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十月是坤卦,阳已尽乎?”荅曰:“隂阳皆不尽,至此则微微一线过,因而复发耳。(余大雅录)
问:“或问中‘坤卦纯隂不为无阳’之说,如何?”曰:“虽是十月为坤,十一月为复,然自小雪后,其下面一画,便有三十分之一分阳生,至冬至方足得一爻成耳。故十月谓之‘阳月’盖嫌于无阳也。自姤至坤亦然。”曰:“然则阳毕竟有尽时矣。”曰:“剥尽于上,则复生于下,其间不容息也。”(辅广录)
问:“剥变为坤,坤纯隂也,复未生而谓之‘阳无可尽之理’,何邪?”曰:“方剥变坤之时,乃立冬交小雪,虽是纯隂,然阳已微芒生于下矣。自此生长,积一月之日,满三十分,遂成一画,是为复,此至日也。隂亦然。此隂阳之所为,无间断也。”(刘砥录)
坤只说持守一边事,如乾九三言“忠信所以进徳,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便连致知、持守都统了。坤从首至尾,背去了一个头,如 “后得主而有常”或“从王事无成”,皆是无头。或问曰:“此是圣贤之分,不同处否?”曰:“是问剥一阳尽而为坤,如何?”程子云:“阳未尝尽也。”先生云:“剥之一阳未尽不曽生,才尽于上,这些子便生于下了。”(黄有开录)
问:“坤为十月。阳气剥于上,必生于下,则此十月,阳气已生,但微而未成体。至十一月,阳之体方具否?”先生曰:“然。”又云:“凡物变之渐,不惟月变、日变,而时亦有变,但人不觉耳。十一月不能顿成一阳之体,须是十月生起一卦六画,一画分作三十分,九月已剥了,从十月初一,便从下画生起,一日生一分,三十日遂成一画。
坤卦‘利牝马之贞’,不可将‘利’字自作一句,后云‘主利’,却当如此绝句。”(呉必大录)
“利牝马之贞”,本无四徳底意,《彖》中方有之。《彖》中说四徳自不分晓。前数说“元亨”处却说得分明,后面几句无理会。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便是那“柔顺利贞,君子攸行”,本连下面,縁它趂押韵后,故说在此。这般底难十分理?。“先迷失道”却分晓,只是说坤道。先迷后得、东北西南,大概是隂(为)阳一半。就前后言,没了前一截;就四方言,没了东北一截。阳却是全体。“安贞之吉”,它这分段只到这里,若更妄作以求全时,便凶了。在人亦当如此。伊川说“东北丧朋”处,但不知这处添得许多字否?此是用王辅嗣说。(?渊录)
“牝马之贞”,伊川只为泥那四徳,所以如此说不通。
问:“牝马取其柔顺健行之象。坤顺而言健,何也?”先生曰:“守得这柔顺亦坚确,故有健象。柔顺而不坚确,则不足以配干矣。”又问:“‘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如何?”先生曰:“‘柔顺利贞’,坤之徳也。君子而能柔顺坚正,则其所行,虽先迷而后得,虽‘东北丧朋’,反之西南,则得朋而有庆。盖阳大隂小,阳得兼隂,隂不得兼阳。坤徳常只得干之半,故常减于干之半也。”(如干无所不利,坤只利“牝马之贞”,皆是。)○(董铢录)
“利牝马之贞”,言利于柔顺之正,而不利于刚健之正。利是个虚字。“西南得朋”固是好了,“东北丧朋”亦自不妨为有庆。坤比干都是折一半用底。
问:“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荅云:“占得坤卦,则从西南方则得其朋,从东北方则失其朋。西南隂方,东北阳方,坤卦比乾卦减半。”(吕煇录)
隂体柔躁,只为他柔,所以躁。刚便不躁,躁是那欲动而不得动之意。刚则便动矣。柔躁不能自守,所以说“安贞吉”。(?渊录)
