祖。如短短的“元、亨、利、贞”四个字就浓缩了《易经》最简朴也是最深奥的原理;太极图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图?因为她以最简朴的符号,浓缩了最高深的阴阳哲理。
其实在易学历史上,易简是在与繁的斗争中成长的。
第一次简与繁的斗争是关于易学象数的斗争。
我们都知道汉代是易象数发展的重要时代。汉代把八卦与阴阳消息结合,后来又把八卦与天干、五行相结合。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说,把《易经》象数的研究推向了高峰,但是荀爽、虞翻创造了互体、半象……把象数愈演愈繁,魏恶的王弼对此作了坚决的斗争,虽然他的“扫象”抨击太过偏激,客观上却遏制了象数的烦琐化,为象数的正常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二次是易学义理的简繁斗争。
我们知道宋代是义理大发展的时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对易学作了大发展,但是在易理的一些问题上,原本极为精湛的易理愈演愈复杂,陆九渊以易简原理为指导,汲取了禅宗的直指人心,创立了以易简为原理的心学易学,对以易简为原则认识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三次是易图学之间的简繁斗争。
河图洛书、八卦、太极图原本是非常简朴而高度浓缩的,但有的人却创造出十分复杂的八封图,而且愈演愈繁杂。
有一次,一位研究者拿了一个六十四卦演得很复杂的图来让我看,我说,不要把八卦复杂化,这样有悖易简原理,现有的易图已经很具有代表性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复杂化了!
那么,易简智慧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呢?
《易经》高度强调易简而知天下之至理,宗旨在于执简驭繁,所以,万事万物只要把握住要害,就必然能够控制全体,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便是易简的精髓。
在科研方面:坚决反对烦琐,要执简驭繁,寻找最佳切入口,单刀直入,要设法直接接触要害,可以去掉的程度,就一定要去掉。
在教育方面:同样要执简驭繁,但是执简绝不是简单,而是深入浅出,把最高深的道理,用最简捷的语言表达出来教给学生,“直指人心”。
在生产方面:要尽量去掉烦琐的生产工序,节约能源,提高效率,不要因庞杂的经营方式而裹足难行。
管理方面:易简的“元、亨、利、贞”便是易管理的最好的借鉴。元:大也。指经营面要大,包括要尽量面向大市场,就是说要搞开放的市场经济,一切经营都必须跟市场需求相统一才有发展前途。亨:通也。表示商品必须要嘉美,要能流通才有前途。利:益也,义也。表明要协调好经营方与市场双方的利益和矛盾,要保证资本的增值。贞:正也。指经营的跛子要正。要讲诚信,要有商德,不可见利忘义,也不能损人利己。提倡良性竞争,反对恶性竞争。经营者、决策者、管理者如能以元、亨、利、贞原则为指导,就必然能过到高效益的管理水平。
氤氲观即《易经》的本体观
《易经》氤氲观是《易经》的又一重要原理,氤氲观就是《易经》的本体观原理。
《易经》有一个光辉的命题: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
这一命题展示了天地是氤氲之气的本源,氤氲之气是天地的元气,万物皆化源于此。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感则产生氤氲之气,《易经》强调天地氤氲,旨在突出氤氲元气本始于宇宙气化,产生于天地宇宙运动。
《易经》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易经•序卦》)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序卦》)
天地万物产生于宇宙运动。这是多么光辉的思想啊!多么唯物啊!我们的古代人真是太聪明了!
氤氲观揭示了生命起源的秘密
《易经》强调:男女媾精,万物化生,阴阳合德,刚柔有体。
这是涉及生命起源的光辉命题。我们想想看,当和《易经》同时代的西方正在崇拜创造人类的上帝时,而东方的中国人、东方的《易经》却鲜明地指出:“生命起源于天地气化,男女媾精、阴阳合德产生了人。这是多么超前的认识啊!
