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色彩的情感(熊青珍)
神奇的色彩家族以其惊人的魅力给万事万物带来了美的生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色彩又成了人类情感领域中的美神,具有特殊的表情功能和象征意味并以巨大的磨力唤起人们美的联想,成为传达人类情感的媒介。无论是兴奋还是忧郁、欢快还是平静、轻松还是沉重等各种复杂的感受,都能从色彩中寻出"知音",取得共鸣。运用色彩的这种媒介作为装饰美化建筑的手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从古就有的,而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情感,从建筑的造型色彩到"黑与白"之间的建筑本色及室内外的装饰构件的设色方面,无不在默默地体现着与人的有情协调,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达到质、形、色的完美统一,成为建筑设计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建筑物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色彩各有其语言,它引起人们的复杂情感是因人而异的,它是世界性的,因为它抒发的情感是人类互通的。也是极其个人的,因为它所表现的思想的确又是个人最内向的心情。这种共性与个性的体验,就是色彩通过事物外在形式与人的内在情感达到统一,由主题将自己的情感转加给事物的。在美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移情"或"感情的误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是哪一种色彩,或是几种色彩的组合,它都能引起人们的心理活动,勾起人们对生活的美妙联想和情感上的共鸣。正如看到红色使人想起血和火,很易与革命联系起来,红色常常是革命的象征。在今天,红色即使不描绘什么对象,它自身也蕴涵着情感内容。结婚、喜庆的日子,人们常用红色或其它艳丽的色彩来装点,在这里红色不仅与人的情感、心境相契合,而且进一步激发、感染别人热烈、兴奋的情感。而在平时,人们又愿意用恬静、浅淡的色彩来装饰房间,把它布置得淡雅易人。这样,人们在紧张忙碌了一天后,回到家中精神可以得到恢复。反之,如果色彩过于鲜艳又斑驳,人的情绪自然易变得烦躁不安,感情也易激动。曾经读过这么一首题为《色彩》的诗: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自从绿色给了我以发展\红给了我以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交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赐我以悲哀\再完成着帧彩图\黑还要加以死亡\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它的色彩。在这简练语言的表描述中色彩的表情性是那样的突出。
色彩不仅能发挥自身的表情功能,还能够强化、调节人们的情感。所谓色彩调节是利用色彩所具有的心理、生理和物理特性,造成一个适于人的舒适环境。对于"调节"一词,我们并不陌生:煤气灶的开关扭到何种程度可达到省气省时,这就需要"调节";模特在进行面部化妆时,运用的是也是"调节"手法一一总是在眼窝部分施以相对的低调冷色,在额头和鼻梁脊上则采用相对的高调暖色,从而强化脸庞的轮廓感、立体感。建筑行业同样如此。由于建筑内部空间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加之功能不同,用途各异,色彩与人的心理关系也更加复杂。国外不少企业主往往十分重视将色彩调节用于生产及环境。有一家工厂,原来车间内涂的是蓝色。冬天,工们抱怨室内温度太低,后来改涂成黄色,还是同样的室温,抱怨声没有了;工人每天搬运黑色的金属箱子,工人叫苦不迭,说箱子太重。后来,厂方把箱子的颜色涂成淡绿色,工人们都说轻多了。其实箱子的重量未变,这便是运用色彩轻重感进行的色彩调节。在医院手术室中,医生在手术过程中长时间注视鲜红的血液,如果是白净的墙面,不但会引起色视觉疲劳,而且还会产生残象幻觉,即白墙上面出现绿色的影象,再加上白色的刺激而感到厌烦而将墙面处理成绿色就能使医生眼睛获有轻松作用……所以有人说,色彩将成为最经济的药物。
色彩至美、至情,它清纯明丽,有着丰富的感情内涵,可以给人以各种各样的联想和想象,是传达人们情感的媒介。那么,这种媒介如何使一个静止的建筑表现出其个性和情感,焕发出诱人的光彩和活力呢 本文认为在建筑与色彩的情感方面相协调一致的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客家传统民居建筑。
l、独特的建筑造型