问:“履霜坚冰至。”先生曰:“隂阳者,造化之本,所不能无,但有淑慝之分,盖阳淑而隂慝,阳好而隂不好也。犹有昼必有夜,有暑必有寒,有春夏必有秋冬,人有少必有老。其消长有常,人亦不能损益也。但圣人参天地,賛化育,于此必有道。故观‘履霜,坚冰至’之象,必有谨?之意,所以扶阳而抑隂也。”(董铢录)
隂阳皆自微至著,不是隂便积着,阳便合下具足。此处亦不说这个意。“履霜坚冰”,只是说那微时便须着慎来,所以说“盖言慎也”。“由辨之不早辩”,李光祖云:“不早辩它,直到得郎当了,却方辩,刬地激成事来。”此说最好。(?渊录)
隂阳有以动静言者,有以善恶言者。如乾元资始,坤元资生,则独阳不生,独隂不成,造化周流,须是并用。如“履霜,坚冰至”,则一隂之生便如一贼。这道理在人如何看,直看是一般道理,横看是一般道理,所以谓之《易》。(杨道大录)
“直、方、大”,是它隂爻居隂位,无如此之纯粹。爻辞云“直、方、大”者,言占者“直、方、大”,则“不习无不利”,却不是说坤徳“直、方、大”也。且如“元亨,利贞”,《彖》里面说底,且随他说做一个事;后面说底,四事又尽随它说去。如某之说爻,无许多劳攘。(?渊录)
问:“‘坤六二爻,《传》曰:‘由直方而大’,窃意六是坤之本体,安得由直方而后大邪?”先生曰:“‘直、方、大’,是坤有此三徳,若就人事上说,则是‘敬义立’而‘徳不孤’,岂非由‘直方’而后‘大’邪?”(潘时举录)
问坤之六二之动直方。先生云:“方是一定不变之意,坤受天之气而生物,故其直止是一定。”(吕煇录)
?渊问坤六二“直、方、大”。先生云:“《易》不是圣人须要说出六爻如此,只是为占得此卦,合当如此,不如此不足以合此卦。”(袭盖卿录)
看书不可将自己见硬参入去,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程先生解‘直、方、大’,乃引《孟子》,虽是程先生言,毕竟迫切。(甘节录)
刘砺问坤卦“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曰:“坤是纯隂卦,诸爻皆不中正,五虽中,亦以隂居阳,惟六二居中得正为坤之最盛者。故以象言之,则有是三者之徳而‘不习无不利’;占者得之,有是徳则吉。《易》自有一个本意,直从中间过,都不着两边,须要认得这些小分晓,方始横三竖四说得。今人不曾识得他本意,便要横三竖四说都无归着。”文蔚曰:“《易》本意只是为占筮。”“便如此,《易》当来只是为占筮而作,文言、彖、象却是说做义理上去。观干、坤二卦,便可见。孔子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若不是占筮,如何说明吉凶?且如需九三‘需于泥,致寇至’,以其逼近坎险,有致寇之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孔子虽说推明义理这般所在,又变例推明占筮之意,‘需于泥,灾在外’,占得此象,虽若不吉,然能‘敬慎则不败’,又能坚忍以需待处之,得其道所以不凶;或失其刚健之徳,又无坚忍之志,则不能不败矣。”文蔚曰:“常爱先生《易本义》云:‘伏羲不过验隂阳消息两端而已,只是一隂一阳便分吉凶了,只管就上加去成八卦,以至六十四卦,无非是验这两端消息。’”先生曰:“《易》不离隂阳,千变万化只是这两个。庄子云:‘易以道隂阳’,他亦自看得好。”(陈文蔚录)
?渊问“直、方、大”。曰:“伊川说:‘圣人发明坤爻之义’,这个不是恁地,圣人作《易》,只是说这个道理合恁地,人依得这个时,便‘不习无不利’,是就来占底人身上说。”
