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者,两个仪象也,非是指天地之形而言。伏羲初画隂阳,指言此二画为隂阳之象,故曰两仪也。(刘砥录)
天地是乾坤皮壳,乾坤是天地性情,其实则是一个道理。(李方子录)
气言之只是一个物,若做两个物看则如日月、如男女,又是两个物事。(林学蒙录)
问:“横渠谓‘鬼神者,往来屈伸之意,故天曰神,地曰示,人曰鬼',‘示'字之义如何?”曰:“《说文》‘示'字以‘有所示'为义,故视字从示。天之气生而不息故曰神,地之气显然示人故曰示,向尝见三舍时举子《易》义中有云‘一而大谓之天,二而小谓之地',‘二而小'即‘示'字也,恐是字说。”又曰:“‘天曰神,地曰示'者,盖其气未尝或息也,人鬼则其气有所归矣。《正蒙》中‘地纯隂,天浮阳'一段说日月、五星甚密。”(李闳祖录)
“易”字义只是隂阳。(同上)
《易》不离隂阳,千变万化只是这两个。《易》只消道隂阳二字括尽。《易》者隂阳错综、交换代易之谓。(杨与言语略)
大抵《易》只是一个隂阳竒耦而已,此外更有何物?( 同上)
龟山过黄亭詹季鲁家。季鲁问《易》,龟山取一张纸,画个圈,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此说最好。只是一隂一阳,做出许多般样。‘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只是隂阳卦画,没几个卦画,凭甚冩出那隂阳造化?何处更得《易》来?‘乾坤,《易》之门'不是乾坤外别有《易》,《易》便是乾坤,乾坤便是《易》,似两扇门相似,一扇开便一扇闭,只是一个隂阳做底。(黄显子录)
盈天地之间所以为造化者,隂阳二气之终始盛衰而已。阳生于北,长于东,而盛于南;隂始于南,中于西,而终于北。故阳常居左而以生育长养为功,其类则为刚、为明、为公、为义,而凡君子之道属焉;隂常居右而以夷伤惨杀为事,其类则为柔、为暗、为私、为利,而凡小人之道属焉。圣人作《易》、画卦、繋辞于其进退、消长之际,所以示人者深矣。(傅拱字序)
天地之化,包括无外,运行无穷,然其所以为实不越乎一隂一阳两端而已。其动静、屈伸、往来、阖辟、升降、浮沉之性虽未尝一日不相反,然亦不可以一日而相无也。圣人作《易》,以通神明之徳,类万物之情,其所以为说者亦若是焉耳矣。然及其推之人事而拟诸形容,则常以 阳为君子而引翼扶持,惟恐其不盛,隂为小人而排摈抑黜,惟恐其不衰,何哉?盖阳之徳刚,隂之徳柔。刚者常公而柔者常私,刚者常明而柔者常闇,刚者未尝不正而柔者未尝不邪,刚者未尝不大而柔者未尝不小。公明正大之人用于世则天下蒙其福,私暗邪辟之人得其志则天下受其祸。此理之必然也,且非独于《易》之说为然。盖凡自古圣贤之言杂出于传记者,亦未有不好刚而恶柔者。若夫子所谓“刚毅近仁”而又尝深以未见刚者为叹,及乎或人之对,则又直以有欲病枨也之不得为刚,盖専以是为君子之徳也。(金华潘公文集序)
庄周曰“《易》以道隂阳”,不可谓他无见。盖《易》自四象、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只是说个隂阳,下至脩养、方技等家,亦只是用此二字而已。魏伯阳《叅同契》恐希夷之学有些自其源流。(呉必大录)
或问:“《中庸》十二章说道之费隐如是其大且妙,后面却只归在‘造端乎夫妇'上,此《中庸》之道所以异于老、佛之谓道也。”先生曰:“须更看所谓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处。圣人之道弥满充塞,无少空缺,若于此有一毫之差,便于道体有亏欠也。若佛则只说道‘道无不在,无适而非道',政使于礼仪,有差错处亦不妨,故他于此都理会不得。庄子却理会得,又不肯去做,如《天下》篇首一段皆是说孔子,恰似快刀利劔斫将去,更无些子窒碍,又且句句有着落,如所谓‘《易》以道隂阳,《春秋》以道名分',可煞说得好。虽然如此,又却不肯做,然其才亦尽高,正所谓‘智者过之'。”(辅广录)