建筑的造型,离不开一定的形,也离不开一定的色。形是建筑的灵魂,也是表现建筑美的重要特征。它是用不同尺寸、不同形状和不同功用的构件组接而成的具有三度空间,即长、宽、高的立体的空间环境,这种环境赋予它以使用的属性、美的形式,满足了人们一定功能使用的要求,也满足了精神感受的要求。强调建筑对人的生理、物理功能,同时强调对人的心理功能,就必须使它的造型与色彩相得益彰,恰如其分,并融入周围环境之中。从外观形态上看,美的建筑都犹如雕塑品而带有造型特征,使人们无论在哪个角度观赏,均可获得完美的景观。古今中外,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造型的建筑多得不胜枚举,例如:中国的天坛、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印度泰吉马哈尔陵,它们皆借助简单的几何形体,达到了高度的完整和有机的统一性。不同造型的建筑,由于性质不同,有的使人感到庄严,有的使人感到雄伟,有的使人感到神秘,有的使人则感到亲切、幽雅、宁静,这些不同的感受和情绪,都是由其不同的轮廓而获得。可见,拥有独特的外形及色彩之美是体现建筑自身艺术价值的前提,它是人们从远处就能看见的,也是影响人们第一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一点上,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正是以其独特的外观造型吸引着人们,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圆楼。寄"天方地圆"的思想于建筑外观造型。首先,"圆"是人类最原始的、最伟大的神秘符号,人们把圆看成天,看成宇宙的象征,当作是"光明"、"幸福"、"美满"的象征。因而,客家人选择圆形作为建筑实体的意象是不足为奇的。另外,出于防卫的本能需求,客家土楼民居建筑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的产物。它和我国传统建筑一样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而成。屋身是一个圆柱形,有的外径达到六七十米,有的五六层,具有明显而强烈的围合性特征,封闭特征也非常明显,通常首层不开窗,二层以上开窗,俨然一个防御性极强的军事工程。从建筑美学上讲,庄严美丽,有安稳完美之感;而房顶是其造型美中值得关注的一点,它是一个一脊两坡的圆黑色屋顶,直径达七八十米,黑色的瓦顶勾划出一个圆圆的天空,从上往下看,全楼好比一把打开的雨伞,它的完美的外部形态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受。从它们互相关联的外立面,可以看出其建筑造型的独特,这种独特的单体造型是人们寄"天方地圆"的有情思想于建筑造型,且邻居间特殊的有情在这圆楼独立的社会空间里滋长并得到升温。
因为讲究风水,客家人兴土动木之时先要相宅,择吉地,凡宅后有山梁大塬者,谓"靠山厚",俗语称:"背靠金山面朝南,祖祖辈辈出大官";宅后临沟无依托者,谓之"背山空"多忌之。而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环境,只能是较慎地去观测、选择适当优良的位置,寻找一块满意的房基地,使整个聚落依山旁水,处于地势低洼的背风处。其择基地可以说是客家人怀着虔诚的崇敬之精心选择的,它将创造性的精神溶汇于这神圣的自然色彩之中,选择青山绿水中建楼,把极为夺目的不同色相、冷暖对立色彩,设置在超大空间中,表现出"乐而不狂"的端庄平和的色彩格调。人们寄情于自然,从自然色彩中吸取美感,而且借助这些景物形象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操、志向,抒发个人的情感,表达一种意愿和理想与天地、自然以"和"为美,增进生活情趣,求得情感的愉悦。也就是说,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造型的美不只在于其独特的造型的朴素、淡雅,而且在于与色彩构成的协调一致的艺术效果。
2、"黑与白"之间的建筑本色美
建筑物本身的色彩,和它轮廓线一样,都是人们从远处就能看见的,"先声夺人"的,所以,也是影响人们第一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纵观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外墙色彩,白灰勾缝的灰黑色河卵石墙脚,石砌的墙脚不仅有防水的功能,而且使土墙墙脚更加坚实,高大的土墙上盖着巨大的一脊两坡的圆黑色屋顶及高挑的宽大出檐,古老斑驳的十几米高黄泥土墙为身,绝大部分外墙不加任何粉饰,夯实的泥土直接暴露,没有任何的装饰。没有任何的装饰,其实也是一种别致的"装饰"。出于安全的考虑,为了防御外来的侵袭,墙上开凿了大小不一的窗口,远远望去,这些"小眼睛"打破了墙面的"呆板",在人们的视线中跳跃,在色彩上形成大面积的"白"与"黑"的对比。"黑"与"白"是色彩序列中相对的两极色,有心理上的积极意义。因为太阳的光是白色的,象征着温暖和生命。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白色,这是一切颜色的结合点;黑色,这是缺乏任何颜色的表示"。在此意义上说来,白色和黑色,又可说是无色或本色。王维认为画道之中"水墨"为最上,其实也是追求一种自然本色之美。这"黑"与"白"如此简练的纯朴而深沉的色调,使其在郁郁丛丛的自然环境中,显得格外鲜明、清雅,尤其是雨后,黑压压的屋顶被雨水浸湿,如墨一般,而"白"墙在"黑"瓦下互相反衬,光感极强,加之巧妙地引入自然色彩,使苔痕上阶,草色人帘,它无声而隐退地同各种色相结合,使表情达意的丰富性色彩在形体表面上附加大量的信息,建筑基调变得柔和、淡雅、明快,不仅房屋在其自身的"白"与"黑"、"深"与"浅"的对比中,和大自然的色调形成了准确相应的补色效果,远远望去,整个色调就象一幅素描,在远山近绿的映衬下,更象是一幅水墨画一样表现为不施彩色而能"肇自然之性",具无色之美,使人直观到"见素抱朴"的具体形象和"质"有余而不受饰的典型画面。从中既可以看到了美的"协调",又看到美的"对比",单调中蕴有丰富,生硬中含有柔和,静态中兼有动势,厚重中透着轻盈。这美妙的色彩组合,体现外形简洁、朴实无华的建筑本色美,也使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外观造型的美得到进一步升华。