问:“坤之道‘直、方、大’,六二纯正,能得此以为徳否?”先生云:“不可说。坤有是道而后六二得之以为徳,坤是何物?六二是何物?毕竟则是一个坤,这一爻中正便见得‘直、方、大’如此。”
刘砺问:“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学者须用习,然后主于不习。”先生曰:”不是如此。某之说《易》,所以与程先生不同,便是如此。圣人作《易》,只是说卦爻中有此象而已。如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自是他这一爻中有此象,人若占得,便应此事、有此用,也未说到学者习与不习在。”
王徳修说:“浩然之气,大、刚、直是气之体段,实养处是‘必有事焉’以下。”荅曰:“孟子‘浩然之气’,要处只在集义,是浩然之气生处大、刚与直。伊川须要说是三个,何也?”大雅云:“欲配‘直、方、大’三徳。”荅曰:“坤‘直、方’自是要‘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大’自是 ‘敬义立而徳不孤’,孔子说或三或五,岂有定例?”(余大雅录)
程子曰:“干,圣人之分也,可欲之善属焉。坤,贤人之分也,有诸己之信属焉。”一个是自然,一个是做工夫积习而至。又曰: “善、信、美、大、圣、神是六等人。‘可欲之谓善’,是说资禀好,可欲,是别人以为可欲。‘有诸己之谓信’,是说学。”又曰:“‘直方大’,直方然后大,积习而至,然后能‘不习无不利’。(李闳祖录)
伊川说应多不通,且如六三便夹些阳了,隂则浑是不发底。如六三之爻有阳,所以言“含章”,若无阳何由有章?“含章”为是有阳半动、半静之爻。若六四则浑是柔了,所以“括囊”。(?渊录)
坤六四爻不止言大臣事,在位者便当去,未仕者便当隠。必大因问比干事。曰:“此又别是一义,虽凶无咎。”(呉必大录)
问:“六四‘括囊’,注云:‘六四重隂不中,故其象、占如此。’重隂不中,何以见其有括囊之象?”曰:“隂而又隂,其结塞不开,则为括囊矣。”又问:“占者必当括囊则无咎,何也?”曰:“当‘天地闭,贤人隠’之时,若非括囊,则有咎矣。”(杨道大录)
问:“坤二、五皆中爻,二是就尽得地道上说,五是就著见于文章事业上说否?”先生云:“不可说尽地道,地(他)便是坤道也。二在下,方是就工夫处说,《文言》云:‘不疑其所行’是也。五得尊位,则是就地成就处说,所以云:‘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问:“坤六五‘黄裳元吉’,伊川解作圣人示戒,并举女娲氏、武后之事。今考本文无此象,这又是象外立教之意否?”先生云: “不晓这意。看来伊川要立议论教人,可向别处说,不可硬配在《易》上说。此爻何曽有这义?都是硬入这意,所以说得絮了。”因举云:“邵溥谓伊川因宣仁垂帘事,有怨母后之意,故爻义特有为他发,后生也是因此遂妄测度前辈也。‘黄裳元吉’,不过是在上之人能以柔顺之道。黄,中色。裳是下体之服。能似这个,别无不吉。”(?渊录)
六五“黄裳元吉”,这是那居中处下之道。干之九五自是刚健?道理,坤之六五自是柔顺底道理。各随他隂阳自有一个道理,其为九、六不同,所以在那五处亦不同,这个五之柔顺从那六里来。(同上)
时举问:“坤上六隂极盛而与阳战,爻中乃不言凶。且干之上九犹言‘有悔’,此却不言,何邪?”曰:“战而至于俱伤,‘其血玄黄’,不言而凶可知矣。”(潘时举录)
黄?问“龙战于野”。曰:“干无对,只是一个物事。至隂则有对待。大抵隂常亏于阳。”(万人杰录)
“用六永贞,以大终也。”阳为大,隂为小,大过、小过之类,皆是以隂阳而言。坤六爻皆隂,其始本小,到此隂皆变为阳矣,所谓“以大终也”,言始小而终大。(陈文蔚录)
