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养生 面相 疾病 易经 养生 杨力 易学家 杨力教授 百家讲坛 风水
易经养生 面相 疾病 易经 养生 杨力 易学家 杨力教授 百家讲坛 风水

易经养生与面相疾病

 

 

 

  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我教大家练手指操,就是要活动你的脑部。如果出现手指头麻、指软、指抖这三个症状,那么说明你的脑血管已经堵了80%,你要是还不去通血脉,还不运动,脑血管就会堵到95%以上。

  《易经》是预测的鼻祖,它非常强调预测思维。《易经》最重要的一个预测智慧,包含在坤卦里边。坤卦里边有一句话,叫“履霜坚冰至”,就是说你的脚踩到霜,你应该想到坚冰很快就要来了。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在商代纣王时期,有一个大臣叫做箕子,这个大臣很忠厚,也很聪明,很善于预测。有一次纣王发布命令说:“把全国最有名的工匠找来,给我雕象牙筷子,我吃饭怎么能用这些竹筷子呢!”大臣箕子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就想:纣王现在要用象牙做筷子,那么等象牙筷子做好以后,他又会觉得原来的碗不配这个象牙筷子,他又要让人去做金杯玉碗;那么有了金杯玉碗以后,纣王肯定又觉得,现在吃饭的碗筷都这么讲究,身上这套衣服恐怕又不够档次了,所以就不会穿麻布衣了,而要穿锦绣的衣袍;而他要是穿上锦绣衣袍,他又会想,我这穿得那么漂亮,叫我住在这样的土坯房子怎么行,那么他肯定要去建更高级、更漂亮的宫殿。而他要完成这些,就只会一次又一次地去搜刮民脂,一次又一次地去侵犯别的国家,来满足他不断增长的欲望。果然是这样,后来,当纣王下令挖掉比干的心时,箕子就知道,纣王要大开杀戒了,他就装疯,躲过了一劫,否则他也要被杀掉。

  这段易经时代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易经》这本书非常注重具有预测思维,注重见微知著,就是说一旦看见微小的不利情况,你就要防备它,想办法对付它。接受了《易经》的这个预测思想,我们就应该防微杜渐。

  这个预测思维用在养生学中,就告诉我们怎么样“治未病”,也就是要在早期发现疾病。比如说有些疾病,一开始,只是因为吃了一点冷的东西,胃里边就不舒服,如果不管也不治,照样吃冷的东西,发展下去即便不吃冷的东西,肚子也会感到疼痛;如果还是不去医治,再发展下去就拉肚子。在五更的时候,天刚刚亮的时候拉肚子,这说明他阳虚。“履霜坚冰至”,我们吃到冷的东西以后就肚子疼,你就应该想到胃可能有点寒了,就应该开始预防阳虚了。这时,你可以用点水泡姜和肉桂,把寒给去掉。如果你不把霜去掉还进冷饮,那么脾胃就容易越来越寒,逐渐就发展为冰冷,这样就会发展成为腹冷便溏。腹冷便溏是脾阳虚的典型症状,尤其是小孩,小肚子摸起来冰凉冰凉的,哗啦哗啦地拉稀,本来只是吃了一点冷的,别的小孩没事他却肚子疼了,这时就要引起注意,赶快把他体内的寒给去掉,要是不管,就会变成顽疾。

  这就是“履霜坚冰至”告诉我们的防微杜渐的道理。我们要注意疾病的发展,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要在早期切断它的发展途径,关键就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还是刚才那个对“身体变化”马大哈的人,本来只是口舌上生一点小疮,他也不稍加注意,依然是喝酒 ,依然吃辣椒,依然吃热的东西,依然抽烟,后来就逐渐发展为大便秘结,然而他还不管,还是吃热的东西,终于有一天,他被抬进了手术室,急性阑尾炎爆发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肠子太热了,火气太重了,热毒就变成疮痈了。很多炎症,如扁桃体炎、阑尾炎,这些炎症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饮食不注意中来的。热的东西逐渐集聚以后,就会化火,然后就发生炎症。如果饮食调理得好,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人到老年以后,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你的手指头灵活不灵活,因为手指反映大脑。所以我为什么教大家练手指操,就是要活络你的脑部。如果出现手指头麻、指软、指抖这三个症状,那么说明你的脑血管可能已经堵了80%,你要是还不去通血脉,注意节制饮食,也不运动,脑血管就会堵到90%以上。达到这种程度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眼睛会出现短暂性的黑懵,舌头短暂的不利,脚短暂的跛行。我们知道舌是心脑的信号,手是第二个心脏,脚是第二个脑,这三个部位出现问题,那么就是我们的大脑正在给你报信,提示你说脑血管的阻塞,已经形成并正在发展。如果我们早发现、早治疗,我们就能治未病,在小病初期,我们就能够把它切断,不要让它恶性发展下去。