杨力提示
《易经》的氤氲观,反映了《易经》杰出的气本体思想,奠定了《易经》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个唯物世界观为《易经》积极上进的人生观、入世观奠定了基础,对中国人的精神风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变易观基本原理精髓
《易经》有一个伟大的命题: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系辞》)
说明天一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之中。变易观是《易经》活的灵魂。一部《易经》就是一部讲变易的专著。《易经》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她强调变易和运动。
易有变易、不易及简易三大含义,对易理有着重要影响。
易原理的启示
(一)易就是恒动
易,就是恒动。这是《易经》变易观的核心理论。就是说,《易经》强调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我们来看《易经》的易字,由“日”及“月”组成,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宇宙的天道观,认为天地在不停地运动,运动产生阴阳气化又产生寒暑从而化生万物。
正如《易经》所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易与天地准,阴阳之义配日月”。说明《易经》易原理最重运动,尤其是天地宇宙日月的运动。
(二)易强调善变
善变是易动的又一重要内容,有运动变化才能有发展。易之所以为易,除以日、月合璧为恒动的缩影之外,还以蜥蜴的善变为征象。
《说文》:“易,蜥蜴,蜒守宫也,象形”。这象形是什么意思?易,甲骨文作“ ”,稍晚更作“ ”,形象有足的动物,所以《说文》才引申为蜥蜴。
蜥蜴,为远古龙的一个分支,因为第天随着日光十二时辰而有十二变,故又称变色龙,非常有灵性,《易经》所以叫易也是取义于蜥蜴善变。善变才能求生存、求发展,据说有学者把蜥蜴放到石夹缝里生存,它的基因居然也因此改变了。
这里,我讲一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当年我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院教学时,就住在西苑医院研究生宿舍。夏日的一天,我在关窗时,不慎压死了一只大壁虎,我当时就把它扔了,没当回事。晚上睡觉,去放蚊帐时,忽然发现一只小壁虎,虎视眈眈的盯着我,我吓了一跳,忙去敲对面研究生的门,请他来帮我把这只小壁虎打掉,于是他过来把小壁虎打死仍了。这事我也就忘了。不料第二晚上,我在放蚊帐时,又出现了一只小壁虎盯着我,我赶忙又去请那位学生帮我打掉壁虎,连续三个晚上都发生了同样的情况。那学生惊问:“杨老师,您是不是惹了壁虎精了?”这句话提醒了我,我想起了前两天关窗时不慎压死了那只大壁虎,可能是小壁虎们的母亲,是它们为母亲报仇来了。这一亲身经历,使我万分感叹壁虎的灵性。
这件事使我感悟到,愈小的动物灵性愈大,变易也愈大,大家看,细菌、病毒变易得快,所以屡灭不心;愈大的动物,像恐龙、因为不善变易,所以灭种的多。这也使我想到了许多养生问题,诸如养生愈早效果愈好,改变遗传基因要愈早愈好等等。
善易是《易经》最宝贵的智慧。
我在写历史小说《千古智圣》时,注意到诸葛亮和司马懿,他们两人都是研习《易经》的高手,但诸葛亮最擅长《易经》的预测,所以他在每次战争前都有神机妙算;而司马懿则是对《易经》的善变领会最深,所以他们两个交战可以说中妙算在前和善于应变的较量。
杨力提示
变易观提示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事物总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的,揭示了天无绝人之路的道理,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易贵在旧新
《易经》在变易观强调更新。甲骨文中,易的象形字很像注水于另一个器皿,所以易字又演变为字。
易,通过两上器皿的倾注这个含义,又引申为事物的更新和交换这是易字的又一重要含义。说明《易经》十分重视更新、日新及新生,正如《易经》所说:日新之谓盛德。就是说,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鼓励人们创新,这是多么可贵的思想!
《易经》还提出“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里的“生生不息”与“自强不息”共同成为《易经》的重要人生哲理。
杨力提示
《易经》的变易鼓励人们穷则思变,鼓励创新,这对于炎黄子孙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易强调变易
变易是《易经》易的一个重要内容,指阴阳的相互变通,具体是阴阳的气化及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
《易经》的变易,强调日月的变易、天地的交泰及水火的既济,包括山泽的通气及雷风的相搏。如:“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易经•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易经•归妹》)就是说要天地交万物才能和泰。泰卦是天卦在下,地卦在上,表示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气交,万物生长,这就叫泰;反之,否卦是天卦在上,地卦在下,结果天地不能气交,所以万物不长,这就叫否。所以交泰、交易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变易的目的在于阴阳合德,即在于维持事物的阴阳平衡。
不易原理的启示
不易是《易经》变易观的又一重要内核,易即动,不易即静,易与不易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不易一词,出于《易纬》。如曰: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易纬•干凿度》)
就是说易包括易、变易、不易三者。
易与不易的关系在于:
第一,易与不易的宗旨在于通过动与静维持事物的相对平衡。
第二,不易代表相对静止。《易经》极为重视动与静的这一对关系,认为动静关系事物发展的动力,所谓“动静相因,则变作矣。”(《易经•系辞》)
第三,《易经》强调有动必有静,动静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故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系辞》)