(《文公易说》卷三,王天宗标点)
问:“或问中‘坤卦纯隂不为无阳’之说,如何?”曰:“虽是十月为坤,十一月为复,然自小雪后,其下面一画,便有三十分之一分阳生,至冬至方足得一爻成耳。故十月谓之‘阳月’盖嫌于无阳也。自姤至坤亦然。”曰:“然则阳毕竟有尽时矣。”曰:“剥尽于上,则复生于下,其间不容息也。”(辅广录)
问:“剥变为坤,坤纯隂也,复未生而谓之‘阳无可尽之理’,何邪?”曰:“方剥变坤之时,乃立冬交小雪,虽是纯隂,然阳已微芒生于下矣。自此生长,积一月之日,满三十分,遂成一画,是为复,此至日也。隂亦然。此隂阳之所为,无间断也。”(刘砥录)
坤只说持守一边事,如乾九三言“忠信所以进徳,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便连致知、持守都统了。坤从首至尾,背去了一个头,如 “后得主而有常”或“从王事无成”,皆是无头。或问曰:“此是圣贤之分,不同处否?”曰:“是问剥一阳尽而为坤,如何?”程子云:“阳未尝尽也。”先生云:“剥之一阳未尽不曽生,才尽于上,这些子便生于下了。”(黄有开录)
问:“坤为十月。阳气剥于上,必生于下,则此十月,阳气已生,但微而未成体。至十一月,阳之体方具否?”先生曰:“然。”又云:“凡物变之渐,不惟月变、日变,而时亦有变,但人不觉耳。十一月不能顿成一阳之体,须是十月生起一卦六画,一画分作三十分,九月已剥了,从十月初一,便从下画生起,一日生一分,三十日遂成一画。
坤卦‘利牝马之贞’,不可将‘利’字自作一句,后云‘主利’,却当如此绝句。”(呉必大录)
“利牝马之贞”,本无四徳底意,《彖》中方有之。《彖》中说四徳自不分晓。前数说“元亨”处却说得分明,后面几句无理会。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便是那“柔顺利贞,君子攸行”,本连下面,縁它趂押韵后,故说在此。这般底难十分理?。“先迷失道”却分晓,只是说坤道。先迷后得、东北西南,大概是隂(为)阳一半。就前后言,没了前一截;就四方言,没了东北一截。阳却是全体。“安贞之吉”,它这分段只到这里,若更妄作以求全时,便凶了。在人亦当如此。伊川说“东北丧朋”处,但不知这处添得许多字否?此是用王辅嗣说。(?渊录)
“牝马之贞”,伊川只为泥那四徳,所以如此说不通。
问:“牝马取其柔顺健行之象。坤顺而言健,何也?”先生曰:“守得这柔顺亦坚确,故有健象。柔顺而不坚确,则不足以配干矣。”又问:“‘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如何?”先生曰:“‘柔顺利贞’,坤之徳也。君子而能柔顺坚正,则其所行,虽先迷而后得,虽‘东北丧朋’,反之西南,则得朋而有庆。盖阳大隂小,阳得兼隂,隂不得兼阳。坤徳常只得干之半,故常减于干之半也。”(如干无所不利,坤只利“牝马之贞”,皆是。)○(董铢录)
“利牝马之贞”,言利于柔顺之正,而不利于刚健之正。利是个虚字。“西南得朋”固是好了,“东北丧朋”亦自不妨为有庆。坤比干都是折一半用底。
问:“西南得朋,东北丧朋。”荅云:“占得坤卦,则从西南方则得其朋,从东北方则失其朋。西南隂方,东北阳方,坤卦比乾卦减半。”(吕煇录)
隂体柔躁,只为他柔,所以躁。刚便不躁,躁是那欲动而不得动之意。刚则便动矣。柔躁不能自守,所以说“安贞吉”。(?渊录)
问:“履霜坚冰至。”先生曰:“隂阳者,造化之本,所不能无,但有淑慝之分,盖阳淑而隂慝,阳好而隂不好也。犹有昼必有夜,有暑必有寒,有春夏必有秋冬,人有少必有老。其消长有常,人亦不能损益也。但圣人参天地,賛化育,于此必有道。故观‘履霜,坚冰至’之象,必有谨?之意,所以扶阳而抑隂也。”(董铢录)