立卦生爻事有因,两仪四象已前陈。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潜心虽出重爻后,着眼何妨未画前。识得两仪根太极,此时方好绝韦编。
问:“近见先生《易》诗云‘立卦生爻事有因,两仪四象已前陈',‘因'字之义如何?”先生言:“卦爻因仪象而生立也,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意。”又问:“生爻指言重卦否?”曰:“然天地间只有个竒耦,自二而四,自四而八,只恁推去都走不得,而杨子却添两作三谓之天、地、人,事事要分做三截。又且有气而无朔,有日星而无月,恐不是道理。”
先生曰:“读书只就一直道理看,剖析自分晓,不必去偏曲处看。《易》有个隂阳,《诗》有个邪正,《书》有个治乱,皆是一直路迳可见,别无峣﨑。”(徐 ? 录)
伏羲画卦只就隂阳以下,孔子又就隂阳上发出太极,康节又道“须信画前元有易”,濓溪《太极图》又有许多详备。问:“气化形化。男女之生在气化否?” 荅曰:“凝结成个男女,因甚得如此,都是隂阳,无物不是隂阳。”又问:“天地未判时,下面许多都已有否?”荅曰:“事物虽未有,其理则具。” ( 徐 ? 录 )
或说“一”是干初画。熹谓:“那时只是隂阳,未有乾坤,安得乾坤?初间只是一画者,二到有三画方成乾卦。方其有阳那里知道有隂,有乾卦那里知道有坤卦。天地间只是一个气,自今年冬至到明年冬至,是他此气周匝,把来折做两截时,前面底便是阳,后面底便是隂。又折做四截,也如此便是四时。天地间只有六层阳气,到地面上时地下便泠了。只是这六位阳长到那第六位时,极了无去处,上面只是渐次消了些个时,下面便生了些个,那便是隂。这只是个嘘吸。嘘是阳,吸是隂。唤做一气固是如此,然看它日月、男女、牝牡处,方见得无一物无隂阳,如至 微 之物也有个背面,若说流行处,却只是一气。” ( 萧佐录 )
隂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五行虽是质,他又有五行之气做这物事方得。然却是隂阳二气截做这五个,不是隂阳外别有五行,如“十干”甲乙,甲便是阳,乙便是隂。 ( 舒高录 )
‘一故神,两故化',两者隂阳消长、进退也。 ( 两者所以推行于一,所以为两 ) ‘ 一不立则两不可得而见,两不可见则一之道息'矣。横渠此语极精,非一则隂阳消长无自而见,非隂阳消长则一亦不可得而见矣。 ( 正蒙 )
隂以阳为质,阳以隂为质。水内明而外暗,火内暗而外明。横渠曰“隂阳之精,互藏其宅”,正此意也。 ( 坎离杨道夫录 )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一、三阳也,二、四隂也。 ( 荅林振 )
隂少于阳,气、理、数皆如此,用全用半,所以不同。 ( 黄显子录 )
成数虽阳,固亦生之隂也。如子者父之隂,臣者君之隂。问:“自一隂一阳见一隂一阳,又各生一隂一阳之象。以图言之,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节节推去,固容易见,就天地间着实处如何验得?”先生曰:“一物上自各有隂阳,如人之男女,隂阳已具,逐人身上又各有,这血是隂而气则是阳。如昼夜之间,昼阳夜隂也,而昼阳自午后又属隂,夜隂子后又属阳,此便是隂阳各生隂阳之象。隂下交生阳,阳上交生隂,隂交阳,刚交柔,是博易之易,这多变是变易之易,所谓易者只此便是。那个是易之体,这个是易之用;那是未有这卦 底, 这是有这卦了 底;那个唤做体,是这易从那生;这唤做用,揲蓍取卦便是用处。水质隂而性本阳,火质阳而性本隂;水外暗而内明,以其根于阳也;火外明而内暗,以其根于隂也。周子《太极图》阳动之中有黑底,隂静之中有白底是也。横渠曰:‘隂阳之精,互藏其宅',政(正)此意也。” ( 坎离○刘砥录 )