动静有常,包含着动静之间存在着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观点,这是十分精辟的。
易与不易,动与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统一。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形式,而且是比较重要的运动形式,但静止只是相对的、暂时的,而运动才是绝对的、永恒的,二者存在着既对立又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任何只强调运动或只承认静止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都是对动静关系的割裂。《易纬》以易和不易对这一关系进行了概括,是对《易经》的重大发展。
杨力提示
易与不易又是常与变之间的辩证统一。事物的规律是常中寓变,变中有常,这在认识论上有重大意义,所谓“知常达变”,“以不变应万变”。
总之,《易经》有易与不易之间,强调易是主导的一方,不易是从属的一方。就是说,突出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反映了《易经》易与不易的辩证观,也体现了易理较高的辩证水平。
任何否认动的一方或静的一方都是错误的,如庄子《齐物论》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否认了动静之间的区别;而惠子的“物方生方死”,则是否认事物有静止的一面。
杨力提示
有变易才有运动,有不易才有相对平衡,运动是为了获得新的平衡,只有不断运动、不断打破旧的相对平衡,事物才会发展。《黄帝内经》把易与不易的关系总结为“成败倚伏生乎动”,突出了在易与不易的关系之中,易(动)是主要的。
易简原理的启示
郑玄《易赞》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易经•系辞》说:“易简之善配至德。”
易简,就是指凡事以执简驭繁为要,该简单的就不要复杂化,执简驭繁是处事的至德。正如《易经•系辞》)所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简即简约、简明与简要。
最早,易简根源于占卜,就是以简易的筮法代替复杂的龟卜,其精髓在于蕴含着以简执繁的原理,易简也是《易经》的一大智慧。
易简是易理中最朴素的智慧,但是却浓缩着最高深的哲理,这个哲理就是简并非简单,简与繁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事物的规律是物极必反,故过繁或过简都不是易简的真正旨意,易简的精髓是执简驭繁。
杨力提示
所谓执简驭繁,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大智慧,就是说要用简朴的方法,办最复杂的事情,包括深入浅出,包括反对支离烦琐,反对愈演愈繁,反对把事情复杂化。
所以易简是《易经》认识宇宙规律的重要方法,只有掌握了这一诀窍,才能获得至理。正如《易经》所说:易简之善配至德。最简单的文字,有最高深的道理。
《易经》无论卦辞和爻辞都非常简明、扼要,都是高度的浓缩。八卦、六十四卦反多种信息以极简约的符号进行表述,堪称中国简易学的鼻祖。如短短的“元、亨、利、贞”四个字就浓缩了《易经》最简朴也是最深奥的原理;太极图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图?因为她以最简朴的符号,浓缩了最高深的阴阳哲理。
其实在易学历史上,易简是在与繁的斗争中成长的。
第一次简与繁的斗争是关于易学象数的斗争。
我们都知道汉代是易象数发展的重要时代。汉代把八卦与阴阳消息结合,后来又把八卦与天干、五行相结合。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说,把《易经》象数的研究推向了高峰,但是荀爽、虞翻创造了互体、半象……把象数愈演愈繁,魏恶的王弼对此作了坚决的斗争,虽然他的“扫象”抨击太过偏激,客观上却遏制了象数的烦琐化,为象数的正常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二次是易学义理的简繁斗争。
我们知道宋代是义理大发展的时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对易学作了大发展,但是在易理的一些问题上,原本极为精湛的易理愈演愈复杂,陆九渊以易简原理为指导,汲取了禅宗的直指人心,创立了以易简为原理的心学易学,对以易简为原则认识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三次是易图学之间的简繁斗争。
河图洛书、八卦、太极图原本是非常简朴而高度浓缩的,但有的人却创造出十分复杂的八封图,而且愈演愈繁杂。
有一次,一位研究者拿了一个六十四卦演得很复杂的图来让我看,我说,不要把八卦复杂化,这样有悖易简原理,现有的易图已经很具有代表性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复杂化了!
那么,易简智慧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启示呢?
《易经》高度强调易简而知天下之至理,宗旨在于执简驭繁,所以,万事万物只要把握住要害,就必然能够控制全体,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便是易简的精髓。
在科研方面:坚决反对烦琐,要执简驭繁,寻找最佳切入口,单刀直入,要设法直接接触要害,可以去掉的程度,就一定要去掉。
在教育方面:同样要执简驭繁,但是执简绝不是简单,而是深入浅出,把最高深的道理,用最简捷的语言表达出来教给学生,“直指人心”。
在生产方面:要尽量去掉烦琐的生产工序,节约能源,提高效率,不要因庞杂的经营方式而裹足难行。
管理方面:易简的“元、亨、利、贞”便是易管理的最好的借鉴。元:大也。指经营面要大,包括要尽量面向大市场,就是说要搞开放的市场经济,一切经营都必须跟市场需求相统一才有发展前途。亨:通也。表示商品必须要嘉美,要能流通才有前途。利:益也,义也。表明要协调好经营方与市场双方的利益和矛盾,要保证资本的增值。贞:正也。指经营的跛子要正。要讲诚信,要有商德,不可见利忘义,也不能损人利己。提倡良性竞争,反对恶性竞争。经营者、决策者、管理者如能以元、亨、利、贞原则为指导,就必然能过到高效益的管理水平。
文章系列
此文章属于14 / 15 系列. 其他相同系列的文章如下:
- 杨力讲易经(15):氤氲观即《易经》的本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