隂阳皆自微至著,不是隂便积着,阳便合下具足。此处亦不说这个意。“履霜坚冰”,只是说那微时便须着慎来,所以说“盖言慎也”。“由辨之不早辩”,李光祖云:“不早辩它,直到得郎当了,却方辩,刬地激成事来。”此说最好。(?渊录)
隂阳有以动静言者,有以善恶言者。如乾元资始,坤元资生,则独阳不生,独隂不成,造化周流,须是并用。如“履霜,坚冰至”,则一隂之生便如一贼。这道理在人如何看,直看是一般道理,横看是一般道理,所以谓之《易》。(杨道大录)
“直、方、大”,是它隂爻居隂位,无如此之纯粹。爻辞云“直、方、大”者,言占者“直、方、大”,则“不习无不利”,却不是说坤徳“直、方、大”也。且如“元亨,利贞”,《彖》里面说底,且随他说做一个事;后面说底,四事又尽随它说去。如某之说爻,无许多劳攘。(?渊录)
问:“‘坤六二爻,《传》曰:‘由直方而大’,窃意六是坤之本体,安得由直方而后大邪?”先生曰:“‘直、方、大’,是坤有此三徳,若就人事上说,则是‘敬义立’而‘徳不孤’,岂非由‘直方’而后‘大’邪?”(潘时举录)
问坤之六二之动直方。先生云:“方是一定不变之意,坤受天之气而生物,故其直止是一定。”(吕煇录)
?渊问坤六二“直、方、大”。先生云:“《易》不是圣人须要说出六爻如此,只是为占得此卦,合当如此,不如此不足以合此卦。”(袭盖卿录)
看书不可将自己见硬参入去,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程先生解‘直、方、大’,乃引《孟子》,虽是程先生言,毕竟迫切。(甘节录)
刘砺问坤卦“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曰:“坤是纯隂卦,诸爻皆不中正,五虽中,亦以隂居阳,惟六二居中得正为坤之最盛者。故以象言之,则有是三者之徳而‘不习无不利’;占者得之,有是徳则吉。《易》自有一个本意,直从中间过,都不着两边,须要认得这些小分晓,方始横三竖四说得。今人不曾识得他本意,便要横三竖四说都无归着。”文蔚曰:“《易》本意只是为占筮。”“便如此,《易》当来只是为占筮而作,文言、彖、象却是说做义理上去。观干、坤二卦,便可见。孔子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若不是占筮,如何说明吉凶?且如需九三‘需于泥,致寇至’,以其逼近坎险,有致寇之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孔子虽说推明义理这般所在,又变例推明占筮之意,‘需于泥,灾在外’,占得此象,虽若不吉,然能‘敬慎则不败’,又能坚忍以需待处之,得其道所以不凶;或失其刚健之徳,又无坚忍之志,则不能不败矣。”文蔚曰:“常爱先生《易本义》云:‘伏羲不过验隂阳消息两端而已,只是一隂一阳便分吉凶了,只管就上加去成八卦,以至六十四卦,无非是验这两端消息。’”先生曰:“《易》不离隂阳,千变万化只是这两个。庄子云:‘易以道隂阳’,他亦自看得好。”(陈文蔚录)
?渊问“直、方、大”。曰:“伊川说:‘圣人发明坤爻之义’,这个不是恁地,圣人作《易》,只是说这个道理合恁地,人依得这个时,便‘不习无不利’,是就来占底人身上说。”
问:“坤之道‘直、方、大’,六二纯正,能得此以为徳否?”先生云:“不可说。坤有是道而后六二得之以为徳,坤是何物?六二是何物?毕竟则是一个坤,这一爻中正便见得‘直、方、大’如此。”