火中虚暗则离中之隂也,水中虚明则坎中之阳也。 ( 杨道夫录 )
隂阳做一个看亦得,做两个看亦得。做两个看是“分隂分阳,两仪立焉”,做一个看只是一个消长。 ( 陈文蔚录 )
问:“康节云:‘阳一而隂二,所以君子少而小人多。'此语是否?”曰:“也说得来,自是它那物事好 底 少而恶 底 多,其理只一般。” ( 沈僴录 )
杨简说:“阳爻一画者在已,隂又一画者应物 底 是。”先生曰:“正是倒说了,应物 底 却是阳。” ( 汤泳录 )
“诸公且试看天地之间别有甚事?只是隂与阳两个字,看是什么物事都离不得。只就身上体看,才开眼不是隂便是阳,密拶拶在这里,都不着得别物事;不是仁便是义,不是刚便是柔。只自家要做向前便是阳,才收退便是隂意思。才动便是阳,才静便是隂。未消别看,只是一动一静便是隂阳。伏羲只因此画卦以示人。若就一隂一阳,又不足以该众理,于是错緫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初只是许多卦爻,后来圣人又繋许多辞在下,如它书则元有这事,方说出这个道理;《易》则未曽有此事,先假托都说在这里。如《书》便有个尧、舜,有个禹、汤、文、武、周公出来做许多事。今《易》则元未曽有圣人豫先说出,待人占考大事、小事,无一能外于此。圣人大抵多是垂戒。”又云:“虽是一隂一阳,《易》中之辞大抵阳吉而隂凶,间亦有阳凶而隂吉者,何故?盖有当为、有不当为,若当为而不为,不当为而为之,虽阳亦凶。”又云:“圣人因卦爻以垂戒,多是利于正,未有不正而利者?如云‘夕惕若,厉,无咎',若占得这爻必是朝兢夕惕、戒谨恐惧,可以无咎。若自家不曽如此,便自有咎。”又云:“‘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若占得这爻,须是将自身己体看是直、是方、是大,去做某事必得其利;若自家未是直、不曽方、不曾大,则无所往而得其利。此是本爻辞如此,到孔子又自添说了,如云‘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本来只是卜筮,圣人为之辞以晓人,便说许多道理在上。今学《易》非必待遇事而占方有所戒,只平居玩味,看他所说道理于自家所处地位合是如何?故云‘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孔子所谓学《易》,正是平日常常学之。想见圣人之所谓‘读异乎人之所谓读',想见胷中洞然于《易》之理无纎毫蔽处,故云‘可以无大过'。 ”又曰:“圣人繋许多辞包尽天下之理,止縁万事不离乎隂阳,故因隂阳中而推说万事之理。今要占考,虽小小事都有,如占得‘不利有攸往',便是不可出路, ‘利涉大川'便是可以乗舟,此类不一。”
问:“乾卦《文言》,圣人所以重叠四截说,在此见圣人学《易》,只管体出许多意思,又恐人晓不得,故说以示教。”曰:“大意只管怕人晓不得,故重叠说在这里,大抵多一般。如云‘阳在下也'又云‘下也'。”
问:“圣人所以因隂阳说出许多道理,而所说之理皆不离乎隂阳者,盖縁所以为隂阳者,元本于实然之理?”荅曰:“隂阳是气,才有此理便有此气,才有此气便有此理。天下万事、万物,何者不出于此理?何者不出于隂阳?”