3、运用色彩"调节",营造舒适的色彩氛围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在室内外装饰构件的设色方面,强调运用色彩调节营造舒适的色彩氛围。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为了保护木制构件不受风雨的侵蚀,传统民居同样十分重视雕梁画栋,装饰上多采用龙风、菱龙、菱花等程式化图案或采用牡丹、佛手、鹿、仙人等动物图案以写实手法来表现。据考察,建筑上最早的油漆彩画是以"藻"为纹样,画于天花板上,这种绿色的水生植物表达了人们以水克火的企愿。从其色彩的选择看,除去实用与美观的因素外,人们常常喜欢使用象征人丁兴旺,平安幸福的赤、黄、为建筑的主色调。同时,还有越红越兴旺,越青越平和之说。色相多用红色、黄色、蓝色、绿色、且多用高彩度的油漆在建筑物的梁、天花、柱头、头拱等部位描绘,各种花鸟人物、吉祥图案。从整体色彩冷暖关系看:暖柱、墙,门、窗彼此包含着冷暖对比关系,而恰当地把握图底关系,即大面积的环境色彩衬托适度面积的艳丽色彩,对比强烈,效果鲜明,在周围环境中显得非常突出。但是,高彩度的对比色彩,虽然可以取得很好的诱目力,如果与周围环境不能协调,也不易取得好的效果。正是因为如此,在油漆彩画中,常用一些其它颜色使用退晕技术来过渡,这种从明到暗含蓄渐深的明度对比,逐步加重了色彩的分量感和型体的造型能力,其结果不仅起到保护木制构件的作用,又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感,达到整体协调的效果。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前有鱼塘和禾坪,后有花坛。走进客家人的农家院子,到处是不起眼的木、竹、藤做成的农具,尤其是秋天的农家院落美不胜收,一边是墙面上挂了长串的辣椒、玉米棒,窗台上垒放着大南瓜,碾子上滚压着豆子,被装扮得红云蔽户,一片详和气氛,另一边是池塘生态,家禽成群,一片生机盎然;客家人喜好在门上贴门神、门簪,或挂横额、楹匾,精心雕饰,颇为壮观。在喜庆之日,人们用黑墨或金漆将"福"字写在纸,贴在大门外,多半还会倒着贴这些"福"字,象征"福到了",算是一种祈福的方式,写着"福临门"的横批往往贴在门楣上,同样具祈福的意义,伴着横批的是门两旁垂立的直幅,称作春联"或"对联",通常它们是较有诗意的字句,但仍传达类似的祈求,还剪贴各色窗花,花色艳丽,琳琅满目,仿佛一座民间艺术的殿堂,客家人性格中的另一面--聪明、灵巧、浪漫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客家人还喜爱在周围种一些花草树木或放置些盆景,以小见大,表现了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以抒发内心的情感情趣。如种竹子,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艺术地再现出竹子的外形美,而是因为我国古代文人把竹子比为高节挺直、心怀若虚的君子,来表现自己位卑不馁、高而不傲的志向。这同样是一种"移情",即将自己的情感渗透转给一定的自然形态的色彩,这种情感表现性只有在人的审美感受中才能出现,是事物的外在形式与人的内心情感达到一定的共鸣。这样,运用色彩"调节"就具有了比自然美、生活美更浓缩、更精炼的艺术色彩美。人们营造这种幽雅、静致、舒适的色彩氛围,其环境意识表明人们渴望把自身和谐地统一于自然,从而求得一种自我完善的审美理想,其宗旨都是在于图谋一种与自然色彩的协调统一。这样,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颇具诗情画意,如自然世界的缩影,宛自天开。同时,反映出客家人在建筑环境色彩方面有很高的调节能力。
由于这些环节都安置得妥贴合理,并且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体现着最朴实、最率真、最生活化、最富有人情味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不惊叹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色彩中这色彩诗篇的独特构成。可以说,从其外观造型色彩到室内外环境色彩的匹配上,无不反映出客家人在建筑色彩方面有很高的协调能力和鉴赏能力,也无不体现客家人运用自然色彩艺术地再现自然界原有的、外在的形象美,而且借助这些景物形象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情感、志向,抒发个人的情感,表达一种意愿和理想与自然环境以"和"为美的有情协调能力,它独特的色彩体系,成为现代框架建筑系统的鼻祖,对现代建筑具有启示、借鉴意义。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除了种种其它被人认为有重大意义和价值以外,不也就是一部完整的色彩史吗?
参考书目
《色彩美学》郭廉夫、张继华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2月。
( 来源:客家研究院 熊青珍,文章出自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客家研究辑刊》2003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