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试论《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是古圣贤认识世界、探索宇宙原理的不朽杰作。其中的辩证法思想,对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中医的深刻影响更是有目共睹的。故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门捧喝》亦曰:“《易》之言,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本文拟就《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作一浅探,以求学者之斧正。
 
 
  1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应”

  “天人合一”是《周易》哲学思想的核心。《说卦·传》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中藏经》释云:“人者,上禀天,下委地;阳以辅之,阴以佐之……人之动止,本乎天地……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这种三才统一的思想就是“天人合一”法则的具体体现。古人把宇宙看作大天地,而把人看作小天地,两者在不同的层次上发展变化,但有其共同的本质与属性,遵从其统一的发展规律。故而《周易》指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为人类的颐养天年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

  中医养生完全吸收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天人相应”的养生观。

  《内经》言:“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一“天人相应”的养生观是在强调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是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与制约的。故《内经》强调:“智者之养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内经》的作者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四气调神”的具体措施,倡导“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还倡导:“春……使志生;夏……使志无怒;秋……使志安宁;冬……使志若伏若匿。”至此可见,“四气调神”是达到“天人相应”境界的必要手段,而“四气调神”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人体阳气充沛,精神焕发,便健康长存。欧阳修说得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不自戕贼夭阏,以尽天年。”上古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类养生家便实践了这一诺言,故能“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处天地之和”而不危。他们“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宝贵经验值得后人借鉴。与此相反逆四时的严重后果亦当警钟长鸣:“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阳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历史的经验,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故只有顺应四时养生保健,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潜龙勿用”与“精神内守”

  “潜龙勿用”是《周易》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乾卦·初九》曰:“潜龙,勿用。”龙是指龙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故“潜龙”是指潜渊之龙,隐而不见。爻辞提醒人们,处在这种状态,便应静而不动,以伺时机。《艮卦·彖辞》亦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宜,其道光明。”艮卦卦义为静止,与“潜龙勿用”一脉相承。两则爻辞在于表明:凡事必须等待时机,谨小慎微,而不可肆意妄为,失去理智,否则便大难当头,灾不可免。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精神内守”的养生观点。

  《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养生注重内因,所谓“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讲得便是此理。《内经》主张“出世离俗,积精全神。”《内经》认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据此可见,养生的关键之一在于积精、全神、行气。而此三者又都以“神”的修养作为运转中心。因为只要神守于内,“恬淡虚无”,体内真气便会自然充盈,气的运行也会符合自然之旨,生机就会旺盛,整个生命运动就会处于最佳功能状态。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揭示得好:“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

  以养生著称于世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在“精神内守”方面亦有异曲同工的妙语。老子言:“少思寡欲。”庄子语:“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道家老庄的虚无思想清除其消极的部分,而情志影响健康,神形不可分离,当为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3 “艮趾无咎”与“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命题。《艮卦·初六》首言:“艮其趾,无咎,利永贞。”这里强调指出虽然脚趾受伤是小毛病,但要引起重视,惟其如此,才能身体长安,健康长存。“艮趾无咎”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古人在“见微知著”中预防疾病的光辉思想。又如《坤卦·初六》言:“履霜,坚冰至。”爻辞提醒人们:事物的发展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必须“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中医养生继承并发展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防微杜渐”的养生观。

  《内经》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体现的便是“未病先治”的哲学思想,并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比喻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何谓治未病?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张氏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张景岳一语中的,道出了“谨于危”便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世上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先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健康当然也不例外,能将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这便是掌握了医学的纲领、摄生的法则。

  在“未病先治”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传统的针、灸、按摩、药补均可成为“治未病”的良策。宋代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内经》、《千金方》亦记针关元、足三里,灸膏肓穴均有强身作用。宋代医家张杲在《医说》中有一名言:“若要安,三里长不干。”就是说经常按摩足三里,有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另外,中医药补的作用亦不可小视。《神农本草经》被列入“上品”的药物均冠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之辞。如此丰富多彩的预防措施,实在是中医养生的一大骄傲。

  4 “反身修德”与“德全不危”

  “反身修德”是《周易》哲学思想的精髓。《周易》注重道德修养。在《蹇卦·象辞》中,就提出了“君子以反身修德”的命题。何为德?古籍中有多种解释。《洪范》曰:“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尚书·大禹谟》曰:“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节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正韵》曰:“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以上三说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但“正直”是其共同的内涵。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周易》郑重指出:“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周易》作者以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九卦为喻,展现了一副完美无缺的德性修养图,为人们的社会行为准则提供了极佳的道德规范。

  中医养生承袭了《周易》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内经》曰:“上古之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故“大德者必得其寿。”不言而喻,道德高尚的人,心地善良、胸怀坦荡、为人正派,故能时刻做到心安不惧,即使事情有了变故,也能处之泰然,转危为安。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便是至因。美国杜克大学中心雷德福·威廉斯教授指出:“易激怒与愤世妒俗者,比那些遇事冷静,与人为善的人,不到50岁时的死亡率要高4倍左右。因此,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与人为善的宽松心境,保持心态的平衡,才能使正气旺盛,气血流畅,脏腑功能正常,进而寿得天年。”由此看来,“养德养性无二术”的至理名言,可以信矣。

  纵观历史我们看到:唐朝的一代名医孙思邈不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且慎于养生,做到了“内外百病皆不生”。他百岁后还能出诊行医,解人疾苦,攻读《易经》,撰写医籍,甚至还登山采药。当代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教授,五十年代就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正确主张,却遭到了不白之怨,在逆境中仍心胸豁达,遇事冷静,坚持锻炼,持之以恒,也达到了百岁高龄。孙马两氏的辉煌人生是“大德必得其寿”的有力佐证,当为后人养生的不朽典范。

  综上所述,《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医养生之所以能在全世界独树一帜,历经千载而不衰,是因为博大精深的《周易》哲学思想构筑了其理论框架,我们从中医养生的发展中再次看到了《周易》哲学思想的新的升华。愿人们深研《易》理,尽启其秘,使未来的中医养生再来一次质的飞跃。

  作者简介:施观芬,女,副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古文教研室副主任。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