问:“此 程 先生所以说道‘天下无性外之物'?”荅曰:“如云‘天地间只是个感应',又如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叶味道录)
郑文振问“五十以学《易》”。先生曰:“也只就卦爻上,占考其理合如何。其他书则一事是一理,惟是《易》却说得阔,如已有底事说在里,未有底事也说在里。”又曰:“《易》须错緫看,天下什么事无一不出于此?如善恶、是非、得失,以至于屈伸、消长、盛衰,看是甚事都出于此?伏羲以前不知如何占考,至伏羲将隂阳两个画卦以示人,使人于此占考吉凶祸福,一画为阳,二画为隂;一画为竒,二画为耦。遂为八卦,又错緫为六十四卦,凡三百八十四爻。文王又为之彖、象以释其义,无非隂阳消长、盛衰、屈伸之理。圣人之所学者,学此而已。把乾卦一卦看,如‘乾元亨利贞',人要做事若占得乾卦,干是纯阳,元者大也,亨者通也,其为事必大通,然而虽说大亨,若所为之事不合正道,则亦不得其亨,故虽云大亨,而又利于正。卦内六爻都是如此。如说‘潜龙勿用',是自家未当出作之时,须是韬晦,方始无咎,若于此而不能潜晦,必须有咎。又如上九云‘亢龙有悔',若占得此爻,必须以亢满为戒,如这般处,最是《易》之大义。《易》之为书,大抵于盛满时致戒,盖阳气正长必有消退之渐,自是理势如此。”又云:“当极盛之时便须虑其亢,如当尧之时须交付与舜,若不寻得个舜便交付与他,则尧之后,天下事未可知。”又云:“康节所以见得透,看他说话多以盛满为戒,如云‘只喜成 微 醺,不喜成酩酊'。 ”又云:“康节多于消长之交看。”又云:“许多道理本无不可知之数,惟是康节体得熟,只管体来体去,到得熟后,看是什么事理无不洞见。” ( 叶贺孙录 )
甘节问:“如何谓之性?”荅曰:“天命之谓性。”又问:“天之所命者,果何物也?”荅曰:“仁、义、礼、智、信。”又问:“ 周先生作《太极图》,何为列五者于隂阳之下?”荅曰:“五常是理,隂阳是气,有理而无气则理无所立,有气而后理方有所立,故五行次隂阳。”又问:“如此则是有七。”荅曰:“义、知属隂,仁、礼属阳。 ( 案《太 极图 》列金、木、水、火、土于 隂阳 之下,非列仁、 义 、 礼 、智、信、于 隂阳之下也。以 气 言之曰 隂阳 五行,以理言之曰健 顺 。五常之性此 问 似欠分别。 ) ○ ( 甘节录 )
看《遗书》中“善恶皆天理”及“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不可以浊者不谓之水”等语及《易传》“阳无可尽之理”一节,即此义可推矣,更以事实考之,只如鸱枭、蝮蝎、恶草、毒药,还可道不是天地隂阳之气所生否? ( 荅甘节 )
前书示及《易传》二义,隂阳交和恐非是指君子、小人而言。君子之于小人固不当过为忿疾,然无交和之理。韩富当时事力,盖不足以胜二奸,非固欲与之和也。元祐诚有过甚处,然当时事势恐不如此,亦不免祸。要当有以开悟人主之心乃绝后患耳。东汉诛宦官事,前辈多论之,大略皆如来喻。然尝细考其事,恐祸根不除,终无可安之理。后人据纸上语,指 ? 前人甚易为力,不知事到手头,实要处断,毫发之间便有成败,不是容易事,若使陈窦只诛得首恶一二人,后来未必不取王允五王之祸也。 ( 荅潘景愈 )
隂爻称六与《程传》之说大不同,这只就四象看便见得分晓。隂阳一段只说通例,此两物相无不得,且如天晴几日后无雨,便不得。十二个月,六月是隂,六月是阳;一日中,阳是昼,隂是夜。
(《文公易说》卷二,王天宗标点)
天地是乾坤皮壳,乾坤是天地性情,其实则是一个道理。(李方子录)