 

 在危重的时候阴阳寒热会告诉我们疾病的真假,因为这个时候,疾病会发生转化,你要是不能辨别寒热真假,就可能发生生死翻转的情况。这就是《易经》教我们的“寒极必热、热极必寒”的道理。

  《易经》的预测还告诉我们一个阴阳转换的原理。我们可以看到,太极本身就是阴极必阳、阳极必阴的。《黄帝内经》也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说阳到了重的时候,它可能里边就会转换,转换为阴,阴最重的时候,它也会转换,转换为阳。

  临床上碰到的一种很严重的“寒”,它的阴阳转换的情况很严重,就是内真热外假寒。曾经一个小孩得了急性菌痢,发高烧达到40度,抱到医院后,他的母亲哭着说:“你看我的小孩,手脚那么凉,是不是得了寒症了,快给他温补一下吧。”其实,虽然小孩的手脚是凉的,但是他是内真热外假寒,就是说在阳极为阴极的情况下,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如果摸他的肚子,会越摸越热;带上手指套,从他的肛门里边伸进去,就会感觉手指很烫。这都是内真热的体现。还有一种情况,也是阴阳的转化,它是内真寒外假热,里面寒极,外边反而出现热的症状。这样的病人会手烫、睡觉脚掀被子。人们会怀疑他是不是热症,但其实这是内真寒外假热。《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告诉我们一个测试内真寒外假热的重要方法,就是给病人喝水,他要是口渴,喝冷饮喝得多,那他里边必然就是热症;他要口不渴,只能喝一点热的,而且喝得少,那他里边一定是寒的。

  在危重的时候阴阳寒热会告诉我们疾病的真假,因为这个时候,疾病会发生转化,你要是不能辨别寒热真假,就可能发生生死翻转的情况。以上这就是《易经》教我们的另外一个方法了,即“寒极必热、阴极必阳,阳极必阴、热极必寒”的道理。

  手相当于一个正立的人,不同部位对应着人体的胃、肝、脾、肺、肾、生殖器等各个脏器器官。所以看手掌也反应一个人全身的信息。耳朵也是如此,耳朵好似一个倒立着的人,两个耳垂对应着眼睛,经常按摩刺激耳垂上的穴位对眼睛有好处。

  宇宙是什么?《易经》说宇宙是个大黑箱,我们一般的人,只知道显露出来的东西,不显露的我们不知道;而像伏羲这样的聪明人,显露出来的他知道,不显露的他也知道。所以,我们尽量要能够知道不显露的情况。如何知道不显露的情况呢?《易经》教我们一个方法,这就是:观象取义。观象取义是一种重要的预测思维,就是说你通过观现象,发现事物的实质。

  观象取义的思维也叫“全息思维”。这个全息思维帮助我们从明处发现暗处的东西。因为在古代的时候没有解剖学,人身体里边是什么,人们根本就不知道,只能从外边来看。但这也促使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这种全息原理。这个原理教给我们从一个小的局部,看到一个大的整体;而一个大的整体,又包含着若干个小的局部。这个原理也教给我们要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地来预测诊断疾病。

  比如,从观察我们的面部,就可以得到我们五脏的信息。两眉之间叫做印堂,它可以看肺。如果这个部位苍白无光泽,可能是肺虚;如果两个眼睛之间发青(对于小孩就叫山根青)就要考虑这个人是不是心阳虚或心气虚。如果两个眼睛之间发淤,那就要考虑是不是心有淤阻的情况;另外再看这个鼻子,鼻子是看脾胃的,如果鼻子萎黄,那么就要考虑脾阳是不是虚了。鼻子两边的下面叫颐,这个地方是看肾的,这个地方颜色发暗、发黑,就要考虑肾是不是有问题了。