刘砺问:“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学者须用习,然后主于不习。”先生曰:”不是如此。某之说《易》,所以与程先生不同,便是如此。圣人作《易》,只是说卦爻中有此象而已。如坤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自是他这一爻中有此象,人若占得,便应此事、有此用,也未说到学者习与不习在。”
王徳修说:“浩然之气,大、刚、直是气之体段,实养处是‘必有事焉’以下。”荅曰:“孟子‘浩然之气’,要处只在集义,是浩然之气生处大、刚与直。伊川须要说是三个,何也?”大雅云:“欲配‘直、方、大’三徳。”荅曰:“坤‘直、方’自是要‘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大’自是 ‘敬义立而徳不孤’,孔子说或三或五,岂有定例?”(余大雅录)
程子曰:“干,圣人之分也,可欲之善属焉。坤,贤人之分也,有诸己之信属焉。”一个是自然,一个是做工夫积习而至。又曰: “善、信、美、大、圣、神是六等人。‘可欲之谓善’,是说资禀好,可欲,是别人以为可欲。‘有诸己之谓信’,是说学。”又曰:“‘直方大’,直方然后大,积习而至,然后能‘不习无不利’。(李闳祖录)
伊川说应多不通,且如六三便夹些阳了,隂则浑是不发底。如六三之爻有阳,所以言“含章”,若无阳何由有章?“含章”为是有阳半动、半静之爻。若六四则浑是柔了,所以“括囊”。(?渊录)
坤六四爻不止言大臣事,在位者便当去,未仕者便当隠。必大因问比干事。曰:“此又别是一义,虽凶无咎。”(呉必大录)
问:“六四‘括囊’,注云:‘六四重隂不中,故其象、占如此。’重隂不中,何以见其有括囊之象?”曰:“隂而又隂,其结塞不开,则为括囊矣。”又问:“占者必当括囊则无咎,何也?”曰:“当‘天地闭,贤人隠’之时,若非括囊,则有咎矣。”(杨道大录)
问:“坤二、五皆中爻,二是就尽得地道上说,五是就著见于文章事业上说否?”先生云:“不可说尽地道,地(他)便是坤道也。二在下,方是就工夫处说,《文言》云:‘不疑其所行’是也。五得尊位,则是就地成就处说,所以云:‘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问:“坤六五‘黄裳元吉’,伊川解作圣人示戒,并举女娲氏、武后之事。今考本文无此象,这又是象外立教之意否?”先生云: “不晓这意。看来伊川要立议论教人,可向别处说,不可硬配在《易》上说。此爻何曽有这义?都是硬入这意,所以说得絮了。”因举云:“邵溥谓伊川因宣仁垂帘事,有怨母后之意,故爻义特有为他发,后生也是因此遂妄测度前辈也。‘黄裳元吉’,不过是在上之人能以柔顺之道。黄,中色。裳是下体之服。能似这个,别无不吉。”(?渊录)
六五“黄裳元吉”,这是那居中处下之道。干之九五自是刚健?道理,坤之六五自是柔顺底道理。各随他隂阳自有一个道理,其为九、六不同,所以在那五处亦不同,这个五之柔顺从那六里来。(同上)
时举问:“坤上六隂极盛而与阳战,爻中乃不言凶。且干之上九犹言‘有悔’,此却不言,何邪?”曰:“战而至于俱伤,‘其血玄黄’,不言而凶可知矣。”(潘时举录)
黄?问“龙战于野”。曰:“干无对,只是一个物事。至隂则有对待。大抵隂常亏于阳。”(万人杰录)
“用六永贞,以大终也。”阳为大,隂为小,大过、小过之类,皆是以隂阳而言。坤六爻皆隂,其始本小,到此隂皆变为阳矣,所谓“以大终也”,言始小而终大。(陈文蔚录)
(《文公易说》卷三,王天宗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