气言之只是一个物,若做两个物看则如日月、如男女,又是两个物事。(林学蒙录)
问:“横渠谓‘鬼神者,往来屈伸之意,故天曰神,地曰示,人曰鬼',‘示'字之义如何?”曰:“《说文》‘示'字以‘有所示'为义,故视字从示。天之气生而不息故曰神,地之气显然示人故曰示,向尝见三舍时举子《易》义中有云‘一而大谓之天,二而小谓之地',‘二而小'即‘示'字也,恐是字说。”又曰:“‘天曰神,地曰示'者,盖其气未尝或息也,人鬼则其气有所归矣。《正蒙》中‘地纯隂,天浮阳'一段说日月、五星甚密。”(李闳祖录)
“易”字义只是隂阳。(同上)
《易》不离隂阳,千变万化只是这两个。《易》只消道隂阳二字括尽。《易》者隂阳错综、交换代易之谓。(杨与言语略)
大抵《易》只是一个隂阳竒耦而已,此外更有何物?( 同上)
龟山过黄亭詹季鲁家。季鲁问《易》,龟山取一张纸,画个圈,用墨涂其半,云:“这便是《易》。”此说最好。只是一隂一阳,做出许多般样。‘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只是隂阳卦画,没几个卦画,凭甚冩出那隂阳造化?何处更得《易》来?‘乾坤,《易》之门'不是乾坤外别有《易》,《易》便是乾坤,乾坤便是《易》,似两扇门相似,一扇开便一扇闭,只是一个隂阳做底。(黄显子录)
盈天地之间所以为造化者,隂阳二气之终始盛衰而已。阳生于北,长于东,而盛于南;隂始于南,中于西,而终于北。故阳常居左而以生育长养为功,其类则为刚、为明、为公、为义,而凡君子之道属焉;隂常居右而以夷伤惨杀为事,其类则为柔、为暗、为私、为利,而凡小人之道属焉。圣人作《易》、画卦、繋辞于其进退、消长之际,所以示人者深矣。(傅拱字序)
天地之化,包括无外,运行无穷,然其所以为实不越乎一隂一阳两端而已。其动静、屈伸、往来、阖辟、升降、浮沉之性虽未尝一日不相反,然亦不可以一日而相无也。圣人作《易》,以通神明之徳,类万物之情,其所以为说者亦若是焉耳矣。然及其推之人事而拟诸形容,则常以 阳为君子而引翼扶持,惟恐其不盛,隂为小人而排摈抑黜,惟恐其不衰,何哉?盖阳之徳刚,隂之徳柔。刚者常公而柔者常私,刚者常明而柔者常闇,刚者未尝不正而柔者未尝不邪,刚者未尝不大而柔者未尝不小。公明正大之人用于世则天下蒙其福,私暗邪辟之人得其志则天下受其祸。此理之必然也,且非独于《易》之说为然。盖凡自古圣贤之言杂出于传记者,亦未有不好刚而恶柔者。若夫子所谓“刚毅近仁”而又尝深以未见刚者为叹,及乎或人之对,则又直以有欲病枨也之不得为刚,盖専以是为君子之徳也。(金华潘公文集序)
庄周曰“《易》以道隂阳”,不可谓他无见。盖《易》自四象、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只是说个隂阳,下至脩养、方技等家,亦只是用此二字而已。魏伯阳《叅同契》恐希夷之学有些自其源流。(呉必大录)
或问:“《中庸》十二章说道之费隐如是其大且妙,后面却只归在‘造端乎夫妇'上,此《中庸》之道所以异于老、佛之谓道也。”先生曰:“须更看所谓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处。圣人之道弥满充塞,无少空缺,若于此有一毫之差,便于道体有亏欠也。若佛则只说道‘道无不在,无适而非道',政使于礼仪,有差错处亦不妨,故他于此都理会不得。庄子却理会得,又不肯去做,如《天下》篇首一段皆是说孔子,恰似快刀利劔斫将去,更无些子窒碍,又且句句有着落,如所谓‘《易》以道隂阳,《春秋》以道名分',可煞说得好。虽然如此,又却不肯做,然其才亦尽高,正所谓‘智者过之'。”(辅广录)