  我们再来看手,手相当于一个正立的人,不同部位对应着人体的胃、肝、脾、肺、肾、生殖器等各个脏器器官。所以看手掌也反映一个人全身的信息。耳朵也是如此,耳朵好似一个倒立着的人,两个耳垂对应着眼睛,经常按摩刺激耳垂上的穴位对眼睛有好处。而我们的脚掌呢,它就像一个躺着的人,脚掌的不同部位也同样分别对应着全身的脏器。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用《易经》教给我们的全息思维,可以观察到我们人体的健康信息。这也是中医当中“望诊”的重要部分。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也就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最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可见,中医历来防病是重于治病的。古代名医扁鹊大家都知道,他给齐桓候诊病的故事还上了学校课本。但是,你不知道扁鹊在谈到自己医术时,他却说他不如两个哥哥。魏文王曾向扁鹊求教:“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王这就不明白了:“但是为什么你却名扬天下了呢?”扁鹊解释说 :“大哥最好,医在病情发作之前,病人未觉其病已除去病根,所以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二哥次之,医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刚显已药到病除,所以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治小病;我最差,给那些人治的时候,病情已很严重了。那个时候不仅病人痛苦,而且下大力用针放血或手术直指病灶才得病除,所以我名闻天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它告诉我们中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在疾病未严重、未发展之前就下手医治。面对现代五花八门的疾病,利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

  内脏的活动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 “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中医可以通过“望闻问切”以外测内,用外部的观测来作为诊疗的依据。“以外测内”,这个思维相当高明。为什么高明?因为它代表着东方思维的特点。一切物质,它存在明的结构,也存在暗的结构,你不能说我显微镜下看不见,我就不承认它的存在。比如说我们号脉,用三个指头看一下脉气,这也是个全息--脉全息。我左边寸关尺是看心肝肾,右边的看肺脾肾。那么西医用刀划开,奇怪了,既找不到肺的组织,也找不到脾的组织,也找不到肾的组织,于是它就说中医不科学,我认为其实这两种都是科学的,只不过是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罢了。

  所以,《易经》和医学的关系,实际是哲学和自然的关系。通过哲学和自然关系的一个代表--望闻问切四诊合起来,那我们就得到全面的信息了,我们就可以掌握疾病的早期信号,所以掌握五脏反映在体外的藏象是非常重要的。

  心的藏象

  中医的心与神志、舌、脉、面部是一家,心是主宰。

  面色异常,要先考虑心。因为人的心气在外反映于面,所以根据面部的状况我们便可对心进行保健。如发现面色苍白无华,气短乏力则是心气、心血虚的反映;而发现面色发青或紫、胸憋气闷、心慌,那你就应考虑是否会患有冠心病;而面色红润,血脉充盈,精力充沛,这当然就是心力充足的表现。

  舌头不灵活了,要检查心脑。因为心开窍于舌,心脑有病,可先反映于舌,比如出现舌不灵、舌麻等,所以舌的保健对心有一定的好处,闲时我们可以做舌保健功。方法是:闭目养神数分钟后,做伸缩、左右摆动及在口腔内做顺逆时针画圆各10次。然后搅拌舌下廉泉穴的津液徐徐咽下,收功。舌保健功的目的是通过舌对心的良性刺激,促进心的功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我们还有人经常容易出大汗,这就要先考虑心。因为汗为心之液,和血汗同源,大汗可亡心阳,也可亡心阴,所以如果不是为了运动的目的应尽量减少出汗,如夏天应避免因热出汗,平时不要捂得太多以免出汗过多;心气虚、心阳不足的人,更应避免大汗以致心气暴脱而出事。

  肺的藏象

  皮毛、鼻与肺是一个藏象整体,肺是主宰,所以皮毛与鼻有毛病,当然要从肺考虑。

  养皮肤要先养肺。因为人的肺气合于体表的皮肤,其华在毛。皮毛是人体的屏障,人的肺通过卫气循于皮毛。肺气虚,卫气不足则皮毛失濡而屏障功能减弱。所以要保养皮毛首先要养肺,增强卫气。反之,如果善于保养皮毛,也可反馈于肺,辅助增强肺的功能。

  介绍一种皮毛与肺合养的闭气功,此功记载于《黄帝内经》。方法是: “闭气不息七遍”,再引颈以气顺之,饵(咽)舌下津无数,然后意念引到面部就可养面,引到脖颈就可养脖颈皮肤。

