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人寻味的武义发宝象龙塔


寻访八婺宝塔之武义发宝象龙塔

外地人去武义,一出火车站就可以看见一座白色的塔矗立在公路边,知道是县城到了。

这座塔的名字颇耐人寻味,叫“发宝象龙塔”,既没有佛教的色彩,也没有地名的含义。很多人都不知其所云,而且字数多,读起来有些拗口,所以当地人也只叫它“塔”。

发宝象龙塔位于武义县城东北武川路和环城北路交会的一个小山坡上,山坡像一个马鞍形,古代叫金鞍山,现属武川公园。地处城郊比较偏僻,但武义县城本身也不是很大。从车站到塔下,不过一刻钟的时间。发宝象龙塔虽然耸立山巅,但山上植被茂盛,大树参天,古塔仅仅露出两三层。金鞍山也不高,数分钟就可攀登至塔下。

发宝象龙塔是一座仿楼阁砖塔,七级六面,高约42米,通体白色。塔身逐层收分,收分舒缓,造型挺拔。砖叠涩出檐,檐下墨绘斗拱。每层相错开窗,内有楼梯,可登至最高层,眺望武义山城的美丽风光。

据载,发宝象龙塔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竣工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成为武义县城一个重要的象征。

建塔的几个传说

有着拗口名称的发宝象龙塔是如何建起来的,武义民间存在颇多传说。

相传武义县城的金鞍山上原来有座香山寺,是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建造的。历史悠久,时毁时修,到明代还保留完好。在明万历年间,这个寺院还是武义要口,新上任的官员都要到寺里更衣,衣冠整齐然后进县城。当时武义的一些读书人认为有寺无塔,不配套,就自发筹集资金,建起了这塔(香山寺于清代雍正末年被毁,仅留塔)。

而据《武川顾氏宗谱》记载,明万历年间,武义人科举考试屡屡不中,堪舆家提议建文峰(风水塔)转运。当地于是在武义水口附近的金鞍山上建塔,顾氏先人顾有光等人还出钱出力。

民间则传说建造此塔与“宝塔镇河妖”有关。据传,很早以前白洋渡是武义最大的码头,经此做生意的人很多。一日,有对父子俩撑船去金华,夜里,父亲听到有讲话声音,好像是一条公龙和一条母龙在商量着在天亮之前把武义淹了当做海,天亮了法力就会变弱。这个父亲被吓得心慌慌,马上叫醒儿子,并在船里学起了公鸡叫,连着叫了几下,全白洋渡的公鸡都跟着啼了起来。两条龙听到鸡啼,以为天要亮,就想溜。母龙一紧张,动作慢了点,被自己指挥移来的山压住了。天亮以后,老百姓知道这个事情,怕母龙活过来做坏事,就在压住母龙的那座山上造了一座塔,叫做镇龙塔,也就是现在的发宝象龙塔。

哪个传说比较靠谱?当地学者一般认为,《武川顾氏宗谱》的记载较为可靠,认为该塔就是一座风水塔。

拗口的名字怎么来的

“发宝象龙”这个拗口的名字,据说是当时的县令张国裳所取,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和“风气渐开,人文欲启”等含义。《历史文化名城金华》一书中又有介绍说发宝是“舍利之藏无发而螺发,珠光之现不宝而多宝”之意,象龙则取自《贝叶经》“狂象无言问老龙”一句。

据传,明万历年间塔建成后,当地儒生项世良等人就去请县令张国裳取个塔名写篇记。县令当即满口答应。过了几天,儒生们去问询塔名,县令说:“一般的塔名都是用佛学的意义来取名的,武义有吕祖谦婺学的文化(明招文化),我就用儒学的义理来考虑,取名为‘发宝象龙塔’。”                   

儒生们听了很高兴,感到新鲜又陌生,就问:“这名字是什么意思?”县令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叫大家一起去登塔。

那一天,刚好是县城集市,城区很热闹,在塔上俯瞰时,县令指着那人头攒动的集市说:“你们看,这许多人熙熙攘攘,脸孔看不清楚,但头发就很显眼,有黑色的、白色的,还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像浅红色、深青色的,闪动有光,都是老百姓。”他引经据典说:“在《周易》书里说到‘寡发、有发’,又说到‘利市三倍’,都含有‘宝’的意味。我所宝贵的就是民。”他又指着市场说:“那些鱼、盐、果、米、布……都是宝。这些宝都是老百姓劳动创造所得的,归根结底是物宝来自发宝,所以我就取名为‘发宝’,你们看怎样?”

儒生们个个感到意义深刻而又通俗,拍手称好,接着又问:“‘象龙’是什么意思?”县令又带他们走到塔下,要大家向上看,说:“现在塔高高地矗立着,《周易》中又说到‘象’(指图像)和‘龙’。‘象’善于变化;‘龙’更是得到‘云蒸雷奋’就要腾飞。”他又联系到当时武义的情况说:“今天武义风气渐开,人文欲启,士人有凌霄干云之气,兀然擎天。所谓人以地杰,地由人胜,你们读书人也似龙,都是宝,希望‘爱其宝’,建设家园。合起来就叫‘发宝象龙’。”

生动有趣而又意义深刻的塔名,就是放在现在也意味深远。

发宝象龙塔自建后历380年未修,破损严重,1984年大修后雄姿重现,于1997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金华新闻网 本报记者 方跃镇 实习生 汪翠翠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