立卦生爻事有因,两仪四象已前陈。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潜心虽出重爻后,着眼何妨未画前。识得两仪根太极,此时方好绝韦编。
问:“近见先生《易》诗云‘立卦生爻事有因,两仪四象已前陈',‘因'字之义如何?”先生言:“卦爻因仪象而生立也,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意。”又问:“生爻指言重卦否?”曰:“然天地间只有个竒耦,自二而四,自四而八,只恁推去都走不得,而杨子却添两作三谓之天、地、人,事事要分做三截。又且有气而无朔,有日星而无月,恐不是道理。”
先生曰:“读书只就一直道理看,剖析自分晓,不必去偏曲处看。《易》有个隂阳,《诗》有个邪正,《书》有个治乱,皆是一直路迳可见,别无峣﨑。”(徐 ? 录)
伏羲画卦只就隂阳以下,孔子又就隂阳上发出太极,康节又道“须信画前元有易”,濓溪《太极图》又有许多详备。问:“气化形化。男女之生在气化否?” 荅曰:“凝结成个男女,因甚得如此,都是隂阳,无物不是隂阳。”又问:“天地未判时,下面许多都已有否?”荅曰:“事物虽未有,其理则具。” ( 徐 ? 录 )
或说“一”是干初画。熹谓:“那时只是隂阳,未有乾坤,安得乾坤?初间只是一画者,二到有三画方成乾卦。方其有阳那里知道有隂,有乾卦那里知道有坤卦。天地间只是一个气,自今年冬至到明年冬至,是他此气周匝,把来折做两截时,前面底便是阳,后面底便是隂。又折做四截,也如此便是四时。天地间只有六层阳气,到地面上时地下便泠了。只是这六位阳长到那第六位时,极了无去处,上面只是渐次消了些个时,下面便生了些个,那便是隂。这只是个嘘吸。嘘是阳,吸是隂。唤做一气固是如此,然看它日月、男女、牝牡处,方见得无一物无隂阳,如至 微 之物也有个背面,若说流行处,却只是一气。” ( 萧佐录 )
隂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五行虽是质,他又有五行之气做这物事方得。然却是隂阳二气截做这五个,不是隂阳外别有五行,如“十干”甲乙,甲便是阳,乙便是隂。 ( 舒高录 )
‘一故神,两故化',两者隂阳消长、进退也。 ( 两者所以推行于一,所以为两 ) ‘ 一不立则两不可得而见,两不可见则一之道息'矣。横渠此语极精,非一则隂阳消长无自而见,非隂阳消长则一亦不可得而见矣。 ( 正蒙 )
隂以阳为质,阳以隂为质。水内明而外暗,火内暗而外明。横渠曰“隂阳之精,互藏其宅”,正此意也。 ( 坎离杨道夫录 )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一、三阳也,二、四隂也。 ( 荅林振 )
隂少于阳,气、理、数皆如此,用全用半,所以不同。 ( 黄显子录 )
成数虽阳,固亦生之隂也。如子者父之隂,臣者君之隂。问:“自一隂一阳见一隂一阳,又各生一隂一阳之象。以图言之,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节节推去,固容易见,就天地间着实处如何验得?”先生曰:“一物上自各有隂阳,如人之男女,隂阳已具,逐人身上又各有,这血是隂而气则是阳。如昼夜之间,昼阳夜隂也,而昼阳自午后又属隂,夜隂子后又属阳,此便是隂阳各生隂阳之象。隂下交生阳,阳上交生隂,隂交阳,刚交柔,是博易之易,这多变是变易之易,所谓易者只此便是。那个是易之体,这个是易之用;那是未有这卦 底, 这是有这卦了 底;那个唤做体,是这易从那生;这唤做用,揲蓍取卦便是用处。水质隂而性本阳,火质阳而性本隂;水外暗而内明,以其根于阳也;火外明而内暗,以其根于隂也。周子《太极图》阳动之中有黑底,隂静之中有白底是也。横渠曰:‘隂阳之精,互藏其宅',政(正)此意也。” ( 坎离○刘砥录 )