 

 在保养食品方面,可常服炖烂带细毛的猪皮、鸡皮,可防止皱纹出现。

  鼻子出问题,你也要查查肺。因为肺开窍于鼻,所以鼻的嗅觉和肺有密切关系。要保护嗅觉,首先要增强肺气,因为“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其香”。所以嗅觉减退的人,可以吃猪肺炖山药。喉能发音,声音的大小也与肺有密切关系,所以发音无力同样应该益肺。宗气虚(心肺气虚)的人,言语无力的原因就在于心阳虚、肺气不足,这种情况应服人参。

  脾的藏象

  另外我们看这个脾的藏象,它主那几个部位呢?嘴唇、口、四肢、还有肌肉。所以唇、肌肉的保养,要从脾着手。(略)

  人这个大阴阳里面包含着许多小阴阳。通过面的气色,舌头的颜色等人体小阴阳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的疾病和生命的信息。

  阴阳是个全息,天地有若干个阴阳,人体也是一个个阴阳。人的这个大阴阳里边,又分有许多个小阴阳,所以我们的气色,它也是一个阴阳的一个小单元。通过面的气色、舌头的颜色,都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状况;通过声音、气息也都能反映人体的阴阳变化。所以我们通过阴阳变化,通过各样的变化,都可以了解人的这个气息。

  我们太极有阳极和阴极。通过阴气和阳气的变化,我们可以预测生死,这是《易经》告诉我们的。什么时候我们应该抗衰老了?什么时候我们要预防?在阳极和阴极,这两个极端的时候水火不竭,气息难续,这时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很多死亡,就是在这两个极端的时候出现的,在阴极和阳极的时候出现。

  根据五行,我们也可以预测生死,因为五行有相克的规律。《黄帝内经》说:“肝在庚辛死。”什么意思呢?庚辛属金,就是当金克木的这个时候,肝死。所以五行相克,也可以告诉我们疾病的生死。

  还有经络,同样可以告诉我们生死。我们的经络,它里边的也是个全息。一个穴位和一道经络的变化,就包含着许多体内其他部位的重要病变信息,它们个个都是微小的全息窗口。经络,它也有集中的窗口。比如说经络的一些原穴,分布在肘膝关节的这些穴位,还有一些部位,如肘、腋、还有股--大腿根部的这个窝,关节里面的这个窝,经常要拍打它,这些都是一些精气汇集的地方,所以《易经》告诉我们,很多的方法我们都可以预测到生命的信息。

 

    作者简介:

    国学大家、首席中医养生专家、易学家、作家、历史文化学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杨力教授学识渊博,精通文史哲医和养生文化,从事研究生教学二十六年,近年来全身心投入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为了“让中国人多活十年”的目标,不遗余力,其中医养生公益讲座已在全国巡讲近千场场,足迹遍及北京及全国各地,还包括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大话养生》,北京电视台《医林奇观》、《晚晴》、《身边》,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以及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等北京各大书店,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和一些社区、企业、学校……深受老百姓喜爱。杨力教授的中医养生著作《杨力养生23讲》、《杨力四季养生谈(增补本)》、《杨力抗衰老36计》、《杨力心理养生忠告》、《杨力讲疾病早发现》、《杨力讲饮食与营养》六部已走进千家万户。她把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养生经验进行了升华、提炼,对中华养生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部百万字巨著《周易与中医学》,令她蜚声海内外,目前累计印数已达14万册,现已有中、英、日、韩、汉繁体字等多种版本在全世界畅销,并屡获海内外大奖。更以《中医运气学》、《中医疾病预测学》奠定了她在中医学术界的地位。几十年中,她以一己之力完成洋洋洒洒六百万字的《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中华五千年科学经典》、《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目前,她的长篇历史小说“千古系列”(已出版《千古王朝》、《千古绝恋》、《千古传奇》、《千古一帝》、《千古孔子》、《千古汉武》、《千古英雄》、《千古智圣》、《千古名门》)现已进入第十部的创作。她累计出版著作已达到一千五百万字。杨力2008年1月又出版了《杨力讲易经》,受到社会各界一直好评。

    杨力教授的决心是:只要能让中国人多活十年,宁愿自己少活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