火中虚暗则离中之隂也,水中虚明则坎中之阳也。 ( 杨道夫录 )
隂阳做一个看亦得,做两个看亦得。做两个看是“分隂分阳,两仪立焉”,做一个看只是一个消长。 ( 陈文蔚录 )
问:“康节云:‘阳一而隂二,所以君子少而小人多。'此语是否?”曰:“也说得来,自是它那物事好 底 少而恶 底 多,其理只一般。” ( 沈僴录 )
杨简说:“阳爻一画者在已,隂又一画者应物 底 是。”先生曰:“正是倒说了,应物 底 却是阳。” ( 汤泳录 )
“诸公且试看天地之间别有甚事?只是隂与阳两个字,看是什么物事都离不得。只就身上体看,才开眼不是隂便是阳,密拶拶在这里,都不着得别物事;不是仁便是义,不是刚便是柔。只自家要做向前便是阳,才收退便是隂意思。才动便是阳,才静便是隂。未消别看,只是一动一静便是隂阳。伏羲只因此画卦以示人。若就一隂一阳,又不足以该众理,于是错緫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初只是许多卦爻,后来圣人又繋许多辞在下,如它书则元有这事,方说出这个道理;《易》则未曽有此事,先假托都说在这里。如《书》便有个尧、舜,有个禹、汤、文、武、周公出来做许多事。今《易》则元未曽有圣人豫先说出,待人占考大事、小事,无一能外于此。圣人大抵多是垂戒。”又云:“虽是一隂一阳,《易》中之辞大抵阳吉而隂凶,间亦有阳凶而隂吉者,何故?盖有当为、有不当为,若当为而不为,不当为而为之,虽阳亦凶。”又云:“圣人因卦爻以垂戒,多是利于正,未有不正而利者?如云‘夕惕若,厉,无咎',若占得这爻必是朝兢夕惕、戒谨恐惧,可以无咎。若自家不曽如此,便自有咎。”又云:“‘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若占得这爻,须是将自身己体看是直、是方、是大,去做某事必得其利;若自家未是直、不曽方、不曾大,则无所往而得其利。此是本爻辞如此,到孔子又自添说了,如云‘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本来只是卜筮,圣人为之辞以晓人,便说许多道理在上。今学《易》非必待遇事而占方有所戒,只平居玩味,看他所说道理于自家所处地位合是如何?故云‘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孔子所谓学《易》,正是平日常常学之。想见圣人之所谓‘读异乎人之所谓读',想见胷中洞然于《易》之理无纎毫蔽处,故云‘可以无大过'。 ”又曰:“圣人繋许多辞包尽天下之理,止縁万事不离乎隂阳,故因隂阳中而推说万事之理。今要占考,虽小小事都有,如占得‘不利有攸往',便是不可出路, ‘利涉大川'便是可以乗舟,此类不一。”
问:“乾卦《文言》,圣人所以重叠四截说,在此见圣人学《易》,只管体出许多意思,又恐人晓不得,故说以示教。”曰:“大意只管怕人晓不得,故重叠说在这里,大抵多一般。如云‘阳在下也'又云‘下也'。”
问:“圣人所以因隂阳说出许多道理,而所说之理皆不离乎隂阳者,盖縁所以为隂阳者,元本于实然之理?”荅曰:“隂阳是气,才有此理便有此气,才有此气便有此理。天下万事、万物,何者不出于此理?何者不出于隂阳?”
问:“此 程 先生所以说道‘天下无性外之物'?”荅曰:“如云‘天地间只是个感应',又如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叶味道录)
郑文振问“五十以学《易》”。先生曰:“也只就卦爻上,占考其理合如何。其他书则一事是一理,惟是《易》却说得阔,如已有底事说在里,未有底事也说在里。”又曰:“《易》须错緫看,天下什么事无一不出于此?如善恶、是非、得失,以至于屈伸、消长、盛衰,看是甚事都出于此?伏羲以前不知如何占考,至伏羲将隂阳两个画卦以示人,使人于此占考吉凶祸福,一画为阳,二画为隂;一画为竒,二画为耦。遂为八卦,又错緫为六十四卦,凡三百八十四爻。文王又为之彖、象以释其义,无非隂阳消长、盛衰、屈伸之理。圣人之所学者,学此而已。把乾卦一卦看,如‘乾元亨利贞',人要做事若占得乾卦,干是纯阳,元者大也,亨者通也,其为事必大通,然而虽说大亨,若所为之事不合正道,则亦不得其亨,故虽云大亨,而又利于正。卦内六爻都是如此。如说‘潜龙勿用',是自家未当出作之时,须是韬晦,方始无咎,若于此而不能潜晦,必须有咎。又如上九云‘亢龙有悔',若占得此爻,必须以亢满为戒,如这般处,最是《易》之大义。《易》之为书,大抵于盛满时致戒,盖阳气正长必有消退之渐,自是理势如此。”又云:“当极盛之时便须虑其亢,如当尧之时须交付与舜,若不寻得个舜便交付与他,则尧之后,天下事未可知。”又云:“康节所以见得透,看他说话多以盛满为戒,如云‘只喜成 微 醺,不喜成酩酊'。 ”又云:“康节多于消长之交看。”又云:“许多道理本无不可知之数,惟是康节体得熟,只管体来体去,到得熟后,看是什么事理无不洞见。” ( 叶贺孙录 )
甘节问:“如何谓之性?”荅曰:“天命之谓性。”又问:“天之所命者,果何物也?”荅曰:“仁、义、礼、智、信。”又问:“ 周先生作《太极图》,何为列五者于隂阳之下?”荅曰:“五常是理,隂阳是气,有理而无气则理无所立,有气而后理方有所立,故五行次隂阳。”又问:“如此则是有七。”荅曰:“义、知属隂,仁、礼属阳。 ( 案《太 极图 》列金、木、水、火、土于 隂阳 之下,非列仁、 义 、 礼 、智、信、于 隂阳之下也。以 气 言之曰 隂阳 五行,以理言之曰健 顺 。五常之性此 问 似欠分别。 ) ○ ( 甘节录 )
看《遗书》中“善恶皆天理”及“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不可以浊者不谓之水”等语及《易传》“阳无可尽之理”一节,即此义可推矣,更以事实考之,只如鸱枭、蝮蝎、恶草、毒药,还可道不是天地隂阳之气所生否? ( 荅甘节 )
前书示及《易传》二义,隂阳交和恐非是指君子、小人而言。君子之于小人固不当过为忿疾,然无交和之理。韩富当时事力,盖不足以胜二奸,非固欲与之和也。元祐诚有过甚处,然当时事势恐不如此,亦不免祸。要当有以开悟人主之心乃绝后患耳。东汉诛宦官事,前辈多论之,大略皆如来喻。然尝细考其事,恐祸根不除,终无可安之理。后人据纸上语,指 ? 前人甚易为力,不知事到手头,实要处断,毫发之间便有成败,不是容易事,若使陈窦只诛得首恶一二人,后来未必不取王允五王之祸也。 ( 荅潘景愈 )
隂爻称六与《程传》之说大不同,这只就四象看便见得分晓。隂阳一段只说通例,此两物相无不得,且如天晴几日后无雨,便不得。十二个月,六月是隂,六月是阳;一日中,阳是昼,隂是夜。
(《文公易说》卷二,王天宗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